----從親子共讀中學會怎樣說謝謝
女兒上了幼兒園後,說謝謝的次數大為增加,除了自身社會化得提高外,另一方面是小夥伴們之間的「交換和交流增多」,再加上幼兒園老師的「權威要求」,
由此可見,因為愉悅和要求,孩子們的道謝相當地自然,相當地真誠,也相當地順理成章。可是,對於有些孩子來說,說謝謝會卻很費勁,還得需要訓練。聽起來——
說謝謝真難!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有得家長說起,我家的孩子就是不願意叫人,不願意說謝謝。大可不必擔心,因為孩子表達謝意有他們自己的方式方法,語言語句,神情神色,不必非得是大聲地說謝謝。但不是反過來說,我們就沒有必要教導孩子大聲地、真誠地說謝謝。
寫這篇文字的此時此刻,我在麥當勞,隔桌的中學生的圍巾落到靠近我這邊的地上,我撿起來放回椅子上。這個小姑娘對我的行為沒有一絲的正能量回饋。
在此之前的上個時辰,我帶著兒子參觀一家出版社。電梯裡,兒子問我,「我可以只說6個字嗎?」我有點奇怪,只說六個字?「見了你的朋友,我說『你好』,他們要是給我水喝什麼的,我就說『謝謝』,走的時候,我就說『再見』。我今天不想多說話。」
有時候孩子們不願意稱呼別人,不願意多說話,不要直接貼上「不禮貌」的標籤,只是孩子內心真的不願意說,是孩子最真實的呈現-----只要我們大人們,才會看菜下碟、看人說話,甚至是需與委蛇吧?
但是我們都認為應該把自己的孩子教導的彬彬有禮,市面上也有很多情商和行為規範內容的圖畫書,不過,這一本《好好吃,謝謝!》多了一點戲劇化的情節設計,讓孩子知道-------
發自內心的道謝最好
書中設計了三段相似情節,讓知更鳥、蟾蜍、刺蝟在被幫助後向兩位小老鼠表達謝意,這種重複的、可預測的設計會強化孩子的學習,是童書中很好的表達方式。還有本書採用了對比的方式,特別是書中用了相當誇張的筆法,讓孩子看到了兩隻老鼠的不那麼誠懇的表達謝意的方式方法、語言語句和神情神色,似乎與其它動物的道謝相比不那麼自然。這足以當做非典型案例,不需要我們再多加一分一毫的說教,孩子自然就能明白。
對於孩子來說,說謝謝應該是比帶謝禮更優先的選擇。東方文化中「禮尚往來」現在好像也漸式微。以前的老人們會隨手帶上家裡的吃得、用的當做謝禮,而現在好像非得某個像樣的東西才能拿得出手,可是又有多少隨手可拿又拿得出手的東西呢?
書裡這樣的設計,我想是想告訴孩子們,物質的謝禮固然好,一個真心的「謝謝」同樣能表達感激之情。家長在這裡可以強調這個意思,教導孩子在得到他人的幫助後,要真誠地用語言表達謝意。這也是在教導孩子------
表達謝意更容易穩固幸福情緒
兩隻老鼠的「道謝訓練」充滿著童趣,只是現實生活中從來沒看到有孩子這樣很花哨地來道謝,能不能被對方接受我們也無法判斷。與此類似,在一些場合中的拿腔拿調的謝謝倒真得讓人不以為然,甚至會有不舒服的感覺。職業的微笑、職業的禮貌就是雙刃劍---沒有會被稱為態度不友好,很有會被認為是太假。書中想告訴我們的是,因為得到而滿足的身心發出的適度的、真摯的道謝,才為對方所接受和喜愛。因為知道感恩是能獲得幸福的重要保證,道謝其實是幸福情緒的回饋,形成良性情緒循環。
5歲前後的孩子堅定地相信萬物像人一樣擁有情緒和思想。故事中的動物也好 ,花花草草也好,孩子都可以對它們進行天馬行空的想像,並且將他們擬人化。《好好吃,謝謝你》這樣的故事正好針對了這個特點,孩子閱讀的的時候就會融入故事中。所以,別看這個故事簡單,正好契合孩子的心理。
還有故事一開篇「從角落裡找出……」的情景,相信在每個家庭都會出現,為此我們定期請孩子們自己清理「屬於」他們的角落,而他們也總是有所收穫-----會發現「丟了」好久不見的心愛的物品。家長們,不要擔心他們會越弄越髒---鼓勵他們參與勞動比我們乾淨地處理要意義遠大;不要擔心他們吸入陳年灰塵,還有蟎蟲---教會他們使用口罩、吸塵器等正確手段比我們大包大攬要意義遠大。
最後,我們可以提醒孩子,借了別人的東西要愛惜,要即時歸還,「好借好還再借不難」。
除了「好借好還」的事情需要道謝外,如果我們在孩子的早期認知中,讓孩子們知道萬事萬物皆有生命,我們的所得即是他者的失去,就可以埋下感恩萬物,珍惜生命的種子。
《一粒種子的旅行》的作者安妮·默勒與奧地利作家布麗吉特·威寧格合作的兩本自然教育繪本就可以有這樣的妙用。
《謝謝你,好吃的麵包》生動完整地展現麥子的生長過程,讓孩子感受從種子到食物的生長奇蹟,感受自然中生命成長的力量,也讓孩子懂得珍惜食物,就像是我們吟誦的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除了小麥,同位作者的《謝謝你,小蘋果》則用美味又健康的水果告訴我們一個同樣的「大道理」。繪本用自然親切的口吻介紹了有關蘋果的知識:花粉是怎樣傳播的,什麼時候結果,怎樣的氣候條件可以讓蘋果香甜多汁……在讓小讀者了解蘋果生長過程的同時,也更懂得感恩自然的饋贈。
李一慢,兒童閱讀專家,新閱讀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