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結合選考實驗試題,酶研究中的三次諾貝爾獎;無細胞酵解實驗的發現和作用

2021-02-13 學甫無境

在19世紀末,釀酒業在歐洲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但是,釀出的葡萄酒經常莫名其妙地變酸。1848年,當時年僅26歲無名青年巴斯德在酒石酸研究上獲得了成功,贏得了化學界人士的欽佩。

由於研究酒石酸,巴斯德結識了法國大莊園主,他用科學的分析頭腦和嫻熟的顯微鏡觀察,從中發現變酸是乳酸菌發酵造成的,並提出了改進措施,有效抑制了乳酸菌在發酵過程中的肆虐,挽救了發酵業。

在研究酒質變酸時,巴斯德明確提出發酵是由於酵母菌的存在,沒有活細胞的參與,糖類是不可能變成酒精的。但是德國化學家李比希卻堅持認為引起發酵的是酵母菌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並裂解後才能發揮作用。

結束這一爭論的是德國化學家畢希納,1897年,他用砂粒研磨酵母細胞,把所有的細胞全部研碎,並成功地提取了一種液體。他發現,這種液體能夠像活酵母細胞一樣完成發酵任務,畢希納將酵母細胞中引起發酵的物質稱為釀酶,由於無細胞發酵理論,他獲得了190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畢希納實驗示意圖

但是酶究竟是什麼物質,仍是不解之謎。有些科學家試圖將酶從提取液中分離出來,得到純酶,但由於技術上的困難都沒有成功。

1925年,美國奈爾大學獨臂青年化學家薩姆納不顧體殘病弱,在簡陋的地下室中歷經9年,終於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出了脲酶,這種結晶溶於水後能夠催化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

接著,美國化學家諾思羅普又把一系列酶提純出來,證明它們都是蛋白質。1946年薩姆納與諾斯羅普因為研究酶本質的貢獻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此後人們一直認為酶的本質就是蛋白質,直到1978年和1981年美國的兩位化學家奧特曼切赫分別發現了核糖核酸(RNA)不僅像過去所設想的那樣僅被動地傳遞遺傳信息,還能起酶的作用,能催化細胞內生命所必需的化學反應,這項研究不僅為探索RNA的複製能力提供了線索,而且說明了最早的生命物質是同時具有生物催化能力和遺傳功能的RNA,打破了蛋白質是生物起源的定論。這兩位科學家也因此獲得了198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關於酶的本質的研究總共頒發了3次諾貝爾科學獎,可見這項研究在科學界舉足輕重的地位。(參考《中學生物學》2009年8期)

生物化學發展時期可以分為三階段,一是描述生物化學時期(20世紀以前);二是經典生物化學時期(20世紀上半葉);三是分子生物學時期(1953年開始)。其中,第二階段的開始象徵就是無細胞酵解,它直接帶動物質代謝研究新高潮。

1.無細胞酵解實驗過程

畢希納採用沙子和硅藻泥研磨酵母破壞外壁使內部液體釋放,然後過濾除去未粉碎酵母和部分碎片而獲得酵母汁。這種的方法的優點是避免以前使用特殊的溶劑或高壓所產生的破壞性(如圖)。

實驗組

對照組

由於酵母汁已經經過研磨和過濾,因此不存在活酵母,這說明活力物質不需要酵母菌存在,在體外照樣可以發揮催化作用。畢希納認為,實際發酵是一種被稱為酵素的酶催化完成。酵素既可以在活細胞內催化發酵,又可以在細胞外發揮作用。

2.對生物化學研究的推動作用

(1)使科學家知道許多複雜生命問題可以在外實驗,使得許多科學家投身生物化學研究領域。

(2)使一大批科學家研究發酵的機制。

(3)酵母汁可以代替活酵母進行催化,為應用帶來方便,打開了研究酶和蛋白質的大門。

試題1:德國化學家畢希納把酵母菌細胞放在石英砂裡用力研磨,加水攪拌再進行過濾,得到不含酵母菌細胞的提取液。在這些汁液中加入葡萄糖,一段時間後就冒出氣泡且有酒味出現,他將酵母菌細胞中引起發酵的物質稱釀酶。以下分析錯誤的是(   )A.汁液中酒味的原因是酵母菌提取液中酶參與無氧呼吸的結果B.汁液中氣泡的產生是酵母菌細胞的提取液中相關物質進行有氧呼吸的結果D.上述實驗應該設置酵母菌的提取液相同處理實驗作為對照酵母菌是兼性厭氧型微生物,在有氧的條件下將葡萄糖徹底分為水和CO2,在無氧條件下將葡萄糖分解為酒精和CO2。汁液中酒味的原因是酵母菌提取液中與無氧呼吸有關的酶參與無氧呼吸產生酒精的結果,A正確;酵母菌無氧呼吸也能產生二氧化碳,從而在汁液中產生氣泡,B錯誤;蛋白質遇雙縮脲試劑會呈紫色,若釀酶遇雙縮脲試劑變紫則說明其本質是蛋白質,C正確;上述實驗應該設置不加酵母提取液,在相同條件下進行實驗,作為對照,使實驗更有說服力,D正確。答案為B。試題2:1897年德國科學家畢希納發現,利用無細胞的酵母汁可以進行乙醇發酵;還有研究發現,乙醇發酵的酶發揮催化作用需要小分子和離子輔助。某研究小組為驗證上述結論,利用下列材料和試劑進行了實驗。材料和試劑:酵母菌、酵母汁、A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類生物大分子)、B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類小分子和離子)、葡萄糖溶液、無菌水。

(1)除表中4組外,其它2組的實驗處理分別是:       。本實驗中,這些起輔助作用的小分子和離子存在於酵母菌、              。(2)若為了確定B溶液中是否含有多肽,可用         試劑來檢測。若為了研究B溶液中離子M對乙醇發酵是否是必需的,可增加一組實驗,該組的處理是         。(3)製備無細胞的酵母汁,酵母菌細胞破碎處理時需加入緩衝液,緩衝液的作用是         ,以確保酶的活性。(4)如何檢測酵母汁中是否含有活細胞?(寫出2項原理不同的方法及相應原理)          。(1)葡萄糖溶液+酵母汁  葡萄糖溶液+A溶液+B溶液   酵母汁和B溶液      (2)雙縮脲   葡萄糖溶液+A溶液+去除了離子M的B溶液 (4)染色後鏡檢,原理是細胞膜具有選擇透性;酵母汁接種培養觀察,原理是酵母菌可以繁殖。本實驗的目的是為驗證「無細胞的酵母汁可以進行乙醇發酵」及「乙醇發酵的酶發揮催化作用需要小分子和離子輔助」。(1)為驗證上述「無細胞的酵母汁可以進行乙醇發酵」及「乙醇發酵的酶發揮催化作用需要小分子和離子輔助」的結論,還需要加設兩組實驗,一組為葡萄糖溶液+酵母汁(預期實驗結果為有乙醇生成),另外一組為葡萄糖溶液+A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類生物大分子,包括相關酶)+B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類小分子和離子),此組預期結果為有乙醇生成。

本實驗中,起輔助作用的小分子和離子可在酵母菌(細胞中含有各類物質)、酵母汁和B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類小分子和離子)中存在。

拓展:酵母汁中的各類小分子和離子,可以理解為激活劑。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質都稱為激活劑,其中大部分是離子或簡單有機化合物。

(2)多肽用雙縮脲試劑進行檢測;據題幹信息可知,M離子存在於B溶液中,故為驗證M對乙醇發酵的是否為必需的,則應加設一組實驗,即葡萄糖溶液+A溶液+去除了離子M的B溶液:若有乙醇生成,則證明B不是必須的,若無乙醇生成,則證明B是必須的。另外,為什麼同時要加入A溶液,原因是提供酶分子,否則得不出實驗的結論。

(3)酶的作用條件溫和,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等條件,實驗中緩衝液的作用是保護酶分子空間結構和提供酶促反應的適宜pH。

拓展:按照高中生物知識的話,個人認為,只要答出提供答案中的一個即可。但是,按照《生物化學》(沈同主編),pH影響酶的活性可能有以下方面:(1)過酸或過鹼會影響酶蛋白的構象,甚至使酶變性而失活;(2)pH會影響底物或酶分子的解離狀態,也可能會影響中間產物ES的解離狀態,從而影響ES的形成,從而降低酶的活性。由此可見,這兩方面還是有區別的。

(4)檢測酵母汁中是否含有活細胞的方法有:染色後鏡檢,原理是細胞膜具有選擇透性,若為死細胞,則能被染色;酵母汁接種培養觀察,原理是酵母菌可以繁殖,一段時間後若酵母菌數量增加,則為活細胞。

拓展:有人認為質壁分離的方法去判別,應該也是可以符合要求的,估計也會給分,因為,酵母菌也有大的液泡,況且這個原理也是高中生物所要求的。

相關內容連結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溴麝香草酚藍溶液檢測的方法和原理是什麼?

原來!酵母菌還有那麼多種類和作用

關於酵母菌的計數若干問題解析

關於酵母菌的計數若干問題解析

疑問:溫度的改變會不會影響酶的最適pH?

酶作用機理的膚淺認識

酶學研究中的諾貝爾獎

                有些圖片來自於網絡(侵刪)

                           喜歡就點個「在看」唄~➘

相關焦點

  • 天津大學/北京大學發現肝癌細胞有氧糖酵解的新機制
    該研究建立了基於定量質譜分析的lncRNA相互作用蛋白檢測的新方法,並利用該方法發現lncRNA HULC通過直接結合糖酵解代謝酶乳酸脫氫酶A(LDHA)和丙酮酸激酶M2型(PKM2)促進肝癌細胞有氧糖酵解的新機制。
  • 細胞骨架結構可調節糖酵解
    Burckhardt研究組合作,發現通過細胞骨架結構機械調節糖酵解。2020年2月12日,《自然》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 他們報導,人支氣管上皮細胞從硬質基質向軟質基質的轉移,通過限速代謝酶磷酸果糖激酶(PFK)的蛋白酶體降解引起糖酵解的下調。
  • ...教授團隊聯合北京大學張寧教授團隊發現lncRNA HULC結合代謝酶...
    該研究建立了基於定量質譜分析的lncRNA相互作用蛋白檢測的新方法,並利用該方法發現lncRNA HULC通過直接結合糖酵解代謝酶乳酸脫氫酶A(LDHA)和丙酮酸激酶M2型(PKM2)促進肝癌細胞有氧糖酵解的新機制。
  • 教材拓展——記憶移植實驗
    2000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坎德爾德在《追尋記憶的痕跡:2000年諾貝爾獎得主坎德爾德探索之旅》中有對海蛞蝓的詳細描述,其由於海蛞蝓的巨大的、便於監測的腹神經節而選中海兔作為研究對象,進而發現了經典學習模型的細胞原理。
  • 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發現長非編碼RNA在細胞核仁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SLERT的加工產生以及其與DDX21環、RNA聚合酶Pol I的相互作用機制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關於長非編碼RNA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揭示了細胞核仁裡長非編碼RNA SLERT在RNA聚合酶I轉錄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機制。
  • 精品試題含詳解:酶、ATP、滲透實驗
    D.人體細胞中丙酮酸轉變為乳酸過程中伴隨ATP的合成4.為研究酶作用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探究pH對過氧化氫酶的影響」的活動。水分交換達到平衡時,檢測甲、乙兩組的溶液濃度,發現甲組中甲糖溶液濃度升高。在此期間葉細胞和溶液之間沒有溶質交換。
  • 瓦爾堡(O.Warburg)效應和他的間歇光實驗
    在研究細胞呼吸時,他證明呼吸酶是一種含鐵的蛋白質,稱之為鐵氧酶;1932年,他和他的同事們共同發現了黃酶,並證明其輔基是核黃素的衍生物,即維生素;1935~1936年,他又與同事們一道分離出了吡啶核苷酸,並確定了其結構和作用;1937~1938年,他闡明了磷酸三碳糖氧化與形成ATP相偶聯的機理,從而在研究能量代謝方面揭開了新的一頁。
  • HEK293細胞在轉染實驗中的作用
    利用病毒傳遞系統來轉導細胞在基因和蛋白質研究已變得很常見,慢病毒載體就可以穩定地表達目的基因。慢病毒,屬於逆轉錄病毒,它的主要作用機制是表達逆轉錄酶,將病毒RNA轉化為雙鏈DNA,整合酶再將病毒DNA插入宿主DNA,然後和宿主細胞一起進行分裂。
  • 從兩道有關卡爾文循環發現的試題來看,卡爾文循環是如何發現的?
    猜測此三碳化合物是CO2與某一個二碳分子結合生成的,但當CO2濃度突然降低後,發現RuBP(一種五碳糖)的含量快速升高,由此推知固定CO2的物質不是二碳分子。 試題:以小球藻為材料,進行光合作用的實驗探究。
  • 細胞培養實驗技術大全(一)
    此外還需要穀氨醯胺,它在細胞代謝過程中有重要作用,所含的氮是核酸中嘌令和嘧啶合成的來源,同樣也是合成三、二、一磷酸醯苷所需要的基本物質。 體外培養的各種培養基內都含有必需胺基酸。2、單糖:培養中的細胞可以進行有氧與無氧酵解,六碳糖是主要能源。此外六碳糖也是合成某些胺基酸、脂肪、核酸的原料。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能力最高,半乳糖最低。
  • 生物化學:詳解糖酵解
    糖酵解過程、意義及調節】本題的音頻講解請點擊這裡哦一、糖酵解過程1. 步驟詳解(1)從葡萄糖到葡萄糖-6-磷酸不可逆的反應,消耗 1 分子 ATP,是糖酵解的第一個限速步驟,所涉及到的酶也是一個關鍵酶,磷酸化反應。
  • Cell:解旋酶在DNA複製過程的作用機制
    生物谷報導: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一項最新研究,回答了有關DNA雙鏈如何分開並進行基因拷貝過程的一個基礎性的問題,即DNA在複製過程中是如何在酶的作用下解開雙螺旋結構的。這項發表在最新一期6月29日Cell雜誌上,的作用。這項研究發現解旋酶(helicase)似乎對它結合的雙鏈交叉位置施加壓力(主動地),從而將DNA雙鏈分開。
  • 高通量蛋白質組和磷酸化組分析揭示化療藥物耐藥性和糖酵解過程的...
    最近,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的研究者在國際著名期刊Cancer Research發表論文,綜合分析了拉帕替尼敏感和耐藥細胞系中的蛋白質組和磷酸化組,發現AKT信號通路和糖酵解過程在耐藥細胞系中發生顯著改變,並可以作為針對性的治療靶標。景傑生物作為全球蛋白質及蛋白質修飾領域的領跑者,可以為您提供從組學篩選到抗體定製的全套解決方案,為您的科研助一臂之力。
  • 脫醯胺使RelA從介導炎症轉變為有氧糖酵解
    脫醯胺使RelA從介導炎症轉變為有氧糖酵解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3 14:12:33 美國南加州大學Pinghui Feng研究組取得新進展,他們的最新工作發現,脫醯胺使RelA從介導炎症轉變為有氧糖酵解
  • 初中生物知識點梳理之線粒體和葉綠體是細胞中兩種能量轉換器
    細胞質基質中完成的糖酵解和在線粒體基質中完成的三羧酸循環在會產還原型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reduced nicotinarn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H)和還原型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reduced flavin adenosine dinucleotide,FADH2)等高能分子,而氧化磷酸化這一步驟的作用則是利用這些物質還原氧氣釋放能量合成ATP。
  •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疑問和思考
    所以該實驗中應該是S型菌的DNA轉化了R型菌,而不是像菸草花葉病毒侵染實驗那樣直接控制合成了S菌。質疑五:殺死的S型細菌為什麼不會使小鼠死亡,而加入R型細菌之後小鼠就死亡了?1933年,阿洛維將II-R型細菌和III-S型細菌的無細胞提取液(所有完整細胞、細胞碎片、莢膜分子都通過離心和過濾從提取物中去掉)混合,培養皿上仍長出了III-S型細菌。
  • Nature:機體如何通過細胞骨架結構來實現糖酵解的機械調節?
    2020年2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Mechanical regulation of glycolysis via cytoskeleton architecture」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機體通過細胞骨架結構來進行糖酵解的機械調節機制。
  • 研究闡釋UvrD解旋酶的工作機理
    但是人們迄今還沒有完全理解解旋酶的解旋機制。單分子操縱技術幫助人們在單分子水平定量研究解旋酶的解旋動力學,是研究解旋酶分子機制的高端技術。大腸桿菌UvrD解旋酶是具有在DNA單鏈上由3′至 5′方向行走極性的解旋酶,有4個子功能域。關於UvrD各個子功能域的功能、它的解旋機制、特別是其有效的工作模式一直是爭論的焦點(Cell,127(2006)1349; Nat. Rev. Mol.
  • 陳玲玲等發現長非編碼RNA在細胞核仁中的機制—新聞—科學網
    RNA SLERT在RNA聚合酶I轉錄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機制。5月5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雜誌。   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基因「暗物質」的長非編碼RNA,其家族中不少成員已被證明廣泛參與各種重要生命活動的調控。在這項研究中,陳玲玲研究組運用前期創建的無poly(A)尾巴RNA分離和測序技術發現了一條全新的長非編碼RNA,這是首次在人類細胞中發現可以調控RNA聚合酶轉錄的長非編碼RNA。
  • 乾貨 | 高中生物實驗易錯點歸納
    ;質壁分離實驗的知識點拓展:①補充礦質元素對光合速率的影響(畫出曲線圖);②觀察細胞內的線粒體試驗中生理鹽水(等滲溶液的作用)③對考試試題中的「濃度」「稀釋」等字眼的把握,一定要聯想到「細胞在此濃度下是否吸水或失水」④細胞膜的提取實驗、血紅蛋白的提取實驗、DNA的提取試驗中,使動物細胞破裂採用的方法就是將相應的紅細胞置於蒸餾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