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山口口岸作為我國西北地區輻射最廣、過貨量最大、功能最齊全的陸路口岸,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重要節點區域,蓬勃發展的現代物流業,促進了口岸經濟騰飛。
近年來,阿拉山口海關全面開展提升動植物檢疫防控能力、示範口岸創建工作,構建了以海關為核心的國門生物安全防線,織密生物安全防控網,打造堅實的「國門之盾」。
構建內外一體防控體系
國門生物安全,是指海關通過在出入境口岸設置防線,對出入境貨物、人員、運輸工具等實施檢疫查驗,防止外來有害生物入侵,避免和減少對我國的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農林牧漁業生產以及人類健康造成危害,屬於非傳統國家安全,也是國家安全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
4月29日,阿拉山口海關組織開展本底有害生物調查。圖為關員在野外放置捕鼠夾。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生物入侵者也搭乘國際貿易的「便車」「登堂入室」。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遭受過或正在遭受外來入侵生物的嚴重危害,中國作為貿易大國,也成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目前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已達660餘種,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物種中,已入侵我國的有51種。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和中歐班列的日益成熟擴大,近年來,通過阿拉山口口岸進口歐洲及中亞各國的肉類、小麥、葵花籽、紅花籽、木材等各類動植物產品達到200多萬噸,對促進本地加工製造業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阿拉山口口岸是典型的邊境陸路口岸,與沿海口岸相比,陸路口岸與當地生態系統之間缺少天然屏障,給外來生物入侵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生態條件。加之長期以來,邊境陸路口岸國門生物安全查驗、疫情防控等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檢疫風險不斷加大,建設科學、安全、有效的邊境國門生物安全防控體系迫在眉睫。」阿拉山口海關負責人說,示範口岸創建以來,阿拉山口海關牢牢抓住「境外、口岸、境內」三個關鍵環節,緊抓風險防控、過程監控、聯防聯控支撐體系,設置境外、口岸、境內三道防線,著力構建口岸外來有害生物內外一體防控網,努力達到「以防為主、御疫於外」的目的。
抓風險防控體系有的放矢。阿拉山口海關以國外疫情形勢、國門有害生物監測等為基礎繪製口岸風險網絡圖,對重點敏感商品組織開展準入風險分析和疫病疫情風險研判。根據風險評估結果發布風險預警,完善應急處置流程,實施從易到難、從點到面的檢疫監管措施,降低有害生物傳入風險。
抓過程監控體系無縫銜接。阿拉山口海關通過優化完善現場檢驗檢疫監管流程,根據風險等級實施分類管理、過程監控等制度,重點提升有害生物檢出率。加強口岸貨檢、旅檢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申請進口高風險商品指定監管場地資質,配備完善現場檢疫查驗處理設備。對小麥、葵花籽等高風險商品,實施定點企業加工制度,並與加工企業所在地海關建立調運聯繫機制,對調運貨物實行全程監管。針對口岸進口動植物產品現場查驗、檢疫處理、疫情監測、應急處置等環節,全面梳理各項防護要求,制定安全防護措施標準,全程有效跟蹤、無縫銜接,實現全鏈條閉環安全有效。
抓聯防聯控體系高效合力。在加強內外防控的同時,阿拉山口海關還強化與地方政府溝通聯繫。通過專報、參加聯席會議等措施主動融入,提升地方各級部門對國門生物安全的重視程度,聯合成立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小組,加強部門協作,明確職責,及時相互通報情況,聯合開展應急演練和防控工作,全面提升口岸聯防聯控水平。
健全生物安全查驗機制
進出境動植物檢疫作為一項保護人類、動物或植物生命健康的必要措施,是維護國門生物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環。
1492年的哥倫布橫跨大西洋引發新舊大陸之間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大交換,促成了一次前所未見的生物跨洲流動,辣椒、馬鈴薯、玉米等等很多植物進入歐亞大陸後成為重要的作物。然而物種大交換也是一把雙刃劍,每個國家的發展都得益於大交換,同時也被大交換危害過。造成馬鈴薯毀滅性減產的馬鈴薯晚疫病菌、永久改變葡萄酒世界的葡萄根瘤蚜、讓松樹得「癌症」的松材線蟲等,都是物種大交換、大流動帶來的危害。為保護本地生態系統免受外來有害生物的侵染和幹擾,人類由預防醫學的做法得到啟發,從而誕生了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是國門生物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調查統計,目前傳入中國的外來生物39.6%屬有意引種傳入,49.3%是隨人類活動(主要形式為貿易、交通、旅遊等)而無意傳入,只有11.1%是由於風或物種遷徙等自然原因越境傳入的。這三種傳入途徑,除了少部分非人為因素,絕大部分可以通過海關環節「防患於未然」。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健全國門生物安全查驗機制,有效防範物種資源喪失和外來物種入侵」,並且「加強進出境動植物檢驗檢疫」已被納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工作部署。
8月17日,阿拉山口海關關員對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進口小麥加工掛麵企業進行監管。
阿拉山口海關在科學防控理念指引下,以實現進境動植物檢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根據海關總署和烏魯木齊海關整體部署,結合工作實踐,在強化進出境動植物檢疫上下功夫,梳理優化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流程,完善檢疫準入、檢疫審批、註冊登記、口岸查驗、隔離檢疫、定點加工、疫情監測等機制,全面提升軟硬體水平,建立高效精準動植物檢疫查驗監管機制;充分發揮海關政策服務優勢,為擴大高風險商品安全準入提供硬體保障,也完善了口岸功能。
同時,對現場檢疫流程進行梳理優化,實現對轄區7家定點加工企業實時監控,對進口企業及貨物實施「精準畫像」,為現場「精準查驗」提供支撐。
針對入境旅客在不知情情況下容易攜帶水果、肉類、種苗甚至昆蟲等高風險動植物入境的實際,阿拉山口海關豐富查驗手段,最大範圍消除疫情監管盲區,大大提高了現場查驗效率和精準度。
在不斷加強外來有害生物及疫病疫情防控的同時,阿拉山口海關還積極做好本底生物監測。基於邊境生態環境相似的特點,在口岸及博州其他地區設置外來有害生物監測點67個,重點針對歐洲櫻桃實蠅、葡萄花翅小卷蛾、橘小實蠅、蘋果枝枯病等有害生物傳入風險實施監測,先後發現5種有害生物,第一時間通報地方相關部門並協助進行剷除銷毀。通過開展有害生物監測,探索制定針對邊境區域化進境動物疫病和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建立邊境外來疫病疫情控制區,提高動植檢工作精準性。
提高科技檢測技術水平
在全球一體化發展的今天,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要有許多東西「引進來」,也要有很多東西「走出去」。隨著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推動落實,跨境旅遊、跨境電商、海外直郵、新型寵物等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迅猛發展,國門生物安全形勢日趨嚴峻。亞洲型舞毒蛾、松材線蟲……這些外來有害生物的名字,隨著科技發展,逐漸為公眾熟知。
「近3年來,阿拉山口海關從進境動植物及其產品中累計檢出各類有害生物254種3.48萬種次,其中檢疫性有害生物18種476種次。檢出的57種有害生物是新疆口岸首次截獲。」阿拉山口海關技術中心副主任李蘭說。
有了檢疫對象,外來有害生物就可以被擋在國門之外嗎?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簡單。傳統形態學方法難以鑑定不同發育階段生物個體(如種子、卵、無性階段等)、近似種、複合種、隱存種與生物殘體等,有的有害生物破壞性很大,甚至可能給生態環境帶來滅絕性的破壞。為儘量降低有害生物傳輸的風險,又不影響正常貿易活動,就必須加強口岸動植物檢驗檢疫科研工作,找到準確、快速的檢測方法。
面對肉眼無法可見的有害生物風險,阿拉山口海關立足科技進步,提升技術執法效果。加強與中科院、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和石河子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技術交流合作,對動植物檢疫關鍵領域、關鍵環節集中進行科研技術攻關和專業人才培養,提高口岸快速檢測技術及檢疫處理技術水平。
經過多年的堅持不懈,換來累累碩果。阿拉山口海關先後有3人獲得高級農藝師職稱,2人入選海關總署進出境動植物檢驗檢疫技術工作組,3人入選烏魯木齊海關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應急處置專家組;64人取得動植物檢疫現場查驗專家崗資質,8人取得動植物檢疫高級籤證官資質,解決了動植檢崗位「專業人員不在崗、在崗人員不專業」問題。實驗室涉及昆蟲、雜草、線蟲、病原真菌、病原細菌、病毒及植物轉基因7大領域54個檢測項目均通過國家認監委CNAS考核認可,43項能力驗證、標準驗證均獲得滿意結果。制定了《動植物檢疫執法技術能力需求清單》,為一線執法人員提升現場有害生物初步鑑別能力提供技術保障,為示範口岸創建提供智力支持和能力素質支撐。
在不斷提升人才「軟實力」的同時,阿拉山口海關還整合業務現場現有技術資源,建立現場初篩快檢室,通過配備遠程鑑定系統連線各級專家在線指導,提升現場初篩水平。改造完善PCR檢測室與醫學媒介生物監測實驗室設備配備,促進實驗室順利通過自治區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備案,有效提升了口岸實驗室動植物檢測硬體保障水平。
目前阿拉山口海關技術中心可檢測商品40多種近2000個項目。
今年以來,阿拉山口海關在科學標準體系的指導下,嚴格按照要求開展動植物檢疫防控能力提升示範口岸創建工作,以責無旁貸的擔當精神將維護國門生物安全責任扛在肩上,穩步紮實推進各項工作,織密生物安全防控網。
新時代需要新擔當,新使命要有新作為。2020年作為「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開局交匯的特殊之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也即將實施,保障國門生物安全任重道遠。阿拉山口海關繼續履職盡責,以保護我國農林業生產安全和生態文明建設為出發點,努力構建國門生物安全立體防控體系,打造堅實的「國門之盾」,為改革發展提供安全保障,為推進新疆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海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