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過書法經驗的朋友都知道,學書法當以「二王」為宗。魏晉時期的書法與唐代的書法,也是每一個書法人所必須探索的路徑!
但是如今流傳下來的晉唐書法作品,僅為小字作品,大字作品極為罕見,很多人為了寫大字,便將「二王」的字直接放大來寫,結果字勢全無。
在「二王」的筆法系統當中,是僅僅適合寫小字的,那個時代的人們幾乎不寫大字,書法對於他們來講,僅僅是傳遞信息的工具而已。到了唐代也極少有大字,顏真卿上追漢魏,以篆籀筆法書寫行草書,學顏真卿的筆法是可以直接將字來放大寫的,這一點我們以後會細談。
直到宋代,由於宣紙與毛筆的發展,才漸漸有了大字,而在宋代,大字墨跡流傳下來最多且筆法極為精湛的要屬米芾了。米芾是宋朝流傳下來墨跡最多,且功力最深,也最為接近晉唐氣脈的一個人,所以後世之人學習米芾也最容易出成就!
米芾歲壽不長,僅僅活了56歲,他一生以石為痴,在他晚年的時候,他得到了一塊「靈璧石」,此石為曠世奇寶,米芾極為鍾愛,連續幾天晚上,捧著這塊石頭才能入睡,為了紀念此物,便寫下了一幅大字神作,就是這就是著名的《研山銘》!
此作乃是米芾平生唯一的大字極品,其餘皆不足觀,此作在米芾死後一直藏於皇宮內府,到了元代被大收藏家柯九思收藏,近代八國聯軍入侵,此作流落日本。距今已經流落日本100多年!
18年前,此作被馬未都以2999萬買回中國,加上其他支出,花了3000多萬,如今收藏在了北京的故宮博物院、
《研山銘》與其他的作品不同,沒有急躁與狂逸之氣,相反的是一種平和而篤定,乃是米芾晚年爐火純青之作。此作在結字上極致展現了他「刷字」的風採,字字沉穩如帚,力求中鋒貫之,每一個都一脈自然能夠因字附型,有著極為強烈的造型能力。
在單字與行氣的處理上,疏密、欹側、開合在米芾這裡已經融化在筆端,不假思索而天然自成,真正的「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相對於早年的作品則更為自然而平和!
鑑定大師徐邦達先生看到這幅字說道:
「米芾大行書《研山銘》卷,後附其子米友仁跋二行,確為絕世神品。大米、小米為真跡,王庭筠不敢說。」
書法史上能堪稱絕世神品的字並不多,這件《研山銘》便是極少數之一!
《研山銘》在整體布局上看起來氣象森嚴,每一個筆畫如同將軍揮刀,此作能夠打動人是由於他獨特的節奏所產生的韻律美,有舒有緩,有輕有重,有收有放,極盡變化之能事。但是其內在氣象卻是渾穆而端嚴的,這便是米芾晚年的書法境界!
如今,我們通過多方努力,終於將這件作品的原作進行了超高清掃描,並採用德國12色微噴儀,還原出了一件跟原作毫無二致的作品,字字與真跡一模一樣。
欲購米芾此《研山銘》,請點擊下面惠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