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哪些些年號原自《易經》
在中國古代,許多帝王為了確保江山穩固,都會求教於風水師,有時帝王的年號甚至朝代的名稱也取自於《易經》。漢武帝劉徹把他即位的第年稱為「建元」之年。西晉司馬炎曾有年號「鹹寧』,取自《易經》中:「首出庶物,萬國鹹寧。」隋煬帝楊廣在605年取年號「大業」,來自《易經·繫辭上》「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斷之謂盛德'。
唐太宗曾有年號「貞觀」,取自《易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貞,正也;觀,示也。「貞觀」以正示人也。唐高宗曾取年號「鹹亨」,取自《易經》:「含弘廣大,晶物鹹享。」鹹,皆、都;亨美好。鹹亨,即一切都平安美好。
元世祖忽必烈,就是採納漢族官僚劉秉忠的建議,改國號為「元」。這是取自《易經》中「大哉乾元」,哉是語氣詞,乾元是天的意思。而明朝的「明」字,則取自《易經》中「大明終始」,大明指太陽,意思是像太陽一樣永放光明,故取朝代名為「大明」。
最早的曆書是夏小正嗎
《夏小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文獻之一,也是現存採用夏時最早的曆書。《夏小正》由「經」和「傳」兩部分組成,全文共四百多字。它的內容是按一年12個月,分別記載每月的物候、氣象、星象和有關重大政事,特別是生產方面的大事。書中反映當時的農業生產的內容包括穀物、纖維植物、染料、園藝作物的種植,蠶桑,畜牧和採集、漁獵。蠶桑和養馬頗受重視,馬的閹割,染料的藍和園藝作物的芸、桃、杏等的栽培,均為首次見於記載。
黃曆與皇曆是一回事嗎
考古發現,中國在四千多年以前就開始有了曆法,用甲骨文記載的曆書,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黃曆」與「皇曆」都是中國古代使用的曆書,但它們並不是同一回事。
黃曆是黃帝歷的簡稱。唐朝詩人盧照鄰《中和樂·歌登封章》:「炎國喪寶,黃曆開睿」。黃帝歷傳說是黃帝創造的曆法,它在我國西漢之前使用的六種古曆法(黃帝歷、擷頊歷、夏曆、殷歷、周曆和魯歷)中是最古老的。所以人們習慣把曆書稱為黃曆。
「皇曆」則是「官方」曆書。歷代皇帝都很重視曆法。曆書能夠在民間廣泛流傳還是在有了印刷術之後。中國第一本雕版印刷的曆書,是唐文宗(李昂)大和九年(835年)制訂的《宣明歷》。《宣明歷》對日月、時辰和節令等已有詳細的記載。唐文宗下令曆書必須經皇帝親自審定後才能頒布,並且規定了只許官方印,不準私人印。從此,曆書就成了「皇曆」。當時的「皇曆」是將一年分為十二冊,每冊一個月,每頁寫上月份和日期,由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每天日曆的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每月月終先交皇帝過目,然後交史官存檔。關於「皇曆」一詞,據說與宋太宗有關,宋太宗每年到了歲晚,都給文武百富各送曆書一本,這本曆書裡刻有農曆日期節令,以及在耕作種植方面的普通知識。因為曆書是皇帝所送,故此叫它做「皇曆」。
「皇曆」與「黃曆」諧音,所以,也習慣稱做「黃曆」。黃曆在清朝還有個名稱叫「時憲書」或「憲書」,那是為了避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之名諱而改的。
何為《大衍曆》
大衍曆亦稱「開元大衍曆」。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起施行29年的曆法。因立法依據《易》象大衍之數而得名。為僧一行編制。僧一行,原名張遂唐朝魏州昌樂(今河南濮陽市南樂縣)人。張遂自幼天資聰穎,刻苦好學博覽群書。青年時代到長安拜師求學,研究天文和數學,很有成就,成為著名的學者,後出家做了和尚。唐玄宗即位後,被召為朝廷的天文學顧問。
張遂從725年開始編訂曆法,至逝世前完成草稿,即《大衍曆》,728年頒行。《大衍曆》共分七篇包括平朔望和平氣、七十二候,日月每天的位置與運動每天見到的星象和晝夜時刻、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結構嚴謹,演算合乎邏輯,在日食的計算上,首次考慮到全國不同地點的見食情況。《大衍曆》比以往的曆法更為精密,為後世曆法所師。
《大明曆》是誰編制的
祖衝之在天文曆法方面的成就,大都包含在他所編制的《大明曆》中。在祖衝之之前,人們使用的曆法是天文學家何承天編制的《元嘉歷》。祖衝之經過多年的觀測和推算,發現《元嘉歷》存在很大的誤差。於是祖衝之著手制訂新的曆法,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他編製成了《大明曆》。大明曆在祖衝之生前始終沒能採用,直到梁武帝天監九年(公元510年)才正式頒布施行。
《大明曆》採用的朔望月長度為29.5309日,這和利用現代天文手段測得的朔望月長度相差不到一秒鐘。在《大明曆》中,祖衝之提出了在391年插入144個閏月的新閏周。根據新的閏周和朔望月長度,我們可以求出《大明曆》的回歸年長度是3652428日,與現代測得回歸年長度僅差萬分之六日,也就是說一年只差46秒,這是非常精確的資料了。
為何把一年平分為24節氣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後來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24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24節氣。
《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8個節氣名稱。這8個節氣,是24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8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後來,在《淮南子》一書,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24節氣的名稱。
24節氣在農曆中處於什麼地位
24節氣在農曆中佔有主要地位,對人們的生產、生活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推算農曆時,「冬至」是處於首要地位的,確定了冬至也就確定了農曆的年長(是12個月還是13個月)。在現今的農曆計算中,「春分」也是非常重要(回歸年是以它起點定義的)的。另外22節氣都是農曆歷月的標誌,都是農曆置閏的重要依據。22節氣中的「四立」是我國傳統的四季的正式起點。22節氣是我國傳統曆法中(中國的十二宮歷,其本身是農曆的一部分,類似西方太陽十二宮)的起點。
在農曆歷月中標註節氣,其本身就體現了節氣的主要作用,這是農曆區別於國外的其他陰陽合曆的標誌。農曆節氣是直接以黃經度數計算的「真節氣」,其精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