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漸漸過去,全國各地發布了開學的通知。很多爸爸媽媽搓手手期待著神獸歸籠,終於不用霍霍家裡了!
而有一群家長卻心生焦慮——那就是即將迎來幼兒園新階段的寶媽們。
從家庭到幼兒園,孩子要經歷一個質的飛躍。
從前都是家裡人帶娃,孩子的生活習慣、脾氣性格媽媽們了如指掌;
而幼兒園卻是完全陌生的環境,老師們能照顧好孩子嗎?
再看看往年開學季「大型災難片」頻頻上演,孩子能順利適應幼兒園生活嗎?
「分離焦慮」成了入學最大絆腳石,引得媽媽們談虎色變,如臨大敵。
其實,很多時候,「分離」的是孩子,而「焦慮」的卻是家長。
王曉晨在《二胎時代》中將「分離焦慮症」演繹的淋漓盡致
一、什麼是「分離焦慮」?
所謂「分離焦慮」通常指嬰幼兒要離開自己依賴的人時,產生的一種焦慮的心理反應。表現為哭鬧、摔東西、不吃不喝等等一系列行為。
這不是入園階段特有的,只要有分離的狀況發生,就會帶來焦慮的狀態,只是在上幼兒園這個特定的時間比較突出。
美國心理學家斯坦利·格林斯潘曾經做過研究:
3歲左右的孩子,每隔15分鐘就會找一次看護人。這是所有哺乳動物的生存本能,每當與媽媽分開一段距離或一段時間,他們需要馬上回到媽媽身邊以獲得安全感。
在幼兒園分離的時間變長,孩子的分離焦慮就會凸顯,但是隨著對環境的熟悉,以及交往欲望越來越強,分離焦慮會逐漸淡化,進而愉悅地開始幼兒園生活。
圖片來源:網絡 侵權可聯繫刪除
此時,媽媽會不自覺地焦慮:
幼兒園能照顧好孩子嗎?
他現在還不太會自己上廁所,能上幼兒園嗎?
孩子不懂交往,被欺負了怎麼辦?
等等一系列問題,攪擾得媽媽吃不下、睡不著。
能理解,她們也是捨不得寶寶離開自己。
客觀地說,幼兒園不是溫柔鄉,剛才我們的內心戲確實是真的。而就是這些不如意,在鍛鍊著孩子,他能自己消化負面情緒,自己調整狀態適應環境,自己想辦法解決身邊的麻煩,自己在這個並不舒服的環境中想辦法舒服的活著,去發現自己更多的潛能。
《二胎時代》中的「分離焦慮症」劇情
通過他自己的努力,他可以照顧好自己,可以得到老師的表揚,可以認識到更多的朋友,他才會慢慢成長起來,以上這些經驗,是家庭完全給不了的,也是別人替不了的。
這才是孩子上幼兒園真正的意義。
二、如何度過分離焦慮期?
幫助寶寶度過分離焦慮期,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在這個關鍵時期,媽媽的陪伴就會顯得尤為重要。
總的來說,我們可以把整個過程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開學前的準備
首先,要給寶寶做好思想工作:「寶寶,你長大啦,能上幼兒園啦,媽媽真替你高興,幼兒園可好玩啦,有很多玩具,很多小朋友,還有老師帶著唱歌跳舞。」
讓寶寶對幼兒園充滿期待,儘量不要用幼兒園威脅孩子,比如:「你這麼調皮,看到時候上幼兒園老師收拾你!」孩子很自然地覺得幼兒園不是個好地方。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給孩子增加更多的儀式感,比如讓寶寶自己挑選新書包、新水壺,準備好即將上學穿的衣物鞋子。用環境和行動告訴他,要迎來新的生活了。
第二階段:上學以後要做的事
1.速戰速決,放下就走
很多媽媽第一次送寶寶上幼兒園,雖然很期待,但是內心有很多不舍,覺得孩子離開了自己,自己不再那麼重要了,媽媽自己就很難過,然後在教師門口親了又親,抱了又抱,甚至跟寶寶哭作一團。
媽媽的心情我們很能理解,但是這樣的表現會讓孩子的情緒也被感染:「媽媽反應這麼大,是不要我了嗎?」孩子首先被媽媽的悲傷情緒影響,更不願離開媽媽了。結果開門不順,怎麼也送不進去。
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到速戰速決,在去幼兒園的路上聊聊即將要發生的新鮮事,讓寶寶心中充滿期待,驅散要分離的焦慮,開開心心地再見,約定好放學見面的小儀式,放下就走,不要逗留。
孩子可能會哭鬧,但是要相信老師,他們會有足夠多的方法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被有趣的事情吸引。
反正,早晚都有這麼一天嘛。
媽媽們,大方點!
2.言而有信,放學按時接寶寶,並給他個大大的擁抱
剛開始上幼兒園,寶寶當然最希望媽媽來接啦,而且不要讓他等太久哦,不然他內心會很失落,導致第二天會很難送。
給他最好的安全感,就是每天按時去接他。
如果早上你們約好了,放學時候要給他帶喜歡的小零食或者小禮物,那一定要兌現,這是對他邁出人生第一步的獎勵!
強化他的成就感,他會越來越想上幼兒園。
3.堅持送,絕不心軟
為了堅持上幼兒園,媽媽和寶寶要鬥智鬥勇,這時候你就發現你家寶寶在對付大人方面有多厲害了。
有的寶寶有兩副面孔,在媽媽面前大哭不止,絕不想上幼兒園,等媽媽走了,收起眼淚,霸氣號召身邊的小夥伴:「咱們來玩玩具吧!」
有的小朋友在幼兒園吃飯吃的好香,一口氣吃三碗,回了家裝可憐:「老師不給吃飯,還打我!」
有的小朋友從起床就開始胡攪蠻纏:「媽媽我頭疼,我肚子疼,我還咳嗽!咳咳咳咳咳。」媽媽心軟,允許他在家,然後上班一走,孩子馬上活蹦亂跳,各種折騰。
媽媽們,你們做好應戰的準備了嗎?
以上寶寶不管怎麼表現,其實他們表達了一個想法,就是:「我不想去幼兒園,不想被老師管著,不想跟別的小朋友分享有限的玩具!」
但是,這就是集體生活的一部分啊,這就是基礎的社會規則呀。
所以,為了孩子以後更好的接受集體生活,媽媽們不要讓步,除非真的生病,很嚴重,只能在家休息,剩下的時間,一定要堅持送幼兒園。
寶寶知道了,這件事繞不過去,是他必須做的,沒得商量,那麼他也就接受自己去幼兒園這個現實了。後期就不會再出現因為上不上幼兒園拉扯的糾紛。
《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過「溫柔而堅定」、「無條件的愛但是有邊界」,不用發脾氣,只要每天堅持送進幼兒園,你就成功了!
三、解鈴還須繫鈴人,媽媽自己要放鬆下來
從寶寶出生到現在,媽媽一定是最辛苦的,但也是最幸福的,我們了解孩子的一切,也感受到孩子給我們的愛。但是,我們也要告訴自己,孩子有自己需要經歷的東西,這些不能包辦代替。
不論怎樣,他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想法和表達,我們只是他人生中的一部分,不管他經歷了什麼,快樂還是難過,都會變成他認識世界的經驗,這個永遠是我們替代不了的。
當你放開手,讓他自己嘗試和體驗的時候,你會發現,他會給你帶來更多不一樣的驚喜。
所以,要想儘快度過焦慮期,媽媽要先放鬆下來,要有點隨緣的心態,給孩子留白,也給自己留白,這樣就輕鬆多了。
上幼兒園,開啟了一個家庭新的模式,不論大人還是孩子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去迎接新的挑戰,這個過程,不容易,但是相信自己,相信孩子,入園焦慮不可怕,調整心態,輕鬆度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