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唯一的大字真跡,流落日本100多年,被馬未都3000多萬買回!

2020-12-15 書法網

有過書法經驗的朋友都知道,學書法當以「二王」為宗。魏晉時期的書法與唐代的書法,也是每一個書法人所必須探索的路徑!

但是如今流傳下來的晉唐書法作品,僅為小字作品,大字作品極為罕見,很多人為了寫大字,便將「二王」的字直接放大來寫,結果字勢全無。

米芾大字《研山銘》長卷

在「二王」的筆法系統當中,是僅僅適合寫小字的,那個時代的人們幾乎不寫大字,書法對於他們來講,僅僅是傳遞信息的工具而已。到了唐代也極少有大字,顏真卿上追漢魏,以篆籀筆法書寫行草書,學顏真卿的筆法是可以直接將字來放大寫的,這一點我們以後會細談。

直到宋代,由於宣紙與毛筆的發展,才漸漸有了大字,而在宋代,大字墨跡流傳下來最多且筆法極為精湛的要屬米芾了。米芾是宋朝流傳下來墨跡最多,且功力最深,也最為接近晉唐氣脈的一個人,所以後世之人學習米芾也最容易出成就!

米芾大字《研山銘》長卷

米芾歲壽不長,僅僅活了56歲,他一生以石為痴,在他晚年的時候,他得到了一塊「靈璧石」,此石為曠世奇寶,米芾極為鍾愛,連續幾天晚上,捧著這塊石頭才能入睡,為了紀念此物,便寫下了一幅大字神作,就是這就是著名的《研山銘》!

此作乃是米芾平生唯一的大字極品,其餘皆不足觀,此作在米芾死後一直藏於皇宮內府,到了元代被大收藏家柯九思收藏,近代八國聯軍入侵,此作流落日本。距今已經流落日本100多年!

米芾大字《研山銘》長卷

18年前,此作被馬未都以2999萬買回中國,加上其他支出,花了3000多萬,如今收藏在了北京的故宮博物院、

《研山銘》與其他的作品不同,沒有急躁與狂逸之氣,相反的是一種平和而篤定,乃是米芾晚年爐火純青之作。此作在結字上極致展現了他「刷字」的風採,字字沉穩如帚,力求中鋒貫之,每一個都一脈自然能夠因字附型,有著極為強烈的造型能力。

在單字與行氣的處理上,疏密、欹側、開合在米芾這裡已經融化在筆端,不假思索而天然自成,真正的「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相對於早年的作品則更為自然而平和!

米芾大字《研山銘》長卷

鑑定大師徐邦達先生看到這幅字說道:

「米芾大行書《研山銘》卷,後附其子米友仁跋二行,確為絕世神品。大米、小米為真跡,王庭筠不敢說。」

書法史上能堪稱絕世神品的字並不多,這件《研山銘》便是極少數之一!

米芾大字《研山銘》長卷

《研山銘》在整體布局上看起來氣象森嚴,每一個筆畫如同將軍揮刀,此作能夠打動人是由於他獨特的節奏所產生的韻律美,有舒有緩,有輕有重,有收有放,極盡變化之能事。但是其內在氣象卻是渾穆而端嚴的,這便是米芾晚年的書法境界!

米芾大字《研山銘》長卷

如今,我們通過多方努力,終於將這件作品的原作進行了超高清掃描,並採用德國12色微噴儀,還原出了一件跟原作毫無二致的作品,字字與真跡一模一樣。

欲購米芾此《研山銘》,請點擊下面惠購:

米芾大字《研山銘》長卷

相關焦點

  • 米芾一幅罕見的大字珍品,氣勢超邁、沉著痛快,在近代流入日本!
    米芾大字行書《研山銘》而學習大字,唐人的墨跡極少,到了宋代才有一些大字作品出現,在這些人當中,尤其以米芾最佳,米芾在大字上的造詣極高,達到了後人難以企及的水平,但米芾存世的手札較多在近代中國,就有這樣的一件罕見的米芾真跡,流落到了日本,在20多年前,被著名的《觀復博物館》以2999萬元購回,如今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為北京故宮的「鎮館之寶」!
  • 王羲之唯一的傳世書法真跡,卻流落日本1300多年,日本卻拒絕歸還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作品是《蘭亭序》,米芾稱其為「天下第一書」,文章中「共二十一篇」,每一篇「之」都寫得不同,各有所長。唐太宗在《蘭亭序》出版後,將此書臨摹成數幅,分給眾臣賞識,臨死時還將其真跡帶到昭陵殉葬,人們也不能理解《蘭亭序》的真跡。#現在,王羲之唯一看得見的真跡就是「喪亂帖」,這是王羲之五十歲時的佳作。
  • 馬未都:日本有一件李白真跡,到現在都沒要回來,我曾親眼看見過
    馬未都:日本有一件李白真跡,到現在都沒要回來,我曾親眼看見過李白真跡難尋,在國內學術界已經是共識。目前已知國內流傳於世的李白真跡,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上陽臺帖》。《上陽臺帖》也被國內自媒體吹捧得特別厲害,稱其為李白唯一的真跡云云。
  • 39個字的作品,馬未都從日本購回,2999萬元賣給故宮
    其實,它是一幅字畫。最後,米芾還用篆書題寫:寶晉齋研山圖不假雕飾,渾然天成。一副字畫,竟然囊括了米芾的三種書體,價值當然非同小可。 作為書畫作品,在當時應該就只有這兩部分。但它經過歷代名家收藏,在後來的裝裱中添加了第三部分,那就是米友仁、王庭筠和清代書畫家陳浩的題跋。米友仁是米芾的兒子,也是大名鼎鼎的書法家,他特意在上面註明確係米芾真跡。王庭筠是米芾的外甥,也做出了類似的結論。
  • 收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北宋書法真跡,米芾行書《張季明帖》
    米芾的「真趣」論何嘗不是書法藝術領域的「童心」說!米芾主張「真趣」,實際上就是主張書家要表達自已的真性情、真思想、真趣味、真愛好,不必一味模擬前人, 淪為書奴, 更不可矯揉造作, 陷於醜怪。「字有八面」是米芾「真趣」論對藝術實踐的具體要求:結字要靈活多變, 用法要豐富多樣, 總之要把字寫「活」,寫出「性格」。
  • 這幅流落民間的書法瑰寶,曾賣了4個多億,單字價值70多萬!
    曾經就有這樣一件「國寶級」的書法瑰寶,從故宮當中流落民間,在2010年的一場拍賣會當中拍出了4.368億的天價,折合成單字的話,一個字能值70多萬。這件作品就是黃庭堅的《砥柱銘》!通篇行書寫得霸氣側漏,氣勢恢宏,極具感染力!
  • 顏真卿72歲楷書真跡,曾被日本人搶走,如今世上只有這一件了!
    顏真卿楷書《自書告身帖》這件《自書告身帖》乃是顏真卿72歲所寫一件墨跡,也是顏真卿傳世唯一的楷書真跡了。也是學習顏體楷書最佳的一本入門法帖。所以對於初學者而言,儘量避免學習碑刻書法,這樣便不會走彎路,而這件《自書告身帖》便是學習顏體書法唯一的入門之選了。顏真卿這件《自書告身帖》如今藏於日本中村不折氏書道博物館,在上個世紀的的紛亂當中,此作從故宮流出,而被日本人搶走!
  • 米芾送給皇帝的一幅字,瀟灑而痛快,不愧是天賦異稟的書法奇才
    書法的最高境界的代表便是王羲之了,但是很多人直接學習「二王」的書法往往很難有大的進步,這是因為王羲之的書法存世數量較少,在這極少的非真跡的作品當中,很難掌握其書法的規律,所以難以學出成就來。米芾在34歲的時候,給皇帝寫過一件書法,此作叫做《梅花賦》,此作乃是米芾生平為數不多的大字作品之一,也是後人學習大字書法,領會「刷字」和「八面出鋒」筆法的經典之作。此《梅花賦》落款有「奉敕」二字,據考證此作乃是米芾34歲寫給皇帝的一幅字,這件作品後來被宋徽宗看到,服氣得不得了,一時間驚為天人。
  • 米芾很認同晉人參差錯落的寫法
    再反觀米芾《海嶽名言》的這些話,就和當代人寫論文一樣,論文一開始要對前人的研究進行綜述,在此基礎上提出不足和自己的創新點。從這個角度來看,《海》的開篇雖然激烈,但也是要為自己的思想立論,也可以理解的,只不過理論歸理論,米芾的話,也不能奉為聖旨。△吾書小字行書,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跡跋尾,間或有之,不以與求書者。
  • 顏真卿唯一的楷書真跡,這字有千鈞之力,曾被日本人搶去,可惜了
    顏真卿的楷書其實是有真跡的,只不過這幅真跡沒有在中國。這件真跡就是顏真卿在72歲時候寫下的《自書告身帖》,此作通篇以墨跡寫就,字字有千鈞之力,乃是顏真卿書法爐火純青的代表。這件作品有許多名家的題跋,比如米芾、董其昌、賈似道,清朝的梁清標等人。此作一直藏於內府,明朝曾經被大書法家董其昌收藏過,到了清朝最後被賜給了恭親王。
  • 臺北故宮博物院珍品,北宋書法真跡,米芾行草書帖《適意帖》
    導讀米芾有時也視書畫為「遊戲」,也主張任意而為。這正是米芾書學思想的複雜處。不過,與歐、蔡、蘇、黃等人並無不同,此不贅述。人們往往將米芾與蘇東坡、黃庭堅等人並舉。蘇東坡著重強調的是「書意」:「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我書意造本無法」,「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黃庭堅著重強調的是「書韻」:「書畫以韻為主」,「筆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須其韻勝耳」,「病在此處,筆墨雖工,終不近也」;而米芾所著重強調的則是書之「真趣」:「裴休率意寫碑,乃有真趣,不陷醜怪」;「沈傳師變格,自有超世真趣,徐不及也」。
  • 米芾:好字的三個標準,你寫的字符合嗎?
    米芾的字風格獨特,被很多人喜歡。那他的字好在哪裡呢,米芾自己做過總結。一、吸各家所長獨成一家,八面自然出鋒。米芾:智永臨集千文,秀潤圓勁,八面具備,有真跡。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
  • 蘇東坡唯一親筆畫被國人買下,曾流離海外近百年!
    畫中米芾、劉良佐、元代楊遵、明初沐璘等諸多題跋、鈐印見證了名畫的漂泊。1931年抗戰全面爆發後,《木石圖》在亂世中流入日本,此後下落不明。直到今年春季,佳士得拍賣行在日本進行藏品徵集時,有日本藏家主動聯繫稱手上有國寶,並發來圖片,圖片顯示的正是這幅《木石圖》。
  • 顏真卿唯一的楷書真跡,曾經被日本人搶走,書法史上最大的遺憾!
    顏真卿楷書《自書告身帖》晉朝的楷書高手很多,以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但是目前我們看到的均為小楷,大字楷書沒有見過。如今,顏真卿的楷書傳世真跡僅有一冊,那就是這件楷書長卷《自書告身帖》。這件《自書告身帖》書與公元780年,這一年顏真卿71歲,正是他人生當中書法藝術最為醇厚的時候,這個時候其書法已經爐火純青,達到了入神坐照的境界。
  • 馬未都:唯一主動歸還中國頂級文物的日本女人,值得欽佩
    據馬未都先生講述,2008年1月,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專程趕赴日本迎回了一尊嬋冠菩薩像,這是一尊世界上極為罕見的佛教造像,距今1500多年。中為佛像來自於日本的美秀博物館,這是一家非常獨特的博物館,創辦人是小山美秀子,1910年生人。
  • 米芾《長壽庵詠梅詩》寫嗨了
    米芾(1051-1107),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集書畫家、鑑定家、收藏家於一身。其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米芾書法,素以酣暢淋漓著稱,寫得十分勁爽,比如本文展示的《長壽庵詠梅詩》便是代表。
  • 圓明園流失的文物,價值3000萬,卻被馬未都2408萬「撿漏」
    一提到撿漏就不得不提撿漏之王馬未都先生。作為撿漏界的絕對王者,他定然也不會錯過圓明園流失的文物。二、馬未都「撿漏」圓明園文物一般來說,圓明園流失的文物最有可能在拍賣會上面存在。在2007年的時候,北京瀚海舉辦了一場拍賣會,在這場拍賣會上有一件大瓷瓶成為了此次的重頭戲。
  • 馬未都新作《國寶100》:講述100件國寶的100個故事
    中新網北京9月4日電 (記者 高凱)觀復博物館創辦人、著名收藏家馬未都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新書《國寶100》3日晚在線上首發。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
  • 王羲之這幅字流落日本1300多年,字字精彩,將情感與書法完美融合
    在中國盛唐時期,文化極其開明與昌盛,以至於有萬國來朝的轟動,來自世界許多國家的商人或者布道者匯集於長安城中,其中就有許多日本人。從梁武帝開始一直到唐代,皇家便不遺餘力廣泛搜集王羲之的法帖真跡,到了太宗時期,皇家內府所藏,已經有3000多紙王羲之的法帖了。
  • 比馬未都還會撿漏的畫家,去德國20萬贖回一塊爛布,今值100億
    一個中國畫家,可謂是比馬未都還會「撿漏」,跑來德國看到了這塊爛布,然後用20萬贖回,如今這塊爛布值100億之多。那麼,事情具體如何,下面就給大家詳細講解一下。這名中國的畫家便是徐悲鴻。提起徐悲鴻,大家一定印象深刻。諸如《奔馬圖》,《愚公移山圖》都是他的佳作。徐悲鴻是一個寫實主義者,反對抄襲作假。而這位大畫家,便是因為一次機緣巧合,得到了他一生的摯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