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的工業品製造基地,我們的產品一直以價格低廉著稱。但要說到產品品質,那還得數人家日本和德國。不信你看看當下銷量和口碑最好的汽車品牌,無一例外來自這兩個國家。尤其是德國,賓利、奧迪、保時捷、奔馳、寶馬、勞斯萊斯、邁巴赫這些世界名車,全是他們的傑作。
按說英國在搞工業革命時,德國還只是個農業國家,可為何德國僅用了短短幾十年,工業指數就全面超越英國,始終保持著工業強國地位,產品質量也一直雄冠全球呢?
(普法戰爭)
一、靠仿製和低價起家的工業化。
其實德國在1871年普法戰爭後,也是從仿製和低價策略開始他們工業化的。不過不同的是,德國人對於產品的仿製,走的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改進和再創新之路。
比如鐵路是英國人發明的,但是在德國才真正發揚光大。任何熟悉戰爭史的人,都知道德國內線鐵路的強大。
德國進入工業化後所仿製的產品,源源不斷流入它的發明地英法等國。為此英國還在1887年修改商標法,要求德國的出口商品必須註明「德國製造」,而「Made in Germany」在當時,實際上是一個象徵低劣的侮辱性符號。
1890年後,德國科學家跑到美國,發現懂技術的學者大多在辦企業,而不是像德國那樣坐在辦公室搞脫節式的研究。於是也提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工業化方針,大力促進應用科學發展。
憑藉基礎科學的雄厚根基,德國很快將世界一流的理論科學和工業生產結合在一起,領導了「內燃機和電氣化革命」,使得德國工業飛躍發展。
此後,德國從機械、化工、電器、光學等高科技領域產品,到廚房用具、體育用品等輕工日用品,都成為世界上質量最優秀的產品。「德國製造」成了品質和信譽的代名詞,很快湧現出一大批老牌公司。
(有著百年歷史的建築)
二、信譽第一利潤第二。
德意志是個有底蘊的民族,他們喜歡有內容和文化的東西。對於每一件產品都會用心融入自己的特質,力求做到最好,而不是追求短平快和高利潤。
德國人具有懷舊情懷,他們珍惜和懷念曾經擁有的東西,這讓他們對質量格外看重。德國的房子120年都還能住,即使在戰爭中被摧毀,他們也會按照原樣將其重新修建起來。
德國是個工業興國的國家,它們不依靠房地產市場,所以他們的建築項目很少。中標的單位會抓住這難得展示自己的機會,把它設計成一個藝術精品,希望流芳百世。所以在德國,你看不到外觀相同的建築物。
德國人在產品上從不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更看重生產過程的和諧和安全,以及產品的質量和實用性。每一件產品在他們眼中,都是有靈魂的物體。
事實上,在德國,沒有像蘋果、特斯拉這種一夜崛起的企業。他們往往專注於某個領域,某個產品。雖然規模小發展慢,但從來沒有差公司和皮包公司,更不提倡資本運作。
德國的知名品牌大多是擁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並且高度重視產品質量和價值的知名公司。馬牌輪胎成立於1871年;阿迪達斯是個年青品牌,創辦於1920年,到今年也有百年歷史。
(德國的匠人精神)
三、目光長遠持續發展。
德國人不打產品價格戰,不和同行競爭,也不搞同質化仿造,每家企業都靠自己的產品品質和個性特色吸引客戶。他們知道,價格戰只會讓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雖然他們也追求利潤,但也只是在成本核算後加上基本利潤,而不是像某些國家的私企那麼貪得無厭,甚至不惜犧牲質量降低成本。
在德國,所供3歲以下兒童的食品,不得含有任何人工添加劑,必須是純天然的。奶粉也被列入藥品監管,只能在藥店出售,根本不可能出現含三聚氰胺這樣的毒奶粉。行業監管的到位,也是德國企業自覺提升品質的一個原因。
正是由於每一位德國企業家,都有著辦百年企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所以幾乎所有德國出產的產品,質量都非常過硬。
對於為什麼德國產品,動不動就以「能用100年」作為廣告詞,德國某媒體解釋道,德國資源匱乏,所有的工業原材料都依賴進口,只有把品質做好,延長使用壽命,才能實現對原材料的最大節約。
(參考資料:《德國製造:國家品牌戰略啟示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