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唯才是舉」是不重德行?與士族爭權只是表象 一切為了篡漢

2020-12-19 遼風物語

歷史上各朝代招賢納士的舉措似乎都是被人稱頌的,就連元朝在一段時間內重開科舉都被認為是進步的表現,但只有曹操的「求賢令」除外,因為他提出的「唯才是舉」經常被解釋為是重才不重德。

一方面他在三次求賢令中確實是說過要容忍有道德瑕疵的人才,而另一方面,曹操這個奸雄大反派,在南宋以降名聲都爛大街了,一個不道德的人自然只能做出不道德的事。

乾隆說曹操是天下第一反賊

直到近代推翻了封建統治,著名史家陳寅恪等人才指出,曹操的求賢令看似重才不重德,但實則是與世家士族的道德高點對抗,「而為一政治社會道德思想上之大變革。」

曹操摒棄世俗認可的道德觀只是為了維繫自己的權柄,從世家手裡奪取選官的權力嗎?他在勝袁紹後能一把火燒掉那些部下投誠袁氏的書信,就說明他很清楚,他消滅不了壟斷了世間知識學問的世家豪門。

所以曹操提出所謂重才不重德的「唯才是舉」,並非是想引入寒門來消滅士族這個影響全社會的階層,而是希冀通過這種博弈造聲勢壓制儒家道德觀,並逼儒學傳家的士族妥協,為順利代漢自立鋪路而已。

曹操應該沒想過卸磨殺驢 因為驢子不好找

曹操年輕的時候絕對是個一腦子忠君思想的熱血青年,不論是才是個小尉官就對豪門不法發起挑戰,還是想著除去國賊董卓,到後來倡議天下討董,並且一個衝上去。

他一心為大漢的所作所為自然被人們看在眼裡,等到天下戰火頻頻,大漢朝大廈將傾之時,也自然就有許多人押寶押到了曹操身上。

作為宦官的後代,本來天然是被士族排斥的,就看最開始,曹操手下除了譙沛集團的子弟兵外沒什麼士族之人來輔佐他就知道了。士族最看好的還是他們的領袖袁氏一族。

只不過袁氏兄弟袁紹和袁術,一得勢,似乎就一個想著割據河北,一個居然想著篡位,這就背離了儒家「忠孝」思想傳家的士族生存之本。固守君君臣臣綱常名教的傳統使得很多士族轉而投向曹操。

荀彧就是最好例子,他棄袁紹而投曹操,並且不是一個人去的,而是代表潁川士族去的。

「前後所舉者,命世大才,邦邑則荀攸、鍾繇、陳群,海內則司馬宣王(司馬懿),及引致當世知名郗慮、華歆、王朗、荀悅、杜襲、辛毗、趙儼之儔,終為卿相,以十數人。」——《三國志·荀彧傳》

荀彧的到來,一方面給曹操補齊了缺乏謀士和治國能力的短板,一方面則為天下士族做了表率。

曹操能夠平定北方,潁川士族集團是其離不開的左右手。而治理天下,更是沒了士族這些壟斷了知識的人才不行。

潁川集團後人遍天下

曹操自己也承認:「吾起義兵誅暴亂,於今十九年,所徵必克,豈吾功哉?乃賢士大夫之力也。」——《三國志》

士族之人本無所謂主君是誰,因為都是在大漢名義下,他們效忠也只是效忠大漢。荀彧為什麼死?就是因為他雖然是曹操最重要的謀士,但也更是漢朝的忠臣,他幫助曹操,只是想幫助曹操替漢室安定天下。

曹操何時萌生的代漢自立不得而知,不過他深知來自儒家門徒士族的阻力,但也對此基本無能為力。

殺光士族?那誰替他出謀劃策,誰替他治理地方?僅僅依靠一小撮寒門子弟嗎,要知道,這些寒門子弟能夠讀書甚至上位,都離不開士族的提攜,所以寒門子弟也未必是和他曹操同心的。

曹操所能做的,只是與士族進行博弈,儘量壓制他們對天下的影響,但是絕對不敢下死手,因為那樣就是魚死網破。士族力量制約王權,這是那個時代背景決定的,不是曹操十幾年時間就能改變的。

士族是時代的巨獸 他們需要的只是代言人

曹操的家底也算不錯的,不然也不會一起兵反董,親戚朋友一下子就湊出了好幾千人馬。但就這樣,他家的所謂豪族也只能算是寒門。士族,那是需要祖上出過二千石大官的。

不過最開始的士族前身也就是曹家一樣的土豪。東漢崇尚儒學之後,一些豪族因為掌握並壟斷著儒家知識,豪強官僚化後,華麗變身為新興的官僚集團。與曹家相比,士族是既不缺上面關照的人,也不缺下面賣力氣的。

東漢末年勢力最大的本是袁氏一族

就拿袁紹的袁氏一族來說,「四世三公」、「勢傾天下」,所以袁紹一旦嶄露頭角,馬上從者如雲,就連袁術這個紈絝,也一樣馬上就支起了一個大攤子。

都說董卓殘暴,可是除了殺了一個小皇帝之外,那些朝堂之上的士族之人,他又殺了哪個?所殺者,都是些小門小戶罷了。

而且,豪族出身的董卓也自知士族的能量,所以為了穩固自己的權柄,不僅把士族中的名士招到朝廷當官,並且還把大量的士族任命到各地為官,反董大軍中的,袁紹、王匡、鮑信、韓馥、劉岱、孔伷、孔融、張邈等都是他權傾朝野時任命的一方諸侯。

這些士族雖然出身儒家,卻不是什麼遇到兵說不清的秀才,至少是家裡隨時能召集一大批人上戰場的。

還說袁氏,袁術袁紹相繼都被滅掉了,可是在袁氏的老巢汝南,

滿寵「率攻下二十餘壁,誘其未降渠帥,於坐上殺十餘人,一時皆平,得戶口二萬,兵二千。」——《三國志》

也就是說,殘餘的袁氏當時仍然掌握著至少二千私兵。

曹操平定北方之後,真敢動這些追隨其左右但卻掌握了地方話語權的士族嗎?

五胡亂華,長江以北傷亡慘重吧,可是北方士族被斬草除根了嗎?並沒有,唐朝之初,山東士族還能和關隴門閥扳手腕的。

士族選擇曹操,不過是想給自己找一個強有力的代言人,而且,最開始,也是因為相信曹操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忠於漢室的。

不過曹操後來的心思變了,但是實則,戰火洗禮後的士族自身的信條也在變。從鐵骨錚錚的忠君國士變為了「保家全身」的搖擺之人。

而這種變化,正是曹操代漢自立所需要的,也是曹操通過各種手段進一步促成的。

即便是曹操在位期 官員選拔仍然掌握在士族手裡

能成為士族,是以家族中有人成為朝廷高官為支持的。但是父子乃至祖孫都能做高官這就鳳毛麟角了,東漢後期也就袁氏和楊氏才能做到。

那麼如何保持士族的地位呢?這就需要編織關係網,這個網越編織越大,於是就形成了士族這個政治階層,因為誰也不能保證自己家族才成為士族後就能一直有人憑本事做官。

這個憑本事,指的是靠著「明經」也就是通曉儒家經學來獲取官位,士族本身就是靠儒學知識起家,所以是其看家本領,自然不希望別人,比如庶族寒門來搶生意,於是就有了知識壟斷一說。這一點在後世也是一樣,如果翻看一些家族家訓,明清時很多家族規定「書不外借」,不然就是「不肖子孫」。更別說本來就沒有幾本書的三國時期了。

但是官位就那麼多,憑本事未必搶得過競爭者,那麼在關係網之下,很多事情就可以運作了。

那時候沒有科舉,朝廷選官的辦法是舉薦制,也就是二千石以上的官員有舉薦任官的權力。雖然說舉薦要察舉就是看個人品德也就是「孝廉」,但是誰品德好不好,不就全憑領導一張嘴嘛。

於是到後來就形成了「以族舉德,以位命賢」的腐敗體系,就有了譏諷這種舉薦制的民謠,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這種士族由壟斷學問到壟斷官位的弊端,曹操不可能不了解,因為他當年就是這麼運作之後才從浪蕩子變成尉官的。但是曹操也沒有辦法改變這種情況,至少在他平定北方的過程沒想過改變。

三國時期一些名聞天下的士族

軍伍中的將領自然還是要憑真本事的,不然容易被關羽千裡走單騎般送人頭,但是文官體系,官員察舉選拔之權,曹操仍然交給了士族。

從最開始的荀彧到荀攸,再到崔琰毛玠,這些掌管官員選拔任免之權的都是潁川文人集團的士族之人。

曹操後來逼死崔琰罷免毛玠,也主要不是因為忌憚滿朝都是兩人門人,不然他也不會繼續任命潁川集團掌舵者的陳群接任。

曹操心裡明白,不用士族,他就將無人可用。

曹操麾下包括五子良將在內有很多的武人,可哪怕這些人功勞再大封賞再多,他們的後人竟然沒有幾個是成才的,他們的家族難道連培養孩子的錢都沒有嗎?缺乏的無非是家族底蘊。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士族存在是有其歷史必然性的。曹操也沒有能力改變這個時代必然性。

三次求賢令 每次都在代漢自立路上進一步

曹操麾下缺人才嗎?跟那兩位比肯定是不缺的,因為他先有了荀彧等河南之士,平定袁紹後又吸納了河北人才,在荊州,又獲得了荊州精華投效,等於是天下大半人才都被他納入囊中。

但是就在赤壁之戰後,曹操突然發布了求賢令,而且十年之內,三發求賢令。「求賢令」的內容讓後人多有詬病的是其強調「唯才是舉」,字面上分析就是只要你有才我就讓你當官,而不管你德行如何。

這實則是與曹操的人才觀相矛盾的,因為從他任命崔琰、毛玠主管人事一事就能看出,曹操對於個人德行是很重視的,

「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太祖嘆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復何為哉! 」

雖然說「唯才是舉」針對著舉薦制「舉孝廉」的重德內容,但曹操發布「求賢令」主要也不是為了培養親近自己的寒門之士,打破士族對官位的壟斷。

看看三道「求賢令」發布時間就知道了。

第一次「求賢令」是在赤壁之戰後,也就是曹操放棄迅速一統天下而轉為穩定北方之後。

赤壁之敗,不僅是讓孫權、劉備有了坐大的機會,也讓曹操的北方不穩定起來。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就是漢獻帝。而漢獻帝最信任的擁漢派孔融竟然告訴曹操應該恢復周朝制度,也就是將許都周邊地區化為京畿之地交給漢獻帝管理。

曹操手下的第一謀臣荀彧也是一個堅定的擁漢派,而且他領導的潁川文人集團之中到底有多少擁漢派,曹操心裡可沒數。

在這種情況下,曹操直接就把孔融幹掉了,然後發布了「求賢令」,目的很明確,你們士族不是講究德為先嗎,那麼我就反之道而行之,你們控制了官員選拔,那我就自己選。但這不過是博弈的一種手段或者說是對士族的警告試探。

第二次求賢令是在214年,為《敕有司取士勿廢偏短令》。

就在此前,曹操為魏公,為此荀彧死。

荀彧是鐵桿的擁漢派,他認為曹操不能當魏公,因為,

「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作為士族主心骨的荀彧一死,士族之人就該有所思量了,那就是「忠」重要還是家族重要。

第三次求賢令是在217年,為《舉賢勿拘品行令》。

而在前一年,曹操成為魏王,代漢自立之心怕是路人皆知了。

這三道求賢令,每一次都與曹操在代漢之路上前進的一步相扣,所以說,他針對的並不是士族對官位的把持,主要是為了代漢自立做鋪墊。

三國地圖

物語說

兩漢這麼多年,忠於漢室的人肯定不少,這些人則是曹操代漢自立途中的阻礙。而這些人又都是國之棟梁,曹操不敢輕動,只能在最關鍵的節點殺一兩個起震懾作用。

士族原本安身立命的是儒家思想,「忠君」思想自是根深蒂固,曹操想要達到野心,也就必然要攻心。

他的「唯才是舉」不是為了提拔那些被士族以各種無德而不被舉薦的寒門人才,他攻擊的目標是儒家君臣關係不可動搖的綱常名教,為代漢自立做思想上的準備。

「唯才是舉」並不是曹操唯一攻擊的手段,他的另一手就是立儲君。曹丕是嫡長子,但是曹操總用其他兒子來威脅曹丕的地位,他這麼做是想從士族固守的「嫡長子繼承制」上尋找突破口,同樣也是在攻擊儒家傳統思想。

不過,是士族首先放棄了對漢的忠誠,而就在曹操發布第三道求賢令後,就立曹丕為太子。可以說是雙方妥協的結果,曹操終於為曹丕代漢鋪好了路。當然,很難說,曹操是不是死早了,不然他很可能自己就當了高皇帝。

參考資料 《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曹丕為何剛即位就顛覆了曹操的用人策略,將唯才是舉改為九品中正
    歷史上著名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了六朝時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是社會弊病,其創始人正是曹操的兒子曹丕。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即位之初就將曹操之前「唯才是舉」的用人方略改成了「九品中正制」,在人才選用上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動。
  • 曹操採用「唯才是舉」,曹丕為什麼換成「九品中正制」
    曹操採用「唯才是舉」,曹丕為什麼換成「九品中正制」曹操死後,曹丕上位,而後司馬氏奪權。司馬氏的奪權,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不少學者認為,司馬氏奪權的機會,其實是曹丕給的,因為曹丕上位以後,沒有繼承曹操的「唯才是舉」,而是實行了一項新政策,「九品中正制」。
  • 荀彧應該知道,初平二年曹操已有篡漢之心,但他為何不改投劉備?
    很多人都認為是,因為荀彧反對曹操進魏公加九錫,為此跟曹操鬧翻並神秘死去。但是這其中也有一個問題:曹操的篡漢之心是一點點培養起來的,我們看以曹魏為正統的三國正史,也會發現曹操至少在漢獻帝初平二年就應經萌生了不臣之心。
  • 荀彧是曹操的第一功臣,被譽為「吾之子房」,為何卻被害死
    212年,曹操徵討孫權時,要求漢獻帝派荀彧到前線勞軍。當荀彧來到前線時,曹操趁機將其留在軍中,免去荀彧為尚書令的職務,任命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在曹操率軍南下後,荀彧被迫服毒自盡,終年五十歲。當年,曹操曾稱讚荀彧為「吾之子房」,為何卻又將其害死呢?
  • 《短歌行》中見豪邁:一代梟雄曹操的心路歷程
    他深刻意識到:想要讓百姓過上好日子,除了要解決亂世之外,還要打壓破壞社會穩定的士族集團。儘管,以荀彧為首的汝潁士族集團貢獻了突出力量,但曹操卻依舊堅持自己的理想。「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既然他們選拔人才的方式,是重名聲,是「唯名是舉」;那麼曹操便注重才華,「蓋以論人才優劣,非為世族高卑」,這便是「唯才是舉」的最終目的。
  • ​【歷史漫談】門閥士族制度的形成與消亡
    這一切,都源於當時所實行的門閥士族制度。「門閥士族」是在社會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組成的政治集團,萌生於兩漢,形成發展於魏晉,衰弱於南北朝。後於隋唐時期有過短暫興起,武則天后一蹶不振,至此消亡。東漢時期,士人主要通過察舉、徵辟出仕。被舉、被闢的人成為舉主、府主的門生、故吏。門生、故吏為了利祿,甚至不惜諂附、賄賂以求固結。
  • 諸葛亮身負天縱之才,為什麼曹操一直沒有請他出山?原因有五點
    而三國之中,數曹操最為惜才。當年官渡之戰時,袁紹手下的謀士許攸前來投奔曹操。曹操聽說許攸過來,鞋都沒穿就跑了出去迎接,可見曹操確實是愛惜人才之人。不僅是許攸,他為了謀求人才,不惜頒布《求賢令》,要「唯才是舉」。
  • 儒以文亂法,這才是曹操對孔融的欲加之罪
    二、孔融是當時名士領軍人物,與曹操不相為謀1、曹操重用寒族,以士族為主的名士衝突曹操雖然出身不低,但在長期的徵戰過程中,改變了漢末一味重用門閥的做法,主張任人唯才,而不限出身乃至品德,選用了大批寒族出身的有才之士,如郭嘉等。
  • 曹操迎接漢獻帝,是為了號令不臣,還是為了號令諸侯?_徐州
    原標題:曹操迎接漢獻帝,是為了號令不臣,還是為了號令諸侯?徐州先後發生了很多大事,比如劉備從陶謙的手裡結果了徐州牧的身份,從此劉備也是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州牧,這件事也意味著劉備的身份轉變,不再只是一個流民將軍,反而是一個合格的州牧。
  • 曹丕拉攏士族門閥故採用九品中正制,但士族過強反將曹魏吞噬
    魏文帝曹丕之所以採取九品中正制,其實還是士族門閥階層逐漸強盛導致的。由東漢末期士大夫階層的消亡,到魏晉士族門閥的崛起,這就是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的內在原因。 所謂的「九品中正制」,簡單理解就是,不再是原先的唯才是舉,而是以才能和家世做標準來選拔人才。
  • 為何曹操綜合能力高於劉邦,卻不能一統天下?
    魏武大帝二,曹操為何不能一統天下,只能建立魏國。b,內因:1.曹操文武全才,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超一流的文學家。2.曹家跟夏侯家強大的家族實力,曹操的基本創業班底為曹家跟夏侯家的家族勢力。3,曹操最早發現了漢獻帝的政治價值,「奉天子以令諸侯」。
  • 三國:曹魏是因為內部集團,人品問題差,才出現的司馬篡魏嗎
    曹魏是因為內部集團,人品問題差,才出現的司馬篡魏嗎我認為曹魏內亂,即使和司馬家有再長的拉鋸也不可能從根本上影響魏國一家獨大並最終統一中國的總趨勢,從220年曹丕執政,到255年毋丘儉與文欽起兵,25年差不多孕育了將近兩代人,這兩代人從感情上已無匡扶漢室的影響
  • 曹操創建的文學,對唐詩影響頗大,後人稱讚許久
    曹操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東漢末年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曹操還是一名詩人。東漢末年,曹操父子皆有較高的文學修養,他們提倡,不再將文學視為闡述經義的工具,而是用文學來反映現實生活和抒發自己感想,讓文學的適用範圍擴大。建安文學興起和當時的背景有很大的聯繫。東漢末年,戰爭不斷,民不聊生。文人志士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激發了進取精神和創作欲望。
  • 漢獻帝雖是傀儡,卻仍具有殺曹操的能力,難怪曹操從不敢入宮
    由此看來,曹操迎取漢獻帝還是呂布的推薦,可見在此時,曹操在漢獻帝心目中的地位遠不及呂布。 曹操擔任大將軍後,惹惱了袁紹。據《後漢書 袁紹傳》記載: 曹操自為大將軍,紹恥為之下,偽表辭不受。操大懼,乃讓位於紹。
  • 從唯才是舉到九品中正,這是僅存在45年的曹魏政權滅亡的原因嗎
    曹魏政權是曹丕在公元220年逼漢獻帝禪讓後建立的,曹丕沒有想到的是,45年後也就是公元265年,司馬炎學著曹丕當年逼迫漢獻帝禪讓帝位那樣,逼迫曹奐讓位,最終三國中最強大的曹魏政權在蜀漢滅亡2年後,也滅亡了,只存在了短短的45年。
  • 九品中正制與士族的崛起
    這場運動雖然失敗,但是參與運動的士人及其子弟卻是漢魏之際政局的主角之一。如割據荊州的劉表便是清議運動中的「八顧」之一。被曹操喻為「吾子房也」的荀彧,其堂叔荀昱與清議運動領袖李膺俱死於黨禍,叔父荀爽與堂叔荀曇均遭黨錮。基於這一聯繫,在以儒學世家大族為政治根基的魏晉王朝裡,士林輿論是選官用人的重要依據。
  • 三國:曹操至死都不稱帝,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這是一代偉人毛澤東對曹操的讚許。從曹操一生的經歷來看,他完全完成了自己成為帝王將相的理想。從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駕漢獻帝遷都至許昌開始,以「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絕對優勢的條件,更是把他的權力一點點推至頂峰。
  • 2020年廣東高考滿分作文:唯才是舉,以利天下
    我發言的題目是《唯才是舉,以利天下》。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的故事非常感人,尤其是管鮑之交更是成為千古美談。兩人曾經各為其主,在戰場上生死相搏,但後來內戰結束,兩人相逢一笑泯恩仇,為了齊國的共同利益,成為知己,共同輔佐齊桓公,終成一代霸業,「齊桓晉文之事」於是成為後世史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在這其中,鮑叔知人善薦,主動讓賢,管仲當仁不讓,敢擔重責,無疑都值得大書特書。不過,讓我最心折的還是齊桓公。
  • 關羽在華容道攔住曹操,為何最終放了他?原來不放的代價太大
    對於豫州士族而言,要麼被北方的曹操統治,要麼被東邊的袁術統治。對比曹操和袁術兩人的能力,袁術雖然名氣比較大但沒有曹操有才能,況且自己也在兗州被曹操兩次擊敗,豫州士族果斷選擇曹操,以荀家、鍾家、陳家為代表的士族加盟曹操,為曹操提供了錢糧支持。荀彧、荀攸、鍾繇、陳群這些人成了曹操最原始的謀士集團,也是曹操核心決策層。
  • 《資治通鑑 • 漢紀》王莽篡漢
    閱讀《資治通鑑》從7月30號開始,今天閱讀第五十八篇《王莽篡漢》,9月30號 星期三:      在閱讀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