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十七 選修3-4
【文末有word版下載方式】
『經典特訓題組』
1.(多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做簡諧運動的物體,當速度為正時,位移一定為負,加速度一定為正
B.當驅動力的頻率等於固有頻率時,物體做受迫振動的振幅最大
C.夜晩,高速公路上的路牌在車燈的照射下特別明亮是利用了光的幹涉
D.電磁波的接收是利用了電諧振把有用信號選擇出來
E.狹義相對論中假設在不同慣性參考系中,物理規律(包括力學的和電磁的)都是相同的
答案 BDE
解析 做簡諧運動的物體,當速度為正時,位移可能為正,也可能為負,加速度可能為正,也可能為負,A錯誤;當驅動力的頻率等於固有頻率時,物體做受迫振動的振幅最大,出現共振現象,B正確;夜晩,高速公路上的路牌在車燈的照射下特別明亮是全反射現象,C錯誤;電磁波的接收是利用了電諧振把有用信號選擇出來,D正確;狹義相對論中假設在不同慣性參考系中,物理規律(包括力學的和電磁的)都是相同的,E正確。
2.(多選)彈簧振子在光滑水平面上做簡諧振動,把小鋼球從平衡位置向左拉一段距離,放手讓其運動。從小鋼球通過平衡位置開始計時,其振動圖象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鋼球振動周期為1 s
B.在t0時刻彈簧的形變量為4 cm
C.鋼球振動半個周期,回復力做功為零
D.鋼球振動一周期,通過的路程等於10 cm
E.鋼球振動方程y=5sinπt(cm)
答案 BCE
解析 由振動圖象可以看出鋼球的振動周期為T=2 s,故A錯誤;彈簧振子在光滑水平面上做簡諧振動,平衡位置時彈簧的形變量為零,則t0時刻振子在距離平衡位置為4 cm處,則彈簧的形變量為4 cm,故B正確;經過半個周期後,振子的速度大小相等,動能變化量為零,根據動能定理知回復力做功為零,故C正確;鋼球振動一周期,通過的路程s=4A=4×5 cm=20 cm,故D錯誤;振幅A=5 cm,角頻率ω=T2π=π rad/s,則鋼球振動方程y=Asinωt=5sinπt(cm),故E正確。
3.(多選)一列簡諧波沿x軸傳播,t1=0時刻的波形如甲圖中實線所示,t2=1.1 s時刻的波形如甲圖中虛線所示。乙圖是該波中某質點的振動圖線,則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A.波的傳播速度為10 m/s
B.波沿x軸正方向傳播
C.乙圖可能是x=2 m處質點的振動圖線
D.x=1.5 m處的質點在t=0.15 s時處于波谷位置
E.x=1.5 m處的質點經0.6 s通過的路程為30 cm
答案 ADE
解析 根據振動圖象可知質點的振動周期為T=0.4 s,波的傳播周期也為T=0.4 s,從傳播圖象可知波長為λ=4 m,波速為v=Tλ=0.44 m/s=10 m/s,故A正確;t1=0到t2=1.1 s,所經歷的時間為Δt=1.1 s=243T,傳播的距離為Δx=243λ,由波的平移規律可知,波沿x軸負方向傳播,故B錯誤;因波沿x軸負方向傳播,可知t=0時刻x=2 m處質點的振動方向沿y軸負方向,而振動圖象t=0時刻是沿y軸正方向運動,故C錯誤;在t=0到t=0.15 s的過程中,波傳播的距離是Δx=vΔt=10×0.15 m=1.5 m,即x=1.5 m處的質點t=0.15 s時的位移與t=0時x=3 m處質點的位移相同,所以,x=1.5 m處的質點在t=0.15 s時在波谷位置,故D正確;x=1.5 m處的質點經Δt=0.6 s=23T,質點在半個周期內所經過的路程為兩個振幅,所以總路程為s=6A=6×5 cm=30 cm,故E正確。
4. (多選)如圖所示,一束複合光垂直玻璃磚界面進入球形氣泡後分為a、b兩種色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玻璃磚的氣泡缺陷處顯得更亮是光的全反射現象
B.a光在玻璃中的傳播速度比b在玻璃中的傳播速度大
C.a光的頻率比b光的頻率大
D.若保持複合光的方向不變僅將入射點上移,則a光最先消失
E.若讓a、b兩種色光通過同一雙縫幹涉裝置,則a光形成的幹涉條紋的間距較大
答案 ACD
解析 玻璃磚的氣泡缺陷處顯得更亮是光的全反射現象,故A正確;由題圖知,兩光射向空氣時,玻璃對a光的偏折程度較大,因此a光的折射率較大,再依據v=nc,可知a光在玻璃中的傳播速度比b光在玻璃中的傳播速度小,故B錯誤;玻璃對a光的偏折程度較大,a光的折射率較大,則a光的頻率比b光的頻率大,故C正確;因a光的折射率較大,由sinC=n1知,a光的臨界角較小,若保持複合光的方向不變僅將入射點上移,則a光最先達到全反射的條件,從而a光最先消失,故D正確;讓a、b兩種色光通過一雙縫幹涉裝置,因a光的折射率較大,那麼其波長較短,根據幹涉條紋間距公式Δx=dLλ,可知a光形成的幹涉條紋的間距較小,故E錯誤。
5.(多選)如圖所示,半圓形玻璃磚按圖中實線位置放置,直徑與BD重合。一束白光沿著半圓柱形玻璃磚的半徑從圓弧面垂直BD射到圓心O點上。使玻璃磚繞O點逆時針緩慢地轉過角度θ(0°<θ<90°),觀察到折射光斑和反射光斑在弧形屏上移動。在玻璃磚轉動過程中,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在弧形屏上可以觀察到反射光的色散現象
B.在弧形屏上可以觀察到折射光的色散現象
C.紅光在玻璃磚中傳播速度最小
D.折射光斑在弧形屏上沿順時針方向移動
E.玻璃磚旋轉過程中弧形屏上最先消失的一定是紫光
答案 BDE
解析 反射光線過圓心,射出時與圓形玻璃磚面垂直,不會發生色散現象,A錯誤;白光從圓形玻璃磚直徑面斜射出時,由於各種色光的折射率不同,因此白光會在界面處發生色散現象,B正確;根據光在玻璃中的傳播的速度v=nc,紅光頻率最小,折射率最小,紅光在玻璃磚中傳播速度最大,故C錯誤;玻璃磚繞O點逆時針緩慢地轉過角度θ的過程中,入射角增大,由折射定律n=sinrsini可知,折射角也隨之增大,而且法線也逆時針旋轉,所以折射光斑在弧形屏上沿C→D方向移動,即折射光斑沿順時針方向移動,D正確;由臨界角公式sinC=n1可知,紫光折射率最大,臨界角最小,玻璃磚旋轉過程中弧形屏上最先消失的一定是紫光,故E正確。
6. (多選)有兩列頻率相同、振動方向相同、振幅均為A、傳播方向互相垂直的平面波相遇發生幹涉。如圖所示,圖中實線表示波峰,虛線表示波谷,a為波谷與波谷相遇點,b、c為波峰與波谷相遇點,d為波峰與波峰相遇點,e、g是a、d連線上的兩點,其中e為連線的中點,則()
A.a、d處的質點振動加強,b、c處的質點振動減弱
B.從圖示時刻經過半個周期,e處質點通過的路程為4A
C.從圖示時刻經過半個周期,g處質點加速向平衡位置運動
D.從圖示時刻經過四分之一周期,d處的質點振幅恰好為零
E.從圖示時刻經過半個周期,b處質點通過的路程為2A
答案 ABC
解析 a為波谷與波谷相遇點,b、c為波峰與波谷相遇點,d為波峰與波峰相遇點,故a、d處的質點振動加強,b、c處的質點振動減弱,故A正確;根據幾何關係可知:兩波的波谷同時傳播到e、g,故e、g均為振動加強點,振幅為2A,那麼,從圖示時刻經過半個周期,e處質點通過的路程為2×2A=4A,由e為連線的中點,可知圖示時刻兩波在e點都處於平衡位置且向下運動,圖示時刻g處質點位移為正,在向平衡位置運動,故從圖示時刻經過半個周期,g處質點位移為負,在向平衡位置運動,故B、C正確;d為振動加強點,振幅一直為2A,故D錯誤;b為振動減弱點,又兩列波振幅均為A,所以兩列波在b點的合振幅等於0,從圖示時刻經過半個周期,b處質點通過的路程為0,故E錯誤。
7.(多選)以下物理學知識的相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A.交警通過發射超聲波測量車速是利用了波的都卜勒效應
B.用透明的標準樣板和單色光檢查平面的平整度是利用了光的偏振
C.通過手指間的縫隙觀察日光燈,可以看到彩色條紋,說明光具有波動性
D.紅外線的顯著作用是熱作用,溫度較低的物體不能輻射紅外線
E.在「用單擺測重力加速度」的實驗中,為了減小測量單擺周期的誤差,應選小球運動中的最低點為計時起點,測其n次全振動的時間
答案 ACE
解析 交警通過發射超聲波測量車速是利用了波的都卜勒效應,從汽車上反射回的超聲波的頻率發生了變化,故A正確;用透明的標準樣板和單色光檢查平面的平整度是利用了光的幹涉,故B錯誤;通過手指間的縫隙觀察日光燈,可以看到彩色條紋,是波的衍射現象,說明光具有波動性,故C正確;紅外線的顯著作用是熱作用,溫度較低的物體也能輻射紅外線,故D錯誤;在「用單擺測重力加速度」的實驗中,為了減小測量單擺周期的誤差,應選小球運動中的最低點為計時起點,因為最低點速度最大,且測其n次全振動的時間,故E正確。
8.一列沿x軸負方向傳播的簡諧橫波,在t=0時刻的波形如圖所示(此時波剛傳到x=1 m的位置),質點振動的振幅為10 cm。已知t=0.5 s時,P點第二次出現波峰,則該波的傳播速度為________ m/s;當Q點第一次出現波谷時,P點通過的路程為________ m。
答案 141.1
解析 由題意結合圖象可知該波為波長為4 m、沿x軸負方向傳播的簡諧橫波,由波形平移知,P點起振方向向上,P點第二次出現波峰可知:t=0.5 s=47T,解得:T=72 s,所以v=Tλ=14 m/s;波傳到Q時P已振動的時間為:t1=148 s=74 s=2T,P通過的路程為8A,Q開始向上振動到第一次出現波谷用時為:t2=43T,P通過的路程為3A,所以當Q點第一次出現波谷時,P通過的路程和為:11A=1.1 m。
9.如圖甲所示,足夠寬水槽下面有一平面鏡,一束單色光以入射角i射入水面,經平面鏡反射後的光線恰好沿水平方向射出。已知水對該單色光的折射率為n=33。
(1)若平面鏡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θ=30°,求該單色光在水面入射角的正弦值sini;
(2)使該單色光從水槽左壁水平向右射出,在平面鏡上反射後恰好在水面上發生全反射,如圖乙所示,求平面鏡與水平方向的夾角α。
答案 (1)33(2)15°
解析 (1)設單色光在水平面的折射角為r,
由折射定律有sinrsini=n
由幾何關係可知r+2θ=90°
可解得:sini=nsinr=33。
(2)光恰好在水面上發生全反射,有
sinC=n1=23,C=60°
由幾何關係可知C+2α=90°
聯立可解得平面鏡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α=15°。
10. 如圖所示為半圓形玻璃磚的截面圖,圓的半徑為R,過圓心O的對稱軸水平,一束平行光豎直向下照射在整個AB圓弧面上,玻璃磚對光的折射率為,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c,求:
(1)折射光線經過C點的入射光線到AC面的水平距離s;
(2)照射到C點的折射光線在玻璃磚中傳播的時間為多少?
答案 (1)23R(2)c3R
解析 (1)折射光線經過C點的光路圖如圖,
設光線在AB弧面上入射角為i,折射角為r,由幾何關係可知
r=θ,i=θ+r=2r
根據光的折射定律:n=sinrsini
即sinrsin2r=,得cosr=23
可得r=30°,i=60°
由幾何關係可知α=30°
因此折射光線經過C點的入射光線到AC面的水平距離:s=Rcosα=23R。
(2)由幾何關係可知,照射到C點的折射光線在玻璃磚中的路程l=2Rcos30°=R
光在玻璃中的傳播速度為v=nc=33c
傳播時間t=vl=c3R。
11.如圖所示,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的透明球體的折射率n=33、半徑為R。O為透明球體的球心,其底部P點有一點光源(可向各個方向發射光線),過透明球體的頂點Q有一足夠大的水平光屏,已知真空中的光速為c。
(1)求光從P點傳播到Q點的最短時間;
(2)若不考慮光在透明球體中的反射,求光屏上被照亮的面積S。
答案 (1)3c3R(2)3πR2
解析 (1)光在透明球體內的傳播速度v=nc①
光從P→Q的最短時間t=v2R②
聯立①②得t=3c3R。
(2)設透明球體介質的臨界角為C,
則sinC=n1=23得C=60°③
光屏上光照面為以Q為圓心,QM為半徑的圓。
光線恰好在球體內發生全反射時的入射角等於臨界角C,如圖所示,由幾何知識得,MQ=R④
光屏上被光照亮的是以Q為圓心,QM為半徑的圓。
則光屏上被光照亮的面積S=πr2=3πR2。
12.一列簡諧橫波在x軸上傳播,在t1=0和t2=0.05 s時,其波形分別用如圖所示的實線和虛線表示,求:
(1)這列波可能具有的波速;
(2)當波速為280 m/s時,波的傳播方向如何?以此波速傳播時,x=8 m處的質點P從平衡位置運動至波谷所需的最短時間是多少?
答案 (1)(40+80k) m/s
當k=0、2、4…時,波沿x軸正向傳播;
當k=1、3、5…時,波沿x軸負向傳播。
(2)沿x軸負方向傳播 2.1×10-2 s
解析 (1)對波形圖分析可知,該波波長λ=8 m,若波沿x軸正向傳播,則有:
Δx1=nλ+4λ=v1Δt(n=0、1、2、3…)
所以:v1=ΔtΔx1=(40+160n) m/s
若波沿x軸負向傳播,則有:
Δx2=nλ+43λ=v2Δt(n=0、1、2、3…)
所以:v2=ΔtΔx2=(120+160n) m/s
於是得到波速v的通式為:v=(40+80k) m/s
當k=0、2、4…時,波沿x軸正向傳播;
當k=1、3、5…時,波沿x軸負向傳播。
(2)當波速為280 m/s時,則有:280=40+80k,
解得:k=3,故波沿x軸負方向傳播,
因為v=Tλ,所以T=vλ=2808 s=351 s
P質點第一次到達波谷所用的時間為:
t=43T≈2.1×10-2 s。
『真題調研題組』
1.(2019·天津高考)(多選)一列簡諧橫波沿x軸傳播,已知x軸上x1=1 m和x2=7 m處質點的振動圖象分別如圖1、圖2所示,則此列波的傳播速率可能是()
A.7 m/s B.2 m/s C.1.2 m/s D.1 m/s
答案 BC
解析 由振動圖象可知周期T=4 s,零時刻x1處質點在平衡位置且向下振動,而x2處質點在正的最大位移處。①若波沿x軸正方向傳播,其波形如圖甲所示,x2處質點的平衡位置可能在A1或A2或A3……
則有:x2-x1=41λ(n=0、1、2…),
得波速v=Tλ=4=4n+16 m/s(n=0、1、2…),
當n=0時,v=6 m/s,當n=1時,v=1.2 m/s,當n=2時,v=32 m/s,C正確。
②若波沿x軸負方向傳播,其波形如圖乙所示,x2處質點的平衡位置可能在A1或A2或A3……
則有x2-x1=43λ(n=0、1、2…),
得波速v=Tλ=4=4n+36 m/s(n=0、1、2…),
當n=0時,v=2 m/s,當n=1時,v≈0.86 m/s,B正確。
2.(2019·全國卷Ⅰ)(1)(多選)一簡諧橫波沿x軸正方向傳播,在t=2T時刻,該波的波形圖如圖a所示,P、Q是介質中的兩個質點。圖b表示介質中某質點的振動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
A.質點Q的振動圖象與圖b相同
B.在t=0時刻,質點P的速率比質點Q的大
C.在t=0時刻,質點P的加速度的大小比質點Q的大
D.平衡位置在坐標原點的質點的振動圖象如圖b所示
E.在t=0時刻,質點P與其平衡位置的距離比質點Q的大
(2)如圖,一艘帆船靜止在湖面上,帆船的豎直桅杆頂端高出水面3 m。距水面4 m的湖底P點發出的雷射束,從水面出射後恰好照射到桅杆頂端,該出射光束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53°(取sin53°=0.8)。已知水的折射率為34。
①求桅杆到P點的水平距離;
②船向左行駛一段距離後停止,調整由P點發出的雷射束方向,當其與豎直方向夾角為45°時,從水面射出後仍照射在桅杆頂端,求船行駛的距離。
答案 (1)CDE(2)①7 m②5.5 m
解析 (1)t=2T時刻,質點Q在平衡位置,向上振動,對應的振動圖象與圖b不符,A錯誤;
t=0時刻的波形圖如圖所示(圖a的波形圖左移半個波長即可得到),質點P在最低點,質點Q在平衡位置,質點Q的速率比質點P的大,質點P的加速度大小比質點Q的大,質點P此時所在位置與其平衡位置的距離為振幅,質點Q在平衡位置,與其平衡位置的距離為0,故B錯誤,C、E正確;t=2T時刻,平衡位置在坐標原點的質點經過平衡位置向下振動,對應的振動圖象與圖b吻合,D正確。
(2)①設光束從水面射出的點到桅杆的水平距離為x1,到P點的水平距離為x2;桅杆高度為h1,P點處水深為h2;雷射束在水中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θ。由幾何關係有
h1x1=tan53°①
h2x2=tanθ②
由折射定律有
sin53°=nsinθ③
設桅杆到P點的水平距離為x,則x=x1+x2④
聯立①②③④式並代入題給數據得x=7 m⑤
②設雷射束在水中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45°時,從水面出射的方向與豎直方向夾角為i′,由折射定律有
sini′=nsin45°⑥
設船向左行駛的距離為x′,此時光束從水面射出的點到桅杆的水平距離為x1′,到P點的水平距離為x2′,則
x1′+x2′=x′+x⑦
h1x1′=tani′⑧
h2x2′=tan45°⑨
聯立⑤⑥⑦⑧⑨式並代入題給數據得
x′=(6-3) m≈5.5 m。
3.(2019·全國卷Ⅱ) (1)如圖,長為l的細繩下方懸掛一小球a,繩的另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O點處,在O點正下方43l的O′處有一固定細鐵釘。將小球向右拉開,使細繩與豎直方向成一小角度(約為2°)後由靜止釋放,並從釋放時開始計時。當小球a擺至最低位置時,細繩會受到鐵釘的阻擋。設小球相對於其平衡位置的水平位移為x,向右為正。下列圖象中,能描述小球在開始一個周期內的xt關係的是________。
(2)某同學利用圖示裝置測量某種單色光的波長。實驗時,接通電源使光源正常發光;調整光路,使得從目鏡中可以觀察到幹涉條紋。回答下列問題:
①若想增加從目鏡中觀察到的條紋個數,該同學可________。
A.將單縫向雙縫靠近
B.將屏向靠近雙縫的方向移動
C.將屏向遠離雙縫的方向移動
D.使用間距更小的雙縫
②若雙縫的間距為d,屏與雙縫間的距離為l,測得第1條暗條紋到第n條暗條紋之間的距離為Δx,則單色光的波長λ=________。
③某次測量時,選用的雙縫的間距為0.300 mm,測得屏與雙縫間的距離為1.20 m,第1條暗條紋到第4條暗條紋之間的距離為7.56 mm。則所測單色光的波長為________ nm(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
答案 (1)A
(2)①B②(n-1)lΔxd③630
解析 (1)擺長為l時單擺的周期T1=2π gl,振幅A1=lα(α為擺角),擺長為41l時單擺的周期T2=2π gl=πgl=2T1,振幅A2=41lβ(β為擺角)。根據機械能守恆定律得mgl(1-cosα)=mg4l(1-cosβ),利用cosα=1-2sin22α,cosβ=1-2sin22β,以及sin2α≈tan2α≈2α,sin2β≈tan2β≈2β很小β,解得β=2α,故A2=21A1,故A正確。
(2)①相鄰明(暗)幹涉條紋的間距Δx=dlλ,要增加觀察到的條紋個數,即減小Δx,需增大d或減小l,因此應將屏向靠近雙縫的方向移動,或使用間距更大的雙縫,B正確,A、C、D錯誤。
②第1條暗條紋到第n條暗條紋間的距離為Δx,則相鄰暗條紋間的距離Δx′=n-1Δx,又Δx′=dlλ,解得λ=(n-1)lΔxd。
③由λ=(n-1)lΔxd,代入數據解得λ=630 nm。
4.(2019·全國卷Ⅲ)(1)(多選)水槽中,與水面接觸的兩根相同細杆固定在同一個振動片上。振動片做簡諧振動時,兩根細杆周期性觸動水面形成兩個波源。兩波源發出的波在水面上相遇,在重疊區域發生幹涉並形成了幹涉圖樣。關於兩列波重疊區域內水面上振動的質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
A.不同質點的振幅都相同
B.不同質點振動的頻率都相同
C.不同質點振動的相位都相同
D.不同質點振動的周期都與振動片的周期相同
E.同一質點處,兩列波的相位差不隨時間變化
(2)如圖,直角三角形ABC為一稜鏡的橫截面,∠A=90°,∠B=30°。一束光線平行於底邊BC射到AB邊上並進入稜鏡,然後垂直於AC邊射出。
①求稜鏡的折射率;
②保持AB邊上的入射點不變,逐漸減小入射角,直到BC邊上恰好有光線射出。求此時AB邊上入射角的正弦。
答案 (1)BDE(2)①②22
解析 (1)兩列波相遇疊加產生幹涉,一些質點的振動加強,一些質點的振動減弱,即振幅不同,A錯誤;各質點的振動頻率、周期都與振動片相同,B、D正確;不同質點振動的相位不同(不是同時到達正的最大位移處),C錯誤;兩列波頻率相同,在同一質點處的相位差恆定,E正確。
(2)①光路圖及相關量如圖所示。
光束在AB邊上折射,由折射定律得sinαsini=n①
式中n是稜鏡的折射率。由幾何關係可知α+β=60°②
由幾何關係和反射定律得β=β′=∠B③
聯立①②③式,並代入i=60°得
n=④
②設改變後的入射角為i′,折射角為α′,由折射定律得
sinα′sini′=n⑤
依題意,光束在BC邊上的入射角為全反射的臨界角θc,且
sinθc=n1⑥
由幾何關係得
θc=α′+30°⑦
由④⑤⑥⑦式得此時AB邊上入射角的正弦為sini′=22。
5.(2018·全國卷Ⅲ)(1)(多選)一列簡諧橫波沿x軸正方向傳播,在t=0和t=0.20 s時的波形分別如圖中實線和虛線所示。已知該波的周期T>0.20 s。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
A.波速為0.40 m/s
B.波長為0.08 m
C.x=0.08 m的質點在t=0.70 s時位于波谷
D.x=0.08 m的質點在t=0.12 s時位于波谷
E.若此波傳入另一介質中其波速變為0.80 m/s,則它在該介質中的波長為0.32 m
(2)如圖,某同學在一張水平放置的白紙上畫了一個小標記「·」(圖中O點),然後用橫截面為等邊三角形ABC的三稜鏡壓在這個標記上,小標記位於AC邊上。D位於AB邊上,過D點作AC邊的垂線交AC於F。該同學在D點正上方向下順著直線DF的方向觀察,恰好可以看到小標記的像;過O點作AB邊的垂線交直線DF於E;DE=2 cm,EF=1 cm。求三稜鏡的折射率。(不考慮光線在三稜鏡中的反射)
答案 (1)ACE(2)
解析 (1)根據波形圖可知,波長λ=16 cm=0.16 m,B錯誤;根據t=0時刻和t=0.20 s時刻的波形圖可知+n1T=0.2 s,T=2n+10.4 s,n=0,1,2,3,…,而已知該波的周期T>0.20 s,故該波的周期T=0.40 s,波速v=Tλ=0.40 m/s,A正確;簡諧波沿x軸正方向傳播,x=0.08 m的質點在t=0時刻沿y軸正方向運動,在t=0.70 s=143T時位于波谷,在t=0.12 s=103T時位於y>0的某位置(不是位于波谷),C正確,D錯誤;若此波傳入另一介質中,周期T不變,其波速變為v=0.80 m/s,由λ=vT可得它在該介質中的波長為λ=0.80×0.4 m=0.32 m,E正確。
(2)過D點作AB邊的垂線NN′,連接OD,則∠ODN=α為來自O點的光線在D點的入射角;設該光線在D點的折射角為β,如圖所示。
根據折射定律有nsinα=sinβ①
式中n為三稜鏡的折射率
由幾何關係可知β=60°②
∠EOF=30°③
在△OEF中有EF=OEsin∠EOF④
由③④式和題給條件得OE=2 cm⑤
根據題給條件可知,△OED為等腰三角形,有α=30°⑥
由①②⑥式得n=。
6.(2017·全國卷Ⅰ)(1)如圖a,在xy平面內有兩個沿z方向做簡諧振動的點波源S1(0,4)和S2(0,-2)。兩波源的振動圖線分別如圖b和圖c所示。兩列波的波速均為1.00 m/s。兩列波從波源傳播到點A(8,-2)的路程差為________m,兩列波引起的點B(4,1)處質點的振動相互________(填「加強」或「減弱」),點C(0,0.5)處質點的振動相互________(填「加強」或「減弱」)。
(2)如圖,一玻璃工件的上半部是半徑為R的半球體,O點為球心;下半部是半徑為R、高為2R的圓柱體,圓柱體底面鍍有反射膜。有一平行於中心軸OC的光線從半球面射入,該光線與OC之間的距離為0.6R。已知最後從半球面射出的光線恰好與入射光線平行(不考慮多次反射)。求該玻璃的折射率。
答案 (1)2 減弱 加強 (2)1.43
解析 (1)波長λ=vT=2 m,兩列波的波長相等。兩波源到A點的路程差Δx= m-8 m=2 m。兩波源到B點的路程差Δx′= m- m=0,初相相差π,B點為振動減弱點。兩波源到C點的路程差Δx″=3.5 m-2.5 m=1 m=2λ,初相相差π,C點為為振動加強點。
(2)如圖,根據光路的對稱性和光路可逆性,與入射光線相對於OC軸對稱的出射光線一定與入射光線平行。這樣,從半球面射入的折射光線,將從圓柱體底面中心C點反射。
設光線在半球面的入射角為i,折射角為r。
由折射定律有sini=nsinr①
由正弦定理有2Rsinr=Rsin(i-r)②
由幾何關係,入射點的法線與OC的夾角為i。由題設條件和幾何關係有sini=RL③
式中L是入射光線與OC的距離。由②③式和題給數據得sinr=2056④
由①③④式和題給數據得n=≈1.43。
『模擬衝刺題組』
1.(2019·山東青島高三一模)(多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在幹涉現象中,振動加強點的位移總比減弱點的位移要大
B.簡諧機械波的頻率等於單位時間內經過介質中一點的完全波的個數
C.火車鳴笛遠離我們時,我們聽到的笛聲頻率將比聲源發聲的頻率低
D.單擺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做受迫振動,其振動周期與單擺的擺長有關
E.用兩束單色光A、B分別在同一套裝置上做幹涉實驗,若A光的相鄰兩條紋間距比B光的大,則說明A光波長大於B光波長
答案 BCE
解析 在幹涉現象中,振動加強點振幅最大,但位移在隨時間變化,所以振動加強點的位移不是總比減弱點的位移大,故A錯誤;根據機械波的特點可知,簡諧機械波的頻率等於單位時間內經過介質中一點的完全波的個數,故B正確;火車鳴笛遠離我們時,根據都卜勒效應知,我們接收的笛聲頻率小於聲源發聲的頻率,故C正確;單擺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做受迫振動,單擺的周期與驅動力的周期相等,與固有周期無關,與單擺的擺長無關,故D錯誤;根據Δx=dL·λ知,在同一套裝置上做幹涉實驗,若A光的相鄰條紋間距比B光的大,則A光的波長大於B光的波長,故E正確。
2.(2019·湖南常德高三一模)(多選)如圖所示,在一條直線某介質上兩個振源A、B相距6 m,振動頻率相等。t=0時A、B開始振動,且都只振動一個周期,振幅相等,圖甲為A的振動圖象,圖乙為B的振動圖象。若A向右傳播的波與B向左傳播的波在t1=0.3 s時相遇,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兩列波在A、B間的傳播速度大小均為10 m/s
B.兩列波的波長都是4 m
C.在兩列波相遇過程中,中點C為振動加強點
D.在兩列波相遇過程中,中點C為振動減弱點
E.t2=0.7 s時刻B處質點經過平衡位置且振動方向向下
答案 ADE
解析 設A、B間距離為s,兩列波的速度為v,則由題可知s=2vt1,解得v=2t1s=10 m/s,故A正確;由圖可得振動周期為0.2 s,波長λ=vT=10×0.2 m=2 m,故B錯誤;由振動圖象可知,A起振方向向上,B起振方向向下,在兩列波相遇過程中,中點C是兩列波的波峰和波谷相遇的點,振動減弱,故D正確,C錯誤;t′=0.6 s時刻A振源產生的波傳到B,再經0.1 s即2T,B處質點經過平衡位置且振動方向向下,故E正確。
3.(2019·山東聊城高三一模)(多選)兩列機械波在同一介質中沿相同方向傳播,某時刻的波形如圖所示,此時a波上某質點P的運動方向沿y軸負方向,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兩列波具有相同的波速
B.此時b波上的質點Q沿y軸正方向運動
C.一個周期內,Q質點沿x軸前進的距離是P質點的1.5倍
D.在P質點完成30次全振動的時間內Q質點可完成20次全振動
E.a波和b波在空間相遇處會產生穩定的幹涉圖樣
答案 ABD
解析 機械波在同一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相同,故A正確;根據波動圖象的「上下坡法」,由P質點向下振動,可判斷a波的傳播方向沿x軸負方向,a、b兩波的傳播方向一致,因此b波也沿x軸負方向傳播,Q質點沿y軸正方向運動,故B正確;機械波在傳播時質點上下振動不隨波運動,因此C錯誤;由圖象可知λbλa=32,再根據T=vλ及波速相同可求得TbTa=32,Q質點全振動的次數nb=TbTa×30=20,因此D正確;a、b波的周期不同,頻率就不同,因此不會發生穩定幹涉,E錯誤。
4. (2019·遼寧省瀋陽市一模)(多選)a、b、c三條平行光線垂直於半圓柱體玻璃磚的截面直徑從空氣射向玻璃磚,如圖所示,光線b正好過圓心O,光線a、c從光線b的兩側對稱入射,光線a、c從玻璃磚下表面進入空氣後與光線b交於P、Q兩點,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玻璃對三種光的折射率關係為na>nb>nc
B.玻璃對a光的折射率大於對c光的折射率
C.在相同條件下進行雙縫幹涉實驗,a光的條紋間距比c光窄
D.a、c光分別從空氣射入某種介質中,a光發生全反射時臨界角較小
E.a光比c光穿過該半圓柱體玻璃磚所需時間長
答案 BCE
解析 由圖可知,a光和c光入射角相同,但是c光折射角較大,根據折射率公式可知玻璃對a光的折射率大於對c光的折射率,但是由於b光經過玻璃時沒有發生偏折,故無法比較b光與a、c光的折射率大小,故A錯誤,B正確;由於a光的折射率較大,波長較短,則在相同條件下進行雙縫幹涉實驗,a光的條紋間距比c光窄,故C正確;a、c光分別從空氣射入某種介質不能發生全反射,故D錯誤;根據公式v=nc,由於a光的折射率大,則a光在玻璃中的傳播速度較小,由幾何關係可知a光在玻璃中傳播的路程較長,故a光比c光穿過該半圓柱體玻璃磚所需時間長,故E正確。
5.(2019·山東濟寧一模)(多選)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機械波既有橫波又有縱波,而電磁波只有縱波
B.機械波和電磁波都能產生幹涉和衍射現象
C.介質中質點振動的周期一定和相應的波的周期相等
D.機械波的頻率、波長和波速三者滿足的關係對電磁波也適用
E.在雙縫幹涉實驗中,若僅將入射光由綠光改為紅光,則相鄰幹涉條紋間距變窄
答案 BCD
解析 機械波既有橫波又有縱波,而電磁波只有橫波,故A錯誤;幹涉和衍射是波的特有性質,機械波和電磁波都能產生幹涉和衍射現象,故B正確;波在傳播過程中,介質中質點在波源驅動力作用下做受迫振動,振動周期都等于波的周期,故C正確;機械波的頻率、波長和波速三者滿足的關係v=λf適用於一切波,對電磁波也適用,故D正確;光的幹涉條紋間距Δx=dLλ,若僅將入射光由綠光改為紅光,由于波長變大,故條紋間距變大,故E錯誤。
6.(2019·北京朝陽高三一模)(多選)如圖所示,在「用雙縫幹涉測光的波長」實驗中,某同學用黃色濾光片時得到一個幹涉圖樣,為了使幹涉條紋的間距變寬,可以採取的方法是()
A.換用紫色的濾光片
B.換用紅色的濾光片
C.使光源離雙縫距離近一些
D.使光屏離雙縫距離遠一些
答案 BD
解析 由於幹涉條紋間距為:Δx=dLλ,為了使幹涉條紋的間距變寬,可以換用波長較長的單色光,也可以使光屏離雙縫距離遠一些,故B、D正確。
7.(2019·南昌三模)如圖所示,在平靜的湖面岸邊處,垂釣者的眼睛恰好位於岸邊P點正上方0.9 m高度處,浮標Q離P點1.2 m遠,魚餌燈M在浮標正前方1.8 m遠處的水下,垂釣者發現魚餌燈剛好被浮標擋住,已知水的折射率n=34。
(1)求魚餌燈離水面的深度;
(2)若魚餌燈緩慢豎直上浮,當它離水面多深時,魚餌燈發出的光恰好無法從水面PQ間射出?
答案 (1)2.4 m(2)1.59 m
解析 (1)設入射角、折射角分別為i、r,人眼高度為h1,魚餌燈離水面的深度為h2,P、Q間距離為s1,Q、M水平距離為s2,
則:sini=12,sinr=22,
其中s1=1.2 m,s2=1.8 m,h1=0.9 m,
根據光的折射定律可知:n=sinrsini,
聯立解得:h2=2.4 m。
(2)設當魚餌燈離水面深度為h3時,水面PQ間恰好無光射出,此時魚餌燈與浮標的連線和豎直方向夾角恰好為臨界角C,則:sinC=n1,
由幾何關係得:sinC=32,
聯立解得:h3=57 m≈1.59 m。
8.(2019·河南六市高三聯合一模)某玻璃材料製成的光學元件截面如圖所示,左邊是半徑為R的半圓,右邊是直角三角形CDE,∠DCE=60°。由A點發出的一細束光,從B點射入元件後折射光線與AO平行(O為半圓的圓心,CD為直徑,AO與CD垂直)。已知玻璃的折射率為,B點到AO的距離為2R,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為c。求:
(1)入射光線AB與AO的夾角α;
(2)光線從B點射入元件,到第一次射出元件所需的時間。
答案 (1)15°(2)c6R
解析 (1)由sinr=2得,折射角r=30°,
又n=sinrsini
得i=45°
由幾何關係有i=r+α,得α=15°。
(2)由sinC=n1得C=45°,
由幾何關係得CE面入射角為60°,大於臨界角C,發生全反射,在DE面入射角為30°,能射出玻璃元件。
由幾何關係知,光在玻璃元件中的路程:
s=2R
n=vc,s=vt
得t=c6R。
9.(2019·河南鄭州三模)如圖甲所示,一個不計重力的彈性繩水平放置,O、b、c是彈性繩上的三個質點。現讓質點O從t=0時刻開始,在豎直面內做簡諧運動,其位移隨時間變化的振動方程為y=20sin5πt(cm),形成的簡諧波同時沿該直線向Ob和Oc方向傳播。在t1=0.5 s時,質點b恰好第一次到達正向最大位移處,O、b兩質點平衡位置間的距離L1=0.8 m,O、c兩質點平衡位置間的距離L2=0.6 m。求:
(1)此橫波的波長和波速;
(2)計算0~1.0 s的時間內質點c運動的總路程,並在圖乙中畫出t=1.0 s時刻向兩方向傳播的大致波形圖。(畫波形圖時不要求解題過程)
答案 (1)0.8 m2 m/s(2)1.4 m 圖見解析
解析 (1)由質點O位移隨時間變化的振動方程可知:
T=ω2π=0.4 s
設質點O振動產生的機械波的波長為λ,波速為v,由題意可得:t1=vL1+4T
可得:v=2 m/s
根據波長、波速和周期的關係,可得該波的波長λ=vT
解得:λ=0.8 m。
(2)設波由O點傳播到c點所用時間為t2,t2之前質點c處於靜止狀態,t2=vL2=0.3 s
從t=0開始經過t2=0.3 s=43T後,質點c即將向上振動,其振幅為A=20 cm,振動周期和振源的周期相等,為T=0.4 s,
則質點c運動的時間為:Δt=0.7 s=T+43T
走過的路程為:s=4A+3A=7A=1.4 m
t=1.0 s時刻向兩方向傳播的兩列波的波形圖如圖所示。
10. (2019·福建省泉州市一模)如圖所示,與水面平行的單色細燈管AB在水面下方h=67 m處,燈管長度L=1 m。由B點發出的某條光線射到水面時入射角為37°,其折射光線與水面夾角也為37°,取sin37°=0.6,cos37°=0.8。求:
(1)水對此單色光的折射率n;
(2)水面上有光線射出的區域面積S。
答案 (1)34(2)1.8 m2
解析 (1)由B點發出的光線入射角r=37°,
折射角i=53°,
根據折射定律得n=sinrsini
解得:n=34。
(2)設光從水面射出的臨界角為C,則sinC=n1
A點發出的光射出水面的區域為圓,設其半徑為R,
則tanC=hR,R=0.5 m
水面上有光線射出的區域如圖所示,則
S=πR2+L·2R,解得:S=1.8 m2。
11.(2019·福州高考模擬)讓一根均勻軟繩的繩端M點在垂直於軟繩的方向上做簡諧運動,軟繩上會形成橫波波形,如圖甲所示。已知軟繩端點M的振動圖象如圖乙。觀察發現,當t=1 s時,軟繩上各點都已經開始振動。在t=1.1 s時刻,M、N平衡位置之間只有一個波峰,且N點處在平衡位置,M、N兩點平衡位置之間距離d=0.6 m。求:
(1)波長和傳播速度;
(2)從端點M起振開始計時,繩上N點第五次運動到波峰位置的時間。
答案 (1)第一種:λ1=0.6 m,v1=3 m/s;第二種:λ2=0.4 m,v2=2 m/s
(2)當v1=3 m/s時,t1=1.15 s;當v2=2 m/s時,t2=1.25 s
解析 (1)由圖乙可知,波傳播的周期T=0.2 s,在t=1.1 s時,M點在平衡位置且向上振動。
由題意知,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當λ1=d=0.6 m時,v1=Tλ1=0.20.6 m/s=3 m/s;
第二種:當λ2=32d=0.4 m時,v2=Tλ2=0.20.4 m/s=2 m/s。
(2)由圖乙可知,t=0時,M點振動方向向下,繩上N點第五次到達波峰位置的時間:t=vd+43T+4T
當v1=3 m/s時,t1=v1d+43T+4T=1.15 s;
當v2=2 m/s時,t2=v2d+43T+4T=1.25 s。
12.(2019·吉林省長春二中高三下月考)如圖所示,某透明介質的橫截面由半徑為R的41圓和一銳角為30°的直角三角形構成,一細束雷射從圓弧上的A點平行於MP邊射入透明介質,且入射點A與MP的距離h=23R,已知該透明介質對雷射的折射率n=26,sin75°=42。
(1)雷射第一次射到NP邊時能否射出透明介質?請說明理由。
(2)第一次從MP邊射出的雷射與MP邊所成的夾角(銳角)為多大?
答案 (1)第一次射到NP的光束不能射出透明介質 理由見解析
(2)30°
解析 (1)畫出光路圖如圖。
由幾何知識得:i=∠AOM
由sin∠AOM=Rh,解得:∠AOM=60°
在A點,由折射定律得n=sinrsini
解得:r=45°
根據幾何知識可得光線第一次射到NP上時入射角∠1=75°,
設介質全反射的臨界角為C,則sinC=n1
而sin75°=42,可得∠1>∠C
所以光線在NP上發生全反射,不能射出透明介質。
(2)光線射到MP上時入射角∠2=45°<∠C
所以光線第一次由MP射出,
由折射定律有n=sin∠2sin∠3,得∠3=60°
所以第一次由MP射出的光線與MP間的夾角為30°。
『熱門預測題組』
1.(2019·東北三省三校二模)(多選)關于振動和波動,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各種波均會發生偏振現象
B.單擺做簡諧運動的周期與擺球的質量有關
C.在波的幹涉中,振動加強點的位移不一定始終最大
D.部隊過橋不能齊步走而要便步走,是為了避免橋梁發生共振現象
E.我們在地球上接收到來自遙遠星球的光波的波長變長,可以判斷該星球正在遠離我們
答案 CDE
解析 橫波會發生偏振現象,縱波則不會,A錯誤;單擺的運動周期只和擺線長度以及當地的重力加速度有關,與擺球的質量無關,B錯誤;在波的幹涉中,振動加強點的質點振幅最大,但它們也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動,也有位移為零的時刻,因此位移不是始終最大,C正確;當部隊齊步走過橋,可能會使得部隊齊步走的頻率和橋的固有頻率一致而使橋發生共振,因此部隊過橋不能齊步走,而要便步走,D正確;由都卜勒效應可知,如果我們接收的來自遙遠星球的光波的波長變長,說明波源在遠離我們,即星球遠離我們,E正確。
2. (2019·湖南省長沙市長郡中學第一次適應性考試)光纖公司規定光纖內芯玻璃材料的折射率大於等於,在抽制光纖時為檢測材料是否合格,將樣品材料用模具製成半徑為R的半圓柱體,如圖所示。再用一束可以轉動的光束CO沿截面半徑射向材料的O點,當θ≤45°時屏上只有一個光點,就說明材料合格。
(1)寫出質檢人員推斷的原理;
(2)寫出公司規定「光纖內芯的玻璃材料折射率大於等於」的原因。
答案 見解析
解析 (1) θ較大時,光束CO射向O點後,同時發生折射和反射,在屏上出現P和Q兩個光斑,減小θ時,r角逐漸變大,由n=sinrsini可知i角也增大;
當r角增大到大於臨界角時折射光線消失,屏上只有光斑P;由n==sin45°1知,該種材料發生全反射的臨界角C=45°,所以當θ≤45°時,光在玻璃截面上發生全反射,屏上只有一個光斑,就說明材料是合格的。
(2)取一段光纖,若任意一束光DE從端面中心E點以α角入射,經端面折射後射向F點,若能在F點發生全反射,就可實現光信號的傳輸,
由n=sinβsinα知F點剛好發生全反射時n=sinγ1
由:sin2β+sin2γ=1可得n=;
當α角接近90°時,折射光還能在F點發生全反射,需要n≥。
word版百度網盤下載連結:https://pan.baidu.com/s/1CH5BnPTD0aM7kmCAZcpnNg
提取碼:rie8
複製這段內容後打開百度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往期資源:
專題一:直線運動
專題二:受力分析和共點力平衡
專題三:牛頓運動定律及應用
專題四:曲線運動
專題五:萬有引力定律
專題六:機械能守恆定律
專題七:動量
專題八:靜電場
專題九:恆定電流
專題十:磁場
專題十一:電磁感應
專題十二:交變電流
專題十三:近代物理及物理學史
專題十四:力學實驗
專題十五:電學實驗
專題十六:選修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