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被罵的孩子,與少挨罵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不僅僅是性格

2020-09-09 文竹媽媽

家長罵孩子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吃飯不專心罵、做作業分心罵、貪玩不回家罵、見人沒禮貌罵等等。

總之,孩子即便是做錯了一點點小事,家長也能罵;有的時候即使不是孩子的錯,家長也會將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

但是,經常挨罵的孩子與那些少挨罵的孩子相比,長大後往往存在一些缺陷,不僅僅表現在性格上。

常挨罵的孩子和少被罵的孩子,長大後除了性格上的差別,還有其他

1.性格暴躁,喜歡用武力

經常被罵的孩子內心往往會積攢很多怨氣和不滿,但是卻又無處發洩,只能通過一些比較小事情來發洩的自己的情緒,所以性格比較會比較暴躁,一點點小事情都有可能發火或者生氣;同時,這其中也有模仿家長的行為,家長脾氣暴躁總是罵孩子,孩子有樣學樣也會因為一些小事情就發火。

孩子長大後具備了一定的能力,當這種不滿達到了一定的臨界值時,孩子會選擇使用武力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溝通,而是選擇訴諸武力的原因,因為他成長的環境就是一個缺乏溝通、只會打罵的環境。

2.不敢表達自己

經常挨罵的孩子往往也不太敢於表達自己。

孩子害怕自己的想法或者是做法不被認同,說出來也會被罵,所以選擇緘默;

同時,經常挨罵的孩子往往也會心理自卑、不自信,不敢面對人多的場合,更不用說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意見了。

這樣的孩子在團隊當中一般都是「小透明」,只能夠跟著大眾走,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只能默默地憋在心裡,不愛表現自己,所以也容易被別人忽視。

同時,他們也喜歡討好別人,因為挨罵多了,下意識地會用討好的方式來減少自己挨罵的次數,也不會拒絕別人的不合理請求,委曲求全。

3.逆反心理

經常挨罵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出現逆反心理,比如說更加叛逆,或者是做一些更加讓家長生氣的事情,故意讓家長心裡不舒服。

有的孩子會對父母大呼大叫,故意和父母頂嘴,企圖用這樣的方式來反抗。當孩子習慣了這樣的方式,容易陷入逆反心理,故意和父母作對,只要父母不喜歡的的事情,孩子都很樂意做。

那些少挨罵的孩子往往會比較自信,遇到事情會習慣溝通、喜歡和父母商量,敢於表達自己,也比較孝順。

所以,父母應該適當的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要一直用罵、吼孩子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儘量做到正面管教,讓孩子知道自己究竟哪裡做得不對、哪裡做得不好,孩子才會一點點進步,養成好性格,有更好的人生。

要做到不罵不吼教育孩子,家長需要一些有建設性的建議以及理論的支持,才能少走彎路,做到更好。

這套家庭教育書籍能夠幫助家長做到理性育兒、正面管教,是很多父母的選擇。

它裡面含有很多經典的理論和建議,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能夠讓家長在家庭教育的過程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打不罵教育孩子,通過完善自己來培養孩子的好性格,為孩子提供更多堅實的基礎。

這套書是眾多家庭教育專家20年的育兒經驗總結,很多育兒案例都非常經典、貼近現實;同時,通過案例為家長提供可實踐的育兒理論和經驗,讓家長學會正面管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吼不罵,成為好父母,為父母育兒提供更多的「養分」。

這套書一共有5冊:《好父母不吼不叫》、《正面管教》、《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好性格讓孩子受益終生》、《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

1.《好父母不吼不叫》:

2.《正面管教》:

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4.《好性格讓孩子受益終生》:

5.《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只有父母先正其身,孩子才能夠學會正其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學會用不吼不罵的方式溫和育兒,正面管教,學會和孩子溝通、傾聽孩子。才能夠幫助孩子養成好的性格,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這套書對家長來說就很有幫助,能夠幫助父母成為理性、有智慧的父母,不吼不罵育兒。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總挨罵」和「不挨罵」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不是星星點點
    面對父母的嘶吼式的教育,是不是經常挨罵的孩子就會按照父母期望的方向生長呢?而不挨罵長大的孩子是不是就會沒出息呢?「總挨罵」和「不挨罵」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不是星星點點閨蜜家裡有兩個娃,相差1歲,老大鬧騰,老二安靜。
  • 經常被罵的孩子,與沒有被罵的孩子,十年後的差距,不止在性格上
    情緒管理始終是優質家庭教育的「攔路虎」,許多父母就因為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而經常打罵孩子,造成孩子非但學業沒有進步,反而性格和心理出現了問題。1、暴躁易怒、經常大聲頂嘴。例如被父母長期吼罵的孩子,由於失去自信慢慢變得自卑,當想要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又始終被父母罵回去,卻又不敢生氣造成性格越來越懦弱,導致今後一旦遇到人與人交往中的困難或衝突,潛意識就會選擇逃避。
  • 「坐得住」和「坐不住」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不僅僅是性格
    小麗家有一兒一女,哥哥和妹妹也就差2歲,可能是因為男孩要比女孩淘氣的原因,哥哥在家經常坐不住,總會往外面跑,而妹妹則比較文靜,有時候一坐就是一下午,很是讓人省心。小麗一直覺得是男女差異,也沒多管,就是兒子常常令她不省心,每次兒子回來總會訓上一兩句,讓他收收心。
  • 孩子被罵後的反應,暗示長大後的性格,頂嘴和閉嘴的區別很大
    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趙小明先生說:「當被最親近的父母責罵時,從不頂嘴的孩子,而長久選擇自己消化,會更容易走上極端。」三歲看大,孩子被罵時的反應,其實是在提前告之家長們,孩子的性格發展趨勢。頂嘴和閉嘴,孩子長大區別很大。
  • 孩子挨罵後是頂嘴還是沉默,暗示以後不同的人生,家長要重視
    有孩子後,就算自己想耐心,想溫柔,但孩子也不允許啊,調皮搗蛋的熊孩子分分鐘讓溫柔的媽媽化身河東獅。對孩子打和罵雖然很粗暴,但也不得不承認,有時很有效。對於一些過分調皮不聽話的孩子,打和罵確實會起一些震懾作用。
  • 「坐得住」和「坐不住」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不止是性格差距
    有的孩子部分男孩非常的淘氣,一天下來根本就坐不住,一會兒動動這一會兒弄弄那,有的孩子則非常的安靜,一天也不怎麼說話,所以有的孩子坐的住,有的孩子就坐不住,那些坐不住的我們就說是活潑好動,那些做得住的我們就說是比較文靜,只是覺得是性格的差異而已,並沒有往別的地方想太多,其實「坐得住」和「坐不住」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肯定不止是性格的差距。
  • 經常被打和從未被打過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值得父母深思
    長大後有何差距?肖偉和志豪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鄰居,兩個孩子年紀相同,性別相同,從小就在一起玩,長大後也沒有分開,上同一所大學,工作後還一起合租。兩人平時看似像親兄弟一樣哪哪都像,但只要深入了解兩人就會發現兩人性格截然相反,志豪陽光自信,不管發生什麼事都很樂觀,一天仿佛沒有什麼煩心事一樣。
  • 小時候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那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明顯
    執筆:小夢定稿:筱沐「每個孩子的性格差距都是很大的」其實每個孩子從出生開始,他們都是最公平的,因為這個時間他們都是一無所有和一無所知的嬰兒,這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一點點長大,家長們也都要開始對孩子進行不同的教育,家長的教養和家庭環境都導致這個孩子變成了另一種模樣,而也導致了世界上的孩子大不相同。每個家庭的教育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家庭主張自由快樂童年,有的家庭主張自律,完美追求,而這其實也和本身父母的性格和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有關。
  • 李玫瑾:「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從小挨打長大的孩子心理發展是扭曲的,因為他們在童年時並沒有得到父母的愛,未來的生活中常常懷疑自己,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家長說笑:誰小時候不挨打,這有這樣孩子變得更堅強。,可能你就會改變自己的看法了,「打」是最極端的教育方式,家長們一定要謹慎,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育兒專家李玫瑾坦言:「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 孩子挨罵後是頂嘴還是沉默,暗示他長大後的性格,家長別不重視
    而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孩子被罵後的表現看出來的,我們應該重視。孩子挨罵後是頂嘴還是沉默,暗示他長大後的性格,家長別不重視遇到父母失控吼罵,敢於頂嘴的孩子,多半是性格比較倔強,更容易堅持自我誠然,父母在情急之下吼罵孩子,雖然出發點是出於對孩子的關愛和保護,但是這一點,絕大多數孩子並不能完全明白,甚至有一些孩子會選擇正面對抗父母
  • 經常挨打和很少挨打的孩子,長大後雙方差距很大,家長們要重視
    想要第一時間獲取育兒小知識,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文|哺苗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很多家庭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忍不住對孩子進行打罵,甚至有的家庭認為這樣經過打罵出來的孩子會更加的優秀,但其實從小在父母打罵之下長大的孩子,在長大後和其他孩子之間的差距就會非常明顯了。
  • 李玫瑾:話多的孩子和話少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原因在父母
    在一間教室裡,常常能看到這樣的畫面:一個孩子在興高採烈地講著一些趣事,他身邊圍繞著很多同學,嘰嘰喳喳熱鬧得很。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安靜看書的同桌,同桌沒有加入他們的對話,時不時翻頁,甚至嫌他們太吵,把耳機帶上,也把「熱鬧」隔絕在自己的世界外。有的孩子性格外向又話多,有的孩子性格內向且話少,這其實跟他們早期的撫養過程有關。
  • 研究發現:經常挨打的孩子,和不常被打的孩子,智商發展差距大
    美國布希爾海大學家庭研究中心的報告發現:從小常接受家長挨打、挨罵的兒童在智商測驗中平均分96分,而那些不常挨打或幾乎不曾挨罵的小孩的智商測驗平均分則為108分。,但是從智商差距來說,它直接就說明了孩子智商發展處在一個不同的階層。
  • 孩子挨罵後是頂嘴還是不說話,暗示他長大後的性格,家長要重視
    在我們的印象中,孩子如果挨罵了,就應該默不作聲,因為頂嘴就代表他不知悔改。頂嘴就代表他不覺得自己有錯,而最大的問題在於,頂嘴會讓家長更生氣。那麼是不是頂嘴的孩子就是不好的孩子,就是不乖的孩子呢?家長們不妨想一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哪種類型的人格是壓抑的?我們大人經常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當你被你的上司,被你的領導批評的時候,你還不能頂嘴,內心是否會有抑鬱的感覺。更何況是孩子呢?
  • 李玫瑾:話多的孩子和話少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原因在於父母
    在一間教室裡,常常能看到這樣的畫面:一個孩子在興高採烈地講著一些趣事,他身邊圍繞著很多同學,嘰嘰喳喳熱鬧得很。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安靜看書的同桌,同桌沒有加入他們的對話,時不時翻頁,甚至嫌他們太吵,把耳機帶上,也把「熱鬧」隔絕在自己的世界外。有的孩子性格外向又話多,有的孩子性格內向且話少。
  • 李玫瑾提醒:「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李玫瑾:挨打的孩子和從沒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1、性格的差別 所以,經常被挨打的孩子,不是變的叛逆就是性格暴躁,常常反抗父母,長大後遇上其他的事情時,總喜歡使用暴力解決,不喜歡與人交往,內心是比較內向、自卑的。 相反,沒有被挨打的孩子性格比較平和,遇到事會用溫和的方式解決,很有理性,並且很有自信,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因為自己的情緒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 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
    導讀: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宅在家」和「出去玩」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明顯,家長多關注
    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問題也隨之而來,大兒子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雖然學習成績好,但幾乎沒什麼朋友,在學校裡做什麼事都是一個人。「宅在家」和「出去玩」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明顯,家長多關注①身體素質上的差距經常宅在家的孩子,身體素質肯定沒有天天跑出去玩的孩子身體好。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每個父母都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有一番作為,因此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失誤時,家長都會想辦法糾正孩子的行為,但是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另一部分父母認為:「棍棒出孝子,孩子不聽話,打打就好了,打完之後孩子才會長記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才。」李玫瑾教授是研究青少年犯罪方面的專家,她發現很多問題少年受家庭教育影響特別大;因此她經常會在一些講座中發表自己的想法,其中很多教育方式給很多父母提供了思路,李玫瑾教授曾經表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明顯。
  • 李玫瑾教授:經常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一目了然
    李玫瑾教授:經常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一目了然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電子時代來臨,科技電子類產品更新換代比之前更快,功能也更齊全。人們對於手機、平板、電視等電子產品的依賴程度也日益顯著,很多人都淪為了「低頭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