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康德的《純理性批判》,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人類認知世界的基本方法,無非是演繹法和歸納法。然而演繹法也叫做分析判斷,意思就是:把前提裡邊存在的內容分析抽取出來;歸納法也叫做綜合判斷,意思是:把若干具體事件綜合起來,推導出一個普遍規律。
我們會花兩天的時間來理解綜合判斷和分析判斷。
01綜合判斷
綜合判斷其實很簡單,所有的綜合判斷都是從經驗而來,換句話來說,都是從切身感受得來的。比如花紅草綠,山高路遠等等。確切地說所有標榜經驗的哲學家,都可以統稱為經驗主義者。
世界上經驗主義的大本營是英國,休謨就是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舉個例子來說,經驗主義在法律領域裡採用的是海洋法系,判案依靠的不是法律條文,而是先前形成的案例,也就是用從前的經驗做現在的依據。
休謨是經驗主義的極端派,在他的認知裡,人類所有的知識必須來自經驗,超脫經驗的知識都是不靠譜的,那麼哪些知識是超出經驗的呢?
當然,因果律就是。很多普通人都會覺得因果律其實也是從經驗得來,但休謨說:這是因為大家沒有想明白事件發展的本質,事件A出現在事件B之前,這時間先後的關係,卻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我們習慣於將A和B用因果聯繫在一起,僅僅是我們的心理習慣而已。
在休謨生存的時代裡,上帝的存在是最重要的超越經驗的存在,所以休謨在當時是屬於人神共憤的異端。
02分析判斷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所謂的分析判斷,這需要舉一個例子,假設一個沒有學過形式邏輯的人可以正確的應用形式邏輯做出推斷嗎?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我們去問一個小朋友:「所有的便利店都賣可樂,那麼你家對面的便利店賣可樂嗎?」我們想都不用想就知道小朋友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賣!」。這位小朋友明顯沒有學過三段論,卻完全可以正確的依據三段論進行分析判斷。
不過,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少會用到三段論講話,所以更接近生活的話語應該是這樣的:「你家街對面的便利店,有沒有賣可樂?「,小朋友回答:「肯定賣啊!」我們從這樣的問題可以知道:無論是提問的人,還是回答問題的人,都沒有用到三段論,但對這樣的日常用語分析後,會發現,其實語言中已經隱藏了某個前提,所以這也屬於三段論。
我們可以換一個形式,比如「可樂是飲料」,在這個命題裡面「可樂」是主詞,「飲料」是謂詞,我們單獨講「飲料」的時候,其實已經包含了「可樂」,也就是說主詞是包含在謂詞裡面的。
形式邏輯區分主詞和謂詞,這源自於亞里斯多德,這兩個概念衍生出了無限的西方哲學,如果我們熟悉西方哲學的話,會發現所有的西方哲學都是從主詞和謂詞的關係發出的各種新奇理論而已,這樣的哲學體系到底是否靠得住,這屬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也不是我們要講的重點。
關於這個內容您只需記住一點:要了解分析判斷的含義,並不需要藉助任何經驗知識,重點是要學會分析主詞與謂詞的關係,所以這樣構成的命題並不會拓展我們的邊界。
概括來說,經驗源自我們的感知,分析來自我們的推理。推理來自人的理性,所以這一派也叫做理性主義。
理性主義推崇理性的力量,認為人可以理性將那些經驗之外的東西完美的證明出來。在法律體系中就是我們熟悉的大陸法系,通過預先設計好的條文進行判案;在經濟領域的體現就是計劃經濟。
現在很多機構和學校都在不斷的呼喚人類的理性,但我們只要理解了所謂的理性主義,就會發現他背後是血淋淋的教訓,我們要知道的一點是:理性主義是對人類的理性太過樂觀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