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演繹京味風趣與英式幽默
話劇《二馬》劇照
由北京演藝集團出品、根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二馬》,將於4月7日至4月9日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與觀眾見面。這是該劇繼去年在北京、上海兩地火爆上演之後,今年在國內舞臺上的首度亮相。
幽默反映中西文化衝撞
老舍小說《二馬》講述了1926年一對中國父子在英國倫敦的遭遇和經歷。這部小說以從中國前往英國倫敦的老馬和小馬為主要人物,講述了「二馬」與溫都太太和小姐的愛情以及華人在倫敦的境遇,於「京味兒」和「英倫範兒」的配搭之間,演繹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異國故事。
曾有人幽默地比喻《二馬》是一部1926年版的「當北平遇上倫敦」和「傲慢與偏見」的京味串燒版。小說中,老舍用詼諧的筆墨描繪了老馬和小馬這兩個標題人物:老馬雖然上過洋學堂,還入了洋教,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官迷。大哥客死後,老馬和兒子小馬前往倫敦接手馬家古玩店,官迷老馬不情不願地變成了小商人。在倫敦,老馬和小馬父子分別愛上了房東溫都母女,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生活衝擊和情感關聯。
《二馬》是老舍繼《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後的第三部小說,也是他回國前在倫敦寫的最後一部作品,是他將西方文學敘述方式與中文小說相結合的一次嘗試。與人們熟悉的《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相比,《二馬》並不含有太多悲涼的色彩,而是用細膩幽默的筆觸,將中西交錯的異國情緣、英國的風土人情悉數展露,是老舍親歷中西方文明碰撞後對國民性的深刻反思。「看完你覺得『土洋土洋』的,那感覺就對了。」話劇《二馬》導演方旭表示。在他看來,「《二馬》裡京味兒風趣與英式的幽默,活脫脫就是兩塊面對面的哈哈鏡」。
全新方式解讀經典作品
話劇《二馬》是這部小說在舞臺上的首度呈現,也是方旭自《我這一輩子》《貓城記》《離婚》之後,與老舍作品第四次結緣。據方旭介紹,之所以選擇《二馬》這部作品是因為這個題材特別當下,他從老舍的嬉笑怒罵中看出人生的悲涼,從中西愛情的碰撞中瞥見了人際情感中永存的傲慢與偏見。
不過相對於老舍其他作品來說,《二馬》的對白更少、心理活動更多,改編難度很大。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呈現?方旭選擇了遊戲的方式——從原作中的戲劇性、幽默性出發,以遊戲的態度進行二度創作。他用碩大的報紙布景作為分幕的間隔,將所有情節變成了臺詞。在引人關注的溫都母女的選擇上,更是出人意料地用兩名男演員反串出演。
「中國人演外國戲,弄不好就夾生,因為誰都知道你是中國人。我就想能不能躲開這個事兒,索性也不是中國女演員演外國女人,那就走得再遠點,用男人來演女人。」方旭表示。這種反串不是惡搞,而是用一種寫意的方式,去柔和這種難度,去淡化性別界限。
「如果老舍先生看了,一定會樂出聲兒。」該劇藝術顧問、表演藝術家斯琴高娃說。該劇文學顧問舒濟表示,在方旭的話劇舞臺上,可以看到他是如何把《二馬》的中英民族性裡的褊狹與浮淺消解在笑聲中的。雖然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人對西方已經不那麼陌生,但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依舊存在,這正是《二馬》這部近百年前作品的當下性意義所在。
(責編:陳燦、陳苑)
第十次文代會和第九次作代會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兩周年兩年來,文藝戰線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乘勢前進、變化喜人,湧現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我們收集刊登習近平講述過的他熟讀文學經典、心系文藝工作的一些故事,以饗讀者。從中能感受到重要的思想力量,體會到那份深深的文學情緣。【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