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2020年10月21日開始,已經在自媒體平臺上,發布了十多篇讀解《易經》的文章。我們發布這些文章的目的,只是為了跟大家分享我們對《易經》的理解,尤其是跟大家分享我們對《易經》的讀解思路。
被稱為群經之首的《易經》,本來就非常難讀,要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多的人去研究,也不會有這麼多的註解和說法。
要介紹《易經》可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太多的原理和內容要講,《易經》中的任何一個話題,說少了別人無法理解,說多了就要牽涉到很多的內容。
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寧可自己寫文章,也不去回答別人的提問,也不去評價別人的文章,因為任何話說出來,就必須要對別人負責,都必須讓別人開卷有益,而不是逞一時口舌之快。所以我們覺得,與其不完整的回答別人的問題,不如寫一篇完整的文章讓別人來看。
若是按照古代註解的方式,採用一字一注或一句一注,則往往為了一個字一句話要講到大段的原理,為了講清楚一個原理又要扯出很多別的原理,恐怕讀者都沒心思往下看了。
若是採用先講原理再講經文的辦法,則原理部分的內容又實在太多太複雜,會越扯越遠,讓讀者看了都會一頭霧水。
根據我們自己以前學習《易經》的經驗,是在理解了中國上古道家文化的基本理論之後,先對《易經》的創作目的和創作過程有個大概的了解,再對其中一二個卦作為案例來進行簡單的讀解,等有了這些初步的概念體會之後,再回過頭來讀解《繫辭》,就能對《易經》有個全面的體會了,才不至於多走冤枉路。
所以,我們以前用了十篇文章,來講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又用了四篇文章,以離卦和益卦為例,介紹了對《易經》每一卦的讀解方法,並強調了對任何一卦的讀解都是同樣的方法。
了解了以上這些內容之後再來讀《繫辭》,再用《繫辭》中所講到的原理,回過頭來對照前面的這麼多內容和離卦益卦這兩個例子,就可以達到融會貫通了,也就能明白前面的很多說法,為什麼要這樣說而不是那樣說的原因了,也就能很清楚的判斷出,古往今來這麼多對於《易經》的註解和說法,究竟是誰對誰錯了。
我們在前一篇《孔子為什麼要寫作繫辭,就是為了輔導後人讀懂易經》的文章中,已經簡單的介紹了《繫辭》第一章第一段的內容,就是天地萬物都可以用歸納分類的方法分成若干類,再利用取象類比的原理,來推測某些事物的變化吉兇了。
《繫辭》第一章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帛書意思與今本完全一致。
《繫辭》第一章的第一段說到,我們把剛動的天和靜柔的地,作為天地萬物的兩個極端確定下來以後,形成了乾坤這兩個象。
再用取象類比的方法,把萬事萬物歸納劃分為六類,分別為雷、風、水、火、山、澤,並把這六類歸納為六個象,分別為震、巽、坎、離、艮、兌,加上乾坤兩個象,總共八個象,並取名為八卦。通過這樣的歸納分類,天地萬物都可以歸納到八卦之中。
在天地之間,八卦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互相作用並產生變動的,正是由於這八卦的互相作用及其變動,才產生了白天黑夜、一年四季等自然現象,才產生了萬物變化草木枯榮,也產生了男人女人。這就是「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因為天是尊貴在上的,地是卑賤在下的,人們一般認為是先有天后有地,所以八卦的排列也是乾卦開始坤卦最後。這就是「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八卦,並不是閉門造車造出來的,而是中國古代的先賢們,完全根據自然界的客觀情況而歸納抽象出來的,《繫辭下》第二章:「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上古的先賢伏羲,就是這樣創作了八卦。
伏羲創作八卦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研究自然探索自然,不是要搞科學研究,只是為了取象類比,而取象類比的目的,就是為了卜筮吉兇。
關於伏羲畫八卦的目的,我們已經在《周易的「易更三聖」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易更三聖」》等文章中,論述過伏羲創作八卦的目的就是為了卜筮,也論述過八卦是根據取象類比的原理而創作出來的,還說起過伏羲為什麼要把天地萬物分為八卦,而不是六卦或者十卦。
孔子也在《說卦》這篇傳文中,詳盡的講述了八卦的創作原理,我們下次在講解《說卦》時再詳細展開。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帛書作:乾以知,坤以簡。帛書意思與今本完全一致。
前面講到,乾卦表示純剛動的天,坤卦表示純柔靜的地,在天地這兩個極端之間,萬事萬物又分成六卦,正是這八卦的互相作用而產生變化,才使得整個世界成為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個樣子。
作為這個世界的基礎,無疑就是乾坤這兩卦,而其他六卦是在乾坤這兩卦的基礎上變化出來的,正如我們在前一篇文章中說過:「萬事萬物都是在天地之間的,當然不會像天一樣只有純剛而沒有柔,也不會像地一樣只有純柔而沒有剛,而是按所含尊貴剛動和卑賤柔靜的多少,分布在天地之間的。」也就是說,其他的六卦,都是乾坤兩卦按照剛柔的不同比例,經過搭配之後變出來的。
既然八卦或者六十四卦,都是以乾坤兩卦為基礎,經過不同的比例搭配而變化出現的,而乾卦和坤卦表示純剛和純柔。所以,我們只要從剛柔這兩個特性進行分析,就可以知道其餘的六十二卦了。這就是「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易經》就是根據自然界的客觀情況,經過歸納總結而創作出來的,中國古代的先賢們把萬事萬物都歸納抽象到乾坤這兩個卦上,把所有的作用都歸納到剛柔這兩種特性上,再用這樣的方法,來分析判斷卦象和客觀事物,就簡單容易多了。
所以說,《易經》就是從最簡單最容易的乾坤兩卦開始,來明白天下的道理,因為乾坤兩卦容易讓人理解,也讓人容易遵從,這樣就可以使人成就德行和事業。這就是「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對於《繫辭》第二章的內容,我們將以六十四卦中比較簡單的大過卦為例,通過讀解大過卦這個實例,來講解《繫辭》的內容。
孔子為什麼要寫作《繫辭》,就是為了輔導後人讀懂《易經》
《易經益卦》的六爻到底說了什麼?必須配合《易傳》來讀解
用孔子《易傳》的思想,讀解《周易》的益卦,感覺非常通順
《周易離卦》的六爻,應該用孔子的方法來讀解,才能通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