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調查:鍛鍊的真相,徹底顛覆了我們的運動常識!

2021-03-05 英語教學

點擊英語教學 ,再點關注後,好微文免費、自動收到哦

BBC的紀錄片拍得確實很牛掰,而其中的一部紀錄片在推出之後就在健身圈引起不小轟動——《鍛鍊的真相》。


這部紀錄片顛覆了人們對運動的很多常識性認識。

主持人Mike通過親身參與運動實驗的方式,揭示了健身中的幾個最常遇到的問題:

01. 慢跑、快走等低強度運動,雖然對我們的健康有益,但是其能量消耗卻很低,低得令人髮指。


02. 看上去瘦的人,不一定「瘦」,他們的內臟脂肪可能更多,身體的健康問題也許比胖子更為嚴重。


03. 短時間高強度鍛鍊,效果堪比長時間的溫和鍛鍊。


下面我們就來圖解這部揭示真相的紀錄片,看看你到底鍛鍊對了沒!


帶著疑慮,Mike開始了他的第一個實驗:長時間低強度運動到底能消耗人體多少熱量?

帶著阻氧面罩,主持人進行了一個小時的慢跑,時速在10公裡左右,雖然不快,但是還是讓他比較疲憊。


旁邊的體育科學家分析了他的能量消耗後發現,Mike在這一個小時中的熱量消耗為16大卡/分鐘,也就是說這一個小時慢跑下來,他只消耗了960大卡熱量,結果不盡人意!


跑完後,Mike隨手拿起了一杯咖啡、一塊鬆餅和一根香蕉這三款零食來犒勞自己,而出乎他意料的是,這三種食物的總熱量高達880大卡,要消耗掉這些熱量起碼要跑55分鐘。更重要的是,研究證明,運動後大多數人會傾向於吃更多食物,等於白跑了!


看來,慢跑、快步走等低強度有氧運動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強力」!


既然對減肥的效果並不大,那我們是不是就不要跑步了?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低強度運動對健康有著特殊的意義。

所以就有了第二個實驗,Mike被邀請去吃英式傳統早餐,大概就是這樣的:


分量雖小,但熱量卻不低,這份早餐的脂肪含量相當於普通人一天的脂肪攝入量。


吃完這頓早餐4個小時之後,Mike來到格拉斯哥大學運動醫學實驗室進行了抽血化驗。


結果讓他大吃一驚,這頓早飯讓他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增加了一倍。


跟吃早餐前的血液樣本一做對比,就能很明顯看出右邊試管裡的脂肪層更厚。


而更危險的是,這種脂肪很容易形成血管脂肪壁,進而導致各種心血管疾病。同時,這種脂肪也是內臟脂肪的主要來源,內臟脂肪是指隱藏在我們肝臟、腎臟、脾臟等內臟周圍的脂肪。


Mike隨後來到醫院進行了磁共振掃描,然後被嚇到了,白色的部分都是體內的脂肪。


也就是說他的體型雖然不胖,但內臟脂肪卻很多,是那種外瘦內肥類型的。


為了探究低強度運動與血液中脂肪的關係,Mike又做了另外一個嘗試,就是進行90分鐘的「散步」。


然後再來一頓同樣油膩膩的早餐。


同樣進行血液化驗,可結果卻讓他吃驚。


前一晚90分鐘的散步,讓他第二天飽食一頓早餐後的血液脂肪含量相比上次餐後減少了三分之一。


這是因為,運動能在人體內激發一種酶,在消耗脂肪的同時,也在阻止攝入的脂肪進入血液,從而降低血脂。


然而不是每個人每天都能進行90分鐘的散步,那麼有沒有什麼方式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達到這種效果呢?


Mike接著又進行了第三場實驗:短時間、高強度的運動。


Mike以自己的極限速度騎單車20秒,短暫休息後繼續,每次三組,每周做三次訓練。實驗證明,這種鍛鍊方式所能帶來的健康益處,等同於在每周在健身房中鍛鍊兩到三個小時。


這種鍛鍊方法的原理在於,高強度運動能分解肌肉的糖原儲備,而這正是血糖的儲存方式。這會讓肌肉向血液發出信號,「我需要更多的糖」,並從血液中取走糖分。更重要的是,散步或慢跑只能調動20%~30%的肌肉組織,而這種方式則能調動70%~80%,啟動了大量的協調機制。


然而,以上所說的訓練方法卻有一個前提——即不能久坐,這就是Mike參加的第四個實驗:平時靜坐工作,晚上集中時間鍛鍊的他,將和一位每天需要不停走動6個小時的餐廳服務員進行對比。


在我們的印象中,走路算不上健身運動,而平時工作,晚上按時去健身房鍛鍊會給我們帶來很好的減脂效果,但是結果卻令人驚訝!

下圖上部分是那位沒有固定健身習慣,但是平時較為活躍的女餐廳服務員;下部分則是平時靜坐工作,每周按時健身的主持人。僅活動量這塊,女服務員就比男主持人多消耗了500大卡。


運動醫學家最後表示,平時久坐少動,即使定期健身也於事無補。久坐是最常見的健康殺手。


這幾項實驗告訴我們幾個健身原理:

低強度有氧運動並不能給我們帶來想像中的減脂效果。健康減脂需要我們結合無氧運動提高我們集體的代謝能力,以及有氧運動提高我們的整體消耗。

很多不運動的人看起來不胖,但是內臟脂肪含量很高。這些內臟脂肪對我們身體有更大的危害。為了趕走這些多餘的內臟脂肪,儘管不胖,也需要運動起來。

減肥首先需要一個積極活動的生活態度,其次才是健身房裡健身。當你提高平時日常生活中的活動量,比如多走路、多站著,而不是靜坐少動,你的能量消耗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其實,鍛鍊減肥不是我們健身的最終目標,擁有一份積極的鍛鍊熱忱,回歸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健身的本質。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每天10分鐘,讓學習英語成為一種習慣!

學習之路,現在開始也不晚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每天與您分享各種有趣的英語學習資源!

相關焦點

  • BBC紀錄片健身真相:每天60分鐘跑步,卻比不上一周2分鐘鍛鍊?
    BBC紀錄片健身真相:每天60分鐘跑步,卻比不上一周2分鐘鍛鍊?
  • BBC揭鍛鍊的真相,結果顛覆常識:幾億人的鍛鍊都是錯的!
    偶爾運動比不運動更好嗎? 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的一部紀錄片《鍛鍊的真相》顛覆了人們對運動的很多常識性認識,就引起不小轟動。 主持人Mike通過親身參與運動實驗的方式,揭示了健身中幾個最常遇到的問題,解答了千千萬萬運動的人的困惑。
  • 你的鍛鍊真的能減肥嗎?BBC揭鍛鍊的真相!
    偶爾運動比不運動更好嗎?外國的這部紀錄片會顛覆你的認知 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的一部紀錄片:《鍛鍊的真相》。節目內容刷新了很多人的認知,與此同時也引起很大的轟動。
  • BBC紀錄片公布健身真相:每天跑步60分鐘,或不如一周3分鐘鍛鍊?
    但BBC紀錄片公布了健身真相:你可能每天跑60分鐘,可能還不如一周三分鐘的鍛鍊?到底應該採取怎樣的方式才能達到減肥的效果呢?BBC專門進行了一個關於鍛鍊的調查,它也顛覆了我們的「認知」在這個名為「健身的真相」的調查過程中,專家做了實驗,並得出了以下三個結論:長時間的低強度運動,到底會消耗多少熱量?
  • 你知道的健身常識都是錯的,BBC教你科學地偷懶
    其中真相系列,更是顛覆三觀之作,每部不超過50分鐘,看完卻能讓你覺得「白活」20多年。廣為流傳的體檢真相、清潔飲食真相、美容真相等,大都是這個系列作品。豆瓣上大部分為高分之作而和我們日常息息相關的話題——健身,也被聚焦到了鏡頭前:跑步不傷膝蓋,散步才最傷;一周鍛鍊2分鐘就能徹底改變身體;運動的功效有時候會像「吸大麻」…..這些讓人難以相信的「事實」,在名為《健身的真相》的記錄片中統統被揭露出來。
  • 每天跑步 45 分鐘,不如鍛鍊 2 分鐘?!BBC揭秘運動真相……
    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我們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大的回報?BBC的一個健身紀錄片給出了令人興奮的答案:短時間運動的效果並不比長時間運動的效果差;只要方法得當,每周2分鐘就能達到很好的健身效果 !一開始看到這個結論,我跟大家一樣覺得匪夷所思,於是找來了BBC紀錄片《健身的真相》一探究竟。
  • BBC紀錄片公布健身真相:每天跑步1小時,或不如一周2分鐘鍛鍊?
    可是,BBC紀錄片揭露健身真相:一周2分鐘鍛鍊,比每天1小時跑步要好,那我們到底要用什麼方法才能瘦身呢?BBC有一個調查是關於鍛鍊這方面的,推翻了我們的「認知」這個調查名字叫做「健身的真相」,在健身圈中引發巨大轟動。
  • BBC紀錄片為我們揭示運動的真相
    為了尋找真相,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了一部紀錄片,得出了不同的結論,或許會改變你對運動的一貫認知。這部紀錄片的主持人是醫學記者麥可·莫斯利教授(Dr Michael Mosley),他和大多數人一樣,不會主動運動,在鍛鍊這件事上,他經常想找到花最少的力氣得到最大的回報的方法。BBC的紀錄片幫他找到了「捷徑」,這讓人倍感欣慰。
  • 老人想運動可急不得:3個常識了解好,讓你科學鍛鍊
    科學運動是促進健康,調節身體的關鍵,很多人平時不愛運動,運動量過少或者運動方法不合理都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上了年紀的老年人運動要採取合理的方法,相關的常識了解清楚再去科學運動,是讓身體收穫好處的關鍵,否則長時間錯誤的運動行為會增加負擔。
  • 翟巖民顛覆國家政權案法庭調查 何為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
    加入法律公開課"law-course",我們共同前行!長按二維碼添加小編微信(xx467411763)翟巖民顛覆國家政權案法庭調查新華社天津8月2日電 8月2日8時30分,隨著審判長蔡淑英敲響法槌,天津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提起公訴的翟巖民涉嫌顛覆國家政權案一審在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
  • 揭開孕期運動真相:孕媽鍛鍊的4個誤區,關於產前運動的那些事兒
    每個孕媽的狀態都大不相同,今天就產前運動的那些事兒,給孕媽媽們揭開孕期運動的真相。揭開孕期運動真相每天自律堅持運動的女性們,在孕期中還是會一如既往地做運動,她們更知道如何鍛鍊自己的身體。很多孕媽咪在產前不進行鍛鍊,不僅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運動方法,還有的擔心運動不好會對胎兒有風險。其實產前不鍛鍊才是最大的危險,很多妊娠期的高血壓還有糖尿病都是因為不運動而引起的。
  • 揭開孕期運動真相:孕媽鍛鍊的4個誤區,關於產前運動的那些事兒
    文丨木蓮媽媽,原創內容對於孕期運動這一話題裡,不同身體情況的媽媽們都有不同的說法,好多人提倡產前不要多動,好多人孕期堅持鍛鍊。每個孕媽的狀態都大不相同,今天就產前運動的那些事兒,給孕媽媽們揭開孕期運動的真相。
  • BBC又刷新三觀,這些健康常識忽悠幾代人|bbc|跑步|肌肉|hiit|力量...
    BBC製作了一檔紀錄片《The Truth About Getting Fit》(健身的真相)。它給出的答案,可能會讓很多人顛覆認知。運動,不只是為了健美的身形,終極目標,是健康。運動會激發肌肉深層的改變,讓肌肉釋放肌糖原,分解後化為運動的能量。人體讓自己自動適應運動產生的壓力,這種作用雖然是從肌肉開始,但它會影響我們全身,包括提升整個心血管系統的功能。
  • 揭開孕期運動2個真相,孕媽鍛鍊有4點好處,中等強度運動最適合
    我們經常在運動軟體上看到,有的媽媽雖然已經即將臨產,但是每天依然還在堅持運動。但是也有的孕媽說了,如果運動的時候不小心傷到胎兒,那就是本末倒置了,所以堅持老老實實的休息,在能不動就不動的情況下堅持到分娩。雖然每個人的看法可能都不一樣,孕期到底運不運動?一起來看一下專業機構的建議。
  • 揭開孕期運動2個真相,孕媽鍛鍊有4點好處,中等強度運動最適合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孕期運動這件事,不同的孕媽持有不同的看法。我們經常在運動軟體上看到,有的媽媽雖然已經即將臨產,但是每天依然還在堅持運動。無論在生命的哪一個階段,運動可以讓我們的精神和身體處於一個高度活躍的時期,長期運動可以改善我們的心肺健康和精神狀態,也能減低身體肥胖的風險。
  • 我們曾深信不疑的10個「常識」,真相讓人大跌眼鏡!
    在我們還沒上街打醬油的時候,就聽說過各種「常識」,並且天真的我們還竟然對此深信不疑,真是圖樣圖森破啊!然鵝,這些都是騙人的。你以為我還是三四歲的小孩嗎?不!我們已經看破紅塵了!
  • 沒有人拒絕bbc網站
    2008-03-26/14:19   26日消息,bbc
  • 《大開眼界的科學知識:10個顛覆常識的科學解答》通俗語言悟科學
    科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見,但科學原理卻往往是生澀難懂的。那麼,有什麼方法讓我們離科學更近呢?當然是讀有趣的書籍。胡桃夾子工作室編撰的《大開眼界的科學知識:10個顛覆常識的科學解答》這本書用了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有趣的圖畫,帶我們領悟科學的奧妙。
  • 我們都在說「速度是相對的」,但為什麼光速是絕對的?
    這種所見即所得的理解方式可謂是最簡單暴力的,但憑人類拙劣的感受器官,顯然不可能如此輕而易舉就「看見」宇宙的真相,這個想法最大的漏洞就是忽略了觀察者自身的速度,也即我們如今所說的「參照物」或「參考系」。參考系是一個簡潔而偉大的頓悟!假如亞里斯多德站在某個島嶼上,望著遠處的一艘徐徐駛過的輪船,你問他坐在船艙裡的人究竟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不知他會如何作答。
  • 顛覆你觀念的三段BBC科學健身視頻
    「  1.Don\'t skip meals   三餐要保持,如果少吃一頓,大腦會不自覺的指示我們尋找高卡路裡的食物。飽脹的時候人還能理智一點。  2. Use smaller plates   大盤換小盤,大碗換小碗,能讓人減少20%的進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