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易繫辭》,紙本,全冊共十四開,102字,均縱36.5釐米,橫61.8釐米,是朱熹存世僅見的大字真跡。全冊共十四開,一百零二字,每行僅書寫二字,內容為《易經·繫辭》的節句。筆力凌厲豪勁,墨色黝黑,時而又出現飛白效果,顯得格外精神奕奕。古代許多書法家是不善於寫大字的,但這恰恰是朱熹的擅長,所以他的大行書遠遠勝過小行書。作品有朱熹名款及「定靜堂」印記,為林宗毅先生所藏,後捐贈與臺北博物館。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人稱考亭先生。他所著的《四書集注》,闡述孔子學說,成為南宋的官學與士子科舉必讀的書,影響近八百年來的中國思想。本冊所書內容節錄自《易經》的〈繫辭〉上、下傳及〈說卦傳〉,共十四開,是朱熹存世僅見的大字墨蹟,經元明兩代藏家之手,於清乾隆時期入宮,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為流傳有緒之作品。每行僅書寫二字,結體上重下輕,筆勢深沉而迅速,大有快劍斫陣之勢,字字筋骨突出,強健有力,筆畫墨色黝黑,時而又現飛白,精神顯得格外奕奕,為古代傳世大字書法中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