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儒者主張焚香祭祖,朱熹卻主張以茶水果品代替

2020-12-22 凌厲紳士

宋代儒者多認同焚香祭祖。比如二程說:「凡祭,灑掃廳事,……焚香請曰:孝孫某,今以仲春之祭,共請太祖某官、高祖某官、曾祖某官、祖某官、考某官,降赴神位。奠酒焚香,……事畢,焚香曰:祭祀已畢。」在其編寫的祭祀儀式中就反覆強調在祭祀祖先中焚香祈禱。其實在宋代諸多的儒家儀式中都用到了焚香。比如朱熹論述的祭祀儀式中也採納焚香,「昔侍先生見早晨入影堂焚香展拜,而昏暮無復再入,未知尊意如何。」也就是進入影堂祭祀先祖的時候是要焚香的。再如:「南北向贊引獻官詣,盥洗之南北向立,盥手帨手升,焚香再拜。」

呂祖謙制定的婚禮祭禮中也採納焚香,「期日壻氏告迎於廟,設酒果香茶,主人北向焚香酹酒俛伏興祝。……賓從主人見於廟,賓再拜上香又再拜,既見廟見女之尊長再拜,致辭又再拜,主人揖賓出賓主各就位酒,三行卒食,興女氏奉女辭於廟,亦設酒果香茶,主人亦北向立,焚香酹酒俯伏興祝。」也就是在迎親的時候告於廟,賓客隨從主人見於廟,女子辭別的時候辭於廟,都需要焚香祝禱。在祭祀中「質明主人以下,皆盛服盥手入廟,升自阼階焚香,告曰孝孫某今以仲春之祭。」呂祖謙主張在仲春祭祀的時候也要焚香禱告。也就是說在儒家的祭祀或者其他重要儀式中基本接受了焚香的習俗。

當然焚香習俗還有現實功效,即是可以清心安神。比如蘇軾的詩詞中涉及焚香安神:「肩輿任所適,遇勝輒留連。焚香引幽步,酌茗開靜筵。」「掃地焚香閉合眠,簟紋如水帳如煙。」朱熹的作品也很多這樣的詩詞,比如:「方丈翛然屋數椽,檻前流水自清漣,蒲團竹几通宵坐,掃地焚香白晝眠。」「客子歸來春未深,祗應寒雨罷登臨,閒窗竟日焚香坐,一假孤明見此心。」「竹間彼何人,抱甕靡遺力。遙夜更不眠,焚香坐看壁。」也就是說,佛教焚香的習俗被儒者接納用來祭祀或者安神。但是宋儒尤其是朱熹在骨子裡又有尊崇經典,否定在祭祀等正式儀式中焚香,認為焚香其實是佛教道教的東西,儒家正式的儀式不應該採納。

他說:「或以為焚香可當爇蕭,然焚香乃道家,以此物氣味香,而供養神明非爇蕭之比也。」又說:「溫公書儀以香代爇,蕭楊子直不用,以為香只是佛家用之。」朱熹主張家廟或者影堂祭祀採納儒家的做法,反對用焚香禱告,而是用茶水果品祭奠,他說「朔旦家廟用酒果,望旦用茶,重午中元九日之類皆民俗節,大祭時每位用四味,請出木主,俗節小祭,只就家廟,止二味。朔旦俗節,酒止一上,斟一杯。」可見朱熹在是否採納焚香祭祀的問題上具有矛盾的特點,既主張焚香祭祀,又批判這是佛老的東西,反對焚香祭祀。張載也反對燒香祭祀,他說:「祭則香茶,非古也。」這說明以朱熹為代表的儒者在宋代宗族文化重建中處於尊崇儒家經典與順應時俗的矛盾之中。宋代民間社會祭祀祖先除了焚香,還有焚紙的問題也為儒者所討論。

朱熹就明確指出祭祀祖先不應該焚燒紙幣,「先生每祭不燒紙,亦不曾用帛。先生家祭享不用紙錢,凡遇四仲時祭,隔日滌椅桌,嚴戒辨,次日侵晨,已行事畢。」也就是說朱熹祭祀是不焚燒紙錢的。在朱熹看來,焚燒紙錢是沒有根據的,儒家經典也沒有記載,沒有任何儒家義理作為支撐。「問祭祀焚幣如何?曰祀天神則焚幣,祀人鬼則瘞幣,人家祭祀之禮要焚幣,亦無稽考處。若是以尋常焚真衣之類為是,便不當只焚真衣,著事事做去焚,但無意義。只是焚黃。若本無官方贈初品,及贈到改服色處,尋常人家做去焚然亦無義耳。」而事實上這些論證反映了禮儀制度蕩然,人們不知道如何來處理這些習俗問題。有人就明確追問祭祀的禮儀問題:「或問祖宗非士人,而子孫欲變其家風,以禮祭之祖宗,不曉卻如何。曰如何議論得恁地差異,公曉得不曉得?」可見民間的禮儀制度根本沒有建立起來,民不知所措。

也就是說,民間社會焚燒紙錢祈禱神靈先祖成為了習俗,但是顯然違背儒家禮儀制度,也缺乏理論根據。對此儒者自然要提出反對意見。比如有人表彰呂伯恭不焚紙:「呂伯恭辦喪葬一切如禮經,除朝夕奠之外無一事,不焚紙錢,蓋其自信如此耳。」更有甚者,有儒者向皇帝提出禁止焚燒紙錢的習俗,在《乞禁焚紙札子》中指出:「臣嘗怪世俗鑿紙為緡錢,焚之以徼福於鬼神者,不知何所據依,非無荒忽不經之說,要皆愚民下俚之所傳耳。使鬼神而有之謂之慢神欺鬼可也。……臣願陛下斷然下焚紙之禁,斥其有害於農,無補於教,使愚民頓悟百千年習俗之非,不亦善乎。此臣所謂去之,而民實受其賜,則不可不去者也。若曰凡民之於神鬼孝子之於其先,必欲有以致意焉,則如釋氏經幡之類,量許焚化以貴賤為之限制,亦足以徇其情矣。」儒者對焚紙的習俗反感到了極點,要讓百姓認識到此上千百年習俗的錯誤,提出要皇帝下詔書從法律上禁止這種習俗。

事實上,焚燒紙錢祭祀神靈以及先祖已經是民間通行的習俗,如民間故事就記載焚燒紙幣祭祀死者的案例:「臨江城中金地坊,銀匠陳見負關會過於市者,嘆曰:『我等困苦止欠此馱耳,翼早盜殺負關會人慧力寺後山中。』捕司跡盜急,市荷擔行鬻懊餌者,以所聞陳語告捕司,鞫陳箠楚誣服,將受刑,辭其母曰:『為子不能終養,必宿冤債無可說者,望吾母焚紙錢於吾死處,告土神乞指引我到盜殺人處,又焚紙錢於盜殺人處,告土神乞指引我到殺人正賊之家。』母如其言。」通過焚燒紙錢祭祀死者來達到破解冤案的目的,間接說明焚紙錢風俗的盛行。

再比如有眾多的詩詞中就談論到寒食節等舉行祭祀並焚燒紙錢的民間習俗:「西原百五日,寂寞故松阡。挑飯瘞黃土,酹觴焚紙錢。」「春節前三日,江鄉正小年,歲時有如水,風俗不同天,家廟荒苔滑,誰人燒紙錢。」再如《寒食行》「草間燒紙樹間哭,羅列杯盤烏攫肉,侵晨祭罷薄暮歸。」「燒紙船頭祭水神,杯盤燈火夜青熒。」「細雨如塵復似煙,兩淮渡口各收船,南商北賈俱星散,古廟無人燒紙錢。」「燒紙錢數束,即是上塜。」「寒食家家送紙錢」等大量記載民間生活的詩詞說明這個時代焚燒紙錢與焚香一樣已經成為了民間普遍認可的祭祀先人或者拜祭神靈的儀式部分。

同時民間的習俗也為部分士大夫階層所認可,一些貴族高官認同焚香焚紙,說明這時候焚燒紙錢已經是相當普遍的習俗。比如:「以故事奏用賣故紙錢祠神以會賓客,皆一時知名士也。」士人居然通過在焚燒紙幣祭祀神靈來結交賓客,說明部分士人接受了焚紙這一習俗,部分儒者精英的反對沒有起到引導社會抵制這一習俗的作用。

相關焦點

  • 冬至祭祖,爭取「祭祖權利」的長劇綿延千年!
    祭祖的對象是永生不死的祖先靈魂,而非歸於塵土的祖先體魄。墓地本為安葬逝者骨肉之所,並非安置靈魂的廟寢,所以按照「魂魄」學說的哲學規定性,也就不需要墓祭。如宋代理學家程頤指出:「葬只是藏體魄,而神則必歸於廟。既葬則設木主,既除几筵則木主安於廟,故古人惟專精於廟。」(《程氏遺書·卷十八》) 但在歷史實踐中,早期墓祭確實成為喪祭之禮的必要補充。
  • 朱子「鑄」字 金石有聲—《朱熹書法全集》序
    他是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被世人尊稱為「朱子」,「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在中國文化史、傳統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在歷代儒者中的地位和實際影響上,僅次於孔子。因孔子居泰山之下,而朱子居武夷山之下,二者又被稱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兩座高峰,孔子如泰山之巍峨,朱子如武夷之博大,二者雙峰並峙。
  • 與朱熹並列「百世大儒」的陸九淵,為什麼沉寂至今
    上圖_ 《朱子語類》是朱熹與其弟子問答的語錄彙編宋代時,華夏儒、道、釋三教之爭已愈演愈烈,涇渭分明。陸九淵其言和其行均帶有明顯的禪學色彩,導致宋代、元代、明初學術界普遍陸學為禪學,即認為陸九淵學脈源於禪宗。
  • 觀點|李申:朱熹與《周易本義》
    到了漢代,儒者認為《易經》是講卦氣的書。卦氣說是漢代儒者給《易經》填充的新內容。王弼掃象數,掃掉了漢代許多解易原則,但有一條他沒有掃掉,就是給《易經》填充上適合自己時代的新內容。這些新內容,就是所謂的義理之學,有無之辨。王弼易學影響深遠。直到唐代,它還是儒者的標準讀本。從宋代開始,一部分儒者繼承漢代象數學,一部分儒者繼承王弼講義理。
  • [思考] 朱熹的《周易本義》與《周易》的本義
    到了漢代,儒者認為《易經》是講卦氣的書。卦氣說是漢代儒者給《易經》填充的新內容。王弼掃象數,掃掉了漢代許多解易原則,但有一條他沒有掃掉,就是給《易經》填充上適合自己時代的新內容。這些新內容,就是所謂的義理之學,有無之辨。王弼易學影響深遠。直到唐代,它還是儒者的標準讀本。從宋代開始,一部分儒者繼承漢代象數學,一部分儒者繼承王弼講義理。
  • 我國十大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主張
    今天,Lingohi整理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十大教育家及其教育主張,一起來看一下吧!中國古代教育家及其代表思想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結合,溫故知新,為人師表。墨子主張:「兼愛」和「非攻」,注重文史知識的積澱
  • 《內省與超越----宋代理學》輔助資料
    依據材料六,分析朱熹如何傳播「理」?請觀察你面前的書本和文具,能否利用格物致知的方法,體會其中的「理」?探究2:宋代理學為什麼走向超越?依據材料七、八、九、十,分析理學走向超越的原因。他的這一主張被宋代儒者接受並發揚。當代學者認為韓愈開了宋代「新儒學」的先河。                                 ——摘編自卞孝宣等《韓愈評傳》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漢代儒學與孔孟儒學的不同之處,並概括宋代理學在哪些方面對儒學有所發展。      材料二:宇宙之間,一理而已。
  • 「泰山先生」——宋代大儒孫復
    至南宋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將《論語》、《孟子》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合編為《四書》,作《四書章句集注》。自此,孟子與孔子得以相提並論,人們遂把孟子的學說與孔子的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孫復的成就和影響孫復一生專事治學,著作頗豐。
  • 焚香、爇和炷、含香和食香、薰香,宋代的花樣用香方式
    所以宋代的焚香有了更大的改進,十分高雅和安靜,人們只是靜靜地享受香氣的馥鬱和香濃。關於焚燒香料的具體過程,《陳氏香譜》有記載:焚香,必於深房曲室矮桌置爐與人膝平,火上設置銀葉或雲母制如盤形,以之襯香,香不及火自然舒曼,無煙燥氣。
  • 馮兵:《周禮》對朱熹政治思想的影響
    朱熹主張以經學治世,認為士大夫精通經學義理的目的不僅在於修身,更應在於「變化風俗」「安人、安百姓」的切身政治實踐。如他指出:「學者亦有當務。如孟子論今樂古樂,則與民同樂,乃樂之本,學者所當知也。」
  • 放棄撫養費之後能否再次主張?
    案情介紹:2018年6月21日女方與男方籤訂《協議書》,雙方約定:將孩子姓名改為吳小某(女方姓),女方放棄向男方主張拖欠撫養費的權利,今後孩子的撫養費也不再向男方主張,男方自願放棄探視權,男方同意孩子在成年後不需要對其履行贍養義務。
  • 朱熹大字《易經繫辭》冊,結體上重下輕,生動強健,不故作莊重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
  • 讓辦學主張照亮學校變革
    辦學主張對學校發展和校長自身發展有怎樣的價值和意義?不同學校有不同的發展狀況,如何凝練出既科學又有學校個性的辦學主張?如何讓辦學主張照亮校園並推動學校高位發展?本文就這些問題嘗試做些探討,期望能給校長們一點啟迪。一、如何理解辦學主張「主張」一詞是見解、主意的意思。
  • 為何說宋代是封建社會轉型期?當時土地兼併情況為何尤其嚴重?
    1 、宋代著名思想家的荒政思想所謂荒政就是救濟饑荒的法令、制度、政策以及措施的統稱,從更廣泛的層面上講,還應該包括救濟災荒的實踐活動、思想見解和具體辦法等。在農業生產或社會生產主要部門的封建社會,年歲的豐歉對社會經濟具有極大的影響。兩宋思想家們對救荒問題都有精闢闡述,北宋的王安石、範仲淹以及南宋的董煟和朱熹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它們在荒政思想與實踐方面都有很多建樹。
  • 剖析『價值主張』
    相信許多人都聽過『價值主張』這個名詞,有人是來自商管書籍的閱讀,有的人是在與市場、品牌、創新、經營戰略相關的工作或學習的環境中,聽過『價值主張』這個專業術語。不過,我們真的理解『價值主張』的內涵?以及正確的運用呢?在進一步的探討價值主張的概念前,先思考一下,我們對『價值主張』是否存在著這些疑問或問題?
  • 宋代長沙人有答案
    作者|陳先樞 黃啟昌宋代理學主張「去人慾」,而一切商貿活動從一開始就遵循「趨利」的原則,這似乎是一對矛盾。然而宋代長沙文化教育事業的繁榮與商貿市井的昌盛,卻共存共榮,互相推動,這不能不說是宋代長沙社會經濟的一大特色。
  • 唐代儒者開啟了疑經惑傳之風,宋代更是延續
    宋代新學術形態興起即是針對當時的社會問題,並突出新興利益集團的內在訴求。新興學術群體的首要任務是反對舊有的學術體系,批判固守章句訓詁之學。漢學顯然是舊有世族大家的學術形態,不能表達新興利益集團的利益訴求,故而新的儒學群體批判漢學成為當時學術的突出特點。
  •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但是唯心主義卻主張是精神的
    唯心主義主張世界在本質上是精神的。一切唯心主義者都一致的認為:世界上千差萬別的現象的共同本質就是精神、思想、意識。唯心主義雖也有各種派別(主要有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兩種),但都是大同小異,沒有根本上的差別。
  • 朱熹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有哪些著名的教學方法?
    朱熹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有哪些著名的教學方法?(一)熟讀精朱熹主張讀書要做到「口到」、「心到」、「眼到」。要求學生讀書前要先整理几案,端正而坐,讀時要字字響亮,不能錯一字,不能多一字或少一字,多讀幾遍。朱熹認為「下學」是「上達」的基礎,學問要做好「下學」的功夫,打好基礎,才有「上達」的可能。只有窮盡萬物之理,才能達到天理通明的境界。朱主張學習要有先後順序,「循序面有常,這是朱原所稱漸進」的真實用意,如讀一本書,篇、章、文、句,首尾次序不可亂,前面的內容沒有學,不能先學後面的內容。如有兩本書要讀,要先讀通一本書,再讀另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