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育的重要兩端,家長和老師的關係,其實是很少有人討論的。
在網上看到一位家長的求助:
明天孩子老師來家訪,不知道如何用委婉的方式表達,希望老師不要總是發微信抱怨孩子不好,不要總是批評我的孩子。
我現在看到老師微信就心裡發慌,擔心孩子有惹什麼事讓她不開心來我這邊發洩。
她的孩子今年上初一,自己是單親媽媽,孩子稍有些多動症,現在主要是學習習慣不好,喜歡玩電遊,自控力還是比較差,學習欲望低。
原來小學時是跟老師一起教育孩子,有問題會打電話跟老師溝通;
升初中後,新的班主任與原來差別比較大,更多的是希望家長把孩子管好。
但她一個人確實能力不足,孩子也聽不進去,達不到老師的要求,於是老師經常發微信給她,埋怨孩子的種種錯誤,結果她越來越害怕和老師溝通,因為她也不知道該怎麼做了。
這個問題還是比較麻煩的,要說有誰做錯了嗎?
其實沒有人做錯,家長、老師都有自己的苦衷,但就是各自的難點交織在一起,產生了不可調和的衝突。
而網友們提出了很多建議,都不讓她感到滿意;關鍵點在於,沒有正常的交流,任何手段都是於事無補。
我們很多家長其實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對於老師的回覆只有「好」、「謝謝老師」、「抱歉老師」,而不是真正地和老師討論如何解決問題。
其實換位思考一下,難道老師不想在學生的教育上多幾個幫手嗎?
非常想,好的老師都知道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
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要求,教師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識上,學生對自己學習上的成績就越冷淡,學習願望就越低落。
家庭教育對提升成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然老師們也不會給家長們提出孩子的問題了。
因此面對這些問題,家長們想到的不應該是逃避。
一時的逃避看似很簡單,但一直逃避下去,是永遠無法解決問題的,可能我們臉皮薄、管教時間少,但為了孩子,就應該做出些改變。
對於這個問題,小伊建議,還是家訪那天,直接和老師面對面溝通,提出自己的難點,並請求老師多分擔一些教育任務;
而作為家長,自己也會儘可能多的管教孩子,讓孩子少犯錯,少給老師添麻煩。
只有嘗試著構建一個良好的家校關係,家長參與到學業教育中去,老師參與到家庭教育中來,才能讓教育孩子事半功倍。
我是小伊,關注我,帶你看更多有態度的教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