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嚴重併發症之一,研究表明,高達95%的糖病患者存在很高的風險出現下肢併發症,如糖尿病足潰瘍。因此應對糖尿病患者加強早期教育,積極預防糖尿病足,避免出現截肢甚至死亡。
糖尿病足就是由於患者下肢遠端的血管發生病變,導致患者足部出現潰瘍、感染、壞死,且長時間不愈。
早期表現為足部皮膚瘙癢、乾燥、無汗或色素沉著,隨著病程的延長,患者肢端感覺遲鈍、麻木、疼痛等,行走時有腳踩棉花感,有時也會出現間歇跛行、靜息痛甚至刺痛。
一旦不慎產生傷口,如合併感染則局部形成紅腫、水皰、血泡,較重者出現糜爛、潰瘍,嚴重者腳部發黑腐爛。
糖尿病足患者之所以出現傷口長期不能癒合的現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組織修復能力減退: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變,如大血管動脈粥樣硬化、小血管微循環障礙等,導致肢體末端的供血較差,使營養物質供應出現障礙,局部組織缺乏營養,修復能力減退。
2、高血糖使得白細胞的殺菌力減弱,且高血糖為細菌提供良好營養環境,體內的抗菌物質(如抗體、補體等)減少,再上血管病變造的缺氧,也有利於細菌繁殖。導致組織損傷後亦不易修復。
3、其他:傷口用藥不合理,換藥方法不當,血糖控制不理想,足部制動不嚴格等。
糖尿病足病預防重於治療,糖尿病足潰瘍、壞疽治療往往上較困難,但預防則十分有效,早期的預防和治療可以使糖尿病截肢率下降50%以上。糖尿病足病的預防和降低糖尿病患者截肢率的關鍵是儘早識別出有糖尿病足高度危險因素的患者,例如:
糖尿病病程超過10年,血糖控制不佳;有下肢麻木、疼痛、尤其是夜間疼痛等神經病變表現;有雙腳發涼、皮膚蒼白或青紫等血管病變症狀;足部畸形(鷹爪趾、榔頭趾、踇外翻等);或足部出現堅硬、乾燥的胼胝(老繭)等。
以上高危患者應積極預防,那麼,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預防糖尿病足呢?
1、任何時候,不要赤足行走,以免足部皮膚受損。
2、洗腳時,先用手試試水溫,避免水溫高而引起足的燙傷,許多糖尿病患者足的感覺減退,而手的感覺則是正常的。
3、穿著乾淨舒適的棉襪,襪子太緊會影響足部血液循環;鞋子寬大、透氣好一些。
4、 平直的剪趾甲,不宜修剪過短,以免引起甲溝炎。
5、每天常規觀察足部、趾間有無外傷、破損、皮膚問題。
6、足部皮膚乾燥時可以用油脂,足底如有胼胝,應請專業人員修剪。
7、戒菸,吸菸可引起血管收縮,吸菸嚴重者容易有周圍血管病變。
8、儘可能將血糖和血壓控制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骨科文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