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萬裡行 記者 羅克研
「美團外賣傷人」一事兒在冬至夜裡發酵之後,12月23日,美團外賣微博發布聲明稱,據了解,22日在武漢佰港城超市發生意外事件。涉事美團配送員到超市取貨品時,與店員發生口角,最終釀成悲劇。
該聲明稱,美團方面經配合警方調查後臺,「此訂單商戶用戶都沒有差評信息,也沒有投訴電話記錄。」美團方面正積極配合警方調查真相,與涉事商家一起妥善處理後續。
誰該得「差評」?
事件一出,網上就有評論觀點認為,「美團式」盈利實際是在通過強行壓榨實現所謂的「降低成本」,這才是導致此類事件發生的根源。
在美團聲明前,「差評」一度成為網友猜測最多的「真兇」。
有微博網友評論:「如果真是因為差評,那就又是一起資本家挑起的群眾鬥群眾的悲劇了。服務好不好,本來應該是對平臺有意見,對商家不滿意,外賣員只是一個媒介,跟他有多大關係?可是一直以來,平臺就是這樣,把客戶的不滿壓在外賣員身上,讓他們開著快車,像瘋子一樣穿行在大街小巷,對自己的生命不負責任,也對路上的別人付不了責任。在風馳電掣中,不知道哪個差評,就是壓垮他們精神的最後一根稻草。」
「做過商家的都知道,有一些外賣員有多可恨,你要是得罪他們,他們會聯合起來給你差評,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當然有一些是非常好的,我們也非常尊重他們。」
「如果真是外賣遲到了或者種種的錯誤,消費者憑什麼不能給差評?憑什麼消費者就不能擁有合法權益?既然都不容易,那就更沒必要偏袒著誰,按規定來。當然,如果是點外賣的人在小哥什麼錯都沒有的情況下給差評那自然是消費者的不對,可現在不還沒定論嗎?」
科技商業觀察家「金錯刀」認為:「差評是平臺對食客維護權益的最底線的規則了。規則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如何合理的行使這項權利。這不僅僅是平臺的問題,也是食客自身需要自律的事情。」
過去一年中,市值翻倍的美團,無疑是資本市場最大的寵兒,之所以被券商投行集體唱多,多半要歸功於網際網路的下半場,流量日益見頂,生活化的剛需服務越來越多,增長機會也就越大,而美團的定位恰恰是生活化場景服務提供商。
簡單翻看美團的成長邏輯,無論是早期的餐飲團購,還是趕上潮流的美團外賣,都牢牢抓住了餐飲的「主航道」,然後以高頻打低頻的模式向酒旅、出行、生鮮等場景滲透,以無邊界的形式無限拉高了美團市值的天花板。
餐飲外賣是美團的基本盤,三季度餐飲外賣收入佔比總營收56.7%。據財報顯示,得益於會員制以及平臺相關優化和福利,美團Q3餐飲外賣業務的營業收入達156億,同比增長39.4%。雖然三季度餐飲外賣收入仍在增長,但通過財報,不難發現該業務同比增速在逐漸下滑。
美團作為商家和用戶的中間商,向商家收取佣金是美團四大營收渠道中的核心。三季度佣金收入佔比總收入67.6%,達到185.7億。其中,美團餐飲業務的佣金收入來自於對每筆訂單的交易抽成,而今年美團加大了抽成力度。
這也讓很多商家「苦不堪言」。
百萬騎手的「難」
外賣配送員作為網際網路科技發展而後生的群體,一度曾因「月入過萬」而備受關注。同時,他們也是網際網路巨頭競爭的重要砝碼,為配送費而拼時速、單量是常有的事。
不管是因為差評,還是個體一時的激烈情緒,配送員激情殺人事件背後,折射了外賣補貼時代褪去之後,還有不少痛點有待解決。
今年12月18日,美團對外發布的《中國外賣產業調查研究報告》顯示,目前80後、90後已成為外賣消費的主力軍,20-29歲用戶的訂單量佔比高達61.5%。
美團副總裁兼美團研究院院長來有為在現場透露,今年從美團獲得收入的外賣小哥有370萬。
外賣小哥雖然已經規模化,且有專業的第三方勞務公司穩定供給,但其本身與平臺並無僱傭關係,得不到相關保障,在出現消費者惡意投訴、平臺不合理罰款、配送員承擔商家責任的情況也讓外賣小哥的不穩定性會加劇。
此外,對於外賣小哥的行為規範也逐漸增多。
今年3月,上海浦東地區率先提出規範騎手小哥政策:必須「統一穿著有編號的安全反光馬甲」。對其參照機動車駕駛員進行記分管理:騎手在一個記分周期內一旦超過36分,將被納入「違法違規較多人員名單」,禁止接單。
6月1日,江蘇揚州交警部門發布:將給存在交通違法行為的「外賣小哥」戴上「緊箍咒」——交通違法1次,停工1天,並將騎手違法信息推送給外賣企業,嚴格處理。
12月23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指導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在北京舉辦即時配送(外賣)行業交通安全守法承諾活動。美團等7家外賣企業發布安全承諾,將預防闖紅燈配送。
楊絳先生曾寫過一句話:「當你身居高位時,看到的都是浮華春夢;當你身處卑微,才有機緣看到世態真相。」
這世上,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但卻沒有什麼比失去生命讓人更痛心。
生活到底有多苦,一張張滄桑且無助的臉龐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