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最期待的外語電影?關於諾蘭的《信條》我有話說

2020-12-12 波老師看片

由小至大來思考,是觀影理解上的關鍵,也就是邏輯辯證中的歸納與演繹,藉由每一次的理解歸納出電影規則,之後再以此邏輯規則回去演繹理解劇中每一個細節與安排。

所以本文將以理性與感性兩種層面來切口,探討電影邏輯,也探討角色們的情感脈絡,以補足電影中因為時間有限所造成的混亂。

就以《信條》來說,世界還是只有一個,它就像一條河流,平常總是順著走,但有了逆轉時光的機器後,我們能夠倒著走,逆流而上到達以往去不了的地方,那處於時光流瀉中的人們該如何選擇,藉此能安身又立命呢?

雖然諾蘭使用很華麗的畫面與詞彙來形容這場時空旅行,但《信條》本質上還是一部主打時空穿越的科幻英雄片。

不過仍有明顯差異,逆轉所代表的不是瞬間回到某一個時間坐標,而是代表主角群向著過往的時間坐標前進的過程,然而,在主角群眼中自己雖然是順著往目標走,但在其他人眼中,卻是逆向而行。

由此可知,某些已經發生過的歷史過程是無法省略越過的,不管主角願不願意,都還是必須走一遭。

所以你會看到行動重複發生,你也會看到自我之間的碰撞與遭遇,甚至你會看到過往與現在交纏在一起,編織出現實世界中難以見得的時空景色。 

諾蘭以反光鏡作為當下與過去的分界,鏡子在廣大的文化符號中,更可以指涉為陰陽交結,上與下的顛倒世界,世界與異世界之間的窗口與通道,因此在《信條》當中以此作為區辨過去與現在的道具是再也契合不過的。

它就如同《盜夢空間》中的陀螺,幫助主角群確認自己的存在與真實,當然,相較於《盜夢空間》中所指涉的是穿越夢境來到現實的真實,《信條》所指涉的則是穿越時間來到過去的真實。

《信條》不只在鏡子上做手腳與關注,它也完整地運用了時間逆流的概念發展出全新且專屬《信條》的武打面貌,鉗形攻勢即是因應時間的順逆共存而產生之戰略。

著名的鉗形攻勢被運用在二次大戰,美軍在歐陸西岸法國諾曼地登陸與空降,形成兩面夾攻,搭配蘇聯在德軍東部的戰線,更是形成一個巨大的鉗,穩穩地困住敵軍,形成孤立而進退兩難。

很可惜的,《信條》的劇情解說並不優異,運用逆轉時間的設定,卻無法清楚地劇中角色或是畫面簡單來簡單說明,當然,如果你是偏好邏輯思考,藉由線索解密來享受解題成就感,那或許這部電影所創造的困窘反而非常適合你。

不過,我想大部分的觀眾還是希望自己的觀影的過程中能夠降低認知負擔,藉此才有機會好好投入諾蘭所創造的敘事故事與節奏。

接下來,本文將針對其中兩場容易引發困惑的劇情簡單解釋,假若不想破壞完整無雷觀影感受,請斟酌閱讀。

首先,奧斯陸國際機場中的戰役,其實有三個主人翁同時存在。

三者的時間軸則是:

A------>B 劇情發展過程,女主受傷,使用逆轉機穩定傷口,但眾人無法馬上使用逆轉機調回順向,因為上一個時刻點的逆轉機被反派佔據,只能逆著跑回到機場戰役這個時間坐標。A<-------B經過時間堆疊,主人翁順利回到機場戰役,並與奪畫時的自己產生打鬥。C------->D主人翁順利二次使用逆轉機,把逆轉的時間調整回來。

再來,最終戰役,主人翁與尼爾兵分兩路,一個向前順著時間軸前進,另一個逆著在時間軸前進。任務共10分鐘,假設任務12:00正午開始,任務12:10結束。

A:任務開始時的時間坐標1200,紅隊順著出發(主人翁)B:任務開始後經過十分鐘1210,藍隊逆著出發(尼爾)A----------B紅----------><----------藍

所以,紅隊出發時看到的藍隊的結尾,藍隊出發時看到的是紅隊的結尾,因此,藍隊回到10分鐘前時可以告訴紅隊這10分鐘內的情報,紅隊再以此來行動。

簡而言之,你只要把時間點變成你要前進到的目標坐標來理解,並記得主角們不是瞬間回到過去,而是從現在向著過去的某個時間點跑就好。

藉此,電影中各式大大小小的戰役與逆轉相信都能豁然開朗,也建議第一次觀影時不要試著馬上理解大局,而是跟著主人翁理解當下的事情即可。

慢慢地,如果你能夠理解每一個當下諾蘭所提供的拼圖,觀影結束之後,自然可以把拼圖拼湊起來成完整的畫作。

所以由小至大來思考,是觀影理解上的關鍵,即邏輯辯證中的歸納與演繹,藉由每一次的理解歸納出電影規則,之後再以此邏輯規則回去演藝理解每一個細節與安排。

前述探討,花了許多篇章在解釋電影邏輯,偏冷的理性討論暫且告一段落,回歸到感性層面來看,《信條》所烘託的情緒張力是不足的。

不管是女主角的復仇、主人翁的掌控與英雄主義,又或者是尼爾順應自然安排的豁然,都來得過於扁平,雖然電影嘗試在這部分進行堆疊與解釋,但過於混亂的時間軸仍然導致注意力的發散,這也是本部電影的短板,但這不代表《信條》沒有情緒渲染與價值信念的辯證。

首先,我們可以理解到諾蘭把時間對稱成順向與逆向,但其實他所對稱的不只是時間,還有劇中角色的信念,電影英文名稱《Tenet》所指涉的也是人的信念與原則。

宏觀來看,本部電影所闡述的就是一場代理戰爭,未來世界的人們,對於是否要回到過去消滅祖先有不同的看法,爭鬥不止的狀態下,他們分別給予現代的人們武器,讓他們自己去對抗與決定,世界該生還該滅。

如前所述,電影所闡述的不過只是一場代理戰爭,希望現代繼續存活下去的正派抱持著「無知就是優勢」的原則來行動,認為自己所留下的線索越少,未來人就越難拼湊我們的真實意圖。除此之外,背後提供支持的未來人,也認為自己應該順應自然,承擔自己的歷史罪業,接受人類世界的時間軸就此停滯不再向前,意即由未來人自己來承擔世界毀滅,而不是過去的祖先們。

掌握一切,則是站在對立面的價值取向,對於反派來說,只有他擁有的一切才是一切,他所沒有辦法擁有的就是虛無,沒有人可以比他富有,他忌妒著別人的生命,所以奪取別人的生命,藉此補償內在的空缺。

上述觀點,也很完整地契合了背後提供反派支柱的未來人,該派未來人認為過去的一切應該被消滅,藉此過去所累積出的錯誤能夠一筆勾消,藉此未來人類世界就可以續存,這非常矛盾,沒有過去何來未來?

我想,那些想要消滅過去世界的未來人,內在應該是認同反派的思維,對於祖先感到憤怒、不滿與不公,認為祖先應該要為自己的錯誤負責,不應該擁有生命自由,既然未來的人們無法繼續存活下去,那麼那些創造災害源頭的祖先們也沒別想活下去。

回到掌控一切來看,雖然反派與支持毀滅的未來人都是抱持著非常巨大的情緒來報復這個世界,但其實這都是因為他們面臨到非常巨大的失落與失能,為了不讓他們立刻崩壞,他們的心靈發展出這套保護機制,藉由摧毀與攻擊他人找回掌握感。

將因為得知自身的死訊時,而引發的「失落與失能感」替換成掌控與賦權感,這也反映出人類在面對死亡時的不同面貌,究竟你是坦然面對?還是付諸暴力?

由此可知,反派與那些未來人,不是真的想要用毀滅世界來拯救世界,而是想要用毀滅世界來拯救自己的失落心靈。

再回到主角群,我們可以發現主人翁雖然也在拯救世界,但可以感受到主人翁對於掌控也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渴求,他希望知道自己的任務目標與意義。

他為了當下的存活,可以毫無猶豫地消除當代威脅,更因此他會詢問博士逆轉當中的自由意志。

主人翁,從一開始的不想多做無謂犧牲,走向最後變成掌握一切的主人翁,藉此確保該發生的未來能夠發生,以此保護自我的存活歷史。

以此來說,主人翁與反派也擁有共同的核心信念,意即控制所有一切,或許正反兩方之間也沒有太多差異。假若主人翁最終掌握了一切,成為幕後主使者,那個未來中的他人,其自由意志還存在嗎?

對照到尼爾,他總是嚷嚷著發生過的就是發生過的,對他而言,他不想死,不想平白無故地死,但他接納並理解自己的生命終有結束的一天。

當然,他也不想莫名地就被未來人屠殺與犧牲,不過也相信命運的存在,認為這一切冥冥之中都有安排,自己只需要順其自然,可以去嘗試,但不用去質問然後掌握一切。

由此可知,主人翁與尼爾雖然擁有共同的目標,但卻擁有不同的世界觀,如同X戰警中的萬磁王與X教授,一個以積極卻激烈的態度來捍衛自己,一個以消極卻溫和的態度來異中求同。

老實說,這之中沒有絕對的對與錯,這也是人類發展史上,面對生存威脅時最常採用的兩種策略,團結合作與打擊異己,更何況,看似正派的主人翁,站在另外一方來看何嘗不是想要掌控一切的不知名黑手。

社會大眾看似存活下來,那但都是主人翁的安排, 誰生誰死並不由己,大眾自此被圈養在獨裁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最後,雖然電影沒有後續發展的伏筆,但如果有續集,我想主人翁與尼爾終究會分道揚鑣,走向不同的未來與世界。

而這也是《信條》中我私自最喜歡的安排,不是那些拯救世界的戲碼與動作,而是角色價值觀之間的摩擦與碰撞,這讓《信條》不只是一部標新立異的科幻諜報片,也是一部關於英雄的辯證討論。

整體而言,如同詮釋現象學中海德格對於時間的看法,人們雖然因應過往歷史而存在,但卻因為對於未來有所期待而能前進,真實的當下,即使沒有透過逆轉機,也確實由過去與未來共同構築而成,每一個過去都是當下,每一個未來也都是當下,當下才是我們人類能夠真正地掌控、把握與體會的時間坐標。

所以《信條》之所以能夠標新立異,重點不只於它逆轉了電影中的時間,也逆轉了真實世界中的日常,對於面臨疫情籠罩的全球來說,我們無疑站在人類歷史的分叉點,所有的一切都因為疫情而停擺,身處後疫情的我們,多麼地懷念那些可以大口呼吸的生活。

為此,《信條》這部好萊塢大作,它所背負的不只是大眾對於視聽娛樂的期待與渴求,更承載著社會對於日常生活的思念與渴求,它就是一劑嗎啡,讓我們暫時從痛苦的疫情中擺脫出來。

由此可知,驅動人們前進電影院的,不會只有對於科幻諜報片的喜好,還有對於討回生活秩序的心理動機,更可以說,在選擇觀影的決定上,感性或許是大大高於理性的,但這個決定是否恰當與合理?

票房方面的問題,或許只要做好防備措施,不用多加考量,甚至在上映《信條》之前,戲院早就已經恢復運作,但是拉到歐美,這個舉動會不會帶來風險,民眾是否可以遵循規範,在感性之中保持理性實為重要。

宏觀來說,《信條》之所以不只是《信條》,取決於它所出生的日期,你甚至可以說它就是當代後疫情世代下的聖杯,帶領電影產業走向復甦與重生。

微觀來說,《信條》還是提供許多獨特觀影經驗,熱愛過往系列燒腦氛圍的粉絲不容錯過,你一樣可以從中得到邏輯思考下,數學解題般的快感與成就。

不過,假若是熱愛角色辯證與情感烘託的觀影者,這部的確較少著墨於此,但重溫好萊塢電影這個意義仍然值得我們到戲院坐一坐,感受一下,再來跟電影劇情對話與思考。

最後,整體的來說下,《信條》還是一部很好也很特別的作品,但它並不容易上手,剪輯的方式,前期鋪陳較為冗長,造成注意力發散,後期過快的節奏又形成阻礙理解的牆,導致觀影者無法順著劇情與角色發展去思考與對話,實在可惜。

不過,如前所述《信條》這部作品還是聲光效果俱佳的好萊塢作品,如果你很懷念看電影大片的日常,做好防疫措施,就好好地去欣賞一番吧。

諾蘭的作品絕對不會失望的。

相關焦點

  • 《信條》為什麼是今年最值得多刷的電影?
    「不要嘗試去理解它,去感受它」……一向擅長拍攝高智商電影的諾蘭,此次帶著新作再次向觀眾拋出「邀請函」,影片上映後,關於劇情的討論遍布了各大社交網站,有觀眾直言「可能要二刷才能看懂」,也有觀眾為了解開影片遺留的謎題而絞盡腦汁。作為影院復工後的第一部好萊塢大片,《信條》的確自帶「全民討論」的魔力,讓電影市場再度熱鬧起來。
  • 等待諾蘭神作帶我們再次步入影院——《信條》值得我們期待嗎?
    隨著去年12月20日官方發布了首款正式預告片後,《信條》也開始在一定程度上逐漸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但因為疫情影響,過去這幾個月裡,各大電影公司的今年強檔電影如雪崩般快速撤退。據估計,已經有多達20部強檔電影從今年檔期上消失。
  • 黃渤談《信條》:這是諾蘭最有誠意最良心的大作,我們不該去詆毀!
    如今諾蘭導演新作《信條》已經上映14天,斬獲了3.73億票房成績,雖然說對於諾蘭這樣的大導演作品來說,這樣的票房成績和口碑有點差強人意,但我覺得不至於慘遭全網嘲諷黑吧?我記得當初別人諾蘭《盜夢空間》出來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噴盜夢空間爛,然後呢?還不是經典?
  • 今天我不關心諾蘭的電影,我只想看他吵架
    今天不聊電影,來吃瓜,一個關於諾蘭和華納兄弟的大瓜。事件的起因是,12月3日,華納官宣了一份明擺著就是「搞大事」的決策。搞事情的華納,與被華納搞的「受害者」部分名單一覽。用了這麼多個very,是個人都能看出來諾蘭已經出離憤怒,諾蘭還說這個決策是華納對所有電影人的極大侮辱(insult)。「我們行業中一些最知名的電影人和最大的電影明星們在晚上睡覺前還認為自己是在為最棒的電影公司工作,早上醒來就發現他們是在為最爛的流媒體工作。
  • 諾蘭《信條》內地成功過審 影迷留言期待早日見面
    :發行方華納官微宣布諾蘭新片《信條》,在中國內地已經成功過審,確定上映。《信條》中文版海報《信條》成功過審、準備在內地院線上映的官方通告發出後,喜歡諾蘭的影迷們非常興奮,在該片確定過審的微博下方,紛紛喊話:「請速速定檔!」
  • 不要因為是諾蘭就可以吹,電影《信條》真的沒看頭
    他來了諾蘭導演今年帶著他的又一部燒腦神作《信條》來了,講真的看諾蘭電影有點累,真的太燒腦了。就像前面兩部我最喜歡看的電影一樣,《星際穿越》和《盜夢空間》這兩部我不下看了三次上才算看明白了,而這次的《信條》前幾天在網上下載看了一次,直接覺得自已智商不在線上根本就看不懂,前面至少有那幾十分鐘的電影看得我想睡覺挺無聊且無趣。
  • 諾蘭導演的電影《信條》,英文原名「TENET」究竟什麼意思?
    2020年慘澹的國際影壇卻有一部石破天驚的大作橫空出世,諾蘭導演為2020年幾乎空白的人類電影歷史濃墨重彩地寫下一筆,一部《信條》讓多少人為之驚嘆。電影《信條》再次證明不用試圖去理解諾蘭導演電影複雜的內涵,就連電影的名字「TENET」都是一個值得琢磨的事情。
  • 盤點諾蘭電影經典金句,《信條》燒腦劇情以外的另類享受
    由諾蘭執導的《信條》自籌備至上映一直維持很高的討論度,除了因為劇情非常燒腦外,戲中部分對白都值得觀眾深思。然而除了這部電影外,其實導演諾蘭之前的作品都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對白,趁這機會重溫導演諾蘭的電影十大金句。《信條》充滿導演路蘭精心設計的對白。
  • 2020年下半年多部電影即將上映,你最期待哪部電影?
    2020年已經悄然過半,由於疫情原因影院剛復工不久,就有很多影片選擇在2020年上映與大家見面,這裡面有很多部大製作電影,你最期待哪一部呢?不過最近業績公告說《一秒鐘》將於今年上映。這部電影由張藝謀導演,實力派演員張譯主演,可以說這部作品是很值得期待的。這部電影據說是《陸犯焉識》裡面勞改農場未拍的部分呈現,講的是文化大革命時期,一個普通人想要去看一場電影而不得的故事。在2019年這部電影參加柏林電影節可惜由於技術原因退出競賽,無緣金熊獎,這不能不說是很遺憾了。
  • 諾蘭燒腦大片《信條》首波評論出爐:感受它並非理解它!諾蘭化的007...
    《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的James Mottram: 「《信條》徹底超越了我們的期待,這毫無疑問絕對將成為諾蘭生涯中最大膽的作品,這真的說明了一切。」
  • 《信條》製作成本超2億美元!諾蘭指導最貴電影,特效鏡頭僅300個
    《信條》中國大陸定檔9月4日,顯然已經成為了很多粉絲必看的電影之一。並且這部電影也是這段時間真正意義上定檔的好萊塢巨製之一。同時,在影院當中,粉絲們可以同時看見三部諾蘭導演的作品。分別是《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信條》。而此次官方也是透露了《信條》的一些幕後故事。這部電影將會圍繞一個逆時間控制者,似乎為了利用他的能力來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戰。
  • 2020暑期檔值得期待的電影《TENET》信條
    2020暑期上映的超級大片《信條》時隔三年,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帶著電影《信條》計劃於2020年暑期席捲全球,這部製作成本超2億美元的大作,玩起了時間倒流,故事圍繞一次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國際間諜行動展開,將正反向時空交錯到了一起,全景鏡頭下我們觀看預告片會看到
  • 假期電影清單 | 除了《信條》,這些諾蘭的燒腦大片也不容錯過!
    最近電影《信條》大火,網際網路上也爆發了一場關於電影大型解謎遊戲,任務就是試圖看懂這部出自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最新科幻動作燒腦力作。
  • 諾蘭的《信條》口碑下滑到7.8,不是因為燒腦,而是太簡單了
    諾蘭的《信條》口碑下滑到7.8,不是因為燒腦,而是太簡單了 文|閒雲 友情提示:有劇透。 久負盛名的諾蘭,遭受著前所未有的質疑,爛番茄《信條》在豆瓣的口碑下滑到了7.8分,在imdb的口碑也不怎麼樣,7.9。
  • 最燒腦大片《信條》明日上映,諾蘭大神告訴你如何觀影:別試圖去...
    9月4日,由諾蘭執導的科幻大片《信條》將正式登陸中國內地大銀幕,作為繼《星際穿越》與《盜夢空間》後 「諾蘭時空三部曲」的最新作,在上映首日已經斬獲近五成的排片佔比,成為了單日排片冠軍,目前的預售票房已經突破2000萬。
  • 諾蘭新片《信條》口碑解禁
    普遍認為該片的電影技術、概念很棒,依然(更加燒腦,差評認為沒有心和感情:Digital Spy:……在我們談論電影的未來之前,另一個值得問的問題是:《信條》實際上是好電影嗎?簡短的答案是:是的。即使它不是諾蘭作品的最佳。但是,因為片中有許多信息被隱藏起來,我們沒法很特定地告訴你哪些部分是好的,哪些不成立。
  • 諾蘭為新電影《信條》預熱:明年7月上映
    滿分神作導演諾言又在為他的新電影鋪路,這次他公布了《信條》的一些細節。從曝光的預告看,《信條》的故事和一場國際間諜活動有關,像是時間旅行版的《盜夢空間》。據悉,《信條》將在7個國家拍攝,故事和一場國際間諜活動有關,像是時間旅行版的《盜夢空間》。
  • 諾蘭電影深度解析!
    我,身為一名作家,自然也想挑戰一下自己的腦迴路極限。我們就拿諾蘭的電影舉個例子。諾蘭,他的電影普遍十分燒腦。拿《Tenet》(天能/信條)舉例。即3—1—2、3—2—1……諾蘭,則是在客觀時間的基礎上,玩轉敘事時間的高手。他想的不是如何講故事,而是故事如何講。信條,電影的第一步,則是把起因取走,接著,直接給你講結果,然後再給你講起因,帶入更多的結果,最後,帶入部分過程。
  • 《信條》導演諾蘭 5 部電影英文金句精選!
    諾蘭導演 2020 最新電影《信條》你看了嗎?這邊幫你精選 5諾蘭經典電影裡面有哪些值得深思的金句呢?一起來看看吧!1.《信條》是一部英、美合拍的科幻動作諜報片,劇情描述人類在未來開發出一種能讓物體人類在中的「熵」反轉,並逆時移動的技術,未來的人也得以透過這個技術將反轉對象傳送到現在。這樣的逆行技術可使一切歸零、世界消失,電影裡的主角們為了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而引發了一連串的行動。
  • 寫了一周《信條》,才發現「敗」掉巨額投資,是導演諾蘭的老把戲
    二、26年劇本打磨今年影院復工後,電影愛好者迎來大片盛宴,國產片《八佰》一馬當先,口碑炸裂的背後是導演管虎10年籌謀。而《信條》的劇本打磨則更為艱辛。我不能肯定地說,但如果還有其它影片拍得更多,我會感到驚訝。除了數量,在技術上《信條》重構IMAX電子元件,研發逆向拍攝,這顯然是電影史上一個新的突破。第三、場地。《信條》開篇是宏大的歌劇院,劇組租下愛沙尼亞塔林的龐大場館Linnahall進行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