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七夕又來了。
每逢七夕以來,總會碰到一個話題今年又該送啥禮物。
身為男同胞的歷史叔,對這些每個節日都要過成情人節,都要禮物送花當下的國情表示深深窒息。
對於眼下消費升級的環境下,七夕也被各種商家包裝「中國情人節」,從而進行各種促銷的花招。
但正因這種建立在商業利益上的瘋狂洗腦,實際上將七夕意義完全扭曲。
(七夕畫報)
誰說七夕是情人節?牛郎,還是織女?
七夕,原本不是所謂的中國情人節。
對於七夕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這是漢朝七夕記載,漢朝皇室的宮女常常會在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在縫衣制裳的宮樓裡比賽穿針引線,於是逐漸流傳到民間。
在電視劇《延禧攻略》也提及過七夕,一群宮女在「投針乞巧」遊戲。
(《延禧攻略》劇照)
早在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八月桐蔭乞巧》投針場面)
而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唐宮七夕乞巧圖)
因此,七夕最開始並不是約會,更像是現在的「婦女節」。
由於古代三綱五常儒家觀念的影響,女子可不能隨意出門,更別說未出嫁的女子。
而這個時候女子在七夕這一日,能與姐妹們一起玩耍,相互切磋技藝。
為何如今七夕,怎麼會與情人節聯繫在一起呢?
每逢農曆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的日子,而牛郎織女也象徵著愛情,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將七夕與情人節一起綁定。
但事實上,中國情人節並不在七夕,而是在元宵節。
古代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由於不少朝代都實施宵禁制度,只有農曆正月十五這一日會被打破,城市會張燈結彩,歌舞昇平,這也給不少年輕人創造機會。
詩人歐陽修就曾寫過一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主要是描述元宵節晚上約會的情景,並不是七夕節。
(乾隆帝元宵行樂圖)
七夕,是如何而來?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可以根系,至少在三四千年,隨著人們逐漸認知天文,以及紡織技術的出現,牽牛星與織女星也隨後記載歷史。
隨著對天文認知,人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
其中以北鬥七最亮,而北鬥七星第一顆星又稱魁星,隨著科舉制度出現,狀元又有「大魁天下士」的說法,所以讀書人將七夕稱為「魁星節」,又稱「曬書節」。
於是每逢七夕節,讀書人都會曬書,希望保佑今後高中狀元。
(郎世寧 《雍正十二月令圓明園行樂圖-七月乞巧》)
說了那麼多,無非只是想說七夕,並不是只有情侶們才能過的節日。
七夕背後的歷史,也並不是只有牛郎織女這個典故。
無論如何,隨著時代標籤,節日也附上新的意義,咱們也理應尊重。
但要依靠送禮才能過上七夕,歷史叔可第一個反對!理由是什麼?很簡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