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北宋書法真跡,米芾行書《張季明帖》

2020-12-22 漢府古文化

導讀

隨著社會的發展,個體情感的滿足、生命力的弘揚必然要求藝術突破人倫教化的束縛。晚明思想家李贄的「童心」說就是這種要求的必然產物:「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李贄要求以「童心——真心」作為創作基礎和方法,得到徐渭、袁中郎、湯顯祖、馮夢龍等各藝術領域主要人物的極力讚賞和推崇,終於促成了晚明浪漫主義藝術風潮。

米芾的「真趣」論何嘗不是書法藝術領域的「童心」說!米芾主張「真趣」,實際上就是主張書家要表達自已的真性情、真思想、真趣味、真愛好,不必一味模擬前人, 淪為書奴, 更不可矯揉造作, 陷於醜怪。「字有八面」是米芾「真趣」論對藝術實踐的具體要求:結字要靈活多變, 用法要豐富多樣, 總之要把字寫「活」,寫出「性格」。觀米芾書法, 點畫飛動, 無拘無束, 仿佛一顆自由的心在紙上躍動, 正是其「字有八面」的明證。

不過, 米芾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思想家, 他並未將其觀點提升到理論化、系統化的高度;北宋也不象晚明, 晚明的在野文人普遍有一種反傳統意識。否則, 米芾的藝術精神何至於要等到晚明才得到徐渭、王鐸、張瑞圖、黃道周等浪漫主義大師的普遍繼承和大力弘揚。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收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北宋書法真跡,米芾行書《張季明帖》。

米芾行書真跡欣賞

米芾行書《張季明帖》 紙本。

現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釋文

餘收張季明帖。雲秋氣(衍字點去)深,不審氣力復何如也,真行相間,長史世間第一帖也。其次"賀八帖"。餘非合書。

局部放大圖片

【感謝閱讀,更多碑帖,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珍品,北宋書法真跡,米芾行草書帖《適意帖》
    導讀米芾有時也視書畫為「遊戲」,也主張任意而為。這正是米芾書學思想的複雜處。不過,與歐、蔡、蘇、黃等人並無不同,此不贅述。人們往往將米芾與蘇東坡、黃庭堅等人並舉。從宏觀上論述北宋書法與其它各代的區別,三家並舉未嘗不可,因為他們都是北宋尚意書風的主要旗手,他們的藝術主張基本上是一脈相承,前後呼應的。但是,當我們進行斷代分析時,就會發現他們不僅擁有個人風格,而且藝術趣味也頗有區別。
  • 這些古代經典書法,都被日本人搶去了!
    鄭板橋行書軸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 《行書軸》是鄭板橋書法的代表作「六分半書」,世人稱「板橋體」。 祝允明《出師表》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
  • 看到顏真卿真跡,日本天皇夫婦分別說了句話
    日本明仁天皇夫婦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參觀「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展覽。(圖片來源:日本《每日新聞》)記者 陳洋中國國寶、顏真卿真跡《祭侄文稿》目前仍在日本東京展出。《每日新聞》消息,日本明仁天皇夫婦20日晚前往東京國立博物館參觀了「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展覽。 據《每日新聞》描述,顏真卿代表作《祭侄文稿》是首次在日本公開展出,因此天皇夫婦在參觀期間,一邊認真聽有關《祭侄文稿》的講解,一邊認真地欣賞顏真卿的書法作品。
  • ...顏真卿書法 日本旅遊 日本人氣 趙星 東京國立博物館 門票 紀...
    原標題:5萬中國人去日本看顏真卿展:排隊一小時,看展五六秒  2019年開年,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顏真卿手稿《祭侄文稿》,傳出被外借給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覽,一時引起軒然大波,引得兩岸人民廣泛關注。  本報記者  赴日本看展  展覽這麼熱門,2月19日本報記者趙星作為一個書法愛好者,也趕赴日本一睹顏魯公的真跡。
  • 吾閱書一世,老矣,信天下第一帖也——米芾學書之六
    米芾34歲,得王獻之《十二月帖》米芾36歲,《張季明帖》《秋暑憩多景樓詩》米芾37歲,見到《晉賢十四帖》,追摹之。書《李太師帖》《好事家帖》《武帝書帖》《論書帖》《知府帖》《相從帖》,認為謝安書格高於羲獻。
  • 米芾一幅罕見的大字珍品,氣勢超邁、沉著痛快,在近代流入日本!
    有過書法經驗的人都知道,「書不入晉,終入野道」,但是晉人書法也有一個最大的,那就是存世的書法作品當中,沒有大字,而「二王」的字,又不能直接放大來寫,所以這就導致長期學「二王」的帖學一路的人,在寫大字上沒有很好的學習範本。
  • 王羲之唯一的傳世書法真跡,卻流落日本1300多年,日本卻拒絕歸還
    7歲時,王羲之跟隨女書法家衛夫人臨摹書法至12歲。在十二歲之前,王羲之一直認為跟隨衛夫人可以學到很大的本領,直到他看過李斯、蔡邕、張昶這些大書法家的書法,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就像張芝所說的「草書之祖」,張芝是個很好的榜樣。王羲之非常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把書法藝術推向頂峰,與張芝、鍾繇、王獻之並稱為書中四賢。
  • 蘇軾和米芾書法的交往與較量
    而蘇軾這位老大哥也很對得起他,估計兩人推心置腹講了書法上的好多事,反正分手之後,米芾聽了蘇軾的話,「始專學晉人,其書大進」。聽君一席話,勝寫十年字。從此,米芾走上了一條通向書法大家的光明道路。《參政帖》米芾書。紙本,縱30釐米,橫12.2釐米,行書三行,27字,款署「芾記」。現藏上海博物館。米芾《臨沂使君帖》,又稱戎薛帖。行草書。紙本。本帖為信札一則,縱31.4釐米,橫25.1釐米。
  • 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了我國兩件定窯寶物,是北宋時期的文物!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誕生了很多珍貴的文物,但因為晚晴的衰落,致使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我們的大門,搶奪了我們不少文物,這些文物至今還珍藏在這些外國博物館中。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了我國兩個定窯寶物,是北宋時期的文物!
  • 一位狂人寫的書法,被譽為「天下第一美帖」,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
    在北宋書壇有這樣的一個人,他的母親是皇帝的乳母,所以自幼跟皇帝交好,他有著極高的藝術天分,在書法和繪畫方面有著極高的才能,他處世癲狂,目空一切,喜歡石頭,見到了石頭納頭便拜。他對於名家真跡法帖不遺餘力得尋找,得不到就耍無賴,堪稱書壇第一痴人,也是有名的狂人!他就是米芾。
  • 楊凝式所寫《韭花帖》,只有63個字,被稱為行書的典範之作!
    但他當年所題寫的牆壁早已不復存在,他的其墨跡僅存有《韭花帖》《盧鴻草堂圖題跋》《神仙起居帖》《夏熱帖》數種。還有傳世刻本有《雲駛月暈帖》《步虛詞》。韭花帖 五代 楊凝式行楷書《韭花帖》最早收錄於《宣和畫譜》第十九卷。該帖中的字險中有夷,似敲反正,古雅凝重而又不失自然生動。
  • 與蘇軾,黃庭堅齊名的米芾:下筆放縱恣意,歪歪扭扭,卻奇而不散
    說到米芾,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宋代著名書畫大家,與蘇軾,黃庭堅,蔡襄這些大咖齊名,並稱宋四家。在當代的行書國展入展作品中米芾的風格起碼佔30%,可見他的書法到如今依舊有著非凡的影響力。然如果不論蘇東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黃庭堅作為江西詩派的領袖的影響,但就書法一門藝術而言,米芾傳統功力最為深厚,尤其是行書,實出二者之右。如果說二王書法堪稱最經典,那麼米芾書法,無疑是最華麗的,他的字,堪稱視覺盛宴。米芾在北宋諸多書家中功力最為深厚,用筆迅疾而勁健,盡興盡勢盡力,結字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點。
  • 北宋的蘇軾和米芾,到底誰的書法更牛?終於有人說清了!
    北宋的蘇軾和米芾,同為「北宋四大家」,到底誰的書法更牛?關於這一話題,歷來有所爭議。「麓風軒」認為,米芾走的是專業的書法道路,論書法技法與成就,米芾更高;蘇軾走的是綜合化道路,論書法影響力,蘇軾更大,特別是文人書法、「尚意」書風的確立,使蘇軾成為「文壇宗主」當之無愧。此話怎講呢?
  • 好帖分享:明朝行書第一帖《飲中八仙歌》欣賞,學行書的首選好帖
    行書則和楷書恰恰相反,行書在臨習古人墨跡時,帖的佔比遠遠大於碑的佔比,其一帖在明代之後保存的基本比較完整,更加的利於學習;其二是碑在雕刻的時候很容易出現偏差,不易長久學習。說道這裡很多人就會反問《蘭亭序》不是學行書的最好的教程嗎?沒錯,蘭亭序卻是學習行書的好教程也是行書的最高成就。但是蘭亭序現存的是不是真跡一直都在爭論當中,再者就是蘭亭序不能只作為行書的唯一法帖。
  • 流失日本的4幅書法作品,一幅是王羲之真跡,如今價值連城!
    大家肯定會想到書聖王羲之,還有楷書鼻祖鍾繇,趙孟等知名的書法家,正是在這些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影響下,我國的書法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傳承,不僅影響著我國的後世書法愛好者,就連日本這樣的國家也非常的喜歡收藏中國古代的字畫。今天小七就給大家介紹4幅流失日本的古代名家作品,其中一幅那可是王羲之書法真跡,如今價值連城。
  • 臺北故宮博物院至寶《祭侄文稿》要赴日本展出,網友說,不能去
    中國書法擁有著迷人的魅力,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中有三件作品堪稱國之至寶,這三件就是「天下三大行書」。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真跡已經失傳,只有臨本存世。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和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如今都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 米芾為何口出狂言
    米芾自幼學習書法,和當時宋人習書模式相同,是從顏真卿的楷書入手。【餘初學顏,七八歲也,字至大一幅,寫簡不成。見柳而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出於歐,乃學歐。——米芾《自敘帖》】米芾《自敘帖》局部但是隨著米芾在書法之路上的探索和認識的不斷提升,他發現顏真卿等人的書法存在一些詬病,於是對當時人們追捧的唐人書法產生了質疑。
  • 米芾唯一的大字真跡,流落日本100多年,被馬未都3000多萬買回!
    有過書法經驗的朋友都知道,學書法當以「二王」為宗。魏晉時期的書法與唐代的書法,也是每一個書法人所必須探索的路徑!但是如今流傳下來的晉唐書法作品,僅為小字作品,大字作品極為罕見,很多人為了寫大字,便將「二王」的字直接放大來寫,結果字勢全無。
  • 王羲之唯一現世書法真跡:僅僅62字,千年前被日本收藏,視為國寶
    王羲之,站在中國書法史頂峰的人物,《蘭亭序》更是頂峰之作,是公認的「天下第一行書」,沒有之一。《蘭亭序》是王羲之47歲時所作,內容是描述自己和友人會聚蘭亭的之事,內容共計327個字,逸筆天成,而且變化結構、轉換筆法,匠心獨運而又不毫無安排造作的痕跡。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史上的「天下第三行書」
    寒食帖 中國書法史上的前兩大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和顏真卿的《祭侄稿》,「天下第三行書」就是的《寒食帖》,它的作者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宋朝詩人蘇東坡。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詩詞開豪放一派,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他做官曾做到禮部尚書,翰林學士等職。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貶官放逐。他是一個為人正直,性格曠達,才華橫溢的大才子。也正是由於他自身很多優點,常常遭到同朝為官的小人嫉恨而蒙受冤屈。這個《寒食帖》就是蘇東坡內心深處的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