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阿姨年輕時唱歌、跳舞樣樣行,
步入老年後由於膝關節疼痛,
甚至不能彎曲,
連日常生活都受到影響!
她嘗試過各種保守治療,
效果都不甚理想。
幾經輾轉,
她找到了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骨關節外科主任劉寧,
醫護團隊為她進行了詳細檢查,
結果診斷為「左膝骨關節炎」。
患上膝骨關節炎為什麼會疼痛難忍
劉寧主任指出,膝骨關節炎的根本原因是:關節軟骨磨損與剝脫。隨著年齡的增長及各種損傷,關節軟骨會逐漸退變,磨損程度逐漸加重。軟骨一旦磨損後很難再生,失去軟骨的保護,走路時骨頭磨骨頭。骨頭最外面的骨膜及周圍的滑膜上神經豐富,關節痛感便會襲來。
反覆討論制定了完善的膝關節置換手術計劃和術後康複方案,劉寧主任向範阿姨介紹道:膝關節置換術就是將膝關節損壞的部分切除,換上新的活動關節,使膝關節穩固,受力平衡,從而消除疼痛,手術使用的材料是鈦合金部件和高分子量聚乙烯墊片,跟人體相容性好,極少出現排斥反應。
術後第1天,範阿姨便能下地無痛行走,這讓她感到十分驚訝和欣喜!術後第5天,範阿姨便順利出院。
術後忽略康復 關節恢復受阻礙
或許是「無痛」的關節來之不易,範阿姨對手術後的膝關節倍加「珍惜」,抱著能不走就不走、能坐就不站的思想,範阿姨的術後康復誤入歧途。
原本「乖巧聽話」的膝關節,開始出現疼痛和活動受限,但由於新冠疫情遲遲不敢到醫院複診。術後6個月,疼痛難忍的範阿姨來到了劉寧主任的診室。
經過詳細的問診,劉寧主任糾正了範阿姨的錯誤思想:如果想要獲得一個滿分的關節,手術治療只佔一半的分數,還有一半的分數需要靠自身的配合和努力。
範阿姨意識到問題所在,心裡懸著的石頭終於落地,在進行了科學、依據個人情況制定的康復鍛鍊之後,膝關節終於恢復到了滿意的狀態。
術前X線
術後X線
科學鍛鍊才能恢復關節功能
很多人覺得做完手術關節就治癒了,其實這並不是治療的終點。
術後患者要積極地主動參與功能鍛鍊,制定詳細的功能鍛鍊、肌肉訓練和早期下地負重行走鍛鍊,這樣能儘快地恢復關節功能。在疼痛逐漸消退後,只要堅持肌力練習,步態會逐漸恢復至術前的水平。
需要強調的是,過量的行走會帶來膝關節的腫脹,步行不能代替功能康復鍛鍊,所以建議出院後,在非負重情況下,每天進行肌肉功能鍛鍊及關節屈伸鍛鍊。
在鍛鍊到一定程度,在腿部力量逐漸恢復之後,複查時經醫生評估後,可逐步改為負重下功能鍛鍊,一般3-6個月後可恢復正常功能狀態。
如何自測膝關節是否出問題?
膝關節炎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多患於中老年人群,其症狀多表現為膝蓋紅腫痛、上下樓梯痛、坐起立行時膝部酸痛不適等。
劉寧主任介紹,觀察上下樓梯時關節的感受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自測方法。
下樓梯疼——膝關節發來的較重預警信號;
上樓梯也疼——膝關節發來的嚴重預警信號;
行走時疼痛加重,晚上睡覺都在疼——膝關節問題特別嚴重的預警信號。
劉寧主任表示,中老年人開始出現了下樓梯時關節疼,就必須提高警惕。建議及早到正規醫院就診,醫生會針對不同的病情程度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
本期醫學指導
//
劉寧,主任醫師。擅長診治骨關節疾病:骨關節炎、髖關節發育不良、股骨頭壞死、類風溼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引起的關節疼痛及活動障礙。尤其擅長於骨關節內骨折和關節疾病及畸形的矯治。
//
【來源:廣東發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