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易經》必須先讀《繫辭》,《繫辭》第一章就有三個重點

2020-12-13 心慧文化

我們從2020年10月21日開始,已經在自媒體平臺上,發布了十多篇讀解《易經》的文章。我們發布這些文章的目的,只是為了跟大家分享我們對《易經》的理解,尤其是跟大家分享我們對《易經》的讀解思路。

被稱為群經之首的《易經》,本來就非常難讀,要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多的人去研究,也不會有這麼多的註解和說法。

要介紹《易經》可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太多的原理和內容要講,《易經》中的任何一個話題,說少了別人無法理解,說多了就要牽涉到很多的內容。

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寧可自己寫文章,也不去回答別人的提問,也不去評價別人的文章,因為任何話說出來,就必須要對別人負責,都必須讓別人開卷有益,而不是逞一時口舌之快。所以我們覺得,與其不完整的回答別人的問題,不如寫一篇完整的文章讓別人來看。

若是按照古代註解的方式,採用一字一注或一句一注,則往往為了一個字一句話要講到大段的原理,為了講清楚一個原理又要扯出很多別的原理,恐怕讀者都沒心思往下看了。

若是採用先講原理再講經文的辦法,則原理部分的內容又實在太多太複雜,會越扯越遠,讓讀者看了都會一頭霧水。

根據我們自己以前學習《易經》的經驗,是在理解了中國上古道家文化的基本理論之後,先對《易經》的創作目的和創作過程有個大概的了解,再對其中一二個卦作為案例來進行簡單的讀解,等有了這些初步的概念體會之後,再回過頭來讀解《繫辭》,就能對《易經》有個全面的體會了,才不至於多走冤枉路。

所以,我們以前用了十篇文章,來講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又用了四篇文章,以離卦和益卦為例,介紹了對《易經》每一卦的讀解方法,並強調了對任何一卦的讀解都是同樣的方法。

了解了以上這些內容之後再來讀《繫辭》,再用《繫辭》中所講到的原理,回過頭來對照前面的這麼多內容和離卦益卦這兩個例子,就可以達到融會貫通了,也就能明白前面的很多說法,為什麼要這樣說而不是那樣說的原因了,也就能很清楚的判斷出,古往今來這麼多對於《易經》的註解和說法,究竟是誰對誰錯了。

我們在前一篇《孔子為什麼要寫作繫辭,就是為了輔導後人讀懂易經》的文章中,已經簡單的介紹了《繫辭》第一章第一段的內容,就是天地萬物都可以用歸納分類的方法分成若干類,再利用取象類比的原理,來推測某些事物的變化吉兇了。

《繫辭》第一章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帛書意思與今本完全一致。

《繫辭》第一章的第一段說到,我們把剛動的天和靜柔的地,作為天地萬物的兩個極端確定下來以後,形成了乾坤這兩個象。

再用取象類比的方法,把萬事萬物歸納劃分為六類,分別為雷、風、水、火、山、澤,並把這六類歸納為六個象,分別為震、巽、坎、離、艮、兌,加上乾坤兩個象,總共八個象,並取名為八卦。通過這樣的歸納分類,天地萬物都可以歸納到八卦之中。

在天地之間,八卦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互相作用並產生變動的,正是由於這八卦的互相作用及其變動,才產生了白天黑夜、一年四季等自然現象,才產生了萬物變化草木枯榮,也產生了男人女人。這就是「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因為天是尊貴在上的,地是卑賤在下的,人們一般認為是先有天后有地,所以八卦的排列也是乾卦開始坤卦最後。這就是「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八卦,並不是閉門造車造出來的,而是中國古代的先賢們,完全根據自然界的客觀情況而歸納抽象出來的,《繫辭下》第二章:「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上古的先賢伏羲,就是這樣創作了八卦。

伏羲創作八卦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研究自然探索自然,不是要搞科學研究,只是為了取象類比,而取象類比的目的,就是為了卜筮吉兇。

關於伏羲畫八卦的目的,我們已經在《周易的「易更三聖」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易更三聖」》等文章中,論述過伏羲創作八卦的目的就是為了卜筮,也論述過八卦是根據取象類比的原理而創作出來的,還說起過伏羲為什麼要把天地萬物分為八卦,而不是六卦或者十卦。

孔子也在《說卦》這篇傳文中,詳盡的講述了八卦的創作原理,我們下次在講解《說卦》時再詳細展開。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帛書作:乾以知,坤以簡。帛書意思與今本完全一致。

前面講到,乾卦表示純剛動的天,坤卦表示純柔靜的地,在天地這兩個極端之間,萬事萬物又分成六卦,正是這八卦的互相作用而產生變化,才使得整個世界成為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個樣子。

作為這個世界的基礎,無疑就是乾坤這兩卦,而其他六卦是在乾坤這兩卦的基礎上變化出來的,正如我們在前一篇文章中說過:「萬事萬物都是在天地之間的,當然不會像天一樣只有純剛而沒有柔,也不會像地一樣只有純柔而沒有剛,而是按所含尊貴剛動和卑賤柔靜的多少,分布在天地之間的。」也就是說,其他的六卦,都是乾坤兩卦按照剛柔的不同比例,經過搭配之後變出來的。

既然八卦或者六十四卦,都是以乾坤兩卦為基礎,經過不同的比例搭配而變化出現的,而乾卦和坤卦表示純剛和純柔。所以,我們只要從剛柔這兩個特性進行分析,就可以知道其餘的六十二卦了。這就是「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易經》就是根據自然界的客觀情況,經過歸納總結而創作出來的,中國古代的先賢們把萬事萬物都歸納抽象到乾坤這兩個卦上,把所有的作用都歸納到剛柔這兩種特性上,再用這樣的方法,來分析判斷卦象和客觀事物,就簡單容易多了。

所以說,《易經》就是從最簡單最容易的乾坤兩卦開始,來明白天下的道理,因為乾坤兩卦容易讓人理解,也讓人容易遵從,這樣就可以使人成就德行和事業。這就是「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對於《繫辭》第二章的內容,我們將以六十四卦中比較簡單的大過卦為例,通過讀解大過卦這個實例,來講解《繫辭》的內容。

孔子為什麼要寫作《繫辭》,就是為了輔導後人讀懂《易經》

《易經益卦》的六爻到底說了什麼?必須配合《易傳》來讀解

用孔子《易傳》的思想,讀解《周易》的益卦,感覺非常通順

《周易離卦》的六爻,應該用孔子的方法來讀解,才能通順

相關焦點

  • 《繫辭》第二章內容,包含了《易經》的創作原理和讀解方法
    我們在以前的《讀易經必須先讀繫辭,繫辭第一章就有三個重點》等文章中,已經以《易經》的大過卦為例,對《繫辭》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第一段,作了較為詳細的講述。所以,我們才不厭其煩地先講了《易經》的基本原理和創作目的,又講了離卦和益卦的正確讀解方法,又詳細的講述了大過卦的創作過程,以此來說明「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
  • 《易經》的核心就是象,必須依靠《繫辭》才能理解象的含義
    可見,田何實為西漢初期傳授《易經》的第一人,也是唯一的傳授《易經》之人,自田何傳易,才有了後世的各派各宗。可嘆的是,至今還有極少數網民,自己不懂得歷史,也沒有認真讀過《易經》,就在我們文章的評論區裡,說什麼孔子也不懂《易經》,孔子也只懂了一半等等,真是無知又自欺。
  • 《易經》是怎麼寫成的?用孔子《繫辭》來還原大過卦的創作
    我們在上一篇《讀易經必須先讀繫辭,繫辭第一章就有三個重點》的文章中,已經對《繫辭》第一章的內容作了講解分析。《繫辭》第一章共有三個重點內容:一,伏羲採用取象類比的方法,把天地萬物分為八卦。二,八卦的互相作用,造成了天地萬物的運行變化。
  • 《易經》繫辭傳上 第三章
    本章對《周易》常用詞的意義做了確切的解釋。共分三節:第一節從「彖者言乎象者也」到「無咎者善補過也」,講彖、爻、吉兇、悔吝、無咎等幾個詞:第二節從「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到「震無咎者存乎悔」,講對貴賤、大小等如何辨認;第三節從「是故卦有大小」到「各指其所之」,是說卦講什麼,辭也就講什麼。現逐一加以說明。
  • 結合帛書,來正確認識《易經》《易傳》《繫辭》之間的關係
    《周易》一書的原名就叫《周易》,根據《周禮春官宗伯大卜/詛祝》:「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意思是說《連山》、《歸藏》、《周易》是三種不同的卜筮方法,而且都是由八個經卦重疊出的六十四個別卦組成的。
  • 易經繫辭原文與註解
    內容可以分為四個部分。一是《易經》產生的情況及來源,二是《易經》與天地宇宙的關係﹔三是談及《易經》的具體不同卦象如何構成﹔四是談及《易經》的功能。《繫辭傳》的思想是十分複雜的,內涵極深,故此歷來有不少人去注釋和研究它。
  • 《易經》繫辭傳上 第八章
    本章是說蓍。蓍和卦在《易經》中是對等的兩個組成部分。蓍用數,卦用象。為什麼蓍用數?因為數是抽象的,可以代表一切。例如,「一」可以代表一個人,也可以代表一棵樹,還可以代表一匹馬,一頭牛,等等,具有普遍性。這與現在的珠算的算盤珠子利用數字的抽象性的道理是相同的。為什麼卦用象呢?因為象也跟數一樣,有抽象性,可以代表一切。
  • 《易傳·繫辭》中的聖人
    第一,《易傳·繫辭》中的聖人是一個用「智」來行「仁」的仁者,《易傳·繫辭》作者說,「備物致用,立功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於聖人。」從這可見,在《易傳·繫辭》作者的眼裡,聖人是一位「以為天下利」的仁者。《易傳,繫辭》作者講「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所謂「出圖,洛出書」,根據傳說,伏羲氏見龍馬負圖出於黃河。它的身上有紋如八卦。他依此畫出八卦;大禹見神龜出洛水,背上有文字,他依此作《尚書·洪範》。這兩則傳說雖然不一定可靠,但是可以肯定一點,遠古的 中國 智者們對天地之道是非常關注的。而正是這種關注。
  • 《易經》的道,繫辭傳中只用了八個字
    易道的總結在繫辭中只用了八個字!(以下敘述全為小編個人理解,僅供參考,若有問題還請糾正!)在易經《繫辭傳》中這樣說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 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是故其辭危。 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 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 [線上活動] 關於《繫辭傳》你了解多少?
    《繫辭傳》分上下兩部分,各十二章,總共有四千多字。不同篇章長短不一,但無論字數多寡,內容都是相當精要。各章內容相互獨立,包含了中國文化最高深的哲學、美學等各方面的觀念。在《易經》的十翼中,一般以《繫辭傳》的評價為最高,是學習《易經》的起點,它的內容提供了學《易》的主體性掌握。
  • 《周易》總論,「繫辭」上篇第一講|醉讀周易
    這篇開始,我們講「十翼」中最重要的文本「繫辭」。在出土的帛本易經中,沒有上下篇的標記。但通行本中,有人為劃分的上篇與下篇,各有十二個段落。由此看來,「繫辭」文本的編撰,應該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由此可推斷出,通行本的「繫辭」,應該也經歷過一個漫長的編寫、纂輯過程。作者應該不止一個,只是多數已不可考,挺遺憾的。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
  • 朱熹《易經繫辭》字庫1.2版
    宋代朱熹《易繫辭冊》,紙本,尺寸均36.5×61.8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冊所書內容節錄自《易經》的〈繫辭〉上、下傳及〈說卦傳〉,共十四開,是朱熹存世僅見的大字墨跡,經元明兩代藏家之手,於清乾隆時期入宮,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為流傳有緒之作品。
  • 關於《周易》孔子選擇繼續絮叨,「繫辭」下篇第一講 - 醉讀周易
    本篇開始,我們接著講「繫辭」的下篇,下篇也有十二個段落。乾貨不多,主要還是「陰陽變化」、「取法天地」、「君子之道」之類的。不過孔老夫子論述了很多「卦」的概念,通讀了這個,就能對六十四卦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還是很不錯的。
  • 【讀易隨筆】毓老論《易經》
    (三)讀書必成活學問,讀《易》貴乎能用,能度厄。       (四)《易經》不只是義海,而且是智海。(老師引熊十力之說。)      (五)《易經》雖讀之不易,未若《春秋》之難;《易》之變有定,春秋之變無常。朱子以《四書》為主經,黌舍以《大易》與《春秋》為主經。
  • 唐太宗年號「貞觀」取自《易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歷史上哪些些年號原自《易經》在中國古代,許多帝王為了確保江山穩固,都會求教於風水師,有時帝王的年號甚至朝代的名稱也取自於《易經》。漢武帝劉徹把他即位的第年稱為「建元」之年。西晉司馬炎曾有年號「鹹寧』,取自《易經》中:「首出庶物,萬國鹹寧。」
  • 《易童子問》王聖夫:讀《易經》推薦悅讀《心之力》
    《易童子問》王聖夫:讀《易經》推薦悅讀《心之力》!!!1.毛的著作中化用《易經》的話不少,比如「窮則思變」(語出《介紹一個合作社》),就明顯化自《周易 ·繫辭傳》中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但毛直接引用《易經》的話,則比較少見。現在舉兩個例子。2.
  • 國學經典‖易經‖道德經‖摘錄‖三九第一天讀《道德經》第十九章
    周易第16卦:雷地豫(豫卦) 震上坤下【豫卦-綜合詳解】豫卦有三個層面的意義三是豫樂、逸樂。豫通預,預備、預防的意思,《繫辭傳》:「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即取預備,有備無患之義。有所預備者就能夠寬裕,事情有餘裕,這也是豫的第二層意思。豫從予從象,本義是大象中的大象。象已是夠大,大象中的大象旨在表現形體很大,又引申為裕,寬裕的意思,又有娛樂或愉快的意思。帛書做「餘」,即取其寬裕而有餘之義。
  • 《易經》繫辭傳上 第九章
    按:關於這一章的傳文,疑今通行本《繫辭傳》的文字既有闕文,又有增文。增文為「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之下的「《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佔」這麼一段文字。這段文字所說的「四焉」都算不上是聖人之道,且剔除它,前後文意緊密相連。因此,這段文字當屬後人誤增的,應予刪除。
  • 《繫辭易經》講記113:方山易的家法
    原標題:《繫辭易經》講記113:方山易的家法 方山易的家法 方山易在這裡還有進一步的發揮,本光法師講到「知崇禮卑」這一段的時候就說:「吾家師長講授此章,特立四義發揮」。哪四義呢?
  • 讀大師的書感悟市場跳動的脈搏
    初入資本市場時,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就如同一名溺水者,為了求生就拼命讀大師的書,先是青澤先生的《澄明之境》,後是奔富先生的《交易聖經》,還有塔勒布先生的《黑天鵝》,最後把我引入到了康德先生與波普爾先生的哲學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