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檢視了父母對溝通存在的誤區,也介紹了敲開大孩子內心世界的敲門磚-傾聽,大孩子應該不會再在我們剛一開口就轉身進屋,開始對我們的傾聽也會試著回應。那父母們和孩子們搭建溝通的橋梁,並能持續順暢和有效的溝通,還需要準備哪些招數,徹底將孩子拉向我們,從而向我們的終極目標-讓我們的人生經驗和智慧之光去給孩子照亮前行的徵程繼續邁進,接著我們說一說溝通的橋梁-感受。
橋梁的意思,是能搭建雙方的聯結。聯結並不是因為他們是孩子,就是我們的附屬,必然要與我們保持一致,他們的思想也能通過這個紐帶被我們影響。
對孩子感受的認同和理解,是能夠迅速讓孩子放下內心防禦的有力工具,誠實的和真實的溝通彼此的感受,能打動人心,大孩子們也無法例外。
而在跟孩子的溝通中,我們的不尊重、不習慣尊重或潛意識認為沒必要尊重,是我們跟他們之間溝通障礙的根源,我們沒有去關注他們的感受。
我們」不會」尊重孩子,這一點也不能完全怪我們。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去關注別人的感受,不能傷害別人的感受,而無視自己的感受被贊為美德,忽視和否定自身感受成為習慣。我們從小到大,更不會有人去教我們怎樣關注自己的感受。所以現在我們忽視孩子們的感受就成為默認配置,同時下意識還要求他們也接受與我們同樣的價值觀。
時代在進步,人性被尊重。現在,我們和孩子都需要補上誠實對待自身感受的課程,辨識並尊重自身的感受,還需去學習並不會冒犯別人的表達自我感受的方式。
我們需要告訴自己和孩子們,行為區分好與壞,感受卻不分,每種感受都是真實的我們的一部分。否定自身的感受,就會否定自己的真實。而接納我們自身的感受,會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真實和豐富。
我們需要去告訴孩子,接納自己的感受,並用尊重自己同時也尊重別人的方式表達出來,需要誠實和勇氣,也需要技巧和訓練。
這裡有成熟的句式可以供大家使用,在非暴力溝通中,下面的句式可稱為我的感受句式,就能夠在表達自身感受的同時又能尊重到對方:
「我看到了xxxx(具體的行為),我感到xxxx(具體的感受),因為我感覺xxx,我希望你xxxx」。
比如:你吃飯時又忘了洗手,我感到很擔心,因為我想讓你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身體健康,我希望你在每次吃飯之前都記得洗手。
這樣的句式,需要多練習。仔細的感受一下,當我們平和的用這樣的方式表達我們的感受的時候,我們尊重了自己,沒有壓抑自己裝作毫無感覺,也沒有歇斯底裡大吼大叫,同時尊重到了對方。因為它尊重了雙方,所以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溝通效果。
這裡就需要提醒,這跟我們以前說話的模式完全不一樣,所以需要耐心和練習。我們會因這個小小的改進,而讓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受益無窮。
那怎樣認可並尊重孩子的感受呢,句式變一下,把」我的感受」,變成」你的感受」句式,比如:
你討厭我剛要求你去倒垃圾,你感到很生氣,因為我沒有尊重你正在看書的時間安排,你希望我能提前給你提示,或讓你自己選擇什麼時候更方便,是這樣嗎?
「你的感受」句式,認可了孩子的感受,也尊重了孩子,同時尊重了自己。
想一想,如果切換到從前的模式,情形是不是這樣:叫你倒垃圾聽不見嗎?你為什麼衝我翻白眼,還關房門!讓你去倒個垃圾,至於生這麼大的氣嗎?這脾氣怎麼越來越大,我把你養得這麼大容易啊?我這做飯那麼多事情你在那閒坐,讓你倒個垃圾,你就跟我發脾氣,巴拉巴拉巴拉巴拉巴拉…
一旦雙方感受都得到了認可,我們就能建立起平等和順暢的溝通。
要準確地辨識和表達感受,還有一件事,就是豐富我們的感受的詞彙。因為疏於練習,我們說自己的感受,詞彙常很匱乏。下面這張表,在生活中多加練習,能提升感受的敏銳度。提升孩子的感受能力,讓他們敏銳、準確的用語言表達出感受,當然是越小訓練效果越好,但對青春期的大孩子和我們已然中年的大人,這時候開始也不算晚。
我們要不要擔心我們描述孩子的感受會不準確?只要我們以真正感興趣和尊重的方式去表達出孩子的感受,孩子們就會糾正我們,從而讓我們了解他們的準確感受。
看著是不是很麻煩?
可是賺錢麻煩麼?希望讓領導認可自己的工作,麻煩麼?讓同事改變對自己的偏見,麻煩麼?讓員工認真負責的處理客戶複雜的需求,麻煩麼?我們能讓孩子們受到我們的影響,更健康的長大,還能夠跟我們保持親近的關係,稍稍費點腦學習並練習新的溝通模式…對,不麻煩!
大家有沒有一種感受,現在看到「抑鬱」這個詞的頻率越來越高。
我們長期的輕視、忽視、否定和壓抑我們的感受,產生的感覺就是抑鬱。這樣的情形也同樣正發生在我們的孩子身上,所以我們要去學,且要帶著孩子一起去學,辨識並接納我們的感受,同時學習用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方式進行表達。抑鬱這個詞,就會轉變成 感受的」線團」。線團是各種感受糾纏在了一起,很難理清。而糾纏在」抑鬱的線團」裡的感受多是悲哀、焦慮、難以抗拒、惱怒、絕望、沮喪…我們要改善抑鬱的狀態,就需要把我們的感受的線團理開。從線團中,分離出各種感受,再根據感受,去對應每一種感受後面沮喪的事實,有了事實,我們就能去找針對性的鼓勵,最終改善整個情況。能理清並接納自己的感受,對健康很重要!
和大孩子們的有效溝通最後一點,是關注我們的模式。我們要警惕」被動反應式」,多用」積極主動式」,多練習」讓孩子感到有力量」的模式。
在被動反應式中,我們會不經意被帶進習性的坑。我們會默認孩子的頂嘴,都是針對我們,當他們頂嘴或嘗試表達自己意見時,我們就感覺被冒犯,就會跳進憤怒,會強烈的回擊,擺出我們父母的權威和強權:回你的房間去、我是你爸我的孩子不允許這樣說話、你今天的聚會被取消了、我就是要揍你。這樣的情形常常在我們不經意時,就由著習性帶進憤怒的火坑,從而被強烈的情緒所劫持。
但這樣的坑,其實也容易跳出。當我們意識到這種習性的套路時,我們去「看」自己,「快看快看,肚子裡的火苗又竄到嗓子眼了…」,那種暴怒的力量就會被卸掉。我們要警惕當我們被激怒時,我們是不是又鑽進了習性的圈套。
積極主動的溝通模式,是我們要去思考我們的話是被孩子如何吸收和理解的。比如下面這些話,孩子們聽到會不會感覺不一樣。我想知道是什麼事情讓你這麼煩?我想暫停一下,直到我們能相互彼此尊重的說話?現在我很沮喪,我需要一個擁抱,你如果準備好了可以過來找我。現在做什麼樣的事情能讓我們都能接受呢?你知道我真的很在意/愛你麼……
對比一下被動反應時調門升高的話語和積極主動模式下的區別,我們會知道哪種更有力量。另外對於與孩子們溝通的時機,我們也要像在公司找領導心情好的時候匯報一樣,去留心孩子的閒坐、玩遊戲、心情放鬆或不設防時,我們再去積極的打探和表達我們的意見,當然還要裝作不經意的樣子。
青春期的大孩子們在奮力地尋找和展示自己的力量。我們要知道,對父母的依賴和孩子們萌發的獨立意識之間,距離會越來越大。所以,事情不會也不應該總是要按父母的意願。如果我們能幫助孩子在獨立的道路上健康前行,我們也應該由衷高興。我們需要創造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力量的溝通場景,給孩子提供意見之前,先徵得孩子的允許,或者讓孩子也參與討論與他相關的事情。讓孩子感到自己的力量,他們顯然會願意聽一聽我們的觀點,給我們一些機會。另外,一些說話方式,也能讓大孩子們感覺到他們的力量。比如,我們能否做個交換,你做這個事情,我做那個事情,可以嗎?在這件事上,我們是不是都同意這樣的決定?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是這樣,而我的不一樣,想聽我的看法嗎?即便我們的看法不一致,我們也能聽一聽對方,對嗎?這樣的對話方式,就能讓大孩子們感受到我們看到了他們的力量。
在與青春期孩子的溝通中,能夠走出從前的誤區,積極改變腦海中的觀念、多學習新的方式、增強自身的技能,關注我們的有效模式,才能更好的在溝通中,負起作為父母我們應該負起的責任,最終讓孩子們走在由我們智慧之光照亮的前進徵途中。孩子們能夠願意讓我們站在他們身後,做他們的堅強後盾,而我們在將來也一定能收穫到他們回饋給我們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