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辭》第二章內容,包含了《易經》的創作原理和讀解方法

2020-12-13 心慧文化

《易經》本來就是一門很專業的學術,也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

我們絕對可以這樣說,自西周至春秋、戰國、秦漢、唐宋、明清,並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另外一本書,能夠比《易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更大,《易經》對中國文化的作用,絕對可以說是無出其右的,各類注釋《易經》的書籍,自秦漢至清末,就不少於幾百種,可見《易經》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之大。

《易經》更是當今學術界的重要研究課題,山東大學的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大鈞先生,就成立了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也就是中國周易學會,這是經國家民政部批准成立的一級學會,該中心還出版了中國學術史上第一份易學專刋《周易研究》,該雜誌是被海內外學者所公認的嚴肅、嚴謹的「二嚴」刋物。

還有已故北京大學教授朱伯昆先生,所成立的國際易學聯合會,還是唯一一個由我國最高權力機構的最高領導人於2004年親自批示成立的《易經》類綜合性社會團體和一級學會。該學會曾先後委派四位專家、學者進入中南海紫光閣為國家領導人講授易學,其中就有朱伯昆教授本人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胡孚琛先生。

現在的清華大學,也還在開辦《清華大學周易智慧總裁高級研修班》,還特別註明這是官網培訓,專門招收國家機關、行政事業單位領導幹部,各行業董事長、總經理及高層管理人員等,收費還不低,要好幾萬一個人。

以上資料,在百度上都可以找到,可不是我們隨口說說的,誰要是不相信的話,儘管去百度上搜索劉大鈞、朱伯昆等詞條。

可見,不僅僅在當今的高等學府、學術界,就連國家領導人也越來越認識到《易經》對於人類文化的重要作用。

《易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祖先們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這絕對不是極少數無知的人能夠否認得了的。

當然,我們這樣說,並不是表示《易經》沒有任何弊端,《易經》在三千多年的流傳過程中,也的確產生過一定的弊端,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將在以後的文章中,也會詳細談到。

我們在以前的《讀易經必須先讀繫辭,繫辭第一章就有三個重點》等文章中,已經以《易經》的大過卦為例,對《繫辭》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第一段,作了較為詳細的講述。

由於《繫辭》中的內容,是孔子對《易經》的高度歸納和總結,其抽象的程度非常高,如果不通過幾個實際的例子,只是僅僅從字面上來講述這些內容的話,則恐怕是講也講不清楚,聽的人更是難以有所體會。

所以,我們才不厭其煩地先講了《易經》的基本原理和創作目的,又講了離卦和益卦的正確讀解方法,又詳細的講述了大過卦的創作過程,以此來說明「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

當然,若要真正弄明白這三句話的意思,請務必要仔細閱讀我們前面所寫的《易經繫辭: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孔子:要從三方面來理解》等多篇文章,若能對周文王創作《易經》卦爻辭的原理和「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的三個重要含義,都能夠有了完整的了解之後,再來看下面這段文字,就更加會有所體會了。

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周文王對於每一條卦辭爻辭,都有吉兇悔吝的判斷,雖然有些卦爻辭沒有直接寫明吉兇,如隨卦:「六二,系小子,失丈夫。」(帛書、竹書、阜陽本與今本的意思完全一致,但阜陽本六二誤作了六三)。

雖然隨卦的六二爻辭,沒有寫明吉兇悔吝,但我們只要看一下爻辭,是完全可以明白其中意思的,這句爻辭就是指隨從了小人就肯定失去了丈夫,表示一個人去做了小人的事情,就失去了大丈夫的人品,所以孔子的象辭:系小子,弗兼與也。表示既要做小人又要做大丈夫,那是不能兼得的。可見,周文王的很多卦爻辭,雖然沒有寫明吉兇悔吝,但已經把吉兇悔吝都包含在裡面了。

我們在前面的文章中,也講述過對吉兇等判斷詞的理解,吉和兇就是指好東西的得到和失去,悔就是指悔之晚矣,吝就是指捨不得、肉痛,厲就是指擔心、驚恐,無咎就是指沒問題、不用擔憂,這就是「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還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一個卦象所對應的是一類事務,而不是一個事件!事務跟事件是兩個概念,千萬不能弄錯!

周文王從人類社會生活的萬事萬物中,歸納總結了六十四類事務,而不是六十四個事件。大家都知道,天下這麼大,社會這麼複雜,大事件小事件何止千萬,怎麼會只有六十四件呢?

周文王通過高度的歸納總結,對具體的事件進行了高度的抽象綜合,從而整理出了六十四類事務,事務是一個高度抽象的概念,而不是指一個具體的事件。

《易經》所歸納總結的六十四類事務,在《序卦》、《雜卦》這兩篇傳文中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像澤風大過卦表示過分,澤雷隨卦表示跟隨,風雷益卦表示增益,離卦表示依附。很顯然,過分、跟隨、增益、依附都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事件。

其實,在《易經》的六十四類事務中,有一些事務是很相似的,如果我們把六十四類事務再整理一下的話,六十四卦還可以合併成四十多卦。

正因為像依附、增益、過分、跟隨等都是很抽象的事務,所以在一個具體的事件中,可能會出現多類事務,在一類事務中也會包含了多個事件。我們在某一個事件中,該如何來判斷是屬於哪一類事務,該用哪一句卦爻辭來作為我們的指導方針,都要根據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來確定,而不是拿六爻來死搬硬套的!

這就是《易經》真正

關於利用《易經》來卜筮預測這個問題,我們在以後會有專題的講述,因為《易經》的確是可以用來卜筮預測的,但我們也應該明白,作為周文王創作《易經》的本意,已經從「殷尚鬼」的巫祝卜筮,走進了「周尚文」的文化思想,這是人類文化史上非常了不起的飛躍。

《易經》無疑就是通過文化思想來指導人們的行為,這也就是孔子喜歡《易經》達到了「居則在席,行則在橐」的原因,若不是《易經》有著非常全面而豐富的文化思想,在社會生活的萬事萬物中都可以作為人們的指導方針,作為儒家創始人的孔子,怎麼可能看得上一本純粹卜筮類的書籍呢?帛書《易傳要》:「子曰: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

如果《易經》只是一本卜筮書,那孔子為什麼不把《連山》和《歸藏》,或者其他的卜筮類書籍也捧為經典呢?我們看到有少數人在評論區裡的留言,根本不知道《易經》在文化思想上的價值,也不知道孔子對於中國文化的貢獻,就肆意的譏刺貶低《易經》和孔子,真是無知得可怕。

《易經》就是讓人們在社會生活的萬事萬物中,先根據自己所處的客觀事件,來確定現在正處於哪一卦的事務之中,再根據客觀事件的具體情況,再確定現在正處在哪一爻,然後再根據卦爻辭的指導方針,就可以確定自己的行為了。

當然,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我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反覆說了,《易經》中的六爻所對應具體事務的六種情況,並不是按程度不同來排列的,也不是按時間先後的次序來排列的;從初爻到上爻的排列,也不是一種規律;在一件具體的事件中,也不是每一種情況都需要經歷一次的,到底會出現幾種情況,也是完全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的。千萬不要以為每一卦的六爻排列有什麼規律,於是就拼命尋找六爻之間的規律,這樣又鑽牛角尖了。

二,現實社會生活中,在一件具體的事件中,可能會出現多類事務,我們首先要判定自己處在哪一類事務之中,然後再根據具體的情況來確定相對應的爻辭,至於如何根據具體的情況來確定爻辭,我們在下面的舉例說明中再介紹。

這種根據具體的事件和具體的情況,來確定卦象和卦爻辭,就是孔子所說的「變化」,變化不僅僅指卦象中陰陽爻的變化,更是指事務情況的變化,人們在這個具體事件中,如何來選擇所對應的卦爻辭,就是所謂的「進退」。

例如,在2019年底的時候,我國的湖北武漢出現了重大傳染病疫情,我們所採取的措施,就跟《易經》所闡述的道理非常的一致。

從疫情一開始,我們就對疫情高度的重視,這就是大過;針對疫情,我們果斷採用了封城隔離這樣的措施,這就是「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就是採用了過分謹慎小心的方法來控制疫情。事實證明,我們的抗疫措施是非常科學也非常成功的。

反觀美國,就是沒有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採用了「隨他去」的方法來面對疫情,其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我們上面這樣說,倒不是認為我國是根據《易經》才做出了正確的防疫決定,我們只是說,我國的防疫措施非常符合《易經》的文化思想。

也許又有人要說,這麼簡單的道理,任何一個初中生都知道,那還需要什麼《易經》呀!讀《易經》純粹是多此一舉。這就又涉及到《易經》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這些問題,若要展開講述的話,又有非常多的內容,我們也只能在以後的文章中再詳細講述了。

這種根據客觀事件來確定事務所對應的卦象,再從中確定正確的爻辭來作為指導方針,就是「變化者,進退之象也」,這也是學習和運用《易經》中最難的部分。

對於剛柔這兩個重要概念,我們在前面幾篇文章中也反覆說了,剛表示開創進取,有所增益;柔表示合理的分配使用財物,雖然沒有增益,卻能為進一步開創進取作好準備。剛和柔就好像白天和黑夜一樣,白天屬於生長、創業,黑夜屬於休養,休養是為了明天更好的創業。

所以《繫辭》第一章把天、尊、乾、高、貴、動、剛歸為一類,把地、卑、坤、賤、靜、柔歸為一類,我們可以通過乾坤的剛柔,來理解萬事萬物的剛柔。這就是「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所以,在具體的社會生活中,若要找到所對應的具體事務的卦象,再找到對應的爻辭來作為指導方針,是要根據當時當地的實際狀態來決定的,是要結合天時地利人和來判斷的,是靈活多變的,絕對不是有什麼死板的規律可以套用的,這就是「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相關焦點

  • 讀《易經》必須先讀《繫辭》,《繫辭》第一章就有三個重點
    根據我們自己以前學習《易經》的經驗,是在理解了中國上古道家文化的基本理論之後,先對《易經》的創作目的和創作過程有個大概的了解,再對其中一二個卦作為案例來進行簡單的讀解,等有了這些初步的概念體會之後,再回過頭來讀解《繫辭》,就能對《易經》有個全面的體會了,才不至於多走冤枉路。
  • 《易經》是怎麼寫成的?用孔子《繫辭》來還原大過卦的創作
    我們在上一篇《讀易經必須先讀繫辭,繫辭第一章就有三個重點》的文章中,已經對《繫辭》第一章的內容作了講解分析。《繫辭》第一章共有三個重點內容:一,伏羲採用取象類比的方法,把天地萬物分為八卦。二,八卦的互相作用,造成了天地萬物的運行變化。
  • 《易經》的核心就是象,必須依靠《繫辭》才能理解象的含義
    可見,田何實為西漢初期傳授《易經》的第一人,也是唯一的傳授《易經》之人,自田何傳易,才有了後世的各派各宗。可嘆的是,至今還有極少數網民,自己不懂得歷史,也沒有認真讀過《易經》,就在我們文章的評論區裡,說什麼孔子也不懂《易經》,孔子也只懂了一半等等,真是無知又自欺。
  • 結合帛書,來正確認識《易經》《易傳》《繫辭》之間的關係
    1973年底,從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書中,有二萬多字關於《周易》的內容,其中有經文也有傳文,被稱之為帛書《周易》,也有稱之為帛書《易經》的。但從嚴格意義上講,帛書的經文才被稱作帛書《易經》,帛書的《二三子》、《繫辭》、《衷》、《要》、《繆和》、《昭力》這六篇傳文,則被稱之為帛書《易傳》。
  • 《易經》繫辭傳上 第三章
    本章對《周易》常用詞的意義做了確切的解釋。共分三節:第一節從「彖者言乎象者也」到「無咎者善補過也」,講彖、爻、吉兇、悔吝、無咎等幾個詞:第二節從「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到「震無咎者存乎悔」,講對貴賤、大小等如何辨認;第三節從「是故卦有大小」到「各指其所之」,是說卦講什麼,辭也就講什麼。現逐一加以說明。
  • 《易經》繫辭傳上 第八章
    本章是說蓍。蓍和卦在《易經》中是對等的兩個組成部分。蓍用數,卦用象。為什麼蓍用數?因為數是抽象的,可以代表一切。例如,「一」可以代表一個人,也可以代表一棵樹,還可以代表一匹馬,一頭牛,等等,具有普遍性。這與現在的珠算的算盤珠子利用數字的抽象性的道理是相同的。為什麼卦用象呢?因為象也跟數一樣,有抽象性,可以代表一切。
  • 易經繫辭原文與註解
    內容可以分為四個部分。一是《易經》產生的情況及來源,二是《易經》與天地宇宙的關係﹔三是談及《易經》的具體不同卦象如何構成﹔四是談及《易經》的功能。《繫辭傳》的思想是十分複雜的,內涵極深,故此歷來有不少人去注釋和研究它。
  • 易經入門 易經是什麼?都包括哪些內容?
    」,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內容了。易經是什麼《易經》的「易」包含三重既對立又統一的意思:1、變易。易的上面是日,下面是月,以日月生落、陰陽交合表現宇宙和人世的無窮變化。2、簡易。《周易》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易經》由卦辭及爻辭組成,共有六十四卦,即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繫辭上、繫辭下、說卦、序卦、雜卦十篇。《易傳》《易傳》是解釋《易經》,講如何學習《易》的文章。《易傳》分為十篇,稱為「十翼」。十翼包含如下內容:(1)《序卦》。是對通行本六十四卦的排序所作的解釋和說明,闡述了六十四卦排列順序的意義。
  • [線上活動] 關於《繫辭傳》你了解多少?
    《繫辭傳》分上下兩部分,各十二章,總共有四千多字。不同篇章長短不一,但無論字數多寡,內容都是相當精要。各章內容相互獨立,包含了中國文化最高深的哲學、美學等各方面的觀念。在《易經》的十翼中,一般以《繫辭傳》的評價為最高,是學習《易經》的起點,它的內容提供了學《易》的主體性掌握。
  • 《易傳·繫辭》中的聖人
    《易傳·繫辭》是對《易經》的解釋和發揮,而解釋和發揮不可避免地反映出該書作者的價值旨趣。作者的價值旨趣即使是不經意的也會暴露出自身的學術立場。因此。我們在考察該書中聖人的人格形象,發掘聖人的人格內涵時,也必然會發現作者的價值旨趣和學術立場。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該書中聖人人格形象。
  • 《易經》的道,繫辭傳中只用了八個字
    易道的總結在繫辭中只用了八個字!(以下敘述全為小編個人理解,僅供參考,若有問題還請糾正!)在易經《繫辭傳》中這樣說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 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是故其辭危。 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 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 《易經》和《易傳》的基本內容
    首先,要明確的是《周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內容,經是易的原文,是由伏羲文王兩位聖賢先後完成,經文全文不到五千字,極其簡古。但它是《周易》的核心內容。《易傳》是解釋和說明經的,最早最具有權威性的就是十翼,傳說是孔子所做。有了十翼,《周易》才能根據文字通釋。十翼是理解《周易》的橋梁,沒有十翼後人要了解《周易》就會困難很大。十翼包括《繫辭傳》、《彖傳》、《象傳》、《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彖傳》、《象傳》、《繫辭傳》三篇各分上下。
  • 《易經》:出自易經的幾個經典成語,包含很多人生哲理
    《易經》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本經典的名著,其中包含了很多人生道理,不僅僅對當時的人有著很大的影響,對於現在的人也是有著很深刻的影響的。有很多人成語我們日常生活中或許在用,但是這些成語出自於哪裡,相信很多人卻是不知道的。
  • 《易經》的象,是整句卦爻辭的象,要用整句話的意思來理解
    《易經》之所以難讀,是因為這本書中的很多文字句子,雖然字都認識,但難以理解其中的意思,總讓人看得莫名其妙,即使能夠明白其中的一二句,如果再聯繫上下文的話,則又覺得前言不搭後語,就算是看《易傳》中的內容,也會讓人覺得似乎懂了道理,但道理與道理之間又難以連貫通順。
  • 《易經》和《易傳》的關聯和不同之處
    《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易經》是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和爻辭;《易傳》是對《易經》的解釋。《易傳》包括彖辭,象辭,繫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其中彖辭,象辭,繫辭,又各分為上下篇,因此共十篇,舊日稱《十翼》,總稱為《易傳》。
  • 朱熹《易經繫辭》字庫1.2版
    宋代朱熹《易繫辭冊》,紙本,尺寸均36.5×61.8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冊所書內容節錄自《易經》的〈繫辭〉上、下傳及〈說卦傳〉,共十四開,是朱熹存世僅見的大字墨跡,經元明兩代藏家之手,於清乾隆時期入宮,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為流傳有緒之作品。
  • 唐太宗年號「貞觀」取自《易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歷史上哪些些年號原自《易經》在中國古代,許多帝王為了確保江山穩固,都會求教於風水師,有時帝王的年號甚至朝代的名稱也取自於《易經》。漢武帝劉徹把他即位的第年稱為「建元」之年。西晉司馬炎曾有年號「鹹寧』,取自《易經》中:「首出庶物,萬國鹹寧。」
  • 【讀易隨筆】毓老論《易經》
    (三)讀書必成活學問,讀《易》貴乎能用,能度厄。       (四)《易經》不只是義海,而且是智海。(老師引熊十力之說。)      (五)《易經》雖讀之不易,未若《春秋》之難;《易》之變有定,春秋之變無常。朱子以《四書》為主經,黌舍以《大易》與《春秋》為主經。
  • 劉君祖作品精選,《詳解易經·繫辭傳》評分高達8.4
    《詳解易經·繫辭傳》豆瓣評分:8.4作品簡介:《繫辭傳》是用來解釋《易經》的,乃是《易傳》之一,亦名《大傳》,為《易經》的整體概論,用以闡析《易經》的哲學意義,使之不僅止於佔卜,進而成為一套哲學理論。內容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 郭春雲:你會讀《易經》嗎?
    耳濡目染中,筆者對《易經》既敬畏又嚮往。2009年一場大病,筆者開始反思自己,並由此踏上系統研易之路。2010年山東大學周易研究所的老師告訴筆者:讀《易經》,先從《易傳》讀起,《易傳》讀熟讀懂後再來讀《易經》就好多了。2012年底有幸聆聽了臺灣國學大師曾仕強教授的《易經》講座,才知曉「先讀《易傳》,之後再讀《易經》」是最最正確的研易之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