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大字《易經繫辭》冊,結體上重下輕,生動強健,不故作莊重

2020-12-13 晉堂書畫

朱熹(農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成為南宋的官學與士子科舉必讀的書,影響近八百年來的中國思想。

理學又稱道學,是以研究儒家經典的義理為宗旨的學說,即所謂義理之學。在宋朝,學術上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朱熹。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之大成,其功績為後世所稱道,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而其本身則與孔子聖人並提,稱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義》列河洛、先天圖於卷首,又與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編撰《易學啟蒙》篤信和詮釋河洛、先天之學,後世皆以此立言,闡發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誌著封建社會更趨完備的意識形態。元朝皇慶二年(1313年)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取士,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評價朱熹的書法說:"朱子繼續道統,優入聖域,而於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筆即沉著典雅,雖片縑寸楮,人爭珍秘,不啻興圭壁。"書法初學漢魏崇尚晉唐,主張復古而不泥古,獨出已意,蕭散簡遠,古澹和平,非流俗所敢望,大有晉人風致。

本冊所書內容節錄自《易經》的〈繫辭〉上、下傳及〈說卦傳〉,共十四開,是朱熹存世僅見的大字墨跡,經元明兩代藏家之手,於清乾隆時期入宮,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為流傳有緒之作品。每行僅書寫二字,結體上重下輕,不故作莊重,筆勢深沉而迅速,大有快劍斫陣之勢,字字筋骨突出,強健有力,筆畫墨色黝黑,時而又現飛白,精神顯得格外奕奕,為古代傳世大字書法中之佳作。

宋代朱熹易繫辭冊,紙本尺寸均36.5×61.8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相關焦點

  • 宋代朱熹大字書法墨跡《易繫辭冊》
    《書易繫辭》,紙本,全冊共十四開,102字,均縱36.5釐米,橫61.8釐米,是朱熹存世僅見的大字真跡。全冊共十四開,一百零二字,每行僅書寫二字,內容為《易經·繫辭》的節句。筆力凌厲豪勁,墨色黝黑,時而又出現飛白效果,顯得格外精神奕奕。
  • 朱熹《易經繫辭》字庫1.2版
    宋代朱熹《易繫辭冊》,紙本,尺寸均36.5×61.8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冊所書內容節錄自《易經》的〈繫辭〉上、下傳及〈說卦傳〉,共十四開,是朱熹存世僅見的大字墨跡,經元明兩代藏家之手,於清乾隆時期入宮,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為流傳有緒之作品。
  • 朱熹大字,茁壯有筋力
    朱熹(1130-1200),字符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人稱考亭先生。他所著的《四書集注》,闡述孔子學說,成為南宋的官學與士子科舉必讀的書,影響近八百年來的中國思想。
  • 讀《易經》必須先讀《繫辭》,《繫辭》第一章就有三個重點
    我們從2020年10月21日開始,已經在自媒體平臺上,發布了十多篇讀解《易經》的文章。我們發布這些文章的目的,只是為了跟大家分享我們對《易經》的理解,尤其是跟大家分享我們對《易經》的讀解思路。被稱為群經之首的《易經》,本來就非常難讀,要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多的人去研究,也不會有這麼多的註解和說法。
  • 《易經》是怎麼寫成的?用孔子《繫辭》來還原大過卦的創作
    我們在上一篇《讀易經必須先讀繫辭,繫辭第一章就有三個重點》的文章中,已經對《繫辭》第一章的內容作了講解分析。《繫辭》第一章共有三個重點內容:一,伏羲採用取象類比的方法,把天地萬物分為八卦。二,八卦的互相作用,造成了天地萬物的運行變化。
  • 《易經》的道,繫辭傳中只用了八個字
    易道的總結在繫辭中只用了八個字!(以下敘述全為小編個人理解,僅供參考,若有問題還請糾正!)在易經《繫辭傳》中這樣說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 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是故其辭危。 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 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 易經繫辭原文與註解
    一是《易經》產生的情況及來源,二是《易經》與天地宇宙的關係﹔三是談及《易經》的具體不同卦象如何構成﹔四是談及《易經》的功能。《繫辭傳》的思想是十分複雜的,內涵極深,故此歷來有不少人去注釋和研究它。    一般上是指《易傳·繫辭》或《周易·繫辭》。周易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漢族哲學專著。《繫辭》是今本《易傳》的第4種,它總論《易經》大義,是今本《易傳》7種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屬黃老學派作品。
  • 《易經》的核心就是象,必須依靠《繫辭》才能理解象的含義
    孔子的《易傳》,是第一次對《易經》的象作出了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在《繫辭》中有十多處說到了象,其中有兩處清楚地說明了象的含義。傳世本《繫辭上》第八章: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 結合帛書,來正確認識《易經》《易傳》《繫辭》之間的關係
    《周禮》一書,乃是周文王的弟弟周公(周公旦)所作,雖然後世對此也有爭議,但從《周禮》書中所保存的大量西周史料來看,《周禮》應該成書於西周時期。這也是回答了某一位網友所經常問到的問題:周文王演繹周易,《史記》的說法,周文王在伏羲易八卦基礎上作六十四卦。孔子為之作《易大傳》即《易傳》。
  • 唐太宗年號「貞觀」取自《易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歷史上哪些些年號原自《易經》在中國古代,許多帝王為了確保江山穩固,都會求教於風水師,有時帝王的年號甚至朝代的名稱也取自於《易經》。漢武帝劉徹把他即位的第年稱為「建元」之年。西晉司馬炎曾有年號「鹹寧』,取自《易經》中:「首出庶物,萬國鹹寧。」
  • 《易經》繫辭傳上 第八章
    這與八卦變六十四卦所採用的「因而重之」的方法基本上四一樣的。「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意思是說一、三、五、七、九,五個奇數相加得二十五;二、四、六、八、十,五個偶數相加得三十;二十五加上三十等於五十五,這就是「天地之數」。由於「五十有五」這個天地之數,可以用來產生八卦,所以說它能「成變化而行鬼神」。
  • 作大字要如小字 作小字要如大字
    《王寵〈遊包山集〉詩選》(見下圖)這件小楷作品,吳法乾老師評價說:「以明代書法家王寵的筆法和結字方法為基調,筆法精到、厚重,結體寬博、空靈,書於泥金紙上,給人以富貴之感;章法上以小扇面組合成一件條幅,形式是可取的,只是要注意留白。」一般說來,寫小字與寫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原則上寫大字要緊密無間,而寫小字必要使其寬綽有餘。
  • 《易經》繫辭傳上 第三章
    下面《繫辭傳上》第十章說:「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以易以貢。」六爻是「易」,即變的,講的也是同樣的意思。我們讀《易》時,往往對卦、爻的區別分不清。這樣講,就使人容易分清了。「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這兩句是解釋「吉兇」與「悔吝」。
  • 《易傳·繫辭》中的聖人
    他們認為,聖人作為仁者是用「智」來行「仁」的:而且聖人行「仁」的過程中,與《易經》是互動的,《易傳·繫辭》中說:包棲氏(伏羲氏)在「王天下」時,他一心為天下人謀福利,他對天、地、萬物仔細觀察,然後,「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創作了八卦;他並從《離》卦得到啟示,教授人們結繩作網,來捕捉鳥、魚;神農氏從《益》卦得到啟發,教授人們製作耒、耜來進行農業生產;並依據《噬嗑》卦,制定交易規則,使人們有章可尋地交換各自物品
  • 《繫辭》第二章內容,包含了《易經》的創作原理和讀解方法
    以上資料,在百度上都可以找到,可不是我們隨口說說的,誰要是不相信的話,儘管去百度上搜索劉大鈞、朱伯昆等詞條。可見,不僅僅在當今的高等學府、學術界,就連國家領導人也越來越認識到《易經》對於人類文化的重要作用。
  • [思考] 朱熹的《周易本義》與《周易》的本義
    加之後人對這些符號的隨意解釋,如朱熹所說是「頗為諸儒所亂」(朱熹《周易本義》卷首語),就更增加了弄清這些符號本義的難度。然而無論如何,經與現實生活的矛盾,使後人無法僅僅滿足於過去的內容,而必然給它填入新的內容。現存《易傳》,可說是給《易經》填入的第一批新內容。在《易傳》看來,《易經》是「彌綸天地之道」的書。
  • 觀點|李申:朱熹與《周易本義》
    那麼,《易經》所載,是不是就是天地之道,特別是一陰一陽之道?今天的學者自然能夠做出判斷,這不過是《易傳》作者給《易經》這個套子裡填充的新內容。  到了漢代,儒者認為《易經》是講卦氣的書。卦氣說是漢代儒者給《易經》填充的新內容。王弼掃象數,掃掉了漢代許多解易原則,但有一條他沒有掃掉,就是給《易經》填充上適合自己時代的新內容。
  • 《易經》的正宗佔卜術是什麼樣的?
    今天我們接著講《易經》,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朱熹與蔡元定根據《易傳》一篇《繫辭上》的內容,創新發明了《易經》對于吉兇禍福的算法。,再用一套連蒙帶猜的手法和規則,將這個數列對應到《易經》的某一段解釋上。
  • [線上活動] 關於《繫辭傳》你了解多少?
    《繫辭傳》可以說是《易經》哲學的靈魂,沒有它,我們幾乎無法突破包圍在《易經》外面的許多佔卜的濃霧,以登堂入室
  • 易經入門 易經是什麼?都包括哪些內容?
    《易經》原有三本,即夏代的《連山易》,商代的《歸藏易》和周代的《周易》,現在流行的是《周易》。《周易》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易經》由卦辭及爻辭組成,共有六十四卦,即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繫辭上、繫辭下、說卦、序卦、雜卦十篇。《易傳》《易傳》是解釋《易經》,講如何學習《易》的文章。《易傳》分為十篇,稱為「十翼」。十翼包含如下內容:(1)《序卦》。是對通行本六十四卦的排序所作的解釋和說明,闡述了六十四卦排列順序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