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 076 物以類聚——「不孝子」匡章是如何跟孟子走到一塊的?

2021-02-13 謝濤聽世界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轉眼,孟子先生就等了幾十年,到了公元前329年,孟子先生覺得自己終於等不起了。因為現在他已過不惑之年了,這個時候的孟子,無法再安坐於家中等待機會,因為再這樣等下去恐怕什麼都趕不上。經過仔細分析以後,孟子覺得自己的政治理想,最有可能在齊國實現。

當時是齊威王在位,剛剛痛扁過魏國,取代了魏國的霸主地位,政治方面比較清明,社會安定。而齊威王,不管他私下生活有多麼的不靠譜,但總體而言,他算得上是一個難得的明君。孟子在想,只要我的仁政思想在齊國能取得成功,那顯然有一個中心開花的效果,還怕不能在全世界普及嗎?行,沒錯,就你了,齊老大我來了。

 

孟子43歲那一年,第一次到了齊國。既然來了當然不是白來的,怎麼滴也得搏一把,但是究竟有多大的把握能實現自己的預期目標,誰也說不準,咱們騎驢看唱本走著瞧唄。關於齊威王嘛,我們以前也說過,這個人是個政治能力很強的國君,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戰國時期齊國歷史上排名榜首的英主了,就算在其他的諸侯國橫向比較,他也能夠名列前茅的。在他的領導下,齊國向南打退了楚國的侵略,向西撼動了魏國霸主的地位。國內人才濟濟,吏治清明,齊國達到了戰國時期最為強盛的階段。

孟子選擇這樣一個國家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還是經過仔細考量的,不過有的時候不是說你仔細考量了想做什麼了,就可以如願的,顯然他忽視了其齊老大另外一方面的性格特點。

齊老大,是一個害怕麻煩的人,什麼事情都喜歡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解決掉,這是優點也是缺點,比如他雖然發出了招賢令,不過這種招天下賢才的東西,也不過是做做表面文章,通俗一點來講就是製造輿論吸引眼球,更要命的是孟子在齊國,交了個朋友,這個朋友,名聲是相當的不好,所以孟子在齊國很受冷落。這個損友是誰呢?這個人的名字叫匡章。

匡章這個人是一個很能打的將軍,軍旅出身的人,那麼線條粗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以此類推,他的父親似乎也不是什麼好脾氣,匡章的母親,不知道什麼原因得罪了匡章的父親,匡章的老爸一怒之下,老當益壯,竟然把老婆給殺了。這樣還不夠解氣,還把殺死的老婆,埋在了養馬的柵欄之下,緊接著匡章的父親也去世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報應來的特別快。按說這個時候吧,匡章應該把自己的母親改葬了,因為母親死得實在太冤了,總不能讓自己冤死的母親一直睡在馬糞堆裡吧。結果呢,匡章什麼也沒做,他有自己的苦衷,但是別人不理解,所以大夥暗地裡就給他扣上一個不孝的罪名。估計在當時的齊國,匡章這兩個字總是和一系列的反面教材共同出現的,類似於今天只要我們一提漢奸兩個字,大家會本能地想到汪精衛。不管匡章是否符合不孝的標準,但是不孝的名聲卻已經背定了,這個黑鍋你是一輩子都別想卸下來,說閒話的人可沒心情去細究你到底應不應該背黑鍋,反正管不了這麼多,看著你不孝你就應該受懲罰,但是大伙兒看到的是匡章痛痛快快當上將軍了,自己的親娘還睡在馬廄底下呢。說他不孝,一點不冤枉,在背後,還不往死裡損你呀。一個人如果有一個缺點,就可以由此推論出,這個人全身上下裡裡外外全是缺點,這也就是一損俱損的道理,恐怕這也是多年以來國人的劣根性。匡章在外打仗的時候,時間一長就要遭到內臣或是輿論的誹謗。而每一次都是齊威王齊老大用人不疑,這當中只有他明白匡章的苦衷了。

以下這個故事源於戰國策。說是齊威王末年,張儀兼任了秦國和魏國的相國,秦國人,借道韓魏兩國攻擊齊國,匡章奉命迎戰秦軍,軍中有眼線,越級上報,污衊匡章打算投降秦國人。消息傳到朝廷,大家都很驚慌,這一想就知道了,匡章手握重兵,如果這個時候投降了秦國人,那麼齊國內部將無險可守,無人可用,無兵可戰。而這個時候,齊威王用人不疑,對這一些小道消息不予理睬。匡章最後在桑丘,也就是今天山東的兗州順利擊敗了秦國人。

這一仗,導致張儀連橫政策在魏國的破產,為另外一個縱橫家公孫衍的合縱,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後來到了公元前314年,也就是齊宣王五年,乘燕國的內亂,匡章帶領齊國的常備軍五都之兵。這個五都之兵,我們講孫臏戰龐涓的時候也曾經為您提到過,就是齊國五個大城邑的兵士,加上和燕國接壤的北帝之重,在匡章的率領之下,用了五十天就攻破了燕國。

但是,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很多齊國人,都視燕國為蠻夷之邦,因此齊國在燕國肆意蹂躪,引發了燕國人的激烈反抗。兩年之後,張儀再度推行連橫政策,魏國又倒向了秦國。齊楚聯盟,與晉魏韓聯盟大戰,擊敗了楚國人之後,三國聯軍又在濮水一仗當中,打敗了匡章和生子率領的齊軍。秦國人和魏國人趁機攻駐燕地,齊軍被迫撤退。

這一次的戰爭,在戰國的歷史上非常重要,他直接削弱了齊國人的國力。詳細的內容,我們會在以後慢慢為您講的。

為什麼齊威王這麼偏向匡章呢?為什麼在所有的人都在污衊他的時候,齊老大為他站臺力挺呢?後來齊威王向大家解釋說,匡章的母親得罪了匡章的父親,匡章自己還沒弄明白,稀裡糊塗之間,自己的父親也死了,所以匡章實際上是不知道父親為什麼這麼做,也分不清誰對誰錯,更不敢隨意更改父親的決定,兩位都是自己的至親血親,實在是左右為難的。

齊老大的想法是這樣的,作為別人的兒子不會欺騙自己死去的父親,那麼作為自己的臣下怎麼會去欺騙活著的君王呢。同樣道理,既然齊威王十分清楚匡章是被冤枉的,難道他就看不出孟子的價值嗎?好了,話題終於又回到孟子身上。

事實上,孟子的價值,齊威王早就看出來了,只可惜呀,輿論的壓力實在太大,舉國上下都認為匡張不孝,孟老先生你偏偏要和他混在一起,這叫寡人怎麼親近你?再說了,齊國沒有匡章,就沒人領兵打仗。但是孟先生你呢,你算是哪根蔥,誰知道你是誰,齊國沒你,好像也不會不行吧,說到底,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哪比得上領導幹部的褒獎呢。

於是孟子只好離開齊國,在離開齊國的時候,齊威王為孟子開出了身價,就是百鎰黃金,這個鎰可不是億萬的億,是一種計量單位是金字邊加個利益的益,在古時計量單位裡,20兩為一鎰,也有說是24兩為一鎰的。簡單計算一下,百鎰黃金就是超過100公斤黃金了。

三歲小孩都知道這是個無法計數的天文數字,而這個數字讓當年的一個刺客聶政,義無反顧地走向了不歸路,而這個數字也為囚居邯鄲的子楚打通了回家的道路。可能您要問了,子楚又是什麼冬瓜豆腐?子楚本名異人,他是秦國人,到秦國繼位以後,叫秦莊襄王。如果這個名字你還不熟悉的話,再說他另外一個身份,您一定會覺得如雷貫耳,他的兒子就是秦始皇,子楚的故事,我們以後會為您講的。看見齊王為自己開出的百鎰黃金的身價,孟子笑了。他來齊國是為了自己的理想,既然什麼都沒做,難道會在乎這點金子嗎?於是乎,再見吧齊國,再見吧齊王,公都子有些疑惑,他把孟子在齊國的不得志歸結在匡章身上,很顯然,公都子也認為匡章是個不孝的典範,跟他在一起混,沒由來的就是破壞了自己的名聲。

中國人一直以來就有以訛傳訛的成語,一個人說匡章不孝,兩個人說匡章不孝,很多人都說匡章不孝,那麼匡章那一定就是不孝,跳進什麼河,他都洗不清了。

公都子於是對孟子說:「匡章,全齊國人都說他不孝,老師您卻和他打的火熱,而且還相當的尊敬。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本來就很想說說心裡話,現在既然公都子說出來了,那當然要借著機會好好闡述一下,在自己的思維體系的,究竟什麼叫不孝。

孟子說具體的不孝有五種狀況:

第一種是懶惰,不贍養父母;

第二種是吃喝嫖賭,不贍養父母;

第三種是貪財,對老婆孩子好,但對老爸老媽不好,不贍養父母;

第四種是縱情聲色,使父母蒙羞;

第五打架鬥毆惹是生非,危及到父母。

由這五條來看,匡章並不符合任何一條。所以說匡章不孝,那是不負責任的。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和匡章關係好,那麼匡章又是什麼人呢?在某一個領域或某一個集團當中,其實,匡章和孟子,屬於同道中人,這個集團,通常的意思來說就是,粉絲集團。在某個時期,匡章和孟子。崇拜同一個偶像,這個偶像叫陳仲子,先秦諸子百家當中最特立獨行的一個。

 

相關焦點

  • 戰國小課堂 | 大破函谷關,戰國時期名將匡章的實力如何?
    在春秋戰國時期,不同的學派得以湧現,各家族流派的思想在戰國世界中爭奇鬥豔,而儒家學派則是這「百家爭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的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而戰國時期的齊國將領匡章,也是孟子廣大學生群體中的一員。匡章初學於魏國,在習得孟子的思想後,匡章也擁有了自己的理論知識體系。到了齊威王末年,他成功地成為了齊國將領。
  • 『螬』本是生僻字,來至《孟子》原文為《孟子.滕文公》,其意明思
    原文為《孟子.滕文公》:『螬食者過半矣!』原文是孟子和匡章的一段對話,說陳仲子是廉潔之士。其出身於齊國世家,兄長的俸祿足有萬鍾。他都認為兄長的俸祿,是不義之財,自己搬到外地去居住。曾經三天不吃不喝,看到被金龜子幼蟲吃了一半的李子,便爬過去將李子吞掉。這就是戰國時期的歷史,齊國到處欺負弱小諸侯,因此陳仲子才認為兄長的俸祿為不義之財。整段話有兩層意思:一為討論廉潔,二為討論人倫。朱熹的批註由人倫著手,認為陳仲子無君無父。
  •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各選一位最具代表性的武將,都會有誰?
    可有些人卻活得像是一個"彈簧",或是一塊待打磨的璞玉,在一定的限度內,現實給他們越大的壓制、打磨,他們反而越容易活出自己的色彩,成為時代之中的一顆顆明星。春秋戰國便是這樣一片供明星們成長和閃耀的蒼穹。我們今天就來把他們其中的一個群體,即戰國七雄的武將,做一個大起底,看看他們之中有哪些人足以被視作明星之中的明星。齊國齊國史載的名將有田忌、孫臏、匡章等。前兩人因為"田忌賽馬"和《孫臏兵法》,至今都有著極高的知名度。而匡章,他雖是孟子的學生,卻也是齊國的一名武將。
  • 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亞聖: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kē),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
  •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是誰,就會遇見誰《周易》有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有相似愛好、相同脾性的人往往容易互相吸引。如果一個人行事光明磊落、尊老愛幼,那麼他的朋友也一定有相同的品格。
  • 不以成敗論英雄,戰國十大名將終極排名
    第三,龐涓,其實龐涓真不弱,在同時代也僅僅是次於孫臏而已,魏國霸業的衰退主要責任不在他而在於魏惠王。第四,田單,一個火牛陣就沒了,第五,項燕,擊敗李信後很快被王翦擊敗。除此五人外,不以成敗論英雄,對戰國十大名將作一個終極排名。
  • 孟子:誰是大丈夫
    孟子的字主要有兩種說法:一個是字子輿,另一個是字子車。古代文獻中以「孟子車」為名記載了孟子的一段軼事。孟子車在年少的時候,求見孔子的孫子子思。子思一見他就非常喜歡,和他聊得很開心,把他待若上賓,還命令弟子(一說為子思兒子)子上陪坐。子上卻很不開心。孟子車走後,子上跟子思說:「我聽說讀書人不通過引見是不會賓客的,良家女子沒有媒人是不出嫁的。
  • 戰國時期著名的十位將軍
    孫臏,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是孫武的後代。經典戰役:桂陵之戰——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馬陵之戰——魏國由盛轉衰,國勢從此一蹶不振,失去了中原霸權。齊國則聲威大振,威服諸侯,稱霸於中原。 經典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樂毅,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 孟子與蘇秦 || 戰國英豪的兩個極端
    今天之所以把兩個人放在一塊,一則因為兩人是戰國同一時期的人,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蘇秦(?—前284年),在《資治通鑑》中交叉出現,二則是想引發大家的一種思辨。兩者不但代表了戰國英豪的兩個極端,也代表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兩個極端:孟子講究大道,崇尚理想建設,是古中國知識分子中「君子」的典型代表。
  • 春秋戰國所有的名將當中,誰才是個人能力最突出的
    因為一般人連破產都接受不了,更不要說這種從君王到奴隸的落差了。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時代之中,有哪些個人能力非常突出的名將。眾所周知,將領之中有一些就像上面所說的,打了一輩子勝仗,卻因為最後的一場失敗在人們的心中地位一落千丈。而我們今天就要來看一下,春秋戰國之中到底有哪些值得令人尊敬的將領。
  • 戰國時期兩敗秦軍的五大名將:齊國一位,趙國一位,魏國有三位
    聲明:本文素材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從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開始算起到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為止,戰國近兩百年歷史,秦國最終能從混戰中脫穎而出一統天下和秦國名將輩出,以及秦軍的驍勇和強悍的戰鬥力不無關係,即便如此秦軍也遭遇過相當多的敗仗,擊敗過秦軍的名將更是不在少數,不過能擊敗過秦軍兩次或以上的名將卻不多
  • 朱元璋和孟子死磕,要拆其牌位,為什麼最後他又慫了?
    朱元璋在書裡看見這樣的孟子,那可是氣得要死,直接定性孟子之說為歪理邪說。雖然孟子已作古千年,但朱元璋就要跟個死人過不去。他說孟子若活在當世,酷刑自然是饒不了。只怕不只是酷刑,若孟子活在明朝,抑或是有個像孟子那樣的讀書人,被夷三族都有可能。
  • 孟子思想的歷史畫像
    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但是你作為百姓的父母官,你領著禽獸去侵奪人的生命,你如何做民之父母?這樣的人真的很煩啊,有一個人跟你張嘴閉嘴,堯是如何說的,舜是如何說的,你用東北話來講,你能不能整點有用的?
  • 戰國十二大名將排名,白起排第二,王翦居第五,第一不服都不行
    匡章又稱章子、匡子、田章,戰國時期齊國將領。孟子的學生,初遊於魏,齊威王末年為齊將,曾率軍打退秦國的進攻。公元前314年,乘燕國內亂,率兵十萬,從渤海進發,僅用了五十日,就直破燕都,滅燕國。匡章在垂沙大敗楚軍,殺楚將唐昧。公元前298年,匡章率齊、魏、韓三國聯軍 (後加入趙、宋兩國)攻破秦國函谷關,迫使秦國求和。TOP、11 趙奢
  • 孟子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按:車,古文;輿,今字。車又音居,是故,子輿、子車、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漢族,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啥意思?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啥意思?不是冤家不聚頭,不是冤家不上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本意是說東西是按類別聚集在一起,人是按照屬性成群結隊的。放到戀愛婚姻家庭經營方面講,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就是「不是冤家不聚頭,歪瓜配裂棗,王八看綠豆,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門當戶對,對上眼了,臭味相投」等等等等。有人會說,戴老師,不是說兩口子還有互補型嘛。
  • 孟子公開課第二講:孟子與齊魯文化
    在《論語》中,孔子上百次提到「仁」字,但「仁政」二字卻從未出現,論國君如何行仁政的話語也不多見。孟子久居鄒國,「聚徒講學」,出仕為官,四十餘歲方才出鄒,遊齊、適梁、訪滕、過薛,大談仁政理想與治國之術,鄒文化傳統對他思想的影響應是顯而易見的。
  • 「戰國四公子」之「姜子牙的後人都去哪了」
    今天我們講「戰國四公子」大結局,最後一位,孟嘗君——田文。圖片來自百度要講田文,就得先講齊國。齊國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另類的一個諸侯國,所有人都摸不清它到底是什麼套路。怎麼說呢?就像《射鵰英雄傳》裡金庸先生筆下的「東邪」,亦正亦邪。但是它的一舉一動都深深影響著春秋戰國的走勢。
  • 孟子:主張以王道仁愛兼治天下,是我國戰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
    孟子(約前372—前289),即孟軻,字子車,一作子輿,戰國時鄒國(今山東省鄒縣南)人。是我國戰國中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是魯國大貴族孟補氏的後代,本人出身於士階層。父親孟激早亡,孟子是在其母仉氏的教養下成長起來的。據說,仉氏對孟子要求非常嚴格。
  • 惠施與孟子的較量
    「楊」,指楊朱,就是那位「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也」的楊朱,「一毛」是楊朱之學的核心。「墨」,就只能表指墨學了。孟子為什麼要去批判楊朱和墨學呢?表面看來,天下人「不歸楊,則歸墨」,要麼追隨楊朱之學,要麼擁躉墨學。儒學反而在戰國爭霸中顯得不合時宜,孟子行仁政就總碰壁,而惠施發起了具有國際和平意義的「會徐州相王」運動,卻一舉成功。所以,孟子要借「楊墨」來滅惠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