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父母們對孩子總有一個美好的期盼,希望孩子能在未來的人生路上走得順暢些。所以在孩子未出生前就進行胎教、未就學時進行早教,然而在父母們費心費力為孩子打基礎的同時,卻有許多父母忽視了自己在教育中所存在問題。
情緒管理始終是優質家庭教育的「攔路虎」,許多父母就因為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而經常打罵孩子,造成孩子非但學業沒有進步,反而性格和心理出現了問題。
一般長期在父母責罵中成長的孩子會有以下幾種性格表現:
這是因為孩子經過父母長期責罵的「薰陶」,也促使孩子性格走向偏激暴躁,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父母對待自己的那一套。
這也會導致孩子在今後的人際交往中很難與人相處。
中心意思是說,由於以前遭遇了多次失敗、打擊,導致今後可能出現絕望和無奈的心理狀態。
例如被父母長期吼罵的孩子,由於失去自信慢慢變得自卑,當想要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又始終被父母罵回去,卻又不敢生氣造成性格越來越懦弱,導致今後一旦遇到人與人交往中的困難或衝突,潛意識就會選擇逃避。
父母長期吼罵會使孩子產生恐懼心理。
有些孩子不斷的討好父母就是為了避免父母吼罵,最終會使孩子形成一種過於在意別人態度的心理,並且為了討好別人而不太會拒絕。
這種性格其實就是自卑造成的,因此今後的生活通常都會覺得心很累,而且非常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有研究表明經常被父母吼罵和基本沒被吼罵的孩子,十年之後性格、生活差異很大,而且吼罵不僅會讓孩子的性格產生問題,還有可能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父母認為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幾句說教就能教好的,總有不聽話的。既然孩子打不得,如果再罵不得那該怎麼辦呢?
一、態度語氣
孩子說不聽確實是導致父母吼罵的原因之一,不過父母也得知道吼罵起到的震懾效果只是暫時的,甚至是沒有的。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首先要調整情緒,畢竟情緒主導行為。再以平和的態度、舒緩的語氣去和孩子交流,並在交流中避免與孩子發生語言衝突。
如此才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尊重併集中精神聽清父母的教訓。
二、注意談話氣氛
吼罵只會讓父母與孩子間的溝通氣氛變得更加緊張,特別是對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吼罵更會使矛盾激化。
所以父母在談話前先營造一些氣氛,比如讓孩子坐在自己身邊,這樣讓孩子感覺是被平等對待的。
也可以先給孩子衝一杯奶茶之類的,利用這個時間讓雙方都冷靜下來,去思考一下對錯,在接下來談話中以理性態度對待。
三、孩子也需被理解
孩子有時候並不是出於故意或者頑皮把事情搞砸的,因此他們更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而不是大吼大叫的謾罵。
父母如果能尊重孩子,傾聽他們的解釋,並和他們一起找出原因來,不僅能使孩子吸取經驗教訓,又能在無形之中增進彼此的感情。
孩子有時會蹦出一些奇思妙想,有時又因為一些煩惱想對父母傾訴,這恰好是父母可以走進孩子內心的時候,所以需要耐心去聽取他們的想法,試著去換位思考,而不是報以不耐煩的態度敷衍孩子。
孩子如同小樹苗,需要父母營造一個適宜的環境才能茁壯成長。因此對於孩子來說,一個沒有打罵,但充滿溫暖幸福的家庭才是他們理想的環境。
所以父母們要用理性的態度去面對孩子的教育,而不是以簡單粗暴的打罵去發洩內心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