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主要金融機構的管理人員11日在北京表示,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金融機構「走出去」的步伐不會停止,而實現國際化應主要依靠「內生性」增長。
在此間舉行的國際金融協會春季會員會議上,來自世界各地的上百位政要官員以及金融機構高層管理人員圍繞「中國金融機構的全球擴張」等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對於自身發展,中國銀行目前主要關注的仍是『內生性』增長。」 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在會議中表示。
作為中國最老牌國際化銀行,中國銀行的海外發展一直受到國內外關注。目前,中行在全球五個大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設有600多家海外分支機構,涉及商業銀行、投行、保險、投資、租賃等多個領域。
肖鋼坦言,中資銀行海外擴張道路並非一片坦途。事實上,海外併購困難重重,找到理想的收購目標尚且不易,複雜後續程序更令人望而卻步。此外,管理規模較大的海外銀行也對目前中資銀行的管理能力提出很高要求。
中國招商銀行行長兼執行長馬蔚華認為,銀行是否走出去取決於客戶的需求。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趨勢不可避免。去年,中國境內投資者在全球112個國家的1500多個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金額超過500億元。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要求中國金融機構也要走出去,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而當前金融危機會為中資金融機構海外擴張帶來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機會。
馬蔚華表示,招商銀行的海外發展戰略同樣不會違背「內生性」增長這一原則。就招商銀行目前發展情況而言,「內生性」增長的模式更合乎實際。
2008年,招商銀行成功收購了具有75年歷史、在香港市場具有良好的業績基礎的永隆銀行,為招商銀行的國際化進程極大助力。對於未來是否繼續通過併購的方式進行海外擴張,馬蔚華說:「在香港100%收購一個條件較好的銀行非常不容易。招商銀行未來將總結經驗,但主要還是靠自身『內生』穩步推進國際化進程。」
事實上,中資銀行海外擴張的步伐早已邁出。中國工商銀行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別完成對澳門誠興銀行、印尼哈尼母銀行和南非標準銀行的收購,並於2008年10月15日,在美國設立首家分行即紐約分行。中國銀行2008年在英國倫敦設立子銀行,招行2008年在紐約設立了分行。
在當前金融危機下,中資銀行海外擴張的步伐也並未停止。今年6月1日,中國建設銀行在歐洲設立的第一家全資子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倫敦)有限公司在英國倫敦開業;幾天後,建行在美洲設立的第一家分行在美國紐約開業。6月4日,中國工商銀行與東亞銀行聯合宣布收購加拿大東亞銀行70%的股權。
「我們已經看到,中資銀行已經通過不同方式邁出了海外擴張的步伐。」渣打銀行集團執行長冼博德說。他表示,中國的金融機構走出去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對中國金融機構來說,海外擴張方式要與自身的發展戰略和客觀條件相吻合。
此外,冼博德表示,中國金融機構「走出去」應該重視國際金融市場的複雜性和風險性,出去之前要做好充分準備,應重視投資回報,並嚴格防控風險。此外,建立適應海外發展的管理機制和人才儲備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