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人、牛和小鼠胚胎中保守的滋養外胚層基序

2020-12-15 科學網

研究揭示人、牛和小鼠胚胎中保守的滋養外胚層基序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4 14:16:14

英國劍橋大學Kathy K. Niakan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人、牛和小鼠胚胎中保守的滋養外胚層(TE)基序。該研究於2020年9月23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揭示了人、牛和小鼠胚胎中TE分離分子級聯開啟的進化保守性。在桑葚胚期,外層細胞獲得頂基細胞極性,在非接觸域表達非典型蛋白激酶C(aPKC)、細胞核表達Hippo信號通路效應因子並限制TE相關因子(如GATA3)的表達,這表明TE發育的起始。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小分子藥物或Trim-Away蛋白耗竭抑制aPKC會損害桑葚胚TE的起始。該比較胚胎學分析提供了對早期譜系分化基序的見解,並暗示了類似的機制可以開啟動人、牛和小鼠胚胎的TE基序。

據了解,當前對哺乳動物早期著床前發育過程中細胞類型的認知主要基於在小鼠中的研究。譜系分化首先發生在桑葚胚時期,外部細胞開啟TE胎盤祖細胞基序。在隨後的發育階段內部細胞產生內部細胞團、胚胎固有前體細胞和卵黃囊。最近研究揭示的基因表達分析表明,調節小鼠早期譜系發育的機制可能在其他哺乳動物中有所不同,例如人和牛。

附:英文原文

Title: Initiation of a conserved trophectoderm program in human, cow and mouse embryos

Author: Claudia Gerri, Afshan McCarthy, Gregorio Alanis-Lobato, Andrej Demtschenko, Alexandre Bruneau, Sophie Loubersac, Norah M. E. Fogarty, Daniel Hampshire, Kay Elder, Phil Snell, Leila Christie, Laurent David, Hilde Van de Velde, Ali A. Fouladi-Nashta, Kathy K. Niakan

Issue&Volume: 2020-09-23

Abstract: Current understandings of cell specification in early mammalian pre-implantation development are based mainly on mouse studies. The first lineage differentiation event occurs at the morula stage, with outer cells initiating a trophectoderm (TE) placental progenitor program. The inner cell mass arises from inner cells during subsequ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and comprises precursor cells of the embryo proper and yolk sac1. Recent gene-expression analyses suggest that the mechanisms that regulate early lineage specification in the mouse may differ in other mammals, including human2,3,4,5 and cow6. Here we show the evolutionary conservation of a molecular cascade that initiates TE segregation in human, cow and mouse embryos. At the morula stage, outer cells acquire an apical–basal cell polarity, with expression of atypical protein kinase C (aPKC) at the contact-free domain, nuclear expression of Hippo signalling pathway effectors and restricted expression of TE-associated factors such as GATA3, which suggests initiation of a TE program. Furthermore, we demonstrate that inhibition of aPKC by small-molecule pharmacological modulation or Trim-Away protein depletion impairs TE initiation at the morula stage. Our comparative embryology analysi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early lineage specification and suggests that a similar mechanism initiates a TE program in human, cow and mouse embryos.

DOI: 10.1038/s41586-020-2759-x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759-x

相關焦點

  • 小鼠、牛和人類的胚胎有啥不一樣?
    首先,作者分析了人類和牛胚胎中的基因表達,並證明隨著滋養外胚層的出現,YAP1的定位和GATA3基因的表達在物種之間是保守的。接下來,他們通過抑制非典型蛋白激酶C(aPKC)這一關鍵的極化蛋白,破壞了每個物種的細胞極化。這樣阻止了YAP1的核定位,並破壞了GATA3的表達。這些觀察結果表明,在小鼠、牛和人類胚胎中,有一個保守的基因調控模塊控制著第一細胞命運決定(圖1a)。
  • 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因此研究早期胚胎譜系建立的過程、不同胚層和組織前體的發生,尤其是其分子調控機制,能夠指導胚胎幹細胞及各種多能幹細胞的分化和進一步轉化醫學應用,因而具有極其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受精卵通過細胞增殖和細胞分化形成囊胚;囊胚在子宮著床後經過原腸運動(Gastrulation)形成外、中、內三個胚層。
  • 小鼠早期胚胎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因此研究早期胚胎譜系建立的過程、不同胚層和組織前體的發生,尤其是其分子調控機制,能夠指導胚胎幹細胞及各種多能幹細胞的分化和進一步轉化醫學應用,因而具有極其重要的生物學意義。  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受精卵通過細胞增殖和細胞分化形成囊胚;囊胚在子宮著床後經過原腸運動(Gastrulation)形成外、中、內三個胚層。原腸運動在進化上非常保守,其機制受到精細而嚴謹的調控。通過經典的細胞標記移植和譜系追蹤等方法,研究者發現細胞的空間位置對於細胞命運具有重要的影響。
  • Science:揭示小鼠胚胎的發育時鐘和從頭細胞極化機制
    2020年12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植入前發育的過程中,頂-底細胞極性(apicobasal cell polarity)的建立是從全能性向多能性過渡的關鍵,從而誘導細胞向滋養外胚層(trophectoderm)分化。在小鼠胚胎中,這一事件被設定在8個細胞階段發生,這一時間遵循一種內在的發育時鐘,與胚胎大小或細胞周期進展無關。
  • 中國科學家報導小鼠早期胚胎發育轉錄圖譜
    中國科學家報導小鼠早期胚胎發育轉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2 22:21:23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景乃禾研究組、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韓敬東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 楊黃恬組揭示TRF3特異性調節人胚胎幹細胞向中內胚層命運作用機制
    該研究報告了轉錄因子(TATA-box-binding protein-related factor 3,TRF3)在人胚胎幹細胞(hESCs)向中內胚層分化過程中的作用和機制,研究發現進一步加深了對人中內胚層發育機制的了解,對理解人中內胚層發育調節網絡有重要意義。
  • Cell:誘導人胚胎幹細胞快速和高效地產生12種高純度的中胚層細胞群體
    這項研究也強調了關鍵的胚胎分節(embryo segmentation)期間發生的但持續時間不長的基因表達模式,並且證實人發育似乎依賴在很多動物中進化上保守的過程。這些認識可能也有助更好地了解先天缺陷是如何發生的。Weissman博士說,「再生醫學依賴將人多能性幹細胞分化為能夠移植到病人體內並且發揮功能的特化組織幹細胞的能力。
  • 新型小鼠與人胚胎嵌合體中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
    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培育的小鼠-人嵌合體胚胎中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這是迄今為止所有嵌合體中含有人類細胞數量最多的。令人驚訝的是,這些人類細胞甚至可以從小鼠細胞中學習,並發育得更快,換言之,這種嵌合體胚胎更接近小鼠胚胎的發育速度,而不是更緩慢的人類胚胎發育速度。
  •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5:43:54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James M. A.
  • Nature | 胚胎幹細胞懸浮培養首次構建體外類囊胚
    隨後胚胎植入子宮壁,誘導子宮內膜蛻膜化(decidualization)預示著成功著床(implantation)。著床後胚胎通過原腸作用形成外胚層/內胚層和中胚層,不同胚層細胞相互作用,為胚胎形成結構複雜的器官奠定基礎。複雜的生命歷程有著複雜的分子調節機制,為了研究這些複雜的科學問題, 科研人員研發了 體外培養體系 。
  • 科學家揭示內質網鈣離子通道三磷酸肌醇受體在胚胎幹細胞
    該研究揭示了IP3Rs家族在調控胚胎幹細胞(ESCs)向造血和心肌譜系分化命運決定中的重要作用和其作用機制。細胞分化命運的決定依賴於多種信號分子和轉錄因子精確而嚴格的調控。鈣離子(Ca2+)是細胞內重要的第二信使,參與調控細胞的增殖、凋亡和分化等多種重要生理過程,但對其在哺乳類細胞的確切調控作用和調控通路了解甚少。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受精後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植入前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ICM)。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
  • Cell: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重大發現!
    ,對發育第一周的胚胎進行了詳盡的分子特性分析,結果表明,人類和小鼠的胚胎發育過程存在相當大的差異,而且X染色體上的基因或被以不同方式進行調節;相關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著名雜誌Cell上。早期的人類胚胎發育非常難以研究,目前我們所熟知的知識均來自對小鼠的研究,在受精後的第一周,卵細胞會從單一的細胞發育為胚泡,即包含200至300個細胞的中空細胞簇,同時在這一階段會出現三種細胞類型:滋養外胚層,其可以產生胎盤;內胚層,其可以形成胚胎的內胚層;胚胎細胞,其會組成胚胎本身。
  • 胚胎幹細胞研究最新進展(第4期)
    囊胚含有約140個細胞,外表是一層扁平細胞,稱滋養層,可發育成胚胎的支持組織如胎盤等。中心的腔稱囊胚腔,腔內一側的細胞群,稱內細胞群,這些未分化的細胞可進一步分裂、分化,發育成個體。內細胞群在形成內、中、外三個胚層時開始分化。每個胚層將分別分化形成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器官,如外胚層將分化為皮膚、眼睛和神經系統等,中胚層將形成骨骼、血液和肌肉等組織,內胚層將分化為肝、肺和腸等。
  • 研究人員解釋了促進小鼠胚胎適當發育的酶的作用
    現在,筑波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闡明了一種酶,賴氨酸脫甲基酶7a (kdm7a)的工作原理,這種酶通過調節Hox基因的表達,「按計劃」促進了小鼠胚胎從尖端到尾部的適當發育。 由於這些基因是胚胎形態發生的主要調控因子,在進化過程中被高度保守,這些發現在不同程度上適用於低等物種和包括我們在內的所有脊椎動物。
  • 基底膜重塑調節小鼠胚胎發生
    基底膜重塑調節小鼠胚胎發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8 13:04:54 英國劍橋大學Magdalena Zernicka-Goetz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基底膜重塑調節小鼠胚胎發生
  • 上海科學家解析早期胚胎細胞的「成長路」
    該研究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生命作為自然最美的傑作,其誕生過程令人著迷。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受精卵先發育成囊胚,再由囊胚形成外、中、內三個胚層。外胚層最終發育成機體的神經、皮膚等組織,中胚層發育成心臟、血液、肌肉和骨骼等組織,內胚層則發育成肺、肝、胰腺和腸等內臟器官。外、中、內三胚層的形成過程直接影響胎兒能否順利從母體誕生。
  • 猴子一生中「最重要時刻」 胚胎原腸運動首次體外重現
    囊胚在子宮「安家」前後,它的部分細胞開始移動、重排和分化,啟動原腸運動,形成內、中、外三個胚層,也就是原腸胚。從囊胚發育到原腸胚的過程,就是原腸運動。  「原腸運動是早期胚胎發育最特殊的階段,細胞會從幾百個直接增加到幾千、幾萬個。」中國科學院院士、動物所所長周琪說道。  原腸運動作為胚胎發育最重要事件之一,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研究領域。
  • ...課題組攜手北醫三院喬傑課題組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DNA甲基...
    既往研究通常使用小鼠和食蟹猴等模式生物對這一過程展開探索,然而調控圍著床時期胚胎發育的分子機制和形態學變化特徵在不同物種之間存在較大差異,這使得在小鼠等模式生物研究中獲得的調控規律較難為人類胚胎發育研究提供有價值的線索。然而,由於人類胚胎著床發生在受精卵形成後一周左右的時間點,這使得研究人員無法獲得生理狀況下這一發育階段的人類胚胎。長期以來,這一人類關鍵發育階段一直是發育生物學研究的黑匣子。
  • 三、植入和胚層形成
    三、植入和胚層形成   此階段的主要變化是:胚泡植入子宮內膜,獲得進一步發育的適宜環境和充足的營養供應;內細胞群分化為由內、中、外三個胚層構成的胚盤,它是人體各器官和組織的原基;胎膜與胎盤也漸形成和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