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雙循環」——中國外向型城市的內生性發展

2021-01-11 新華社新媒體

這是7月31日拍攝的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畔夜景(無人機照片)。夏夜的蘇州金雞湖畔景色迷人,城市景觀照明燈火璀璨,夜色中的蘇州美不勝收。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新華社廣州8月13日電(記者周強、丁樂、王豐)在深圳市兆馳股份有限公司,裝貨區一派繁忙的景象,叉車司機常要加班加點。這家從事網際網路電視、智能家居、LED全產業鏈製造和服務的大型高新技術企業,外銷佔比近40%。

「疫情來襲,海外銷售壓力加大,但我們公司一季度營收不降反升。」兆馳TV事業部總經理何勝斌說,公司一季度內銷收入同比漲幅逾110%,出口轉內銷的貨值達2億多元人民幣,有效抵消了海外需求不振帶來的影響。

兆馳是中國外向型城市發力內生性發展的縮影。作為中國典型的三大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的城市,深圳、東莞、蘇州進出口總額佔各自GDP的比重均超過100%。這是城市開放的象徵,但在疫情下卻成為艱難的挑戰。

面對訂單減少、庫存積壓等困難,中國外貿企業攻堅克難,通過發力內銷市場、轉型升級創新、調整經營策略等,以強勁的內生動力參與國內大循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在蘇州工業園區,蘇州旭創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線滿負荷運轉,產品光模塊的出口佔比超過一半,上半年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長62%。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疫情下,大數據、5G建設等網際網路領域迎來大發展,公司研發與製造兩手抓,能夠及時滿足用戶的中高端需求,以實力保證了競爭力。

長期以來,東莞市創明電池技術有限公司的國內外市場比例是四六分。受疫情影響,公司在國內單車、小家電等行業內發掘新客戶,當前國內訂單比例高達9成。有了新的增長點,公司預計第三季度銷售收入同比將增長100%。

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1至5月,東莞市規模以上工業內外銷比例調整為67.3比32.7,內銷比重增加;蘇州現在60%至70%的零部件能實現本地和國內自我垂直整合;上半年,深圳關區近1500家企業辦理加工貿易內銷業務,內銷貨值達64.05億元。

東莞市商務局副局長黃朝東表示,2008年金融危機東莞遭受重創,但此後東莞持續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產業結構發生明顯變化,不少外貿企業從過去的「大進大出」轉變為積極開拓內銷市場,這成為此輪海外需求萎縮下企業堅挺的關鍵。

在廣東財經大學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看來,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中國的外貿功能和結構一直都在變化,疫情只是加速了這個進程。現在中國市場體系積極轉變,將更好把握住外貿的自主控制權,國內國外市場的融合度也將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注重創新依然是中國根植內生性發展的第一動力。

位於東莞的廣東金龍東創智能裝備有限公司,憑藉與清華大學聯合設計的專業點膠設備,上半年收穫訂單達到4.6億元,同比增長50%。公司相關負責人說:「疫情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越是艱難越要創新,只有練好內功才能更好抵禦住風險。」

以數字經濟創新賦能內外循環,擁有51年歷史的江蘇華佳絲綢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成了「網紅」。在面對復工延期、訂單被退等問題時,公司成立專業電商團隊,依託電商平臺對市場需求重新定位,採取革新設計思路等舉措,在天貓平臺推出新品牌並一炮而紅,其天貓旗艦店擁有了76萬多粉絲。

7月15日,在福建泉州最主要的現代貨櫃港石獅石湖港,船舶在裝載待出口的貨櫃。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天貓海外數據顯示,2020年5-7月,蘇州的絲巾、絲質披肩類商品的成交金額同比增長19%。據蘇州市商務局調研,一半左右的蘇州企業具有轉型升級計劃,並且絕大多數都選擇通過產品自主研發與結構調整來轉型。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外向型城市的內生性發展並非一蹴而就。出口轉內銷仍面臨著準入門檻高、生產調整慢、營銷成本大等重重困難。邁過這些坎,不僅考驗著企業的革新經營能力,也考驗著政府的治理能力。

暫免徵收加工貿易貨物內銷緩稅利息、內銷選擇性徵收關稅政策……各級政府扶持政策密集出臺;「東莞製造」網絡電商專區、蘇州「企業超省月」專項服務、深圳跨境電商B2B業務試點……政府與商協會、電商平臺一道,助力優勢產業線上內銷、轉型升級。

疫情期間,國內市場對固態硬碟等電子配件需求旺盛。深圳市佰維存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部分加工貿易渠道進口料件生產成品轉向國內銷售。今年一季度,該公司銷售額3.6億元,同比增長五成,其中加工貿易內銷金額達到6000餘萬元,同比增長2.5倍。

公司執行長何瀚說,以加工貿易形式進口料件生產內銷一年能為公司節約資金成本至少1200萬元。海關手續的簡化讓企業既減緩資金壓力,又能及時跟上市場變化,抓住機遇,兩頭受益。

相關焦點

  • 【範文】暢通「雙循環」 揮好「三板斧」(文字+音頻)
    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這就意味著,暢通「雙循環」既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遞延深化」,又將成為「十四五」乃至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主軸」。
  • 解讀《建議》:關鍵詞(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成都而言,可謂「十四五」時期的首要「關鍵詞」——在新發展格局中率先突破、建成國內大循環的戰略腹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門戶樞紐,不僅蘊含著新局之下城市、企業、個人的最大機遇,更決定著成都能否在世界城市體系中進一步爭先進位。一起來看關鍵詞(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民航的「變與不變」
    中國東方航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化改革辦公室副主任邵鳳茹發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民航的「變與不變」》主題演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適應新時代我國比較優勢和社會主要矛盾轉變、適應國際環境複雜深刻變化的迫切要求,服務雙循環格局也是對民航業的必然要求。縱觀全球航空業的發展,幾乎每隔10年就會出現一次周期性的調整。
  • 澎湃下午茶|上海如何成為內外雙循環節點與樞紐型全球城市
    石良平:上海應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節點與跳板本文圖片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習總書記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國家戰略的重大轉變,上海將會在這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石良平認為,「十四五」期間應從三個環節打好基礎。
  • 【理論微課堂】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在這種情況下,世界經濟和全球化發展何去何從,亟待有新的創新思路和戰略應對。我國明確提出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順應全球化發展的規律和世界經濟開放新趨勢,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是為當下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的戰略選擇,也是發揮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重要貢獻和推動作用的重要體現。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資本論》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正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於社會再生產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資本論》中的社會再生產理論  《資本論》揭示了再生產四環節,即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辯證關係。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順應經濟結構調整的新形勢,由「以外促內」轉向「以內促外」,從出口導向轉向內需拉動、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有效應對經濟全球化在民族主義、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國際經濟循環出現斷裂等一系列問題和矛盾,實現總需求與總供給再平衡。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涉及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面,本質就是社會再生產的過程。
  • 大商集團:在雙循環中創新發展中國商業
    原標題:大商集團:在雙循環中創新發展中國商業   在第八屆中國商業創新大會上,大商集團獲評「2020中國商業社會責任典範」,大商集團董事局主席牛鋼獲評「2020
  • 暢通「雙循環」浙江經驗!著眼數字經濟提升國際貿易打造新通路
    他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9月4日,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習總書記指出,中國將拓展特色服務出口基地,發展服務貿易新業態新模式。
  • 【地評線】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浙江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今年以來,黨中央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中國經濟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更高水平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對統籌發展和安全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相當於電力系統的雙迴路供電,平時國內國際市場可以相互補充、相互支撐,遇到風險挑戰時又能單獨作戰,充分發揮雙循環體制的穩定性、安全性。
  • 結合雙循環發展深化中日韓經貿合作
    「加強中日韓經貿合作,儘快擺脫經濟發展困局,成為疫情下彼此間的共同需要和戰略訴求。雙循環格局下,中國不斷展現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能力,為深化中日韓經貿合作提供了重大發展機遇。」11月12日,在遼寧對外經貿學院舉辦的由中國國際貿易學會中日韓經濟合作與發展研究中心第二屆中日韓經貿合作論壇上,與會專家就上述觀點達成共識。
  • 如何解讀雙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解讀
    面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必須順勢而為調整經濟發展路徑,在努力打通國際循環的同時,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提升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增強韌性,保持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我們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擴大內需,可以釋放巨大而持久的動能,推動全球經濟穩步復甦和增長。  劉鶴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
  • 解讀「中國模式」的制度內生性
    一個國家社會經濟制度的形成,是自己國家和民族特色長期演繹和變革的結果,即「內生性」,制度內生性不僅體現出「中國模式」的基本特點,也是「中國模式」的創新之所在  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市場經濟不斷演進的歷程表明:一個國家社會經濟制度的形成,既是自己國家和民族特色長期演繹和變革的結果,即「內生性」;同時
  • 漢交會助力武漢打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新樞紐
    接二連三的好消息表明,正在硬核奔跑的大武漢,將成為雙循環新格局中的核心樞紐城市。 雙循環,是新格局也是新機遇。武漢,以新的姿勢,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發揮重要樞紐作用。從宏大的視角來洞悉未來,漢交會,不止是商品交易盛會,更是內陸地區構建雙循環的重要抓手。
  • ...詳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點題大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看十大要點
    6、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優先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微觀市場主體活力在優化供給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7、房地產業影響投資和消費,事關民生和發展。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租購併舉、因城施策,完善長租房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 擁抱新經濟 金融活水暢通「雙循環」
    大洋網訊 以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之下,金融活水如何暢通「雙循環」助推新經濟發展?傳統企業如何積極擁抱新經濟?如何充分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10日舉行的2020廣州經濟高質量發展峰會圓桌論壇環節,多位業內資深專家從金融與新經濟的兩個視角探討如何助力廣州經濟高質量發展。
  • 2020日韓(青島)進口商品博覽會:打好「日韓牌」,暢通「雙循環」
    地處東聯日韓、西接上合的重要連接點,城陽有著對日韓開放的天賦基因和傳統優勢,2020年,深度融入「雙循環」發展格局,肩負著更大時代使命的城陽區,正勇當青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急先鋒」,不斷創新日韓牌打法,擴大日韓「朋友圈」,全力搶佔中日韓地方經貿合作先行區高地。
  • 經濟大家談 | 推動長江經濟帶全方位開放,構建開放型雙循環發展格局
    在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形勢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旨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中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中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也是經濟發展客觀規律使然。
  • 支持基礎設施建設 築基「雙循環」發展格局
    人民網濟南1月9日電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基於國內外發展形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基礎設施建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和基礎,是塑造「雙循環」格局的重要先手,具有強大的乘數效應。
  • 楊姝琴: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為此,要充分發揮我國兼具門類齊全的工業生產能力、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在暢通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加快推動完善和構建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普惠、互利共贏的規則體系,著力提升中國的國際規則制定權和話語權,為中國和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創造更多的共享性和普惠性機遇。是有效重構新型產業鏈體系的理性選擇。
  • 前瞻「十四五」|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促進高質量全面開放
    可以說,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建設的重要方向之一。對於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建設,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把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作為新時期的具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