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罵孩子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吃飯不專心罵、做作業分心罵、貪玩不回家罵、見人沒禮貌罵等等。
總之,孩子即便是做錯了一點點小事,家長也能罵;有的時候即使不是孩子的錯,家長也會將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
但是,經常挨罵的孩子與那些少挨罵的孩子相比,長大後往往存在一些缺陷,不僅僅表現在性格上。
1.性格暴躁,喜歡用武力
經常被罵的孩子內心往往會積攢很多怨氣和不滿,但是卻又無處發洩,只能通過一些比較小事情來發洩的自己的情緒,所以性格比較會比較暴躁,一點點小事情都有可能發火或者生氣;同時,這其中也有模仿家長的行為,家長脾氣暴躁總是罵孩子,孩子有樣學樣也會因為一些小事情就發火。
孩子長大後具備了一定的能力,當這種不滿達到了一定的臨界值時,孩子會選擇使用武力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溝通,而是選擇訴諸武力的原因,因為他成長的環境就是一個缺乏溝通、只會打罵的環境。
2.不敢表達自己
經常挨罵的孩子往往也不太敢於表達自己。
孩子害怕自己的想法或者是做法不被認同,說出來也會被罵,所以選擇緘默;
同時,經常挨罵的孩子往往也會心理自卑、不自信,不敢面對人多的場合,更不用說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意見了。
這樣的孩子在團隊當中一般都是「小透明」,只能夠跟著大眾走,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只能默默地憋在心裡,不愛表現自己,所以也容易被別人忽視。
同時,他們也喜歡討好別人,因為挨罵多了,下意識地會用討好的方式來減少自己挨罵的次數,也不會拒絕別人的不合理請求,委曲求全。
3.逆反心理
經常挨罵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出現逆反心理,比如說更加叛逆,或者是做一些更加讓家長生氣的事情,故意讓家長心裡不舒服。
有的孩子會對父母大呼大叫,故意和父母頂嘴,企圖用這樣的方式來反抗。當孩子習慣了這樣的方式,容易陷入逆反心理,故意和父母作對,只要父母不喜歡的的事情,孩子都很樂意做。
那些少挨罵的孩子往往會比較自信,遇到事情會習慣溝通、喜歡和父母商量,敢於表達自己,也比較孝順。
所以,父母應該適當的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要一直用罵、吼孩子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儘量做到正面管教,讓孩子知道自己究竟哪裡做得不對、哪裡做得不好,孩子才會一點點進步,養成好性格,有更好的人生。
要做到不罵不吼教育孩子,家長需要一些有建設性的建議以及理論的支持,才能少走彎路,做到更好。
這套家庭教育書籍能夠幫助家長做到理性育兒、正面管教,是很多父母的選擇。
它裡面含有很多經典的理論和建議,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能夠讓家長在家庭教育的過程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打不罵教育孩子,通過完善自己來培養孩子的好性格,為孩子提供更多堅實的基礎。
這套書是眾多家庭教育專家20年的育兒經驗總結,很多育兒案例都非常經典、貼近現實;同時,通過案例為家長提供可實踐的育兒理論和經驗,讓家長學會正面管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吼不罵,成為好父母,為父母育兒提供更多的「養分」。
這套書一共有5冊:《好父母不吼不叫》、《正面管教》、《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好性格讓孩子受益終生》、《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只有父母先正其身,孩子才能夠學會正其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學會用不吼不罵的方式溫和育兒,正面管教,學會和孩子溝通、傾聽孩子。才能夠幫助孩子養成好的性格,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這套書對家長來說就很有幫助,能夠幫助父母成為理性、有智慧的父母,不吼不罵育兒。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