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鵑
圖:網絡
昨晚在公園,我又見到了辛酸的一幕。
當美佳和其他幾個小朋友玩得正帶勁時,她媽媽羅麗卻覺得全身無力好累,所以想早點回去洗澡休息。
於是叫美佳回去,可美佳和小朋友正你追我趕,開心著呢,那自然是不肯回去。
叫了好幾次,美佳都當耳旁風時,這時羅麗有點生氣地對美佳說:「你不回,那媽媽回去了。」
說完就抱著她兒了就往前走,然而走了好一會,發現美佳並沒有跟來。
那是因為公園離她家也不遠,美佳等會自己也可以回去。只是晚上樓道裡黑,羅麗不放心,再加上自己也累了,所以想先給兩個孩子洗完澡之後,自己也好洗洗,早點躺在床上。
可是沒想到美佳這麼不聽話,而當羅麗又返回來時,心中的怒火其實也就越燒越旺。
看到美佳,也不再問了,而是直接拉著往前走。那美佳被拉著不舒服,那自然就哭了起來。
「叫你回去,你不聽話,還給我哭,給我停下來,再哭我真的會打人了。」
美佳沒有停下來,而是繼續呆在原地傷心哭泣。
這個時候羅麗大聲對美佳說:「你再哭,以後晚上不要給我出來玩了。你不是不肯回去嗎?好,那你今晚都別回來,就讓那些拐小孩子的把你拐走吧。」
說完真的狠心地走了。
而美佳從語氣中也看出媽媽真的生氣了,還有擔心自己真的被騙子拐走時,就只能哭著去追羅麗。
就這樣,一個在前而怒氣衝衝向前走,一個撕心裂肺哭著在後面追。
這樣的場面,就在前兩天,我去幼兒園接小兒子的時候也有看到。瑞瑞學校不是有個小樂園,每天放學之後,小朋友們總喜歡到那裡玩。
有個媽媽,因為她找了個給別人煮飯的活,所以放學之後,最多只能讓孩子玩個20分鐘。以前她可能試過說媽媽有事不能玩了,可是孩子根本不聽。
因此,她每次也不再問,而是時間到了,就直接抱著孩子走,管她哭鬧,她都不在乎。
那樣的一幕知道的理解媽媽無奈,不知道的還以為她是個拐賣小孩子女人。
其實,面對孩子不合作時,很多父母做法要麼就是操控,像那個直接抱著孩子走的媽媽,要麼就是像羅麗那樣,不是恐嚇就是威脅,要不就是間接性懲罰。
這樣做的後果,那就是孩子慢慢也會忽略別人的感受;大腦的皮質醇發展緩慢,情緒也會變得暴躁易怒;最關鍵是孩子覺得自己什麼事都沒有一點掌控感,會覺得自己就像一個空心人。
現在不少青少年自殺,有不少人都以為是當下的某個急性事件引起。
而其實真正原因是來自於成長過程當中的慢性壓力。
作為大人,你自己想想,生活中當你感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的時候,整個人是不是會活得很自信,性格也好。
而當你什麼都不無法掌控時,是不是會特別焦慮無助,而且還很容易因為一些小事情就發脾氣。
其實小孩子也是這樣,那麼碰到孩子跟你發生衝突的事該怎麼辦呢?
那就是讓孩子有所選擇,而不是別無選擇。
比如美佳媽媽可以這樣說:「美佳,媽媽知道你現在玩得很開心,可是媽媽今天真的好累了,所以想早點回去。」
你看你先說出了孩子的感受,也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那麼孩子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接下來就應該說:「美佳,那你看我們是現在回去呢,還是再玩五分鐘之後再回去。」
相信孩子們都會說再玩五分鐘再回去,而當時間到了,你叫孩子回去時,就算是孩子很想玩,不想回去,那她也知道自己承諾過。
所以不管怎麼樣,孩子都是會跟你回去。這個時候,作為媽媽還要說這麼幾句話:「謝謝美佳關心理解媽媽。你知道嗎?你這種行為就是信守承諾,你是一個守信用的孩子。媽媽愛你,你真棒。」
你看,孩子配合你,你要表達謝意,肯定她的價值。而肯定她是一個守信用的孩子,是塑造她的一種行為。最後則是作出積極的反饋。
因此,生活中不管任何時候,當孩子與你將發生衝突的時候,都不要專制地說「不」。強硬地說「不」會令孩子反感,而且感受不到愛的同時,還會更加渴望。而應該心平氣和地讓自己和孩子都有選擇的空間。
其實是告訴孩子,人的思維除開這樣或那樣之外,其實應該還可以有第三選擇,第四選擇。這樣孩子以後在碰到事情時,也不容易鑽牛角尖,而是會開動大腦,設想多種多樣的可能性。
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當孩子的想法跟你發生衝突時:凡是要讓孩子有所選擇,而不是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