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商譽詆毀」行為的構成要件

2021-01-10 中國法院網

2013-11-28 10:16:48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張明

  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以下簡稱《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四條對「商譽詆毀」行為做出了相關規定,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於「商譽詆毀」行為的構成要件往往有著不同的理解,進而影響到人們對於「商譽詆毀」行為的正確判斷。在該行為構成要件問題上具體分析了以下兩個問題:一是「商譽詆毀」行為是否要求「虛偽事實」;二是「商譽詆毀」行為是否要針對特定對象。

  為規範市場秩序,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我國於1993年12月1日起開始實施《反不正當競爭法》。該法第十四條規定:經營者不得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理論上一般認為該條是對禁止「商譽詆毀」行為的規定。然而法律畢竟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在現實生活中,對某種行為是否屬於「商譽詆毀」行為,該行為侵犯了誰的「商譽」等等往往眾口不一。

  一、商譽詆毀中是否要求「虛偽事實」

  對此,各國立法有不同規定。肯定者有之,比如:

  我國臺灣地區的《公平交易法》,該法第22條規定:事業不得為競爭之目的,而陳述或散布足以損害他人營業信譽之不實情事;

  日本的《不正當競爭防止法》,該法第1條之6規定: 「陳述對有競爭關係的他人的營業信用造成損害的虛偽事實, 或將其傳播的行為屬於不正當競爭行為」;

  《國際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以下簡稱《巴黎公約》)第10 條之2(3)第3項也規定, 在經營商業中,具有損害競爭者的營業所、商品或工商業活動的信用性質的虛偽說法是特別禁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否定者亦有之,比如:

  匈牙利的《禁止不正當競爭法》,該法有規定曰:「禁止以製造或散布虛偽事實, 或對真實事件進行歪曲、或通過其他行為破壞或者危害競爭者的名聲或信譽」;

  WIPO(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即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的《反不正當競爭保護示範規定》第5條則對《巴黎公約》第10 條之2(3)第3項的規定作了詳盡的擴展,該條規定不僅虛假陳述,而且不合理陳述也會引起詆毀後果。詆毀行為中對競爭者及其交易活動的陳述,即使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失真,但在特定情形下, 如果攻擊(attack )是誇大的(exaggerate)或其措詞有貶損意味,也可以視為不正當競爭。

  德國則分情況對待,該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4條第8項規定:對於其他競爭者的商品、服務或企業或其經營者或企業領導層的成員,聲稱或散布足以損害企業的經營或企業的信用的事實,但以這些事實無法證明是真實的為限;如有關事實涉及秘密的通知,而且通知人或受領人對通知具有正當的利益,則只有在違反事實真相聲稱或散布這些事實的情況下,才構成不正當競爭。

  筆者認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4條將商譽詆毀行為僅僅局限於「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未免過於狹窄,不能滿足現實中反不正當競爭的需要。故筆者認為經營者散布有瑕疵的真實信息同樣可以構成商譽詆毀行為。所謂「有瑕疵」是指信息雖然是真實的,但由於經營者陳述方式不適當,如斷章取義、誇大扭曲,以偏概全等而使得其他經營者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受損。

  理由有三:第一,結合立法目的,我認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4條的落腳點應是「經營者不得惡意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這一點應該這樣理解,首先主觀上應是惡意,即蓄意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其次在手段上,既包括捏造、散布虛偽事實,也包括散布有瑕疵的真實信息。很顯然,此處排除了過失致使競爭對手商譽受損和適當傳播真實信息(即使該信息對競爭對手不利)而不認為是詆毀商譽的兩種情況。對比《反不正當競爭法》,我認為這樣一方面更能打擊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合法權益,同時又不過分擴大打擊面,挫傷經營者合理合法揭示同業者不足的積極性。

  第二,現實生活中,許多經營者為既達到詆毀競爭者商譽、削弱競爭對手的實力,又可以規避《反不正當競爭法》制裁的目的,往往採取打「擦邊球」的方式,以片面、扭曲的「真實信息」來美化自己,醜化別人,如某節能燈泡生產商將國家有關機構測取的若干品牌燈泡耗電量數據進行比較時,只將自己的節能產品和他人的非節能產品比較,而不將自己的非節能產品與他人的節能產品比較,同時又未見任何注釋說明,這就很容易給消費者造成其他企業的產品不節能,只有該企業的產品質量好的虛假印象,使得其他企業商譽受損。對於該行為,如果不依照《反不正當競爭法》加以處罰,未免有失偏頗。

  第三,即使按照法條規定,即「捏造、散布虛偽事實」,也可以不排除「通過散布有瑕疵的真實信息從而構成商業詆毀」的情況。理由在於:所謂「虛偽」是指「不真實;不實在;做假」[①],「有瑕疵的真實信息」可歸於「不實在」一類。

  二、商譽詆毀行為是否要針對特定對象

  這一問題牽扯到對「特定」的解釋問題。在眾多教科書或文章中,「特定」都只被解釋為「詆毀對象應該是與行為人有競爭關係的經營者」[②],這種解釋實際上只揭示了「特定」的一層含義,而另外一層含義則沒有揭示出來,該層含義後文將會加以分析。

  現在我們先探討詆毀者和被詆毀者之間是否要求有競爭關係這個問題。目前大部分國家或地區仍堅持二者之間應該存在競爭關係,比如德國、日本、匈牙利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等,但也有的國家放棄了這一要求,比如瑞典、比利時、瑞士等。WIPO的《反不正當競爭保護示範規定》也採取了後一種做法,沒有要求以存在競爭關係為適用必要,該規定注釋部分在對《反不正當競爭保護示範規定》第5條注釋時,說明消費者協會或者新聞媒介也可能從事違背公平競爭原則的行為。要是這類組織對某企業的產品、服務或經營活動進行虛假或不合理的陳述,可對他們提出詆毀之訴。理由在於:當某一行為並非針對該行為之人員的競爭對手時,它卻可能通過提高該成員相對於其競爭對手的競爭力來影響市場上的競爭。[③]有學者認為後者代表了世界競爭立法的發展趨向。[④]

  筆者贊同第一種做法,即認為商業詆毀的形成以二者之間存在競爭關係為必要。這也是目前的主流觀點。

  首先這是由商譽詆毀行為的目的決定的。經營者實施商譽詆毀行為目的在於貶低其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削弱對方市場競爭能力,從而為自己謀取競爭的優勢地位和其他不正當利益。假使二者不存在競爭關係,又何來「為自己謀取競爭優勢」?

  其次,非競爭者捏造、散布虛假事實侵害的客體是法人的名譽權,這裡的「名譽權」並不等同於「商譽權」。[⑤]對於侵犯名譽權的行為,可按《民法通則》以及《刑法》有相關規定處理,無需納入《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調整範圍。

  唯應注意的是,實施商業詆毀的人既可以是經營者本人,也可以是其唆使、收買或者以其他方式利用的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現實中,後者不在少數。作為共同違法者,經營者本人和實施者都應該對該行為承擔責任。

  現在我們來揭示「特定」的第二層含義,即商譽詆毀行為所針對的對象即使沒有被指名道姓、直接明示,也應該「能為受話人(詆毀語言的承受公眾)所識別,受話人在具有一般正常人的智力狀況下,能夠根據接受的信息分辨出詆毀者指稱的具體對象,並能對受害人產生清晰的心像記憶」。[⑥]否則,在顧客(受話人往往就是顧客)心中就不會產生某個或某幾個經營者商譽下降從而導致顧客轉向的效果,顧客還是會選擇原來的交易者,各經營者誰也不會因此獲得競爭優勢或處於劣勢。

  需要強調的是,此處的「特定」不應理解為被詆毀者的數量是特定的,實際上,被詆毀者既可以是一個、兩個、三個甚至更多,問題的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被詆毀者能否為受話者識別,受話人能否對受害人產生清晰的心像記憶。

  三、結論

  基於以上分析,本文認為:第一,不僅捏造、散布虛偽事實可以構成「商譽詆毀」,而且以不適當方式如斷章取義、誇大扭曲,以偏概全等陳述真實信息使得其他經營者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受損的同樣可以構成「商譽詆毀」。第二,「商譽詆毀」行為要針對特定對象,但該「特定」應該有兩層含義,一是詆毀對象應該是與行為人有競爭關係的經營者;二是商譽詆毀行為所針對的對象即使沒有被指名道姓、直接明示,也應該「能為受話人(詆毀語言的承受公眾)所識別,受話人在具有一般正常人的智力狀況下,能夠根據接受的信息分辨出詆毀者指稱的具體對象,並能對受害人產生清晰的心像記憶」。

  參考文獻

1. 符啟林主編:經濟法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 王守文主編:經濟法[M],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3. 曾詠梅、王峰主編:經濟法[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4. 殷潔編著:經濟法[M],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5. 任榮明主編:經濟法[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版),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

7. 謝曉堯:論商業詆毀[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第41卷。

8. 吳歡:論商業誹謗的構成要件和法律責任[J],科技創業月刊,2007年第6期。

  注釋

[①]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版)對「虛偽」的解釋,商務印書館,1998年,第1420頁。

[②]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參閱以下書目(這裡只是列舉了大量書目中的其中幾本):符啟林主編,《經濟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頁;王守文主編,《經濟法》,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18頁;曾詠梅、王峰主編,《經濟法》,武漢大學出版社,206年版,第323頁;殷潔編著,《經濟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頁;任榮明主編,《經濟法》,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頁。

[③] WIPO:反不正當競爭保護示範規定.注釋 第1.06條。

[④]謝曉堯:論商業詆毀,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第41卷。 

[⑤]吳歡:論商業誹謗的構成要件和法律責任,科技創業月刊,2007年第6期。

[⑥]謝曉堯:論商業詆毀,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第41卷。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商業詆毀的構成要件認定及法律規制
    然而,該條規定沒有對什麼是商業詆毀作出定義。本文作者以「為你讀詩」APP訴同名微信公眾號案為例,分析了不正當競爭中商業詆毀構成要件的認定和法律規制。爭議焦點  本案焦點在於微信公眾號「為你讀詩」發布聲明的內容是否構成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是否達到損害為你讀詩公司商業信譽的程度。法院觀點  認定行為人是否構成商業詆毀,要看其是否對競爭對手的營業活動、服務進行了虛假陳述而損害其商譽。
  • 特殊侵權行為構成要件有哪些?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有著不同的原因,當然,面臨各種各樣的不同情況,我們也應該有著特殊的對待,對於犯罪事實同樣如此,有些侵權行為也是屬於特殊侵權行為,特殊侵權行為構成要件有哪些?陝西博碩律師事務所高婷律師解析。
  • 刑法基礎入門:犯罪構成與構成要件
    犯罪客體只具有解釋學的意義,其實就是指社會危害性,而社會危害性既可以由法益侵犯說所包容,也可以由規範違反說所包容,實際上是採用目的解釋(一個行為不再被理所當然的認為是犯罪,還要看是否侵犯法益、被倫理所譴責)所以四要件需要打幾個補巴階層論(三階層)構成要件的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性三要件說認為,一個行為要構成犯罪,除了行為符合構成要件並屬於違法之外
  • 陳興良:構成要件的理論考察
    貝林面對興起的主觀的構成要件論,在其晚年不得不修改其構成要件理論。在早期,貝林把構成要件定義為犯罪類型的外部輪廓,把行為的主觀方面專門作為責任問題來對待,並把它排除在構成要件之外。[1]因此,貝林主張的是客觀的構成要件論。但後來麥耶、梅茲格等刑法學家注意到了在刑法分則關於具體犯罪規定中的主觀要素,由此肯定構成要件中應當包含主觀要素,確立了主觀的構成要件論。
  • 刑法論叢 | 張健一:容許構成要件錯誤的教義學困境及其破解
    一、問題的提出二、故意說的缺陷與責任說的提倡三、責任說內部容許構成要件錯誤解決方案四、站在消極構成要件理論的延長線上五、結 語內容提要容許構成要件錯誤通過關聯故意與不法意識的離合,影響著犯罪論體系的選擇與妥當解釋防衛過當等行為的罪過形式。
  • 構成要件的個別化機能研究
    即,「在通常情況下,犯罪之間都是通過構成要件而加以區分的,例如殺人罪與傷害罪、盜竊罪與詐騙罪等。只有少數故意與過失同時處罰的犯罪,例如放火罪與失火罪,在構成要件上是相同的,主要通過責任要素加以區別。」[1]也就是說,原則上,應當強調通過構成要件的有關要素區分此罪與彼罪,只是在個別情況下,才藉助於責任要素加以區分。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構成要件的個別化機能只具有相對性。
  • 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論有效合同的構成要件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論有效合同的構成要件,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對於討論有效合同的構成要件問題,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什麼叫合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的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的協議。說白了,合同是指當事人根據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籤訂的不違反強制性、不違反公序良俗的協議,而對雙方當事人發生權利與義務。在本文中重點論述的是關於什麼叫有效合同及其構成要件。
  • 終於把票據行為構成要件中的實質要件講清楚了!
    說到票據行為,是屬於要式的一種法律行為,需要具備一定的構成要件可以有效的成立,票據行為除了具備民法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構成要件外,還應具備票據法規定的特別的構成要件。接下來,小融就來和大家講一講票據行為構成要件中的實質要件,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耐心往下閱讀,相信您一定會收穫頗豐,閒話不多講,直接進入正題。
  • 犯罪構成三要件說與四要件說之比較
    其一是前蘇聯等國採用的犯罪構成理論體系,將犯罪構成要件分為主體要件、客體要件、主觀要件、客觀要件四部分,即通常所說的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其二是英美等普通法系國家採用的犯罪論體系,將犯罪成立條件分為犯意和犯行;其三是以德國和日本為代表的「三要件說」,三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要件應當是由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組成的三階層遞進式。
  • 試論侵佔罪的行為要件
    筆者根據犯罪要件理論論證了侵佔罪的行為構成,認為侵佔罪屬於純正的不作為犯,其犯罪行為只有不作為一種形態,只包含刑法條文中所述的「拒不退還」或「拒不交出」。行為人因代管而佔有他人財物的行為、因拾獲、發現而佔有他人遺忘物或者埋藏物的事實都只是對本罪行為人的作為義務來源的限制性規定而已。它們本身並非本罪犯罪行為的組成部分。
  • 犯罪構成要件之間是互斥還是競合(重合)
    【中文關鍵字】犯罪構成要件;互斥;界限;競合;重合犯罪構成要件之間,是互斥還是競合(重合)?有學者明確主張「互斥論」,[1]有學者雖未明確主張「互斥論」,但從其對具體罪名之間關係的立場來看,事實上堅持「互斥論」。
  • 首例商業詆毀不正當競爭行為訴前禁令頒發
    為積累良好商譽,企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凝聚了無數員工的心血。 商業詆毀是指,經營者通過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或誤導性信息,對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進行貶低和詆毀,以削弱其市場競爭能力,為自己謀取競爭優勢地位及不當利益的行為。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一條對商業詆毀行為予以規制。
  • 論環境民事侵權的構成要件及其救濟
    本文對環境侵權的定義及特徵、環境民事侵權的構成要件、環境侵權的救濟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環境;救濟;民事侵權;構成要件  一、前言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大規模的迅速發展,由於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所造成的環境侵權現象也越來也多。環境侵權是一種新型侵權行為,也是一種特殊侵權行為。
  • 論補充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本從將從兩個案例入手,首先闡述補充賠償責任的基本理論,然後結合《人損解釋》的規定,具體分析行為人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關鍵詞] 補充賠償責任 構成要件 安全保障義務 因果關係 先訴抗辯  首先看兩個案例:  案例1, 2006年7月19日晚,董某與三位同事到北京某上網服務中心上網。期間,董某突然被一高一矮兩名男子使用器械毆打致傷。
  • 搶劫行為的認定有哪些情況,搶劫罪構成要件是怎樣的?
    我們身處在一個和平年代,居住在穩定安全的大環境下,不必經歷戰火和災難,但是還是有不法分子破壞社會和諧,實施搶劫的犯罪行為,那麼搶劫行為的認定有哪些情況,搶劫罪構成要件是怎樣的?網友諮詢:搶劫行為的認定有哪些情況,搶劫罪構成要件是怎樣的?
  • 淺談犯罪成立要件與犯罪構成要件的異同
    刑法學者根據刑法對犯罪構成的具體規定進行分析研究,對犯罪構成的概念和犯罪構成的要件提出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所謂犯罪構成,是刑法規定的,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一切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一的整體。」主張犯罪構成要件為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四個要件。
  • 論我國刑法犯罪構成理論的不足
    ,即將大陸法系的構成要件概念等同於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構成並以此批判我國犯罪構成理論;我國的犯罪論體系是實質而大陸法系是形式的;批判犯罪構成理論中的社會危害性理論;大陸法系的犯罪論體系在邏輯結構上優於我國;將對我國犯罪構成理論的研究等同於構建新的犯罪論體系。
  • 受賄罪犯罪構成要件有哪些,受賄罪犯罪有哪些構成要件?
    受賄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那麼受賄罪犯罪構成要件有哪些,受賄罪犯罪有哪些構成要件? 網友諮詢: 受賄罪犯罪構成要件有哪些,受賄罪犯罪有哪些構成要件?
  • 離婚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
    關於離婚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學界的的看法也是不一的,主要有一般民事損害賠償構成要件和特殊構成要件。多數學者認為離婚損害賠償是民事賠償之一,可適用一般民事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即存在違法行為、行為人主觀有過錯、有損害事實、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聯繫,也有學者主張特殊構成要件說,提出離婚損害賠償不限於一般民事損害賠償,其構成要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簡單的套用一般的民事損害賠償構成要件。
  • 構成要件要素知多少
    一、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1、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即為說明行為外部的、客觀方面的要素,如行為、結果、行為對象等。2、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即為說明行為人內心的、主觀方面的要素,如故意、過失、目的、動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