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人物傳記大戲《少帥》正在熱播。這部歷史大戲圍繞著愛國將領張學良的戎馬一生展開,從多個角度展現了張學良百年人生中的家國夢、徵戰史、父子情等。張學良生於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逝世,雖歷經坎坷,卻年過百歲,那麼他的長壽秘訣是什麼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詳細說一說。
飲食
米湯、豆腐煮魚,食療顯功效
張學良的身體底子其實並不好,正如《少帥》中的劇情,母親在逃難中生下他,沒有奶水,張學良是靠著喝米湯才得以保住性命的。在他的戎馬生涯和日後的軟禁生活中,他都沒忘記時常喝上一碗米湯。
中醫認為,米湯性味甘平,有益氣、養陰、潤燥的功能,其表面浮起的一層細膩黏稠物——「米油」,營養更為豐富,還能健脾胃。
抗戰期間,張學良被秘密幽禁。隨著戰事吃緊,張學良轉居貴州。此時他開始釣魚,而陪伴他的趙四小姐則研製了豆腐煮魚的拿手菜。
中醫認為豆腐有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的功效,並且魚也有健脾胃的功效。從營養角度講,魚屬於動物性食物,優質蛋白含量較高,脂肪含量低,豆腐也是食物中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之一,並且也是優質蛋白。另外,豆製品中所含的鐵吸收率很低,不過同魚搭配時,可極大地提高其利用率。豆腐含鈣量比較多,而魚肉中含有維生素D,兩者合吃,藉助魚體內維生素D的作用,使人體對鈣的吸收率提高很多倍,二者結合可算是「珠聯璧合」。
情感
廣交朋友,夫妻恩愛
張學良年輕時廣交朋友,為此柳亞子曾寫詩「漢卿好客似原嘗」,將他比之為戰國時期以好客聞名的平原君、孟嘗君。囚禁臺灣後,張學良與張群、張大千、王新衡四人,每月必有一次輪流做東的聚餐,這「三張一王」每月一次的「轉轉會」就是張學良交友的特殊方式。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人類發展與健康系的一項研究發現,社交活動多的人記憶力更好,平時與家人朋友聯繫密切的人,年老後出現記憶力減退的機率更低。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公共衛生雜誌》上。加州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舊金山聯合醫療項目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社會孤立的女性比社交活躍女性的死亡風險高出約75%,而社會孤立的男性比社交活躍男性的死亡風險高出約62%。
張學良健康長壽的另一重要原因,應歸功於趙四小姐幾十年如一日的悉心陪伴和無微不至的照顧。93歲時,張學良寫了一首風趣的詩:「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盡英雄;我雖並非英雄漢,唯有好色似英雄。」當趙四小姐已經停止呼吸一個小時,張學良仍然握著她漸漸冰涼而又僵硬的手遲遲不肯離開。一年後,他也隨趙四而去,並與趙四合葬一處,足見二人感情之深。
運動
愛好多種體育項目
張學良年輕時在德國學習航空駕駛時,愛上了網球運動。他常去網球場揮拍擊球,練得一手很不錯的球藝,《少帥》劇情裡也有展現。張學良還愛打高爾夫球,有空即往球場遊戲,只打幾杆即可「到家」,不用多長時間便能通過全局。他還特別精通橋牌,出招常使對方捉摸不定,從而出奇制勝。此外,張學良也喜愛打桌球珠,喜愛遊泳、騎馬,喜歡駕車,甚至還會開飛機。他堅持運動長期不懈,每天都要跑步鍛鍊。進入老年以後,不能進行較為激烈的運動,仍堅持在院子裡散步。即使到了生命的暮年,站不住走不動了,坐在輪椅上,他也要到海灘去轉一轉。
挪威研究人員發現,老年人每周六天、每天進行30分鐘運動,可以活得更長壽,其死亡風險比那些久坐不動的同齡人低了40%。
調氣
呼吸吐納大聲笑
每日早上,只要身體條件允許,張學良就會準時起床去登山。在半小時的登山過程中,他摸索出了一套「大笑養生法」,具體做法是:喝杯溫水滋潤口腔和喉嚨,儘量吐出全身濁氣後,再吸入新鮮空氣,稍微提肛,對群山發出笑聲、吼聲,把體內的氣全部吐出去。笑三次之後,放鬆一會兒,讓整個身心完全恢復平靜。笑聲要從丹田發出,再笑大約五次,感覺快沒有力氣為止。
呼吸吐納有助於調氣養神。提肛可固精益腎、提振陽氣。
睡眠
花香陣陣伴好眠
1959年春,張學良被解除嚴加管束,在臺北北投定居。他開闢了兩個蘭圃,從種植到澆水,從施肥到除蟲,無不親力親為。在被很多人問及長壽秘訣時,張學良說是因為自己「能吃會睡」。而張學良保證睡眠質量的經驗是:睡覺時身邊一定要放一盆蘭花。
花香之類的芳香療法屬中醫「聞香治病」的外治法範疇。人睡眠時所聞到的香氣,通過鼻腔、口腔、咽腔黏膜和皮膚的吸收,經過肺的氣血交換進入體內,達到疏通氣血、調節腦部血液循環、促進腦細胞代謝的效果,有助安神入眠。
音樂
愛聽戲,愛唱戲
張學良可以稱得上是「超級京劇戲迷」。早年他常看梅蘭芳等名家的戲,並把他們請到家中,結成了朋友。晚年他特別喜歡聽李維康的戲。
1996年6月,中國京劇院著名老生演員于魁智率京劇藝術大師馬連良之女、著名旦角演員馬小曼等飛抵夏威夷,給張學良將軍送上了一份特殊的壽禮——讓他過了一次有生以來最痛快的戲癮。聽完京劇名角的演唱,張學良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京劇傳統戲《失街亭》《斬馬謖》《珠簾寨》的選段,不用話筒,有板有眼,頗有韻味。
戰國時代的公孫尼在《樂記》中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物使之然也。」明代張景嶽在《類經附翼》裡解釋說:「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這就是說,音樂首先感受於人心,而心在中醫生理學中又主宰著人的神與志,一曲活潑歡快的樂曲能使人振奮精神,激發情趣,而一首優美雅靜的樂譜能讓人暢志舒懷,安定情緒。
中醫認為「脾好音樂,絲竹才聞,脾即磨矣」。現代研究也證實,音樂確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和吸收功能。「脾為後天之本」,因此經常聽聽戲曲的老人更健康。
相關連結
強身健體需跟上四時節奏
冷謙,字啟敬,別號龍陽子,是元末明初著名養生學家,著有《修齡要旨》。其逾百歲身猶健,顏如童孩。冷謙倡導的養生健身法簡而實用,學者多受益,至今仍被廣泛相傳。冷謙還遵照《黃帝內經》中「人以天地之氣,四時之法成」的理論,結合人體臟腑生理功能特點,進行了探討和研究。
在正月,腎氣、肺部虛弱時,他的食譜上多為辛辣之品,少見酸鹹食物,以助肝肺,安養胃氣。一到3月間,晨起時,即盤腿端坐,兩腳相對合起,以兩手挽住腳腕上下搖動,使腳抬起離地10釐米,做30次。再仰坐,兩手在身後伏地,盡力使腰腹、臀部向上抬10釐米,做30次。如此可驅肝膽內之風邪毒氣。
4月,心臟漸壯,肝臟虛弱,這時的飲食就宜增酸減苦,補腎益肝,調養胃氣。4月到6月間,養生功法也有變化——仰坐,兩手在身後伏地,一腿屈膝,一腿伸直。兩腿交替屈伸各30次。再跪坐,兩手伏地,回頭用力做虎視狀,輪流向左右回眸凝視各30次。功在消食化積,祛除脾臟內風邪毒氣。
到了下半年,進入7月,心肝少氣,肺部旺盛,飲食之道當宜增鹹味減辛辣,助氣養筋,調理脾胃。7月到9月間,則改為端坐床頭,低頭屈脊縮身,兩手向下伏地,再兩手向上舉3遍,反過兩臂,握拳捶後背,左右兩手各捶3遍。上述兩項動作重複進行30次,做完後咽津、叩齒。其可消除肺風邪勞疾。
10月,心肺衰弱,腎氣旺盛,當減辛苦味飲食,以養腎氣,同時節制房事。10月到12月間,每日端坐椅上,兩手臂向上舉,做託天姿勢,做3次,再將手反過來,按著膝蓋,肘向外,向左右交替扭轉身軀3次,最後兩腳一起向前後踏各30次。此法功在腰腎間,主治風溼疾患。
年復一年,冷謙嚴守這套「四時調攝法」,將自己的身子骨養得倍兒棒,外邪病痛通通靠邊站。 (本報綜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