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可能未曾料到,自己會成為全球金融行業最不受歡迎的客戶群。
今年7月,滙豐銀行決定停止在美國之外向美國居民提供私人銀行服務,其顧問團隊將協助受影響的客戶進行有關轉移作業。而這可能只是一個開始。
事情緣於美國總統歐巴馬在2010年3月28日籤署的《海外帳戶納稅法案》(FATCA),為防止美國人濫用離岸地避稅,法案將對拒絕披露海外帳戶的持有美國人士身份的外國實體徵收30%的預扣稅。隨著法案正式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的逼近,美國國稅局(IRS)將於聖誕節前後公布更多細節。
「一些歐美金融機構已經在全球層面建立起特別工作組來做準備。」12月19日,畢馬威(香港)稅務合伙人王尹巧儀告訴記者,其接觸到的中國金融機構則大多尚未開始準備。
根據FATCA對外國金融機構的定義,受影響的遠不止大型投資銀行的私人銀行或財富管理業務。王尹巧儀指出,銀行、證券經紀商、保險公司、基金(包括對衝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及一些另類投資實體都將受到影響。
全球「協力」為美國創收
如果說量化寬鬆是偷偷讓全世界為美國經濟復甦做貢獻,那麼FATCA可以說是「明搶」。
金融危機後,瑞士銀行(UBS)成為首個「落難」的金融機構,在繳納7.8億美元罰金後,瑞銀又被迫向美國國稅局提供4450個帳戶資料。做出讓步的不僅是瑞銀這個商業機構,在美國的強壓下,瑞士政府也不得不在保密法上做出讓步,承諾瑞士將接受國際透明度的標準,今後將通過雙邊條約向各國提供稅務調查協助。
最近被盯上的是瑞士信貸,11月份,美國國稅局再次戰勝瑞士保密制度,讓瑞信交出涉嫌逃避美國稅務的客戶名單。
「對FATCA定義下的外國金融機構(FFI)來說,法案將使其合規成本顯著升高。」王尹巧儀指出,「FATCA對外國金融機構主要有兩方面的要求,一個是識別客戶身份;另一方面是定期向美國國稅局報告。」為滿足這些要求,金融機構需要對客戶做更多盡職調查,並跟蹤單個客戶的交易或身份變更情況。
「香港金融管理局也需要與美國國稅局籤訂外國金融協議。」王尹巧儀表示,根據法案規定,對於外國政府、國際組織、外國央行等被認定為逃稅風險較低的機構可以豁免,而香港金管局雖然一直承擔了央行的職責,但並不是真正的央行。
今年9月,香港金管局已經知會全部中央結算系統成員,留意FATCA並提早做出相應準備。
對於外國金融機構而言,與美國國稅局籤署外國金融協議,意味著該機構須主動申報美國客戶信息,包含信息及資本利得。若不籤署,將被視為不合作的金融機構。對於不合作的金融機構、個人客戶及法人客戶(不合作帳戶),若有美國來源所得,美國將對其總收入(而不是淨收入或利潤)徵收30%的懲罰性稅收。
政府相互通氣增加稅收
「是否公開資料是客戶的選擇。」 瑞士隆奧銀行亞洲董事總經理葉峰立(Philip Jehle)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表示,FATCA這一懲罰性措施無疑是迫使瑞士的銀行家在喪失客戶和公開資料之間做出痛苦的抉擇。
「客戶如果拒絕公開信息,銀行必須代繳30%的稅款,並且在兩年內終止該帳戶的服務。」王尹巧儀坦言,FATCA最狠的就是可以將不合作機構或個人踢出整個金融市場。
然而對於外國金融機構來說,合作並非易事。
根據FATCA的要求,外國金融機構須識別帳戶總金額在5萬美元以上的客戶是否為美國公民,而私人銀行或是高端理財帳戶的起始金額至少在100萬美元。
「有些客戶可能同時持有美國綠卡和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王尹巧儀表示,而現在的一些開戶程序只需香港身份證就可以,銀行可能無意中違反FATCA的要求。「有些客戶可能開戶的時候還沒有美國綠卡,過一段時間又拿了綠卡,銀行還需要不斷跟進客戶的身份。」
而一些只做本地業務的券商也未必可以倖免。
王尹巧儀指出,如果券商有對手方是美國國稅局的合作機構,而券商本身不是,那麼其對手方也需要代繳30%懲罰性稅收,並在兩年內終止與其合作。
對於FATCA,美國的金融機構不得不服從,而有趣的是,歐洲政府也未抗議。
「(金融危機後)政府都希望增加收入。」王尹巧儀指出,儘管對於金融機構來說,FATCA是一個只有成本沒有收益的要求,但對政府而言,相互之間可以互換信息,增加稅收收入。
面對「考慮周全」的懲罰性稅收措施,選擇不接受美國客戶顯然不能幫助金融機構避免麻煩。王尹巧儀認為,金融機構只能選擇接受現實,並相應升級自己的運作方式。
「一些歐美金融機構已經在全球層面建立起特別工作組來做準備。」王尹巧儀表示,其接觸到的中國金融機構則大多尚未開始準備。
「內地金融機構向美國國稅局提供客戶信息可能會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的規定。」王尹巧儀預計,美國可能對中國政府做出讓步,將中國內地認定為無須申報的低風險地區或者中美雙方能夠達成資料互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