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模式」的制度內生性

2020-12-11 搜狐網
  一個國家社會經濟制度的形成,是自己國家和民族特色長期演繹和變革的結果,即「內生性」,制度內生性不僅體現出「中國模式」的基本特點,也是「中國模式」的創新之所在

  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市場經濟不斷演進的歷程表明:一個國家社會經濟制度的形成,既是自己國家和民族特色長期演繹和變革的結果,即「內生性」;同時,它們也不乏吸納人類社會的文明、文化、政策和規則,在轉型國家的改革中,有的時候也被看作為一種「移植性」。

二戰後一些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現代化進程顯示:這些國家市場經濟制度規則的形成及其制度安排,更具有自己國家和民族的特點,即「內生性」。  

制度內生性是「中國模式」的創新之所在

  如果我們從制度變遷的視角審讀「中國模式」的意義,它意味著中國開創了一條中國式的制度創新道路,這就是:「中國模式」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逐漸形成的制度內生性,即中國轉型的「內生性制度安排」。它被理解為:在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市場經濟制度主要不是依靠從外部(西方)「引進的」政策和規則,而是根據自己國家的國情和改革進程中形成的政策、規則、路徑和方式,逐步實現國家的新制度安排。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市場經濟制度安排的路徑和特點,很難與任何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經濟的制度類同,這就使得中國市場經濟制度的形成、發展和制度特徵,具有更多的「內生性」特點。

  制度內生性不僅體現出「中國模式」的基本特點,也是「中國模式」的創新之所在。按照「北京共識」的提出者雷默的看法,「創新」是中國改革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由中國改革的特性所決定。因為,轉型國家的實踐表明,一個有效的市場經濟的運行,不僅包括經濟自由化和所有權變革等內容,更需要足夠的制度架構來支撐和推進。正如「北京共識」對於中國模式所作的概括:中國模式是一種適合中國國情和社會需要、尋求公正與高質增長的發展途徑。它被定義為:艱苦努力、主動創新和大膽實驗;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循序漸進,積聚能量。創新和實驗是其靈魂;既務實,又理想,解決問題靈活應對,因事而異,不強求劃一。它不僅關注經濟發展,也同樣注重社會變化,通過發展經濟與完善管理改善社會。這是理解「中國模式」的出發點。  

「中國模式」的制度內生性特徵

  本土內生的制度創新。中國經濟的新制度安排主要來自中國的經濟改革實踐,而非來自其他國家的移植。例如,在中國農村產權制度變遷方面,從改革之初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到「溫州模式」和「蘇南模式」,再到最近頒布的關於中國土地流轉制度改革的決議;再如,在企業制度改革方面,從「體制外」的增量改革推進到國有企業的存量改革;在中國特區和沿海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中的人口自由遷徙、出口導向型的外貿發展戰略,等等。

  這樣一些制度性變革,被學者們提升為中國制度變遷的獨特之處:其一,中國轉型中保持政治上的統一和中央政府的專權;其二,對國有企業的改革不是採用「大棒式」的私有化,而是對企業所有權進行諸如股份制改造治理等;其三,在農村提倡私營和集體所有的鄉鎮企業。由此,中國學者們在對中國制度變遷做分析時指出,中國的改革一方面受到中國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倫理規範等的影響,致使中國的制度變遷採用了比較漸進的方式推動改革:不是砸碎現有不完善的制度,而是儘可能地利用不完善的體制來運作,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改革體制本身,使之轉化為市場經濟體制;另一方面,中國在形成與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又不斷根據改革需求制定相適應的制度規則。

  行為變革先於經濟立法。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路徑,大體上是一種市場經濟的變化先於市場經濟立法的制度軌跡。也就是人們的市場交易行為在先,市場制度規則頒布於後。在中國改革的起步階段,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制度的變化首先來自於民間、民營、體制外、計劃外的變化,更多地表現為民間習慣、價值觀念等非正式規則的先期改變。諸如眾所周之的中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的變遷、中國企業所有制改造和現代企業制度的演變、企業兼併破產和債轉股等行為,都是一個轉變觀念、由點到面、從小到大的改革過程。

  在取得改革實踐的認定後,中國相繼問世各種新制度的法律和規則,諸如《鄉鎮企業法》、《經濟合同法》、《涉外經濟合同法》以及《物權法》等。從一些國家的制度形成和演進規律來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例如,16—18世紀以及之後,一些國家的憲政發展中的國家法律條款和市場規則,很多是西方國家互為參照而定;也有的是先有商品行為和市場交易,之後逐漸形成私人產權和財產制度,從而產生立法約束的訴求,以保護私人財產制度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從中國改革實踐看,中國正式制度的形成與完善,也是循著市場經濟的軌跡,依據市場發展程度,不斷加以充實和完善。這是中國市場經濟改革與其他轉型國家所不同的一個重要區別。在中國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有利於市場經濟的行為,國家以立法方式加以確立;不利於市場經濟的劣質交易行為,政府則以立法加以制止和規範。這樣,在新制度的形成過程中,就能夠將轉型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降至最低。

  政府主導的制度和規則。中國的政府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具有優勢和主導地位,特別掌控市場規則的制定權。政府不僅調節和幹預經濟、制定發展規劃、執行經濟政策、制定經濟規則,而且通過修訂憲法和法律、頒布各項政策和規則,以促進位度轉型與創新。在西方國家經濟中,政府行為僅僅被限定在彌補市場失靈方面;而中國政府在市場經濟轉型的進程中,政府具體而實際參與了市場行為和制度設定;政府作為市場經濟的要素存在。在中國,政府對制度和規則的制定,在市場經濟形成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指向作用。正如道格拉斯?C?諾斯所指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範,它旨在約束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個人行為」。因為是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發展的諸多方面需要政府參與和推動;同時,中國又是經濟轉型國家,從「轉型」到「定型」也必須有政府的導向和參與。  

制度內生性是制度創新的嘗試

  從深層原因上看,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兼容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本身的內在要求和深刻的制度約束。中國政府利用其強制性和組織性的優勢,使制度在進行制度創新時,一方面,政府充分激勵人們的利益追求,使制度能夠來自市場行為;另一方面,中國的制度創新也重視政府的主導和規制,以體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兼容。

  從制度創新的角度理解「中國模式」,其意義在於:它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的象徵,是發展中國家制度創新的嘗試,也是中國經濟轉型和新制度安排的選擇。「中國模式」產生於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前期,制度內生性的特點尤為突出和明顯,制度內生性始終伴隨著不斷進行的制度創新。歷史的發展證明:當一種模式被人們當作新的習慣廣泛地接受時,新的制度才能誕生。從制度內生性看,「中國模式」具有中國的獨特性和其他國家的不可複製性。儘管如此,「中國模式」的成就對於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是巨大而深刻的。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之際,對「中國模式」的制度創新與發展路徑予以總結,將能夠推動中國繼續完善中國特色的制度創新和新制度安排,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作者田春生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 (來源:人民論壇)

(責任編輯:黃芳)

相關焦點

  • 工具變量IV與內生性處理的精細解讀
    ,內生性,混淆變量9.IV和GMM相關估計步驟和檢驗方法10.Heckman兩步法的內生性問題此時,x1被稱作「內生」的解釋變量,這就是 「內生性」問題。遇到「內生性」問題腫木辦?有一個方法就是找工具變量Z。
  • 中國金融機構海外擴張***「內生性」增長
    來自中國主要金融機構的管理人員11日在北京表示,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金融機構「走出去」的步伐不會停止,而實現國際化應主要依靠「內生性」增長。     在此間舉行的國際金融協會春季會員會議上,來自世界各地的上百位政要官員以及金融機構高層管理人員圍繞「中國金融機構的全球擴張」等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 實現內生性增長的關鍵何在
    中國經濟在強有力的刺激政策下,已率先在全球復甦。那麼這種復甦的基礎是否穩固、可持續?政府強力投資刺激逐步減弱後增長動力從何而來?內生性增長如何形成?  使經濟形成可持續的內生性增長,這應當是我們的一個戰略目標。怎麼來形成內生性增長呢?從三大需求來說,關鍵是消費。消費率的提升是衡量經濟增長從外部刺激型到內生性增長的一個重要指標。
  • 挖掘報告文學的內生性潛力
    這些都在充分表明,中國的報告文學創作始終處在逐級抬高的發展趨向和良性狀態中,成為民族審美文化接受場域裡不可小覷的文學力量或審美景觀,並且昭示出未來巨大的發展空間,值得期待。儘管如此,也無須諱言這樣一個事實,報告文學在當代中國的文學大家族裡仍然是一種處於相對「弱小」「劣勢」生存境地或邊緣存在的文學樣態。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處境,原因是多方面的。
  • 一文讀懂內生性專題(上)
    本文主要為大家匯總出內生性介紹以及計量經濟學軟體Eviews和 Stata的二階段最小二乘法操作步驟,增進內生性問題處理。
  • 暢通「雙循環」——中國外向型城市的內生性發展
    兆馳是中國外向型城市發力內生性發展的縮影。作為中國典型的三大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的城市,深圳、東莞、蘇州進出口總額佔各自GDP的比重均超過100%。這是城市開放的象徵,但在疫情下卻成為艱難的挑戰。面對訂單減少、庫存積壓等困難,中國外貿企業攻堅克難,通過發力內銷市場、轉型升級創新、調整經營策略等,以強勁的內生動力參與國內大循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 內生性問題研究:4篇推薦與8點認識
    解決內生性問題的工具箱裡有哪些工具?該文考慮到社會資本的內生性可能導致OLS估計存在偏誤,嘗試用工具變量法解決這個問題。作者將根據中國農村的春節拜年習俗構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資本的工具變量,構造了兩個作為社會資本工具變量的「春節拜年」變量:一個是去年進城務工人員春節拜年的次數的對數,另一個是去年進城務工人員春節是否給他人拜年這一虛擬變量。第一步:工具變量成立的經濟學依據。
  • 中國模仿照搬西方制度,能結束百年的黑暗歷史嗎?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家競爭的本質是國家治理能力的競爭,而國家治理能力的競爭實質上是國家制度競爭。文|袁元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本文刊於《瞭望》2017年第34期,原題《從國家治理能力看中國制度優勢》
  • 學苑論衡:深刻理解中國制度的哲學智慧
    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性質、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這一制度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智慧。
  • 內生性問題:起因,類型和解決辦法
    (聯繫電話:15503649793)內生性問題是個既重要,又複雜的問題。說它重要,是因為現在的管理學實證文章(用二手數據),如果在穩健性檢驗部分不提內生性問題,那審稿人一定會說你方法部分不嚴謹。經濟學金融學文章更是這樣,他們對計量的要求比管理學高。說它複雜,是因為它的來源複雜,解決方法複雜。
  • 一文讀懂內生性與工具變量法知識大全
    本文主要為大家匯總出內生性介紹以及計量經濟學軟體Stata的二階段最小二乘法操作步驟,以及內生性處理中的相關檢驗:Hausman檢驗、過段識別檢驗、弱工具變量的檢驗等內容。該方法利用面板數據中的時間模式來估計對政策或其他變量變化的經濟響應,同時對永久性的未觀察到的混淆變量進行控制。一個典型的線性回歸模型:y = β0 + β1x1 + βX + ε (1),這裡y為被解釋變量,x1為自變量,或者解釋變量,也即「因」。大寫的 X 為外生控制項向量( 也即一組假定為外生的其他控制變量,例如年齡、性別等等) ,ε則為誤差項。
  • 論中國官僚體制中的非正式制度(上)
    在中國背景下,這一矛盾表現與放大為一統體制與有效治理之間的緊張衝突。周雪光的「帝國邏輯」理論指出,在一統體制中,這一矛盾主要是通過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間互為依賴、相輔相成來調節緩和的。本研究進一步拓展這一命題,追溯官僚體制中非正式制度與傳統中國社會中雙軌政治模式的歷史淵源與當代轉型,以中國政府行為的研究文獻為線索,提煉和闡述非正式制度的三個類型、在當代社會中的再生產機制及其所折射出的國家治理邏輯。
  • locmtest:非線性模型的內生性檢驗
    推文、教程、手冊、論壇,安裝命令如下:  . ssc install lianxh   連享會 · 最受歡迎的課 🍓 2021 Stata 寒假班⌚ 2021 年 1.25-2.4🌲 主講:連玉君 (中山大學);江艇 (中國人民大學
  • 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成都繼續「招商招才」內生性成長可走得更遠
    原標題: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成都繼續「招商招才」內生性成長可走得更遠 摘要 7月2日,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召開。
  • 「內生性」 到底是什麼鬼? New Yorker告訴你
    因此,當人們說你的模型有內生性問題的時候,他們的意思其實是:有沒有可能真實的系統中實際上有另外一個方程,在其中當前的 X 位於等號左邊?在這個方程中,如果右端是 Y,我們就說 X 和 Y 互為因果;如果右端是另一個變量 Z,我們就說存在遺漏變量。這也就是導致內生性的兩個基本原因。
  • 從制度優勢到制度自信
    新中國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取得,有著深厚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位度」。
  • 觀點 | 從制度優勢到制度自信
    劉軍 /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位度。新中國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 一場突如其來瘟疫危機,東西方制度模式對比下中國模式更好
    中國疫情防治僅在一個多月前,當病毒影響尚集中在中國武漢時,歐美西方還有聲音稱北京再成「亞洲病夫」唱衰中國,甚至出現媒體的「辱華行為」。首先,它令美國模式(主要是經濟模式)失去光澤,美國崛起其實就是技術創新的崛起,而到本世紀美國的創新在哪裡,除了頁巖氣技術革命,或許美國衰敗的會更早一些,此時美國領導人的基本能力也被打上大問號。其次,它增加了中國的地緣政治自信,加劇了人們對美國衰落的擔憂。
  • 民法典用益物權制度解讀及法律適用
    中國政法大學、「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人民網、央視社會與法頻道、法制網、央視頻發揮各自資源優勢,6月9日--7月19日期間聯合開展民法典普法宣傳活動。活動分別圍繞民法典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和侵權責任編解讀及法律適用展開,同時兼顧大眾關注的法律問題講解,計劃講授21期課程。
  • 陳雨露:著力提升綠色金融內生性可持續發展水平
    (原標題:陳雨露:著力提升綠色金融內生性可持續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