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蚌企業大學 | 賦能組織發展,為創新人才培養蓄能

2020-12-17 手機鳳凰網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建設自己的企業大學。因為,企業成長要有推動力,企業的生產率反映了其素質和效率,競爭力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實力。2019年下半年開始,靈蚌科技就著手創建企業大學,從更深入的層面上思考組織發展與人才隊伍建設,希望通過以線上學習的方式實現對員工的數位化管理,記錄員工成長軌跡。經過縝密的籌備,4月2日,我們迎來了靈蚌企業大學開學儀式。

為什麼要成立企業大學?

靈蚌企業大學校長葉海濤在開學儀式中講到:一方面,一個學習性的組織需要的是每個人嘗試去做老師,嘗試去分享,企業大學會記錄員工的成長軌跡,大家可以在這裡看到自己的積累、成長與變化;另一方面,這對公司來說是非常寶貴的資源,通過人才的培養與積累,我們有了自己的人才庫,這對於公司人才流動、全球分子公司人才調動都有著很大的幫助。

還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激發"。激發個人的學習興趣、熱情,期待每位同事都能成為內部的"網紅",分享自己的經驗,接受別人的分享,我們將會成為行業內成長最快、最open的公司。個人的成長就是團隊的成長,團隊的成長就是公司的成長,公司的成長就是行業的成長。

為研發聚智,為人才蓄能

"企業大學"作為企業內部的"商學院",不僅要助力企業人才發展,更要在企業面臨挑戰時,聚焦業務本身,賦能企業"戰略轉型"和創新發展,推動甚至變革企業生態。靈蚌科技適時推出企業大學,通過平臺化工具幫助企業自內積蓄勢能,加碼企業價值重塑和創造能力,以實力應萬變。

紮根於專題、職能、生活的三位聯動,靈蚌大學建設平臺立足企業實際需求,重點完善組織員工培訓、員工可持續發展以及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學習課程。

靈蚌企業大學第一期課程上線,涵蓋三方面的內容,新員工培訓、OKR專題課程及產品介紹、企業制度及職責標準。基於此,未來我們將逐步完善必修與選修兩種課程形式,從靈蚌科技學院、處置學院、保險學院、企務學院、管理學院等八大學院進行專業的課程開發,制定相應的學習制度。

"我們是整個行業中第一個實現數位化管理員工成長的平臺。"靈蚌企業大學校長在開學典禮中提到。

資產360員工成長數字學習平臺

靈蚌科技依託資產360五年的處置行業理解沉澱,數千名員工的集體智慧,用科技讓不良資產處置變簡單的切入點,打破時間邊界、業務邊界、地理邊界,提高個人、團隊及組織層面的學習力、分享力。靈蚌科技堅持以解構並重構不良資產行業中的所有環節為發展戰略,關注不良資產處置所有環節中的事情、步驟和人員,對此進行重新的解讀與重構。

從產品觀角度講,靈蚌科技立足科技發展,著力自主創新,自主研發了以"小叨智能催繳機器人"、"智慧資產處置服務平臺"為代表的多項智能處置產品,在不良資產的全流程處置中得到了應用,提高了處置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由此看來,通過行業的不斷發展,技術的不斷創新,靈蚌科技除了可以為行業提供標準化的處置服務,還能向行業輸出高效、標準化的處置人才,始終圍繞"看見並重塑看不見的價值"的企業使命,持續為賦能行業。

從人才觀角度講,深化企業文化建設,提高全員素質,也可以讓大家對企業增加信任感和歸屬感,每個員工的內推動力是企業與員工和諧發展的內涵。

靈蚌企業大學是資產360員工成長數字學習平臺,面向新時代,靈蚌科技將持續豐富企業文化內涵,增強團隊凝聚力,為研發聚智,為人才蓄能,助推企業和諧發展。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焦點

  • 中國最佳企業大學成熟度報告:企業大學轉變為組織發展的賦能者
    立足於企業大學7項指標體系,報告中總結了企業大學5大發展趨勢:第一,從人才培養到組織賦能。當下企業大學已超越組織人才培養的單一功能,逐漸轉變為整個組織發展的賦能者。第二,從內向型服務到生態型服務。企業大學已從內向型服務向生態型服務延伸,為供應鏈企業(代理商、客戶等)提供培訓,深度融入產業鏈。立足企業,解決企業「痛點」和滿足企業需求。第三,從成本中心到價值中心。
  • 寧波江北區——人才創新賦能企業成長
    據統計,目前,企業擁有各類高層次人才47名,申請發明專利196項,授權101項,並與北京大學、北京化工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及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等開展產學研合作。長陽科技是寧波江北區厚植科技創新人才沃土、精心孵育科技企業創新發展的一個典型。
  • 壹財經開講|數位化時代賦能營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賈德超說,在校期間,專業理論學習貼近實際,案例教學幫助學生了解企業發展,學校還積極組織實習單位,讓同學們有機會更早走進企業。同時,學院老師的學歷、知識、能力及經歷,有效啟發了個人發展及規劃。該模式以「用」為體,注重課程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目標的思行合一與產出效能;以「教產學研」為翼,注重人才培養過程的多元化資源整合、跨學科跨專業融合和創新型平臺陣地建設。其中,「教」,堅持案例化教學,對寧夏本土企業經營發展進行深度討論;「產」,洞悉政策變化,促進教產學研深度相融;「學」,創造各種平臺和條件,培養學生「讀書、讀人、讀實踐」的習慣;「研」,鼓勵開發教學原創案例,產出高水平成果。
  • 青島市市北區賦能人才創新創業
    同事告訴她,市北區在金華路56號金域府邸有個青年驛站,可以為來青創業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提供7天的免費住宿和「一站式」創新創業服務。於是,左珊珊就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和青年驛站取得了聯繫。讓她沒想到的是,現場申請10分鐘後審核成功,當天她就辦理了入住手續,住進了來青島後的第一個「家」。
  • 數據精準賦能、創新人才三步走戰略,尚德機構成為教育行業組織管理...
    尚德機構近年來依靠數據精準賦能人力資源管理,在人才引進、培養創新型人才賦能組織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成為了國內教育行業組織管理革新方面的先行者。2014年,尚德機構從傳統線下培訓全面轉型為網際網路教育後,在產品研發、教學教研方面依靠AI技術為教育賦能的同時,也在同業中較早地探索從數據驅動角度思考組織管理的效率提升。
  • 為人才賦能——長江商學院Global MBA獨創新「燃料」
    我們一直在探索與創新,並始終在思考:傳統的MBA教育體系是否仍然適用於當今的商業世界?商學院MBA課程內容是否能為學生塑造面向未來的競爭力?傳襲百年的經典MBA教學方法是否跟得上瞬息萬變的商業發展步伐?
  • 人才賦能,名師講授精品課程
    近日,記者從成都蓉漂人才發展學院(公園城市人才發展分院)獲悉,「2020天府新區公園城市人才發展賦能計劃」(以下簡稱人才發展賦能計劃
  • 光明日報談中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用最強大腦為創新驅動蓄能
    他們身後,是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從小到大、從有到優、從優到精的不平凡歷程。數據顯示,從1949年研究生在學人數僅629人,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突破300萬人。70餘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踐行著「高端人才供給」和「科學技術創新」的雙重使命,快速發展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用「最強大腦」提速,為創新驅動蓄能。
  • 用「最強大腦」提速 為創新驅動蓄能
    他們身後,是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從小到大、從有到優、從優到精的不平凡歷程。數據顯示,從1949年研究生在學人數僅629人,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突破300萬人。70餘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踐行著「高端人才供給」和「科學技術創新」的雙重使命,快速發展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用「最強大腦」提速,為創新驅動蓄能。
  • 直擊企業審計痛點,企業審計總監高級研修班為審計人才發展賦能
    針對企業審計問題的難點和痛點,以及新時代審計人才的職業發展需求,北京財稅研究院與南京審計大學、大成方略共同舉辦企業審計總監高級研修班,為全國審計人才提供專業的技能提升通道。在多年的培訓基礎上,2020年又強勢推出審計總監課程升級版,成為深受審計人才追捧的優質課程。
  • 光明日報談中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用最強大腦為創新驅動蓄能
    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主要途徑,是應對全球人才競爭的基礎布局,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基石。從1949年研究生在學人數僅629人,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突破300萬人,我國研究生教育快速發展,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踐行著「高端人才供給」和「科學技術創新」雙重使命。
  • 聚焦AI賦能教育 助力人工智慧後備人才培養
    人工智慧為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哪些新機遇?產學研深度融合如何助推人工智慧發展?如何提升新工科人才培養能力?8月23日下午,湖南省科技活動周重大示範活動——2020人工智慧與創新教育思享匯暨第二屆湖南省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後備人才培養論壇在長沙舉辦。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創業精英從產業發展、產學研融合、創新教育等角度出發,圍繞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科技創新後備人才的培養,共謀「AI+教育」的未來藍圖。
  • 衛事康創新「賦能」助力企業發展
    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無論是總結過往發展經驗還是為「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遠階段謀篇布局,「創新」都是貫穿其中的鮮明主線。圖片來自網絡在抗擊新冠肺炎戰疫中,在多條技術路線研發疫苗,以及大規模核酸檢測、大數據追蹤溯源和健康碼識別中,都有科技和創新的身影。
  • 為「第一資源」啟智賦能-企業大學的價值貢獻
    1 什麼是企業大學 企業大學又稱公司大學,是指由企業出資,以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一流商學院教授及專業培訓師為師資,通過實戰模擬、案例研討、互動教學等實效性教育手段,以培訓企業內部中、高級管理人才和企業上下遊合作者為目的,滿足人們終身學習需要的一種新型教育
  • 科技賦能文旅發展,人才是關鍵
    據悉,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13年開始下沉到目的地,和主流的核心流量景區聯合形成一個網際網路運營,出人出錢出技術,幫助他們一起從人才培養到產品升級,到周邊資源整合,甚至於能力融合帶動扶貧,全方位提升。我們從產品升級上有三個過程,從粗加工到中度加工到深加工,改變了完全依賴於靠一張門票過日子,這是在模式創新上靠自己腳踏實地一步步做出來。
  • 科技創新為經濟發展賦能
    桐鄉新增23家嘉興市高新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科技創新為經濟發展賦能 發布日期:2020-08-05 08:38 信息來源:《今日桐鄉》 瀏覽次數: 據了解,作為一家集科研、生產、銷售為一體,並提供全套玩教結合解決方案及相關產品的科技型企業,浙江佳教玩具有限公司於2016年成立研發中心,並設置了工業級3D列印實驗室、新產品研發室、模具開發室等部門。「每年,我們都會按照不少於銷售收入5%的比例作為創新經費,投入新產品研發。目前公司研發人員佔比已超過10%。」
  • 博碩光華「美師美課」——企業培訓體系的重構與進化賦能企業新發展
    外部環境的改變讓企業充滿著危機,企業更需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及敏捷的應對能力。在不確定性的環境下,回歸到企業最底層的邏輯,人才才是企業的最核心的競爭力。企業培訓的核心是沉澱、傳承組織智慧,為企業的持續盈利性增長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傳統的企業培訓體系搭建的過程中,面臨著課程開發難、講師提升難等方面的問題,企業培訓需要從「師-課」雙體系開發與打造進行重構與進化,賦能企業新發展。
  • 在線教育走向縱深發展和大規模應用 在線教育「企業賦能雲實訓」受關注
    中國高科集團積極響應教育部對疫情期間開展線上教學的號召,開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在線教育「企業賦能雲實訓」之路,與武漢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和齊魯工業大學等雙一流高校和重點院校聯合開展旨在培養新工科人才、提升學生工程技能的企業賦能實訓,取得階段性佳績。
  • 紹興市與清華長三角研究院聯合成立越商大學堂為企業搭建創新賦能...
    原標題:紹興市與清華長三角研究院聯合成立越商大學堂為企業搭建創新賦能平臺(創新故事)「協議籤了,樣品寄來了,研發成果馬上能應用了。」最近,浙江大愛窗飾有限公司總經理俞彬軍喜上眉梢。俞彬軍說,在前陣子越商大學堂舉辦的「產研融合與科技賦能」主題沙龍上,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新材料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康飛宇團隊帶來了幾個項目,30多位來自紡織印染、醫藥化工、新材料行業的紹興企業家前來「相親」,包括大愛窗飾在內的幾家企業當場就與康飛宇團隊籤了約。俞彬軍介紹,根據產學研合作協議,新產品預計今年年底就能上生產線。有了新科技助力,俞彬軍對未來發展信心更足了。
  • 淘寶大學《賦能+2019最具學習力企業榜》發布!
    企業需要一種能力,將商業大環境中新的視野、新的模式與企業原有的能力融合內化並持續迭代,淘寶大學將這種能力稱之為「企業學習力」,如今,企業學習力已成為企業競爭力的內核。3月28日,淘寶大學基於對企業學習能力觀察,發布《賦能+2019最具學習力企業榜》,旨在激勵企業提升組織學習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