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燒腦大片《信條》首波評論出爐:感受它並非理解它!諾蘭化的007...

2020-12-10 騰訊網

由克里斯多福諾蘭 (Christoper Nolan)執導的《信條》(Tenet) ,被影院視為票房救世主,電影由約翰大衛華盛頓 (John David Washington)以及羅伯特帕汀森 (Robert Pattinson)主演,如今首波評價公開,目前爛蕃茄上的評論為47則,新鮮度為81 %,根據多數評論,這次諾蘭的燒腦風格不只延續,甚至更上一層樓,除此之外,刺激的動作場面和令人瞠目結舌的特效,都讓人目不轉睛。不過,也有影評人認為,這次諾蘭的確有點「玩過頭」了,讓人感到困惑無比,以下為《信條》目前公開的首波評價——

《信條》與諾蘭過去的作品相比?

《猶太紀事報》(The Jewish Chronicle) 的Linda Marric:

「本片是諾蘭最精彩的科幻故事之一,在本片所達到的成果也真的極為非凡。」

《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的James Mottram:

「《信條》徹底超越了我們的期待,這毫無疑問絕對將成為諾蘭生涯中最大膽的作品,這真的說明了一切。」

《獨立報》(Independent) 的Clarisse Loughrey:

「《信條》就如同諾蘭早期的作品一樣錯綜複雜。他帶來生涯中最壯觀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動作場面。」

IGN 的Matt Purslow:

「《信條》並不是克裡斯多福諾蘭最傑出的作品,但絕對是他旗下的另一部精採之作。」

Casey's Movie Mania 的Casey Chong 表示:

「《信條》是第一部讓我覺得諾蘭把自己想呈現的概念『玩過頭』的作品。」

是否能在本片中體驗到另一次的燒腦樂趣?

Variety 網站的Guy Lodge:

「《信條》敘事手法最有趣的部分,就是嚴格禁止任何上映前的討論。」

Student Edge 的Simon Miraudo:

「就算努力嘗試,我們也不認為我們有辦法輕鬆『劇透』這部電影。」

IndieWire 的Mike McCahill:

「本片前後回文的標題本身也與故事有所關聯,即使是以一種令人疲憊且毫無樂趣的方式。」

《每日星報》(Daily Star) 的Andy Lea:

「如果諾蘭的《盜夢空間》(Inception)已經讓你相當燒腦,那就準備好迎接另一種層級的複雜。」

《多倫多Now 報》(NOW Toronto) 的Radheyan Simonpillai:

「《信條》會讓你驚嘆『哇!』,以及『蛤?』、『啥?』和『搞什麼鬼?!』」

Variety 的Guy Lodge:

「《信條》本身並不會太過難以理解,與其說複雜反而更偏向曲折,說深度不如說廣度,而電影本身故事也比你想像中的更線性。」

Little White Lies 的Adam Woodward:

「《信條》的樂趣在於不將重點放在解釋目的或是原因,而是單純地聚焦在過程。」

《好萊塢報導》(Hollywood Reporter) 的Leslie Felperin:

「為了評論我已經二刷了,但仍然對於所發生的事情以及原因感到非常困惑。」

視覺特效如何?

Digital Spy 的Ian Sandwell:

「《信條》常帶來許多令人瞠目結舌且前所未見的時刻。」

《南華早報》的James Mottram:

「《信條》最佳的觀影方式就是當成一種「感受」體驗,並不一定要完全理解。坐下來、放輕鬆,準備好大開眼界。」

Mashable 網站的Shannon Conellan:

「《信條》絕對值得被稱為『大片』。電影採用的特效更是令人驚奇。」

Total Film 的Jordan Farley:

「諾蘭在電影中對實體特效的堅持,帶來一種如同首次在《侏羅紀公園》中看到暴龍登場的感受,這是一部以與現實無異的方式向觀眾們展示何為不可能的電影。」

《紐約時報》的Jessica Kiang:

「扣除掉時間扭轉的把戲,《信條》仍充滿許多普通常見的動作場面,像是劫盜、飛車追逐、拆除炸彈及更多的劫盜,但我的天啊,諾蘭真的炸毀許多東西。」

動作場面如何?

《多倫多Now 報》(NOW Toronto) 的Radheyan Simonpillai:

「《信條》的動作場面超越諾蘭過去的所有作品。」

Variety 的Guy Lodge:

「諾蘭如詩如畫又極為細緻的動作美學十分令人著迷,仿佛與電影中較為鬆散的劇情以及劇本中的矛盾產生互補,或是說也強調這些細節可能根本沒有那麼重要。」

Little White Lies 的Adam Woodward:

「如果說本片中諾蘭真正超越自己的部分,那絕對就是動作場面,即使採用了令人摸不著頭緒的複雜技術。」

Flickering Myth 的Tom Beasley:

「大規劃且充滿了爆炸,各方面都儘量達到了最史詩的規模。仿佛被這部電影同時以最棒及最慘的方式往臉上賞了一拳。」

《獨立報》的Clarisse Loughrey:

「這部電影不僅只讓角色不斷強調他們的失敗,可能導致世界末日,而更罕見地讓觀眾確實感受到這個可能。」

Den of Geek 的Rosie Fletcher:

「或許《信條》的賭注有點太高了,導致難以產生情緒上的衝擊。」

這部電影令人想起什麼?

IndieWire 的Mike McCahill:

「《信條》以高成本嘗試再次回到2000年的《記憶拼圖》(Memento)風格,但劇情設定上來說,這部電影似乎更接近《少數派報告》(Minority Report)。」

《記憶拼圖》

Total Film 的Jordan Farley:

「《信條》感覺像是以2 億美金打造的《初始者》(Primer) 翻拍版,有著一段極其高明,但令人困惑的敘事,觀眾們可能必須多看個兩遍才能完全了解事情的全貌。」

The Wrap 的Nicholas Barber:

「《信條》令人眼花撩亂的敘事手法可能會令人聯想到萊恩詹森 (Rian Johnson)的《環形使者》(Looper)以及什恩卡魯斯(Shane Carruth)的《初始者》,但劇情與其說複雜,反而更像混亂。」

《多倫多Now 報》(NOW Toronto) 的Radheyan Simonpillai:

「本片令人我想到史蒂芬奈特(Steven Knight)的《驚濤布局》(Serenity),同時也受到了1962年的《堤》(La Jetée)以及《007之俄羅斯之戀》(From Russia With Love)的影響。」

觀影感受如何?

《帝國雜誌》的Alex Godfrey:

「諾蘭藉由《信條》打造自己的《007》電影,借鏡所有他《007》系列喜愛的內容,除去不喜歡的部分,接著再徹底『諾蘭化』。」

Variety 的Guy Lodge:

「就像一部最奇特且前所未見的《007》電影,充滿了令人目眩的各國場景、讓人眼花撩亂的飛車追逐,以及讓人想跳入銀幕中體驗的量身定製。」

Digital Spy 的Ian Sandwell:

「這絕對是一部由諾蘭所拍攝的《007》電影,雖然龐德從來就不用應付逆向倒轉的子彈。」

演員的表現如何?

Little White Lies 的Adam Woodward:

「大衛華盛頓帶來了強而有力的演出,羅伯特帕汀森則呈現傑出的演技。」

《猶太紀事報》(The Jewish Chronicle) 的Linda Marric:

「羅伯特帕汀森帶來相當令人振奮的突破演出。」

Casey's Movie Mania 的Casey Chong:

「只有伊莉莎白德比齊 (Elizabeth Debicki)和肯尼斯布萊納 (Kenneth Branagh)帶來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表現。」

《獨立報》(Independent) 的Clarisse Loughrey:

「肯尼斯布萊納令人出乎意料地害怕。」

觀眾會在乎他們的角色嗎?

Student Edge 的Simon Miraudo:

「《信條》暗示諾蘭對人類再也沒有任何興趣,除了把他們當成海報上的資產或是圖表上的圓點。」

《多倫多Now 報》(NOW Toronto) 的Radheyan Simonpillai:

「《信條》並不是一部關於種族的電影。但約翰大衛華盛頓確實將他的種族特色帶入這位角色。」

這部電影最大的問題在哪裡?

Starburst 的Laura Potier:

「《信條》的無情導致這部電影缺少了偉大之處,觀眾們的投入純粹是知識性的。」

Casey's Movie Mania 的Casey Chong:

「感覺全片怪異地空洞且有種冷漠的疏離感。導致觀眾難以對整體表現不錯的演技產生情感上的連結。」

《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 的Donald Clarke:

「很難想出到底發生什麼事,我們也很難去在乎這些。」

《猶太紀事報》(The Jewish Chronicle) 的Linda Marric:

電影中對性別角色的呈現方式依然非常老派。」

非得要在電影院中觀賞嗎?

Den of Geek 的Rosie Fletcher:

「這絕對是今年至今最重量級的電影。如果可以的話,一定要找到有最大銀幕以及最頂尖的音效配備的電影院。」

Casey's Movie Mania 的Casey Chong:

「以本片技術上的呈現來看,這是一部絕對要在大銀幕觀賞的電影。」

IGN 的Matt Purslow:

「最棒的觀影方式,當然是在一座超大的暗房裡觀賞。」

《洛杉磯時報》的Jonathan Romney:

「絕對要在電影院裡觀賞,而且儘量找銀幕最大的。但《信條》最終仍然會以家用觀影的形式重新推出,讓觀眾們有辦法可以暫停重新觀賞一些關鍵片段。」

《信條》將於9月4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相關焦點

  • 燒腦大片《信條》無劇透,硬核解析諾蘭的時間理論
    「時間大師」諾蘭這次的新電影《信條》依然沒有讓人失望。原因只有一個——快節奏的推進和無處不在的細節鋪墊應接不暇,燒腦的時間線相互交錯,逆向場景的呈現有悖於慣性思維帶來極大的視覺衝擊。這一次,諾蘭將時間和空間兩者擰成了一股麻花擺在眼前,如此新奇有趣的設定,帶來的是視覺的盛宴也是給思維碰撞上點了一把火。
  • 《信條》口碑「熵減」,這部燒腦大片的票房卻依然「熵增」
    《信條》口碑「熵減」,這部燒腦大片的票房卻依然「熵增」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如果說《信條》的燒腦程度在是影史排第二,估計沒有哪部影片敢稱自己是第一。目前《信條》的豆瓣評分在諾蘭11部電影中排倒數第二,僅高於7.5分的《失眠症》。另一部分觀眾則稱讚燒腦過癮,想要二刷三刷的人不在少數。諾蘭所有作品評分榜,《信條》排名倒數第二儘管很多人在看《信條》前都已經有了心理準備,甚至提前做了功課,看完依然一臉懵。
  • 最燒腦大片《信條》明日上映,諾蘭大神告訴你如何觀影:別試圖去...
    9月4日,由諾蘭執導的科幻大片《信條》將正式登陸中國內地大銀幕,作為繼《星際穿越》與《盜夢空間》後 「諾蘭時空三部曲」的最新作,在上映首日已經斬獲近五成的排片佔比,成為了單日排片冠軍,目前的預售票房已經突破2000萬。
  • 假期電影清單 | 除了《信條》,這些諾蘭的燒腦大片也不容錯過!
    諾蘭畢業於倫敦大學學院的英國文學專業,作為一個文科生卻善於創作燒腦科幻片。即便你不知道諾蘭,但一定聽說過《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這些大作都出自他手。在國慶8天假期中,無論是宅家無事還是和朋友出門旅行,用諾蘭的燒腦大片刺激一下自己的腦細胞吧!
  • 諾蘭新片《信條》口碑解禁
    普遍認為該片的電影技術、概念很棒,依然(更加燒腦,差評認為沒有心和感情:Digital Spy:……在我們談論電影的未來之前,另一個值得問的問題是:《信條》實際上是好電影嗎?簡短的答案是:是的。即使它不是諾蘭作品的最佳。但是,因為片中有許多信息被隱藏起來,我們沒法很特定地告訴你哪些部分是好的,哪些不成立。
  • 盤點諾蘭電影經典金句,《信條》燒腦劇情以外的另類享受
    由諾蘭執導的《信條》自籌備至上映一直維持很高的討論度,除了因為劇情非常燒腦外,戲中部分對白都值得觀眾深思。然而除了這部電影外,其實導演諾蘭之前的作品都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對白,趁這機會重溫導演諾蘭的電影十大金句。《信條》充滿導演路蘭精心設計的對白。
  • 看完《信條》首映的提醒:不要試圖理解它,要去感受它
    諾蘭都已經懶於跟觀眾討論電影中知識點的分歧了,所以這次他終於借影片一個科學家之口說出了心聲:不要試圖理解它,要去感受它。那就別總是糾結能不能看懂電影涉及的知識了,而是到大銀幕感受一下疫情之後的視聽盛宴吧(牆裂推薦看IMAX版)。
  • 院線同步:諾蘭最新科幻大片《信條》已上線!
    有一些電影 一遍看不懂簡直太正常了 比如諾蘭最新科幻力作 《信條》 快來江蘇有線電影院線 一次付費 30小時免費觀看 想看幾遍就看幾遍 一起測試一下 你需要幾遍能看懂吧 時間魔法:最不怕劇透的大片
  • 諾蘭燒腦神片《信條》,直吃智商,你能看地懂?
    大家好,我是阿棋,那麼這一期咱們來聊聊《信條》這部電影,聊下電影裡哪些細節比較深思不解,又或者說是比較燒腦吧。那麼接下來我來聊聊我個人大概的思維方向。如果說大家看過諾蘭導演以前是的作品你就會想到這一點在《信條》這部影片中是特別明顯的,基本可以說是讓人無法忍受的平庸。
  • 周末的電影院裡都在問 「燒腦」的《信條》 你看懂了嗎
    比如,9月4日上映的好萊塢科幻新片《信條》。為什麼《信條》能讓觀眾率先自我檢討?因為它的導演是獨一無二的克里斯多福·諾蘭,也只有這位全世界最會「燒腦」的導演,才能讓整個周末的電影院和朋友圈裡響起此起彼伏的詢問聲:「你看懂《信條》了嗎?」因為他久違午夜場回來了誰能想到,全國影院自7月20日復工後,諾蘭的電影竟然成了救市之作。
  • 《信條》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它的時間線是這樣的,燒腦
    《信條》剛一上映,就引發了觀眾的好奇,畢竟「"諾蘭出品,必屬精品,且永遠驚喜",截至9月6日21點29分25秒為止,票房已經破了2億,貓眼曬出《信條》票房破2億的海報。雖然網友評價還不錯,但更多網友看完《信條》卻是一頭霧水——它到底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時間線是怎樣的?諾蘭的電影好看是真的,但燒腦也是真的。
  • 諾蘭的《信條》口碑下滑到7.8,不是因為燒腦,而是太簡單了
    諾蘭的《信條》口碑下滑到7.8,不是因為燒腦,而是太簡單了 文|閒雲 友情提示:有劇透。 久負盛名的諾蘭,遭受著前所未有的質疑,爛番茄《信條》在豆瓣的口碑下滑到了7.8分,在imdb的口碑也不怎麼樣,7.9。
  • 諾蘭的《信條》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前方倒序警告!
    《信條》在全球其他地區的票房表現也不容樂觀,遠比不上諾蘭執導的其他作品,就連製作公司華納兄弟也表示:公司需要就《信條》的票房表現重新評估全球電影市場狀況,此舉將可能導致《神奇女俠2》等影片推遲上映。對於本片低於預期的表現,福布斯籤約撰稿人Scott Mendelson表示:「《信條》的任務並非獨力拯救電影行業,而是不惜一切代價讓影院活下去。」
  • 《信條》不是燒腦子,是繞腦子,比《盜夢空間》還略遜一籌
    這種故事在美國大片中經常有所見,已經是見怪不怪的事情了,只不過這次諾蘭拍攝的《信條》是有些不同,一改《007》、《碟中諜》的模式,添加了新穎的「逆轉時間」。 《信條》不是燒腦,是繞腦子 相信觀看該片的觀眾有大部分人是被諾蘭的名號所吸引去的,影片也是長達150分鐘
  • 諾蘭燒腦大片《信條》你看了嗎?
    諾蘭燒腦大片《信條》(TENET)正在熱映中,你看懂了嗎?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信條》(Tenet)試圖證明,在冠狀病毒橫行的時代,票房仍有一定的生命力。這部穿越時空的間諜驚險大片本周末在美國電影院首映,將被視為電影業狀況的晴雨表受到密切關注。但它在中國可能更有機會吸引觀眾--這個電影市場可能很快就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影市場。
  • 諾蘭燒腦新作《信條》背景解析:未來在現實的博弈,一切早有安排
    諾蘭燒腦新作《信條》背景解析:未來在現實的博弈,一切早有安排 諾蘭出品,必屬精品。
  • 諾蘭《信條》幕後:真飛機撞倉庫,男主沒名字,科幻燒腦只是表象
    《敦刻爾克》之後,時隔3年,諾蘭又拍了一個自己沒嘗試過的類型電影。 花了2.5億美元,打造的科幻動作大片《信條》,在疫情爆發後,成為第一部全球同步上映的好萊塢電影。 電影已上映一段時間,目前在國內較權威的網站上,20多萬人打出了7.8分,還算不錯。
  • 影評:《信條》的時空穿梭 這次諾蘭不太燒腦
    寫個新片——《信條》。諾蘭的《信條》是我今年進電影院看的第一部電影,上映兩天,國內票房已經破1.3億,給很不景氣的電影行業帶來了一點熱度,最終票房破8億肯定沒問題。如果打分的話,我就給個8分(滿分10 分)吧。
  • 「燒腦預熱」大膽預測諾蘭新片《信條》將連接時間反演逆世界!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倒放的情況並非只涉及到主角自己,他周圍的世界也存在這樣的情況:比如翻車的復原:還有倒放的船及浪花:2、對稱的片名和海報《信條》的英文片名是《Tenet》,tenet是信條、原則、教義的意思,這個單詞正著拼寫和倒著拼寫都是一樣的,這種現象稱之為回文。
  • 諾蘭新片《信條》,豆瓣top250預定?吹捧前還請冷靜!
    這兩天的朋友圈和彈窗消息都被一個叫做《信條》的電影霸佔了。 為何它能夠獨領風騷? 一是電影院沉默了大半年時間,大家迫切需要好片子來解決部分精神食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