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轉眼,孟子先生就等了幾十年,到了公元前329年,孟子先生覺得自己終於等不起了。因為現在他已過不惑之年了,這個時候的孟子,無法再安坐於家中等待機會,因為再這樣等下去恐怕什麼都趕不上。經過仔細分析以後,孟子覺得自己的政治理想,最有可能在齊國實現。
當時是齊威王在位,剛剛痛扁過魏國,取代了魏國的霸主地位,政治方面比較清明,社會安定。而齊威王,不管他私下生活有多麼的不靠譜,但總體而言,他算得上是一個難得的明君。孟子在想,只要我的仁政思想在齊國能取得成功,那顯然有一個中心開花的效果,還怕不能在全世界普及嗎?行,沒錯,就你了,齊老大我來了。
孟子43歲那一年,第一次到了齊國。既然來了當然不是白來的,怎麼滴也得搏一把,但是究竟有多大的把握能實現自己的預期目標,誰也說不準,咱們騎驢看唱本走著瞧唄。關於齊威王嘛,我們以前也說過,這個人是個政治能力很強的國君,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戰國時期齊國歷史上排名榜首的英主了,就算在其他的諸侯國橫向比較,他也能夠名列前茅的。在他的領導下,齊國向南打退了楚國的侵略,向西撼動了魏國霸主的地位。國內人才濟濟,吏治清明,齊國達到了戰國時期最為強盛的階段。
孟子選擇這樣一個國家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還是經過仔細考量的,不過有的時候不是說你仔細考量了想做什麼了,就可以如願的,顯然他忽視了其齊老大另外一方面的性格特點。
齊老大,是一個害怕麻煩的人,什麼事情都喜歡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解決掉,這是優點也是缺點,比如他雖然發出了招賢令,不過這種招天下賢才的東西,也不過是做做表面文章,通俗一點來講就是製造輿論吸引眼球,更要命的是孟子在齊國,交了個朋友,這個朋友,名聲是相當的不好,所以孟子在齊國很受冷落。這個損友是誰呢?這個人的名字叫匡章。
匡章這個人是一個很能打的將軍,軍旅出身的人,那麼線條粗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以此類推,他的父親似乎也不是什麼好脾氣,匡章的母親,不知道什麼原因得罪了匡章的父親,匡章的老爸一怒之下,老當益壯,竟然把老婆給殺了。這樣還不夠解氣,還把殺死的老婆,埋在了養馬的柵欄之下,緊接著匡章的父親也去世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報應來的特別快。按說這個時候吧,匡章應該把自己的母親改葬了,因為母親死得實在太冤了,總不能讓自己冤死的母親一直睡在馬糞堆裡吧。結果呢,匡章什麼也沒做,他有自己的苦衷,但是別人不理解,所以大夥暗地裡就給他扣上一個不孝的罪名。估計在當時的齊國,匡章這兩個字總是和一系列的反面教材共同出現的,類似於今天只要我們一提漢奸兩個字,大家會本能地想到汪精衛。不管匡章是否符合不孝的標準,但是不孝的名聲卻已經背定了,這個黑鍋你是一輩子都別想卸下來,說閒話的人可沒心情去細究你到底應不應該背黑鍋,反正管不了這麼多,看著你不孝你就應該受懲罰,但是大伙兒看到的是匡章痛痛快快當上將軍了,自己的親娘還睡在馬廄底下呢。說他不孝,一點不冤枉,在背後,還不往死裡損你呀。一個人如果有一個缺點,就可以由此推論出,這個人全身上下裡裡外外全是缺點,這也就是一損俱損的道理,恐怕這也是多年以來國人的劣根性。匡章在外打仗的時候,時間一長就要遭到內臣或是輿論的誹謗。而每一次都是齊威王齊老大用人不疑,這當中只有他明白匡章的苦衷了。
以下這個故事源於戰國策。說是齊威王末年,張儀兼任了秦國和魏國的相國,秦國人,借道韓魏兩國攻擊齊國,匡章奉命迎戰秦軍,軍中有眼線,越級上報,污衊匡章打算投降秦國人。消息傳到朝廷,大家都很驚慌,這一想就知道了,匡章手握重兵,如果這個時候投降了秦國人,那麼齊國內部將無險可守,無人可用,無兵可戰。而這個時候,齊威王用人不疑,對這一些小道消息不予理睬。匡章最後在桑丘,也就是今天山東的兗州順利擊敗了秦國人。
這一仗,導致張儀連橫政策在魏國的破產,為另外一個縱橫家公孫衍的合縱,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後來到了公元前314年,也就是齊宣王五年,乘燕國的內亂,匡章帶領齊國的常備軍五都之兵。這個五都之兵,我們講孫臏戰龐涓的時候也曾經為您提到過,就是齊國五個大城邑的兵士,加上和燕國接壤的北帝之重,在匡章的率領之下,用了五十天就攻破了燕國。
但是,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很多齊國人,都視燕國為蠻夷之邦,因此齊國在燕國肆意蹂躪,引發了燕國人的激烈反抗。兩年之後,張儀再度推行連橫政策,魏國又倒向了秦國。齊楚聯盟,與晉魏韓聯盟大戰,擊敗了楚國人之後,三國聯軍又在濮水一仗當中,打敗了匡章和生子率領的齊軍。秦國人和魏國人趁機攻駐燕地,齊軍被迫撤退。
這一次的戰爭,在戰國的歷史上非常重要,他直接削弱了齊國人的國力。詳細的內容,我們會在以後慢慢為您講的。
為什麼齊威王這麼偏向匡章呢?為什麼在所有的人都在污衊他的時候,齊老大為他站臺力挺呢?後來齊威王向大家解釋說,匡章的母親得罪了匡章的父親,匡章自己還沒弄明白,稀裡糊塗之間,自己的父親也死了,所以匡章實際上是不知道父親為什麼這麼做,也分不清誰對誰錯,更不敢隨意更改父親的決定,兩位都是自己的至親血親,實在是左右為難的。
齊老大的想法是這樣的,作為別人的兒子不會欺騙自己死去的父親,那麼作為自己的臣下怎麼會去欺騙活著的君王呢。同樣道理,既然齊威王十分清楚匡章是被冤枉的,難道他就看不出孟子的價值嗎?好了,話題終於又回到孟子身上。
事實上,孟子的價值,齊威王早就看出來了,只可惜呀,輿論的壓力實在太大,舉國上下都認為匡張不孝,孟老先生你偏偏要和他混在一起,這叫寡人怎麼親近你?再說了,齊國沒有匡章,就沒人領兵打仗。但是孟先生你呢,你算是哪根蔥,誰知道你是誰,齊國沒你,好像也不會不行吧,說到底,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哪比得上領導幹部的褒獎呢。
於是孟子只好離開齊國,在離開齊國的時候,齊威王為孟子開出了身價,就是百鎰黃金,這個鎰可不是億萬的億,是一種計量單位是金字邊加個利益的益,在古時計量單位裡,20兩為一鎰,也有說是24兩為一鎰的。簡單計算一下,百鎰黃金就是超過100公斤黃金了。
三歲小孩都知道這是個無法計數的天文數字,而這個數字讓當年的一個刺客聶政,義無反顧地走向了不歸路,而這個數字也為囚居邯鄲的子楚打通了回家的道路。可能您要問了,子楚又是什麼冬瓜豆腐?子楚本名異人,他是秦國人,到秦國繼位以後,叫秦莊襄王。如果這個名字你還不熟悉的話,再說他另外一個身份,您一定會覺得如雷貫耳,他的兒子就是秦始皇,子楚的故事,我們以後會為您講的。看見齊王為自己開出的百鎰黃金的身價,孟子笑了。他來齊國是為了自己的理想,既然什麼都沒做,難道會在乎這點金子嗎?於是乎,再見吧齊國,再見吧齊王,公都子有些疑惑,他把孟子在齊國的不得志歸結在匡章身上,很顯然,公都子也認為匡章是個不孝的典範,跟他在一起混,沒由來的就是破壞了自己的名聲。
中國人一直以來就有以訛傳訛的成語,一個人說匡章不孝,兩個人說匡章不孝,很多人都說匡章不孝,那麼匡章那一定就是不孝,跳進什麼河,他都洗不清了。
公都子於是對孟子說:「匡章,全齊國人都說他不孝,老師您卻和他打的火熱,而且還相當的尊敬。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本來就很想說說心裡話,現在既然公都子說出來了,那當然要借著機會好好闡述一下,在自己的思維體系的,究竟什麼叫不孝。
孟子說具體的不孝有五種狀況:
第一種是懶惰,不贍養父母;
第二種是吃喝嫖賭,不贍養父母;
第三種是貪財,對老婆孩子好,但對老爸老媽不好,不贍養父母;
第四種是縱情聲色,使父母蒙羞;
第五打架鬥毆惹是生非,危及到父母。
由這五條來看,匡章並不符合任何一條。所以說匡章不孝,那是不負責任的。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和匡章關係好,那麼匡章又是什麼人呢?在某一個領域或某一個集團當中,其實,匡章和孟子,屬於同道中人,這個集團,通常的意思來說就是,粉絲集團。在某個時期,匡章和孟子。崇拜同一個偶像,這個偶像叫陳仲子,先秦諸子百家當中最特立獨行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