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自心清淨,能斷煩惱

2021-01-21 騰訊網

中國詩歌文學精品

文化/詩詞/人生 / 休閒

文:林清玄

導讀

在不安的世界裡,只有放下執念,拋開焦慮和煩惱,才能讓內心回歸平和,活出人生的最好時節。

這是一種豁然明朗的性情,更是自心清淨的處世之態。

一、人生滋味不易知

1/15

我們所經歷過的美好事物,其實都被卷存典藏著,一旦打開了,就從記憶中遙不可知的角落飄回來。

2/15

戀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戀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個人不能嘗苦,那麼也就不能體會到那苦中的美。

二、隨心隨緣,歡喜度日

3/15

我們不可把捉的塵世的命運中,我們不要管無情的背棄,我們不要管苦痛的創痕,只要維持一瓣香,在長夜的孤燈下,可以從陋室裡的胸中散發出來,也就夠了。

4/15

不能進入微細的愛裡的人,不只是粗鄙,他也一定不能品味比較高層次的心靈之愛,他只能過著平凡單調的日子,而無法在生命中找到一些非凡之美。

三、天寒露重,望君保重

5/15

在每一個黎明醒來,有一些會心的悟。

在每一個黎明醒來,接受陽光的溫暖、光明。

6/15

文學如杯,往事似酒,杯酒風流,如夢如電,但是當我們想起那個時代的熱情、真情、豪情與才情,就覺得點燃了火種,光明也就有了希望。

四、生命的風雨都是掌聲

7/15

從汙穢的心中呈現出汙穢的世界,從清淨的心中呈現出清淨的世界,人的境況或有不同,若能保有清淨的觀照,不論貧富,都不能轉動他。

8/15

經過了歲月的磨洗,知道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賊光才會收斂;等到賊光消失的時候,也正是寶光生起之時。

9/15

心靈裡的煩惱、悲哀、痛苦,要在今天做個了結,明天自有明天的痛苦,就讓明天的肩膀來承擔吧!

五、用心發現生活之美

10/15

一片茶葉是不求世間名譽的,這就是以清淨心布施,不求功德、不求福報,只是盡心盡意貢獻自己的芳香。

11/15

好的圍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歷程要細細品味;不要著急把棋盤下滿,也不要匆忙的走人生之路。

六、壞事好事不一定

12/15

當我們回到生活的原點,還原到素樸之地的生活,無非是「輕羅小扇撲流螢」,無非是「薄薄酒,勝茶湯,粗粗衣,勝無裳」,或者是「短笛無腔信口吹」,或者是「小樓昨夜聽春雨」。

13/15

生命就是由輕薄短小的歷程所組成的,所謂生命不空過,也正是去體驗那小小歷程中深刻的意義,體驗、體驗、再體驗,更深入的體驗,這是到彼岸的智慧之路。

七、一個人的修行路

14/15

一個人不明事理,不是事理有病,不是眼睛有病,而是內心有病,只要治好了真心,眼睛也可以分辨,事理也得到了澄清。

15/15

我不刻意去找一座廟朝拜,總是在路過廟的時候,忍不住地想:也許那裡有著入世的青山,然後我跨步走進,期待一次新的隨緣。

文章摘自林清玄:《自心清淨,能斷煩惱》

相關焦點

  • 《自心清淨,能斷煩惱》:世間沒有真正的黑暗
    《自心清淨,能斷煩惱》是林清玄的作品,也是陌陌(公號:陌柒柒)送我的書。周末的時候,花了一天的時間看完了。覺得他的書特別適合在悠閒的午後拿來看,能讓你靜下心來,慢慢地品味。
  • 林清玄| 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
    他留給我們的,除了清淨的文字作品之外,更多的是他不浮不躁的人生態度。看到林清玄玩笑的態度,朋友說:「講正經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先生總能在生活中找到人生至理,字裡行間沒有華麗辭藻,但娓娓道來後,總能觸動人心。
  • 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他的作品你讀過幾本?
    這個臺灣作家的智慧確實滲透了他的每一篇散文,感染了每一顆燈前捧讀的心。他的文章也恰如其名,清香滿紙,玄意悠遠。林清玄的語言清雅脫俗,既有文學的優美,又有佛禪的睿智;既有豐富的認知,又有博愛的慈悲;能點亮眾人的心燈,能提升讀者的覺悟。其作品風靡了整個華人世界,被海內外譽為最有影響力的當代華語散文作家之一。
  • 林清玄《不聞是一種清淨》:閒暇來讀林清玄,闔書心中萬千浪
    林清玄,以禪入文,以禪意寫人生。此書同樣如此。書中感觸較多的有以下幾篇;《信仰使人清淨》《溫一壺月光下酒》《小千世界》《國王的鑽石戒指》《蓮花湯匙》《一粒沙,或一條河岸》《把煩惱寫在沙灘上》《清風匝地,有聲》等十七篇,其中,要數《把煩惱寫在沙灘上》最富智慧和人生教義;而《溫一壺月光下酒》和《歸彼大荒》最富禪意和佛旨,卻也最能道盡人生興味。
  • 重溫經典散文丨林清玄:清淨之蓮
    在大陸出版了《清歡》《願你,歸來仍是少年》《心的菩提》等100多本著作,有26篇文章被收入到小學至大學的課本中,《和時間賽跑》《桃花心木》曾被選入人教版、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本,《陽光的味道》則曾出現在高考試卷裡。
  • 心若清淨,風奈我何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知書先生,ID:svop13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障礙。心若清淨,風奈我何,不染塵埃,清風自來。01心靜是一種境界《六祖示法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清淨自心的真諦,悟懂得大自在
    修行必須從實際問題入手,每一個問題都是道場,不能空談玄談,不要把修行變成一種逃避現實生活或煩惱的藉口。一事例,看看你能得到什麼啟發?一日,懷讓來到曹溪禮拜六祖慧能大師。不執著於某一念頭,於此無所染汙,是諸佛之所以維護遵守的一句話,也是佛子修行的真實境界,亦是清淨自心的真諦,悟懂得大自在。這則慧能大師與懷讓的問答,道明了佛法的深奧,無量無邊,修行證悟不是沒有,時時都可以悟,處處皆可以證。如果,執著某一念頭,某一經句就不會有了。因為,執著的心都是妄心,妄心怎麼能修行證悟無上的諸法實相呢?
  • 林清玄:孤獨是一個人的清歡
    生命本是場孤獨的跋涉,喧囂的世界,需要修一顆寧靜的心,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孤獨,是一種智慧,能在孤獨中體會人生的人,一定是內心強大和豐富的人。人生需要適時的孤獨,在孤獨中找到最真實的自己,回歸精神的富有,回歸靈魂的本真。
  • 淨土法門:心不清淨,如何修?
    我們今天的心不清淨,如何修清淨心?要在行當中去修清淨心。行是生活、是工作、是應酬,在這裡面學不著相,心就清淨了。所有一切現相總離不開這四個範圍,出這四個範圍就是離一切相,你的心清淨了。常常說的妄想分別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你的心就清淨。清淨心是真心,清淨心就是真如自性,宗門裡面常講明心見性,清淨心現前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 修佛必讀《金剛經》,教你掃除三心,降服煩惱,心自清淨
    發菩提心是如此重要,但對於修行者而言卻很難安住在菩提心上,這是因為心一直向外馳散,勞碌於煩惱妄想之中。只要降服此心、遣除妄念,撲滅煩惱,自然就可安住於菩提心上。因此面對須菩提 "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兩個問題,佛陀先略答了第二個問題。
  • 清淨心是戒
    清淨心是戒,持戒的目標是得清淨心,得清淨心,持戒圓滿了。清淨心再提昇平等心,清淨心裡頭沒有染汙,持戒叫你放下染汙。平等心裡頭沒有分別,你還有分別心,那連持戒的功夫都沒有了。為什麼?我持,我這個戒律好,「戒為無上菩提本」,一點沒錯,就盯在戒上,不能向上提升。你有沒有持戒?沒有。為什麼?你心不清淨。
  • 《維摩經》:心淨則國土淨,如何能做到心性清淨呢?
    觀察自己的心性,從而獲得斷除煩惱生菩提智慧。這樣就可以來認識或探究萬事萬物,如果明白了無常變化的知識和道理,那我們就能很快地得道。可見,想要得道徵得菩提智慧,必須從認識自身的心性,從我們的心性入手。正如經典云: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 人活一世,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
    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曾記得臺灣作家林清玄對於人生說過這麼一句話:人生本該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何謂清淨心?清,水清則無魚。淨,明淨。清淨心,也就是所謂的四無:無垢無染、無貪無嗔、無痴無惱、無怨無憂。佛經上說:心淨則佛土淨。
  • 你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不懂佛學文化,清淨心何來煩惱?
    你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不懂佛學文化,清淨心何來煩惱?佛學文化中所提倡的是世間萬物,眾生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謂平常心處世,皆大歡喜,沒有煩惱和痛苦。當然很多人根本做不到,所謂的放下,就是自在,這也是最深的佛學道理,一般人卻很難做到。所謂智者,就是能夠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沒有什麼牽絆,清淨心,自得其樂。
  • 《法句經》:清淨唯已得,煩惱任人掐;汝當自努力,如來唯說者
    我們都知道,佛教自創立以來,這千百年來,學佛者不計其數。但佛法艱深義奧,往往不好理解,因此,許多人學佛都是通過聽別人講或看別人的註疏來學習的。這樣學佛的方式方法對嗎?但佛陀由29歲開始修習梵行,先後拜過阿羅羅迦羅摩仙人、優陀伽羅摩子等為師。
  • 林清玄:保持一顆「如水的心」,才不會「迷失自我」。
    林清玄林清玄把心的狀態稱為「心水」,這有甚深微妙之意。但「包容的心」與「從容的生活」庶幾近之,包容的心是柔軟如心水,但從容的生活是心如止水。水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包容,因為水性永遠不二。林清玄能把心比作水,說明他禪透了水。
  • 林清玄先生經典名言:以野草小花的心,努力活在今天
    今天上午,有自媒體朋友發微信說林清玄先生去世的消息,並希望能發文談談林先生,本來六甲番人是不敢敲鍵盤發文的,對於當代的作家包括林清玄先生,都不是很了解,輕易評論並不是尊重的態度,但仔細想想,還是拜讀過林先生的一些名言的,且在此說說自己的理解,致敬林先生,至於作家個人生活等等,不會涉及
  • 《金剛經》:如是降伏其心,則生清淨心
    下面探討「如是降伏其心,則生清淨心。」《金剛經》云:「如是生清淨心」,六識感覺和認識的世間萬物,都是汙染人心的客塵,需要從心靈深處徹底的打掃乾淨,不住六塵而生清淨心。清即不濁,淨即汙染。不濁則心無分別,無染則心不住相。妄盡情空,塵消識散,一塵不染,一心不亂即是清淨之心。
  • 堅定的信心,無塵垢的清淨心,不摻雜煩惱之心,平常心是道
    雪竇寺清淨之心又分為了三種:堅定無疑的信心;無任何塵垢的清淨之心;不摻雜任何煩惱的之心。心地清淨就能遠離淫、怒、痴,成就三明的無上神通。詩作中的最後一聯中的「退」與「前」字相呼應,暗喻三層深意。雪竇寺人生道路上的各種煩惱,如同身負的包袱一樣。如農夫插秧一樣,在倒退途中將包袱丟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