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骨科門診啊,膝關節疼痛,是五大常見症狀之一。來骨科門診看膝關節疼痛的不僅有六七十歲的老年人,四五十歲中年人,還有很多二三十歲的青年人,他們其中有將近一半出現以下的症狀,就是膝關節在上下樓梯或者蹲起的時候,有困難、有僵硬、有疼痛感,但是大多數時候平地走路倒沒什麼感覺。很多人非常不解,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其實這在我們膝關節領域,非常常見,看懂了這幅解剖圖,您就知道原因了。
我們的膝關節實際上有三塊骨頭組成,分別是大腿骨,小腿骨,還有膝蓋正面的、圓形的髕骨。髕骨是我們每個人都能摸到的,你用手放在你的膝蓋正前方就能觸摸到一個圓形的,像蓋子一樣的圓骨頭,只要你的大腿肌肉是放鬆狀態,那麼髕骨就是可以左右推動的。
那麼既然是三塊骨頭,它們就構成了兩個不同的接觸面。一個呢,很好理解,是大腿和小腿骨之間的接觸面,這個關節面是讓我們負重用的。不論我們是站著、走路、跳躍,只要有體重壓在膝蓋上,這個關節面就承擔壓力。而我們人體膝關節的結構,決定了內側關節受力多,約佔整個重量的60%,外側關節面受力少,約佔40%。所以往往都是膝蓋內側磨損得快,內側關節間隙,首先出現狹窄,所以很多人膝關節炎,剛開始的症狀會有膝蓋內側的疼痛,久而久之,也會出現O型腿,也叫膝內翻,這就是因為膝蓋內側的軟骨等結構已經被磨損殆盡。
如圖所示,內側關節縫隙比外側變得狹窄了,膝蓋的外觀也就變成羅圈腿了。
當出現這些症狀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出現走路疼痛。一般都是先有內側疼,然後逐漸發展到整個關節都疼。
等到走平地都不能走了,每一步都疼的時候,往往這個時候就需要做保膝手術或關節置換等手術治療了。
除此之外呢,我們的膝蓋還有一個關節面,叫做髕股關節。也就是剛才我們摸的那個圓骨頭深部的軟骨面。這個部位比較特殊,當我們伸直腿,也就是走路的時候,這個關節面的壓力是比較小的,甚至軟骨和軟骨之間都是不接觸的。這是為什麼剛才我們在伸直並放鬆大腿肌肉的時候,髕骨可以推動的原因。
但是當我們膝蓋彎曲的時候,我們發現髕骨無法推動了,這是因為當彎曲膝蓋的時候,髕骨被壓在了股骨上,兩個關節面的軟骨開始受壓,摩擦。所以說,當我們在上下樓梯,蹲起,坐著起來,爬山爬坡等等,需要彎曲膝蓋使勁的動作的時候,髕股關節面會承擔負荷,久而久之會產生磨損。
當我們的大腿和小腿之間的關節面保存的還可以,而髕股關節之間的關節面磨損的比較嚴重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出現上下樓梯疼,爬山爬坡疼,蹲下起來疼,但是走平地不疼的現象。
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性,比較常見的情況,叫做髕骨軟化症。也就是單純的髕骨軟骨的輕度損傷。這個時候只需要停止不正確的運動方式,加強股四頭肌的鍛鍊,加上休養一段時間,往往症狀就能改善,損傷的軟骨大多也是可以逆轉的。
而如果這個情況出現在中老年人,並且症狀比較嚴重,用手按住膝蓋的上方,然後彎曲伸直膝蓋,感覺到裡面咔啦咔啦的摩擦感特別強烈,往往提示已經有了髕股關節炎,這個時候這種病變就是不可逆的了,只能通過剛才所說的那些辦法,加上藥物來改善症狀,延緩關節的進展。
無論是髕股關節,還是大腿小腿之間的關節,哪個關節先磨損報廢了,對於我們人體來講,這個膝蓋都無法正常使用了。這就好比一輛車子,無論你是輪胎壞掉了,還是輪轂壞掉了,總之你這個車都不能正常行駛了,必須要把這整個輪胎給修理,或者替換掉。
所以說,當我們出現這種症狀的時候,如果休息兩三個禮拜,還沒有明顯的緩解,應該求助於骨科,骨關節外科或者運動醫學科醫生。讓他們給我們進行個體化的評估,然後進行針對性的運動康復的指導。對於疼痛症狀比較嚴重的人群,可以採用冰敷,加上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比如依託考昔,塞來昔布扶他林等)或者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等,當然,所有藥物都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最後當有了這些症狀,不用太過慌張,因為大多數人會在兩三個禮拜的良好休息後自行緩解,或者說症狀減輕。咱們中國老百姓很多人不注重大腿肌肉的針對性鍛鍊,特別依賴於想要醫生能給一兩副藥,吃兩個禮拜就完全治好,這是異想天開。
藥物只能改善症狀,真正要想延緩關節炎的發生和發展,就得評估找出原因,針對性的加強關節周圍的肌肉或者關節的穩定性。知易行難,但你需要到這一步的時候,科普就幫不了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