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是不求果報與回饋的清淨心

2021-01-15 禪說國學

在生活與工作中,多做一些有功德的好事,多播種善因,在藏識裡多儲存一些好的記憶,讓正面的、積極的、可成功發芽、能開花結果的種子深埋在你的內心深處。

人生在世,你總是期待別人為你做些什麼嗎?或者,經常質疑自己付出那麼多,為何卻沒有人願意為你付出嗎?

很多人以為自己付出了許多,別人理應也為自己付出,只是就算別人給了回饋,卻還是達不到他們所預期的,於是,從他們嘴裡聽見的總還是那一句:「人心現實。」真的是人心現實,還是我們貪圖太多?仔細想想,別人又應當為我們做些什麼呢?

曾經有一個朋友向星雲大師抱怨說:「為什麼我這樣對人,人們卻這麼對我?」他抱怨了一整個下午,讓人感覺他好像背負了天大的委屈,事實上並非如此。

他說:「那天他跟我說需要幫忙,我放下了妻子孩子去幫他。哪裡知道,前些日子我希望他幫我,他卻說老婆有事情要他去做,拒絕了我。你說氣不氣人?」

他說:「你知道嗎?我努力打拼,就是希望公司能好起來,一切考慮都是為了公司,公司好了,大家都好,但是他們連一點小犧牲都捨不得。你說,這樣對不對?」

「唉,為什麼我付出那麼多,卻沒有人願意為我付出?」最後他萬分感慨地說!星雲大師說:「付出,不要追問收穫。」

星雲大師認為:「其他的事我們無法給予任何評論,畢竟我們不了解他的朋友當時的情況,何況老婆與朋友什麼才是好選擇,聰明如你,我們都有各自堅持的選擇。這沒有標準的答案,一切只是個人核心價值的取捨不同而已,沒有什麼對或不對的問題。」

又好像公司,成就一個公司不是一個人的事,所有人同在一艘船上,誰也不希望船沉。我們應該相信,每個人都盡了全心在努力,沒有誰犧牲多、誰犧牲少的問題,如果你付出多一點,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期待能品嘗到更多的甜果。你覺得呢?

人與人的交往互動要少一點計較心態,把心中的框去除,不要把別人的心也框進你的心室裡。別忘了,這兩顆心有著不同的血液細胞,是絕對獨立的個體,很難有真正的融合,若是太勉強,一旦發生排斥現象就會發生不可收拾的意外—例如好朋友最終老死不相往來。

有位熱心助人的朋友曾說:「每當別人說:『真不好意思,麻煩你了,如果你以後需要幫忙的話,我一定義不容辭。這反而讓我更不好意思。其實,能付出代表我有能力,有餘裕,一切都是充足的,開心還來不及,哪裡還會想著麻煩?開心,就是他們給我的最好收穫。」

人和人之間只有互相付出,才能看見一段段美麗的交往故事。不要去想收穫的事,只想著體貼人心就好,能將心比心更好。所以,星雲大師說:「利他,是不求果報與回饋的清淨心。」

普通人做好事並不清淨,無論如何都有夾帶的心理,幫助了別人,心裡總有一點得意、自喜,雖說不希望回報,但心裡還是覺得自己幫助了他,理應得到報答。在菩薩道來說,這已經犯了戒,免不了貢高我慢,不是清淨妙行。

以菩薩道來看普通人行善,那是在造業,造什麼業?造他生來世福報之業,這福報之業也讓你不得解脫,也很可怕。

所以,不要總把布施出的人情掛在嘴上,那樣會顯得你小氣。做足了人情,給夠了面子,你就可以坐享其成了。但千萬不要誇大其詞,最好不誇功,甚至可以不認帳。

你不認帳,並不等於朋友不清楚。你記著我的好處,我記著你的好處,將來怎麼辦你我心裡有數。張揚除了讓別人稱讚一句「這個人很能幹」,只能給你帶來一些不利。

首先,這得罪了請你辦事的朋友,他會覺得你是在眾人面前貶低他;其次,你會讓聽的朋友討厭,他們也會想:這朋友怎麼這樣,以後我可不求他,說不定將來也會說出去。

所以,請管好自己的嘴巴,事情已經過去了,該怎麼做還怎麼做,總有一天,真正的朋友會好好回報你。如果對方無意回報,即使你每天對他說一百遍,也無濟於事。

相關焦點

  • 淨界法師:修行會因為發心的不同而現不同的果報
    但是呢,這樣的一個資糧會因為我們因地發心的不同會出現不同的果報,這以下有五個差別:但夾帶利名心,便是三途種子。在律上說,我們因地發心不正,不發菩提心,發世間的名利心來持戒修福,那麼這個持戒修福的善法會因為你這個染汙的貪慾的煩惱所染汙,那麼你這個果報呢未來是在三惡道,你可能到畜生道做一隻牛、羊、豬、狗,那麼在牛羊豬狗當中呢是享受那個粗惡不淨的飲食跟資具。就是為什麼呢?因為你在因地的時候你依止的發心是染汙的,所以你就在這種不淨的地方得果報,就是這個意思。
  • 清淨髮心地做布施,才能念念增長功德
    」由此可見,在正確布施的基礎上,還必須好好持戒,只有這樣,福種子才能轉化為清淨的福報。何謂清淨的福報呢?《大智度論》云:「若不持戒得財施者,多貪不淨,以利求利,惡求、多求,故使來世受不淨果,如牛羊豬狗,衣食粗惡。若持戒者,既絕惡求,清淨行絕,乃至佛果。」
  • 願行相資菩提心|自覺利他篇
    為斷無量眾生無始生死諸苦惱故,菩薩摩訶薩欲成無量身心,勤修精進,深發大願,行大方便,起大慈悲,求大智慧無見頂相,求如是等諸佛大法。當知是法無量無邊,法無量故,福德果報亦復無量。如來說言,如諸菩薩最初發心下劣一念福德果報,百千萬劫說不能盡,況復一日、一月、一歲乃至百歲所習諸心,福德果報豈可說盡?何以故?菩薩所行無盡,欲令一切眾生皆住無生法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 「劉素雲居士」一定要心清淨,心清淨能往生,心不清淨不能往生!
    而時時又有一些原來的念佛人,不念佛了,改修別的法門去了,所以他的蓮花就枯死了。除此之外,在西方極樂世界,你找不到其他的新陳代謝的現象。也就是說,你找不到其他有生有滅的現象,唯獨蓮花這一個,它有生滅,有這種現象存在。老法師告訴我們,我們明白了這一點,我們究竟要爭什麼?我們要爭誰的蓮花大一點,誰的蓮花光色好一點。
  • 『南懷瑾』如何發起清淨心?發了清淨心有什麼好處?
    就是《圓覺經》此處所講的清淨心。諸大菩薩雖然在大慈大悲中,自性卻是清清淨淨。菩提者覺悟也,悟了道,得了清淨心,才進入大慈大悲菩薩道。如何發起清淨心?發了清淨心有什麼好處發了清淨心有什麼好處發了清淨心有什麼好處?可以遠離諸病。什麼病?
  • 《心》|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利他之心之路
    而這一切都是源於心,源於利他之心!《心。》因為他是孩子王,這是一種天生的領袖氣質,對於他創辦公司,經營企業也都是一種鍛鍊。對這於一個孩子來說,看上去單純而樸素的行為,他人優先,將自己放在後面,是最早的利他之心的開始。
  • 利他之心,才是應有的心態
    我們學佛修道都想求感應,都想與道相應,與法相應,與佛相應,打坐都想著能夠得定,最好能一定多少天,但是現實中,真正有感應的卻不多,越是沒有感應,就越是火急火燎的去求,越求越沒有感應,嚴重的損傷道心,性子急的人可能就道心退轉了,究其根本原因,還是頻道不對,你跟佛菩薩不在一個頻道上,所以怎麼使勁都不能夠相應
  • 【視頻】淨土修學安心法要講解 第18講 惡緣不生 取淨果報
    我們今天學習淨土修學安心法要講解 第十八講,惡緣不生,取淨果報。萬法因緣生,沒有因固然不能結果,有因可能也不結果,這個當中必須得有緣。緣有四種:親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增上緣,凡是發生的因緣於眾生有害的,都要堵住它,沒緣就不會結果。譬如佛家喝水,必得濾過,在野外沒有東西過濾,也得喝,能否迴避不作惡緣,全在個人的誠心,雙方不害,自然得清淨的果報。
  • 《華嚴經》:經文30句,熟讀悟其意,斷除無明生清淨心
    《華嚴經》:經文30句,熟讀悟其意,斷除無明生清淨心 | 文 三隻眼讀史(摘)《華嚴經》又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要典之一。雖說《華嚴經》是一部由各別單行的經典編集而成的經文,卻編得非常謹嚴,其組織架構、先後次第,並不重疊雜亂。
  • 淨土法門:心不清淨,如何修?
    我們今天的心不清淨,如何修清淨心?要在行當中去修清淨心。行是生活、是工作、是應酬,在這裡面學不著相,心就清淨了。所有一切現相總離不開這四個範圍,出這四個範圍就是離一切相,你的心清淨了。常常說的妄想分別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你的心就清淨。清淨心是真心,清淨心就是真如自性,宗門裡面常講明心見性,清淨心現前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 佛教:最消耗福報的4件事,不要再做了,果報不饒人!
    佛家常說一句話: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世上的任何事皆不離因果,如那句偈語所說:起心動念皆是因,當下所受皆是果。我們當下的所有遭遇都是自身因果業報的顯現,並非無緣無故。《太上感應篇》裡也講: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 林清玄:自心清淨,能斷煩惱
    這是一種豁然明朗的性情,更是自心清淨的處世之態。 一、人生滋味不易知 1/15 我們所經歷過的美好事物,其實都被卷存典藏著,一旦打開了,就從記憶中遙不可知的角落飄回來。
  • 金剛經:怎樣才能生出清淨心
    清淨心是每個人所想要達到的一種狀態,一個人只要心能清淨,做什麼事情都會感覺輕鬆。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會慌亂,更不會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說,遇到同樣一件事情,心地清淨的人,與心地不清淨的人,處理事情所得到的結果就有很大不同。這些一點點的不同,經過天長日久的積累,最終兩個人的境界差別就會越來越大。
  • 求財、求福、求壽,能不能求得到
    如下是淨空法師在講《金剛經》時候的節選段,大家洗耳恭聽:「凡是你求到的,都是你命裡本來有的,不求也有;命裡面沒有的,那個求法求不到的。佛不騙人,這是我們最佩服他的地方,他不騙人。可是佛又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是真的。
  • 人活一世,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
    他大學畢業後,孤身一人前往南方創業,三年過去,已是著名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如今卻因為合同漏洞問題,公司即將分崩離析。三年間,他的智慧為他帶來了巨大的財富,該享受的他也享受了。曾記得臺灣作家林清玄對於人生說過這麼一句話:人生本該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何謂清淨心?清,水清則無魚。淨,明淨。清淨心,也就是所謂的四無:無垢無染、無貪無嗔、無痴無惱、無怨無憂。佛經上說:心淨則佛土淨。
  • 去寺院拜佛,謹記兩句話,福報不求自來
    燒香拜佛,謹記兩句話,福報不求自來。一、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佛陀認為,時間萬物皆逃離不過緣法的約束,種因得因,種果得果。因果律乃是佛教的基本理論。很多人很是敬畏果報的帶來的病痛,卻是從來沒有想過造成自己的病因究竟是怎麼造成的。
  • 吳軍《見識》: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以利他之心度人生
    1、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以利他之心度人生2、與智者同行3、讓自己值錢比有錢更重要限於篇幅長度,我將其分為三篇。本篇主要分享如何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以利他之心度人生。03以利他之心度人生說完錢的重要性和吳軍對於錢的看法,我不禁想起稻盛和夫先生在《活法》中的一句話,「以利他之心度人生」。
  •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的果報
    保護自己的權力,就障礙流通,自己所得的利益,可以說是非常有限,而造作的罪業無量無邊,這是他沒想到的。佛在經教裡面告訴我們,財富是果報,財布施是因,施得愈多,果報愈厚。不肯布施的人,得貧窮的果報;不肯法布施的人,得愚痴果報;不肯行無畏布施的人,得多病短命的果報。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歡喜財布施得大富,歡喜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歡喜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 虛擬世界的犯罪不可為 自淨其意利社會_佛教_鳳凰網
    因此,行願法師通過本文闡述虛擬犯罪不可為,自淨其意利社會。近來,網上流行「殺人、偷菜」的遊戲,人們就「虛擬網路遊戲中殺人、偷竊等行為是否存在罪業和果報?」這個問題掀起了一番爭論,吸引大眾的關注,我覺得有必要來討論一下。
  • 同樣布施一百塊,為什麼果報卻不同?
    心力不可思議,能念的心;第二個,所念的法。人天乘偏重在法力,你的心理素質不高,感受很強,情緒很重,妄想很重,執著很重,沒關係,只要你把事情做完就好了。  人天乘只要你的心願意隨順法去修學就及格,不要求太多。但是你走入了菩薩道,它的要求是雙向力量,你的心持法,法持心。它不但要求你法力不可思議,它要強調你心力不可思議,你的慈悲的願力要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