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年號「貞觀」取自《易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2020-12-13 呸呸的小故事

歷史上哪些些年號原自《易經》

在中國古代,許多帝王為了確保江山穩固,都會求教於風水師,有時帝王的年號甚至朝代的名稱也取自於《易經》。漢武帝劉徹把他即位的第年稱為「建元」之年。西晉司馬炎曾有年號「鹹寧』,取自《易經》中:「首出庶物,萬國鹹寧。」隋煬帝楊廣在605年取年號「大業」,來自《易經·繫辭上》「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斷之謂盛德'。

唐太宗曾有年號「貞觀」,取自《易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貞,正也;觀,示也。「貞觀」以正示人也。唐高宗曾取年號「鹹亨」,取自《易經》:「含弘廣大,晶物鹹享。」鹹,皆、都;亨美好。鹹亨,即一切都平安美好。

元世祖忽必烈,就是採納漢族官僚劉秉忠的建議,改國號為「元」。這是取自《易經》中「大哉乾元」,哉是語氣詞,乾元是天的意思。而明朝的「明」字,則取自《易經》中「大明終始」,大明指太陽,意思是像太陽一樣永放光明,故取朝代名為「大明」。

最早的曆書是夏小正嗎

《夏小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文獻之一,也是現存採用夏時最早的曆書。《夏小正》由「經」和「傳」兩部分組成,全文共四百多字。它的內容是按一年12個月,分別記載每月的物候、氣象、星象和有關重大政事,特別是生產方面的大事。書中反映當時的農業生產的內容包括穀物、纖維植物、染料、園藝作物的種植,蠶桑,畜牧和採集、漁獵。蠶桑和養馬頗受重視,馬的閹割,染料的藍和園藝作物的芸、桃、杏等的栽培,均為首次見於記載。

黃曆與皇曆是一回事嗎

考古發現,中國在四千多年以前就開始有了曆法,用甲骨文記載的曆書,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黃曆」與「皇曆」都是中國古代使用的曆書,但它們並不是同一回事。

黃曆是黃帝歷的簡稱。唐朝詩人盧照鄰《中和樂·歌登封章》:「炎國喪寶,黃曆開睿」。黃帝歷傳說是黃帝創造的曆法,它在我國西漢之前使用的六種古曆法(黃帝歷、擷頊歷、夏曆、殷歷、周曆和魯歷)中是最古老的。所以人們習慣把曆書稱為黃曆。

「皇曆」則是「官方」曆書。歷代皇帝都很重視曆法。曆書能夠在民間廣泛流傳還是在有了印刷術之後。中國第一本雕版印刷的曆書,是唐文宗(李昂)大和九年(835年)制訂的《宣明歷》。《宣明歷》對日月、時辰和節令等已有詳細的記載。唐文宗下令曆書必須經皇帝親自審定後才能頒布,並且規定了只許官方印,不準私人印。從此,曆書就成了「皇曆」。當時的「皇曆」是將一年分為十二冊,每冊一個月,每頁寫上月份和日期,由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每天日曆的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每月月終先交皇帝過目,然後交史官存檔。關於「皇曆」一詞,據說與宋太宗有關,宋太宗每年到了歲晚,都給文武百富各送曆書一本,這本曆書裡刻有農曆日期節令,以及在耕作種植方面的普通知識。因為曆書是皇帝所送,故此叫它做「皇曆」。

「皇曆」與「黃曆」諧音,所以,也習慣稱做「黃曆」。黃曆在清朝還有個名稱叫「時憲書」或「憲書」,那是為了避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之名諱而改的。

何為《大衍曆》

大衍曆亦稱「開元大衍曆」。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起施行29年的曆法。因立法依據《易》象大衍之數而得名。為僧一行編制。僧一行,原名張遂唐朝魏州昌樂(今河南濮陽市南樂縣)人。張遂自幼天資聰穎,刻苦好學博覽群書。青年時代到長安拜師求學,研究天文和數學,很有成就,成為著名的學者,後出家做了和尚。唐玄宗即位後,被召為朝廷的天文學顧問。

張遂從725年開始編訂曆法,至逝世前完成草稿,即《大衍曆》,728年頒行。《大衍曆》共分七篇包括平朔望和平氣、七十二候,日月每天的位置與運動每天見到的星象和晝夜時刻、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結構嚴謹,演算合乎邏輯,在日食的計算上,首次考慮到全國不同地點的見食情況。《大衍曆》比以往的曆法更為精密,為後世曆法所師。

《大明曆》是誰編制的

祖衝之在天文曆法方面的成就,大都包含在他所編制的《大明曆》中。在祖衝之之前,人們使用的曆法是天文學家何承天編制的《元嘉歷》。祖衝之經過多年的觀測和推算,發現《元嘉歷》存在很大的誤差。於是祖衝之著手制訂新的曆法,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他編製成了《大明曆》。大明曆在祖衝之生前始終沒能採用,直到梁武帝天監九年(公元510年)才正式頒布施行。

《大明曆》採用的朔望月長度為29.5309日,這和利用現代天文手段測得的朔望月長度相差不到一秒鐘。在《大明曆》中,祖衝之提出了在391年插入144個閏月的新閏周。根據新的閏周和朔望月長度,我們可以求出《大明曆》的回歸年長度是3652428日,與現代測得回歸年長度僅差萬分之六日,也就是說一年只差46秒,這是非常精確的資料了。

為何把一年平分為24節氣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後來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24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24節氣。

《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8個節氣名稱。這8個節氣,是24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8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後來,在《淮南子》一書,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24節氣的名稱。

24節氣在農曆中處於什麼地位

24節氣在農曆中佔有主要地位,對人們的生產、生活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推算農曆時,「冬至」是處於首要地位的,確定了冬至也就確定了農曆的年長(是12個月還是13個月)。在現今的農曆計算中,「春分」也是非常重要(回歸年是以它起點定義的)的。另外22節氣都是農曆歷月的標誌,都是農曆置閏的重要依據。22節氣中的「四立」是我國傳統的四季的正式起點。22節氣是我國傳統曆法中(中國的十二宮歷,其本身是農曆的一部分,類似西方太陽十二宮)的起點。

在農曆歷月中標註節氣,其本身就體現了節氣的主要作用,這是農曆區別於國外的其他陰陽合曆的標誌。農曆節氣是直接以黃經度數計算的「真節氣」,其精度很高。

相關焦點

  • 古代皇帝的「年號」都是怎麼制定出來的?方法有六種
    其實,古人給年號起名字,也會用到同樣的方法。只不過,他們查的這個「字典」不是我們今天用的《新華字典》,而是《易經》。《易經》,是古人闡述天地萬物變化的一部哲學經書,所以,裡面隱含著非常多的吉祥話和吉祥字。例如貞、亨、鹹、乾、利、元等等。
  • 易經繫辭原文與註解
    一是《易經》產生的情況及來源,二是《易經》與天地宇宙的關係﹔三是談及《易經》的具體不同卦象如何構成﹔四是談及《易經》的功能。《繫辭傳》的思想是十分複雜的,內涵極深,故此歷來有不少人去注釋和研究它。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兇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聵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 讀《易經》必須先讀《繫辭》,《繫辭》第一章就有三個重點
    我們從2020年10月21日開始,已經在自媒體平臺上,發布了十多篇讀解《易經》的文章。我們發布這些文章的目的,只是為了跟大家分享我們對《易經》的理解,尤其是跟大家分享我們對《易經》的讀解思路。被稱為群經之首的《易經》,本來就非常難讀,要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多的人去研究,也不會有這麼多的註解和說法。
  • 唐朝貞觀之治時期社會究竟是什麼樣子?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唐太宗對內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對外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這種盛世局面被後人稱之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也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 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就是最好的例子
    唐太宗李世民,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的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后竇氏。唐太宗在位期間,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 ,出自《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 《易經》的道,繫辭傳中只用了八個字
    易道的總結在繫辭中只用了八個字!(以下敘述全為小編個人理解,僅供參考,若有問題還請糾正!)在易經《繫辭傳》中這樣說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 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是故其辭危。 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 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 日本:年號取自中國古籍
    日本:年號取自中國古籍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8.08.27 星期一     隨著明年5月1日日本天皇的更替,日本民眾可能會迎來一個更富有 「民族特色」的新年號。
  • 《易經》的核心就是象,必須依靠《繫辭》才能理解象的含義
    象,是《易經》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可以說是整部《易經》的核心,《易經》自秦漢以後之所以分成兩派六宗,或者加上丹道、堪輿、星相、醫藥共為十宗,乃至後世又有理、象、數之說,可全是《易經》的象所惹出來的事。古往今來,有很多的文人學者對於《易經》的象,提出過各種各樣的觀點,綜其內容真可謂浩如煙海。
  • 部編版:七下歷史第2課《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②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評價唐太宗。③知道武則天的治國措施及其影響。④知道唐玄宗和「開元盛世」,初步認識唐朝興盛的原因【學習重點】貞觀之治、女皇武則天、開元盛世【歷史典故】③唐太宗即位: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號「貞觀」,他就是著名的唐太宗。
  • 《易經》是怎麼寫成的?用孔子《繫辭》來還原大過卦的創作
    我們在上一篇《讀易經必須先讀繫辭,繫辭第一章就有三個重點》的文章中,已經對《繫辭》第一章的內容作了講解分析。《繫辭》第一章共有三個重點內容:一,伏羲採用取象類比的方法,把天地萬物分為八卦。二,八卦的互相作用,造成了天地萬物的運行變化。
  • 《易傳·繫辭》中的聖人
    《易傳,繫辭》作者講「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所謂「出圖,洛出書」,根據傳說,伏羲氏見龍馬負圖出於黃河。它的身上有紋如八卦。他依此畫出八卦;大禹見神龜出洛水,背上有文字,他依此作《尚書·洪範》。這兩則傳說雖然不一定可靠,但是可以肯定一點,遠古的 中國 智者們對天地之道是非常關注的。而正是這種關注。
  • 唐朝的貞觀之治的局面,和唐太宗這些用人思想的特點脫不了關係
    唐太宗在用人方面上始終堅持虛心納諫,賞罰公正,選賢任能,用人不疑,推誠相待的原則,最終唐朝開啟了貞觀之治的局面。下面來詳細介紹一下唐太宗用人思想的特點。(一)選拔官吏太宗主張選拔官員應該擴大用人範圍,這也是他用人思想的關鍵之處。
  • 「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公元649年),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 所有皇帝都有年號嗎?年號怎麼來的?歷史最有名的十個皇帝年號!
    二 元狩元狩是漢武帝的第四個年號。元朔六年十月,漢武帝在一次狩獵時獲得一隻「一角而足有五蹄」的獸(即一角獸)。因此改年號為「元狩」。取此名的另一個原因是漢朝對匈奴大規模反擊的進行。狩,有征伐的意思。使用時間前122年至前117年,歷時6年。三 甘露甘露是漢宣帝的第6個年號。漢朝使用甘露這個年號一共四年。
  • 好聽又有內涵的名字,藏在《易經》裡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名出於《中庸》:「居易以俟命」,而其字樂天出於《易·繫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唐朝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字觀光。出自《易經·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 為何我們叫李世民為唐太宗,而不是某某帝或年號?沒有辦法!
    漢武帝唐宋的皇帝,我們常叫某某宗,或某某祖,如唐太宗、宋太祖;明清兩代的皇帝,我們直接稱呼年號,如康熙皇帝;>以李世民為例,有人感到奇怪,為什麼我們稱他唐太宗,而不是叫唐文帝,或者貞觀皇帝?漢景帝自三國起,廟號泛濫……由於諡號字數膨脹,皆為美諡,廟號又成評價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