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朱熹大字書法墨跡《易繫辭冊》

2020-12-13 不二齋孫賓旭

《書易繫辭》,紙本,全冊共十四開,102字,均縱36.5釐米,橫61.8釐米,是朱熹存世僅見的大字真跡。全冊共十四開,一百零二字,每行僅書寫二字,內容為《易經·繫辭》的節句。筆力凌厲豪勁,墨色黝黑,時而又出現飛白效果,顯得格外精神奕奕。古代許多書法家是不善於寫大字的,但這恰恰是朱熹的擅長,所以他的大行書遠遠勝過小行書。作品有朱熹名款及「定靜堂」印記,為林宗毅先生所藏,後捐贈與臺北博物館。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人稱考亭先生。他所著的《四書集注》,闡述孔子學說,成為南宋的官學與士子科舉必讀的書,影響近八百年來的中國思想。本冊所書內容節錄自《易經》的〈繫辭〉上、下傳及〈說卦傳〉,共十四開,是朱熹存世僅見的大字墨蹟,經元明兩代藏家之手,於清乾隆時期入宮,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為流傳有緒之作品。每行僅書寫二字,結體上重下輕,筆勢深沉而迅速,大有快劍斫陣之勢,字字筋骨突出,強健有力,筆畫墨色黝黑,時而又現飛白,精神顯得格外奕奕,為古代傳世大字書法中之佳作。

相關焦點

  • 朱熹《易經繫辭》字庫1.2版
    宋代朱熹《易繫辭冊》,紙本,尺寸均36.5×61.8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冊所書內容節錄自《易經》的〈繫辭〉上、下傳及〈說卦傳〉,共十四開,是朱熹存世僅見的大字墨跡,經元明兩代藏家之手,於清乾隆時期入宮,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為流傳有緒之作品。
  • 朱熹大字《易經繫辭》冊,結體上重下輕,生動強健,不故作莊重
    在宋朝,學術上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朱熹。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之大成,其功績為後世所稱道,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而其本身則與孔子聖人並提,稱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義》列河洛、先天圖於卷首,又與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編撰《易學啟蒙》篤信和詮釋河洛、先天之學,後世皆以此立言,闡發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 朱熹大字,茁壯有筋力
    朱熹(1130-1200),字符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人稱考亭先生。他所著的《四書集注》,闡述孔子學說,成為南宋的官學與士子科舉必讀的書,影響近八百年來的中國思想。
  • 朱子「鑄」字 金石有聲—《朱熹書法全集》序
    南宋理宗趙昀御書匾額予徽州,稱朱熹為「宋代聖人」,度宗趙禥詔賜婺源為「文公闕裡」,明世宗朱厚璁賜婺源御書匾額,稱朱熹為「聖學正宗」,清康熙皇帝欽賜婺源朱子家廟御書匾額「學達性天」,讚揚朱熹的學問已達到天人合一的高度。認為朱子「集大成而續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規」。乾隆皇帝欽賜婺源御書匾額,稱朱熹為「百世經師」,光緒皇帝欽賜婺源御書匾額「洙泗心源」,慈禧太后賜婺源匾額「道統真傳」。
  • 米芾唯一的大字真跡,流落日本100多年,被馬未都3000多萬買回!
    有過書法經驗的朋友都知道,學書法當以「二王」為宗。魏晉時期的書法與唐代的書法,也是每一個書法人所必須探索的路徑!但是如今流傳下來的晉唐書法作品,僅為小字作品,大字作品極為罕見,很多人為了寫大字,便將「二王」的字直接放大來寫,結果字勢全無。
  • 易烊千璽表演書法,寫下7個楷書大字,專家:是好字,但不是書法
    易烊千璽秀書法,寫了7個楷書大字,專家:歌不錯,字卻不是書法明星藝人是大家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誇他們就一個成語「多才多藝」,在舞臺上的他們,有時候粉絲或者主持人讓他們進行才藝表演,比如畫畫,書法等。易烊千璽曾經在一次節目上,臨場發揮,表演了一幅書法,寫下了7個楷書大字,而專家是這麼評論的:字是好字,但是卻不是書法。
  • 《易傳·繫辭》中的聖人
    第一,《易傳·繫辭》中的聖人是一個用「智」來行「仁」的仁者,《易傳·繫辭》作者說,「備物致用,立功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於聖人。」從這可見,在《易傳·繫辭》作者的眼裡,聖人是一位「以為天下利」的仁者。在《易傳·繫辭》的作者心目中。聖人是一個依據《易經》為人民謀福利的仁者。
  • 易烊千璽寫下楷書大字,專家卻表示不是書法,引起人們熱議
    相信大家都知道,作為TFBOYS的成員之一,易烊千璽歌唱的非常好,而且由他出演的《少年的你》,同樣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更讓大家沒有想到的是,易烊千璽在日常生活當中,也非常善於學習,由他創作的書法作品,同樣給大家帶來了非常別致的感受。不過當他寫下7個楷書大字的時候,卻遭到了專家的質疑,一時間引起了人們的普遍熱議。
  • 書法史:宋代的社會文化背景與蔡襄的生平
    宋代的文化狀態,基本是與它的社會狀況相應的。儘管在宋代也出現了許多的文化巨匠,但是在總體上和氣度上,它還是不及盛唐時期文化的繁榮。書法作為文化系統的一個分支,北宋統一以後,宋太祖對書法並未給予重視,更沒有像唐代那樣採取各種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對待。宋初呈現出一片凋零,正如歐陽修所說「書之盛莫盛於唐,書之廢莫廢於今」。
  • 日本京都國門上的大字,乃明朝一代書宗所寫!勁健方剛,大氣磅礴
    日本京都曾是其國都,而國都大門牌匾上所刻的大字,乃是一位中國人所寫!1388年,日本改朝換代進入室町幕府時代,定都京都,京都格局效仿明朝建築,在國門之上懸掛一匾額,但是匾額上的字卻找不到合適的書家來書寫,當時的日本的執政者喜來想去,決定前往中國求字。
  • [思考] 朱熹的《周易本義》與《周易》的本義
    從宋代開始,一部分儒者繼承漢代象數學,一部分儒者繼承王弼講義理。然而,宋代開始的象數學既不同於漢代象數學的內容,宋代易學所講的義理也和王弼大相逕庭。相同的只有一條,都是在根據自己時代、甚至根據自己偏狹的理解,給《易經》填充新的內容。在這種風氣下,出現了朱熹的《周易本義》。朱熹雖然是個儒者,但他對以往的易學極為不滿。
  • 觀點|李申:朱熹與《周易本義》
    從宋代開始,一部分儒者繼承漢代象數學,一部分儒者繼承王弼講義理。然而,宋代開始的象數學既不同於漢代象數學的內容,宋代易學所講的義理也和王弼大相逕庭。相同的只有一條,都是在根據自己時代、甚至根據自己偏狹的理解,給《易經》填充新的內容。在這種風氣下,出現了朱熹的《周易本義》。
  • 書法史上的「理學雙璧」
    20世紀50年代,馬一浮(右一坐者)與弟子龔慈受、王駕吾、蔣國榜(蘇盦)在皋亭山《馬氏先塋記》碑旁合影中國書法史的構建,在宋代以來鮮明地表現出「書如其人」的文藝品評觀,文人士大夫階層的人格魅力受到空前挑戰。
  • 米芾一幅罕見的大字珍品,氣勢超邁、沉著痛快,在近代流入日本!
    清末以來的近代中國,內外交困,中國的大量國寶文物流入海外以及民間,在書法界同樣許多珍貴的書法作品流入海外,其中不乏稀世名品。有過書法經驗的人都知道,「書不入晉,終入野道」,但是晉人書法也有一個最大的,那就是存世的書法作品當中,沒有大字,而「二王」的字,又不能直接放大來寫,所以這就導致長期學「二王」的帖學一路的人,在寫大字上沒有很好的學習範本。
  • 大字書法,應該怎麼寫?
    首屆大字書法展 入展作品本次展覽秉承中國書法大字之祖「瘞鶴銘」的藝術創新精神,引領當代大字書法創作方向,展示中國書法藝術創作成就。首屆大字書法展 入展作品那麼,大字書法到底應該怎麼寫?大字書法是對榜書、題署、署書、擘窠書、撮襟書等的總稱。
  • 怎樣寫好大字書法作品?
    寫春聯,一般要用大字寫。展廳書法,大字作品也是主流。今天就來講講怎樣寫好大字作品。 什麼是大字書法? 大字主要指榜書,古曰「署書」,又稱「擘窠大字」。 一般來講,根據中國書協對大字書法的徵稿要求,大字的尺寸超過15cm以上的都是大字書法。
  • 從《大字陰符經》&《雁塔聖教序》學習褚體書法!
    李世民曾以內府所藏王羲之墨跡示褚,讓他鑑別真偽,他無一誤斷,足見他對王的書法之精熟。《大字陰符經》《大字陰符經》筆勢縱橫清晰,天趣自然。由於是難得的褚字墨跡本,所以被歷代學習褚字的愛好者推崇,甚至有人稱臨寫此帖為學習褚書的一條入門捷徑。一、橫 畫《陰符經》橫畫變化豐富,長短橫各具姿態,挺拔勁健。長橫略帶弧形。寫橫畫執筆手指須鬆緊適度,注意訓練指實掌虛,掌豎腕平。掌豎,腕發力沉著,腕平方能氣力勻平。若掌不豎,即使腕平,點畫無堅緊細密潤澤之力。若腕不平,點畫宜現欹側之勢。
  • 74期詩詞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
    《春日》宋代:朱熹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觀書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朱熹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水調歌頭》宋代:朱熹《讀書要三到》宋代:朱熹
  • 宋代儒者主張焚香祭祖,朱熹卻主張以茶水果品代替
    宋代儒者多認同焚香祭祖。比如二程說:「凡祭,灑掃廳事,……焚香請曰:孝孫某,今以仲春之祭,共請太祖某官、高祖某官、曾祖某官、祖某官、考某官,降赴神位。奠酒焚香,……事畢,焚香曰:祭祀已畢。」在其編寫的祭祀儀式中就反覆強調在祭祀祖先中焚香祈禱。
  • 高中華瘦金體大字書法作品——大字瘦金 美出新高度
    高中華瘦金體大字書法作品趙佶瘦金體大字的經典作品 只有 《穠芳詩貼》 單字在11釐米左右。四十個字。雖然只有四十個字,但對於後人 揣摩創作瘦金體大字書法作品,提供了一個珍貴的參考模本。上面幾幅作品,是高中華老師最近創作的。單字在 40釐米左右。從基本筆畫的提按動作,結構,基本保留了瘦金體的特點。勁挺而腴潤,還是比較耐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