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信條》幕後:真飛機撞倉庫,男主沒名字,科幻燒腦只是表象

2021-01-11 騰訊網

《敦刻爾克》之後,時隔3年,諾蘭又拍了一個自己沒嘗試過的類型電影。

花了2.5億美元,打造的科幻動作大片《信條》,在疫情爆發後,成為第一部全球同步上映的好萊塢電影。

電影已上映一段時間,目前在國內較權威的網站上,20多萬人打出了7.8分,還算不錯。

很多看過的人說:看不懂。

但不管看懂還是沒看懂,這電影的幕後製作、導演諾蘭對於角色的設定、電影的時間線等方面的想法,還是很讓人津津樂道。

真飛機爆破,IMAX膠片用了160萬英尺,劇組壕中帶著精打細算

電影中,男主為了找薩特藏著的逆時間設備,計劃用飛機去撞毀可能藏有設備的倉庫,目的是為了引發火災,打開安全通道,來製造進入倉庫的契機。

觀眾最終看到的,就是這樣這樣的效果,一架看上去和真實1:1的飛機,直開入倉庫裡,然後發生了爆炸,機翼著火。

對於這樣的大場面,可能大部分人的直接反應是:特效做的。

然而,作為導演同時也是製片人之一的諾蘭,卻不按常理出牌。

原來,那一架飛機,是真的買了一架波音747,諾蘭認為:讓一輛飛機撞進一棟大樓,這絕對是特別有意思的事情。

拍電影的幸福之處,就在於從前那些腦洞大開想出來的事,可以通過電影手法實現。但現在,不用通過電影,直接通過花投資人的錢。

當然,這也不是因為劇組有錢任性,而是人家自己算了一筆帳得出來的結果。

劇組把搭建內景、外景、微縮模型、製作CG等項目的價格列出來,發現加起來的總費用,比買一架飛機更貴,而且效率和效果都比不上直接買飛機。

但「買了一架真的飛機」這件事,能做到的劇組,恐怕寥寥無幾。

像《中國機長》這樣一部大部分戲都發生在飛機上的電影,當初劉偉強也沒弄一輛真的飛機。

後來是聯繫了一家西安航空公司,花了3000多萬按照1:1的比例,複製了一架模擬機。

但做出來的模擬機,首次實現了三艙聯動,實時響應速度不超過10毫秒,基本能夠實現飛機的俯仰、滾轉、顛簸等多個動作的精準操控。

戲拍完後,這家模擬機被送到了青島影視基地。以後有需要拍攝飛機的影視劇,也可以再度使用。

這其中,除了經費預算的問題,更主要是拍攝需求的區別。

當然,《信條》劇組的「壕」,還不只是在買飛機這件事,第二個是膠片。

十多年前,諾蘭就是首個用用IMAX攝影機拍攝大片的人,現在,他又繼續用這樣的攝影機來拍攝。

《信條》中絕大部分場景,都是用IMAX攝影機拍出來的,膠片用了約160萬英尺,又打破了他自己的紀錄。

用IMAX拍攝的電影,在巨型銀幕上看,圖像猶如水晶般清晰,能讓觀眾感受到震撼的、身臨其境的體驗。

但這個拍攝過程中,卻是個極大的挑戰。

電影中經常會出現一些逆時間的情景,比如讓人印象深刻的射出的子彈又回去了等等,為了實現「逆時間」效果,IMAX團隊用攝像機同時進行正向和逆向的拍攝。

但是,一般的IMAX攝影機沒法做到,所以,團隊相當於對攝影機進行改造,把其中的機械部件進行重建。

另外,這種攝影機非常笨重,對於攝影師的體力,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除了這些,劇組封鎖六條高速公路八公裡來拍追車,把特技車手藏在車頂或隱藏在車裡的某處吊艙裡去操控各種正向、逆行的汽車,在攝影棚裡打造一個印度場景等等。

每一個看的讓人腎上腺素飆升的畫面,都是經費在燃燒。

誠然,作為科幻大片,特效場面做得很吸引眼球。

但諾蘭又顯然不止於此。

男主「主角」,是名字,也是沒有名字

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的男主角,被稱為「主角」。

按照常規電影來說,「主角」應該就是角色的名字。

但既然用了「主角」這樣的稱呼,導演顯然有自己的意圖。

和以往的商業大片不同,這個「主角」並不是一個英雄式人物,也並不憤世嫉俗。

反而,在他身上能感受到一個普通人的溫度和悲憫心。

這樣的感覺,更接近他記憶中自己年輕時候看電影的感覺。

除了這點情懷外,導演也有自己的野心。

007系列電影的邦德,已經是廣為人知的英雄式人物。所以,導演想出了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不給主角取一個具體的名字。

另外,在導演看來,《信條》就是一部間諜片。在以往的間諜作品中,匿名是一種傳統。

不同的文化裡,有不同的理解。

但是,諾蘭對於用「主角」的解釋,和我們的某些文化,倒是有相通的地方。

2002年張藝謀的電影《英雄》裡,李連杰飾演的秦國俠士,名叫「無名」。

有句話叫「不以成敗論英雄」,但現實往往是,被大家知道的英雄,往往是那些成功的。

刺秦這件事,對他們來說,是一件為國為民的事。也許,成功了,他們會名垂千古。

但在沒結果之前,誰也不知道他們是誰。

名字,不但不重要,甚至,沒有名字更能保護自己。

「無名」是一個符號,「主角」也是一個符號。

符號,看需要而存在或消失;但只要需要,不管是哪個人,那個符號永遠都在。

科幻只是表象,本質是對自己的觀照

為什麼很多人覺得,電影拍得很酷炫,但就是看不懂。

尤其是那讓人腦迴路打結的時間線,也許,邊看邊做筆記才能理清。

電影裡,一個人通過時間機器,可以進入一個「逆熵」的狀態,不斷地回到過去。

通俗的說法叫「時間旅行」,我們比較熟悉的詞叫「穿越」。但是,這個穿越,顯然不是那些曾經大火的穿越劇那樣的穿越。

按照導演諾蘭以往的風格,他總是試圖用嚴謹的科學去解釋這些看似很不符合常理的現象。

怎麼回去?回到哪個時間點?當你回去到過去的那個世界,兩個「你」相遇了,又會是怎樣?

這些問題的處理,背後有一套複雜又縝密的邏輯體系。

也是基於這一套體系的基礎,在「逆熵」狀態下的動作戲,非常炫目。

船倒行,波浪從無到有

時間旅行到底有沒有存在?不得而知。

但是,這給了人們一個美好的想像:假如我能回到過去,是不是今天的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了?

假如一個人的人生,可以逆著進行,是不是就可以活得更輕鬆?

想像一下,人一出生就是一個已經有豐富人生經歷、擁有許多生活技能的智者。

他便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在短時間內去獲得生活所需。

隨著時間流逝,年齡越來越小,人越來越年輕。

技能變弱、消失,思想也越來越單純,最後變成如白紙般的狀態,無憂無慮地離開。

這樣的人生,會是什麼樣的感覺?

某影評人曾說,諾蘭的電影雖並非單純的商業片,但是電影中的審美也並不高深,只是比普通人的平均水平高一點點。

但恰好是這「一點點」,反而成為觀眾夠得著的一個鉤子。

多一點思考就能理解,也能啟發往更深更廣的維度去思考。

《信條》這部電影,看完後,你又有什麼樣的想法?

——END——

本文為作者原創文章,洗稿抄襲必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圖片來自網絡,若侵聯刪。了解更多明星娛樂八卦、經典影視劇背後的故事,歡迎關注@六六飛

相關焦點

  • 影評:《信條》的時空穿梭 這次諾蘭不太燒腦
    寫個新片——《信條》。諾蘭的《信條》是我今年進電影院看的第一部電影,上映兩天,國內票房已經破1.3億,給很不景氣的電影行業帶來了一點熱度,最終票房破8億肯定沒問題。如果打分的話,我就給個8分(滿分10 分)吧。
  • 這新片,比《信條》還燒腦
    可以說,諾蘭大神又成功拍出一部搞懂全靠解析的作品。但,你知道嗎?就在大家討論《信條》熱火朝天的時候,另一位總碾壓觀眾智商的大導演查理·考夫曼也回歸了。據說這片,燒腦程度更勝一籌!《我想結束這一切》講真,敢跟諾蘭PK燒腦,勇氣實屬可嘉。所以廠長抱著檢驗的態度去看,結果發現,它真·名不虛傳。
  • 諾蘭導演的電影《信條》,英文原名「TENET」究竟什麼意思?
    2020年慘澹的國際影壇卻有一部石破天驚的大作橫空出世,諾蘭導演為2020年幾乎空白的人類電影歷史濃墨重彩地寫下一筆,一部《信條》讓多少人為之驚嘆。電影《信條》再次證明不用試圖去理解諾蘭導演電影複雜的內涵,就連電影的名字「TENET」都是一個值得琢磨的事情。
  • 諾蘭的《信條》口碑下滑到7.8,不是因為燒腦,而是太簡單了
    諾蘭的《信條》口碑下滑到7.8,不是因為燒腦,而是太簡單了 文|閒雲 友情提示:有劇透。 久負盛名的諾蘭,遭受著前所未有的質疑,爛番茄《信條》在豆瓣的口碑下滑到了7.8分,在imdb的口碑也不怎麼樣,7.9。
  • 諾蘭燒腦神片《信條》,直吃智商,你能看地懂?
    大家好,我是阿棋,那麼這一期咱們來聊聊《信條》這部電影,聊下電影裡哪些細節比較深思不解,又或者說是比較燒腦吧。那麼接下來我來聊聊我個人大概的思維方向。如果說大家看過諾蘭導演以前是的作品你就會想到這一點在《信條》這部影片中是特別明顯的,基本可以說是讓人無法忍受的平庸。
  • 假期電影清單 | 除了《信條》,這些諾蘭的燒腦大片也不容錯過!
    最近電影《信條》大火,網際網路上也爆發了一場關於電影大型解謎遊戲,任務就是試圖看懂這部出自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最新科幻動作燒腦力作。
  • 諾蘭《信條》沒看懂?看完這篇文章,解答你心中的所有疑問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是屬於科幻影迷的節日,在《星際穿越》《盜夢空間》復映過去不久之後,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最新的燒腦電影《信條》又登上了大熒幕,如果你同時還是諾蘭的影迷,那簡直不要太幸福!
  • 沒人能一遍看懂《信條》 這篇解答你的所有小問號
    這是一部整體故事脈絡清晰,但燒腦細節可無限回味的電影。筆者已經三刷,也不敢說百分百吃透了這部作品。  有人問,《信條》算是《盜夢空間》的精神續作嗎?  算,也不算。你乾脆可以說《信條》是《記憶碎片》+《致命魔術》+《盜夢空間》+《星際穿越》,再加上諾蘭沒接手的《007》,是一場應接不暇的時空遊戲,是一次傳遞薪火的人類冒險。
  • 《信條》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它的時間線是這樣的,燒腦
    《信條》剛一上映,就引發了觀眾的好奇,畢竟「"諾蘭出品,必屬精品,且永遠驚喜",截至9月6日21點29分25秒為止,票房已經破了2億,貓眼曬出《信條》票房破2億的海報。雖然網友評價還不錯,但更多網友看完《信條》卻是一頭霧水——它到底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時間線是怎樣的?諾蘭的電影好看是真的,但燒腦也是真的。
  • ...信條》評分 網友:應該音譯成「天吶天」!諾蘭又來挑戰觀眾智商了!
    羊城晚報訊 「《TENET》不應該翻譯成『信條』,應該音譯成『天吶天』!」9月4日,諾蘭新作《信條》正式登陸內地院線,號稱「諾蘭最燒腦的電影」的《信條》果然不負眾望,不少影迷一刷之後大呼「看不懂」,更有網友「絕望」地在豆瓣留下以上評論。《信條》延續了諾蘭的一貫風格:用精巧的概念包裝簡單的故事。
  • 《信條》不是燒腦子,是繞腦子,比《盜夢空間》還略遜一籌
    《信條》不是燒腦,是繞腦子 相信觀看該片的觀眾有大部分人是被諾蘭的名號所吸引去的,影片也是長達150分鐘,這兩個半小時的時間裡給觀眾帶來的幾乎是「燒腦」般的劇情。
  • 周末的電影院裡都在問 「燒腦」的《信條》 你看懂了嗎
    比如,9月4日上映的好萊塢科幻新片《信條》。為什麼《信條》能讓觀眾率先自我檢討?因為它的導演是獨一無二的克里斯多福·諾蘭,也只有這位全世界最會「燒腦」的導演,才能讓整個周末的電影院和朋友圈裡響起此起彼伏的詢問聲:「你看懂《信條》了嗎?」因為他久違午夜場回來了誰能想到,全國影院自7月20日復工後,諾蘭的電影竟然成了救市之作。
  • 寫了一周《信條》,才發現「敗」掉巨額投資,是導演諾蘭的老把戲
    而《信條》的劇本打磨則更為艱辛。諾蘭說,他用20年時間構思影片畫面和情節,言下之意,這部電影在開拍之前,已經在這位天才導演的心裡成長了80個季節。劇本籌劃用了整整六年,從這個角度看,該片信息量爆炸、情節燒腦,是不是一點也不奇怪了。
  • 熵增熵減同時存在,諾蘭新作《信條》究竟科幻還是玄幻?
    導讀:對於科幻迷來說,《信條TENET》的上映,給這個炎熱的夏季帶來了一絲激情。正如預告片中透露出來的信息一樣,片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設定就是反向時間流。通過一個裝置,人可以沿著時間的負方向「穿越」,從而可以改變過去。這其實嚴重違背了熱力學定律,與其說是科幻,倒不如說是披著科幻外衣的玄幻更準確。
  • 看不懂《信條》?不妨先摸清諾蘭的12個「套路」
    也難怪,能把「商業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克里斯多福·諾蘭,其電影一向被冠以「燒腦」的名號,但其實,其一些主題、元素和風格都是一以貫之的,它們就像破解謎題的通關密碼,能幫助那些迷失在諾蘭迷宮中的影迷們找到「出口」。 1.     時間
  • 燒腦大片《信條》無劇透,硬核解析諾蘭的時間理論
    「時間大師」諾蘭這次的新電影《信條》依然沒有讓人失望。原因只有一個——快節奏的推進和無處不在的細節鋪墊應接不暇,燒腦的時間線相互交錯,逆向場景的呈現有悖於慣性思維帶來極大的視覺衝擊。這一次,諾蘭將時間和空間兩者擰成了一股麻花擺在眼前,如此新奇有趣的設定,帶來的是視覺的盛宴也是給思維碰撞上點了一把火。
  • 諾蘭燒腦大片《信條》首波評論出爐:感受它並非理解它!諾蘭化的007...
    )以及羅伯特帕汀森 (Robert Pattinson)主演,如今首波評價公開,目前爛蕃茄上的評論為47則,新鮮度為81 %,根據多數評論,這次諾蘭的燒腦風格不只延續,甚至更上一層樓,除此之外,刺激的動作場面和令人瞠目結舌的特效,都讓人目不轉睛。
  • 《信條》為什麼是今年最值得多刷的電影?
    擁有「燒腦+科幻」兩大元素的《信條》可謂是今年最硬核的大片,而片中大量的實拍動作戲也能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聽衝擊,與此同時憑藉《信條》先期打下的良好口碑以及諾蘭的個人IP效應,都讓影片充分具備了爆款的潛質。
  • 《信條》口碑「熵減」,這部燒腦大片的票房卻依然「熵增」
    《信條》口碑「熵減」,這部燒腦大片的票房卻依然「熵增」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如果說《信條》的燒腦程度在是影史排第二,估計沒有哪部影片敢稱自己是第一。外媒稱《信條》票房破1億美元,中國影市功不可沒《信條》在中國內地上映後,影片首日6037萬人民幣,和2017年 《敦刻爾克》首日票房5753萬相當。周六較首日上漲41.6%,漲幅略高於三年前的《敦刻爾克》(上漲了37%)。
  • 諾蘭燒腦新作《信條》背景解析:未來在現實的博弈,一切早有安排
    諾蘭燒腦新作《信條》背景解析:未來在現實的博弈,一切早有安排 諾蘭出品,必屬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