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純理性批判》:理性主義是對人類的理性太過樂觀的存在

2020-12-10 王庶文講壇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康德的《純理性批判》,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人類認知世界的基本方法,無非是演繹法和歸納法。然而演繹法也叫做分析判斷,意思就是:把前提裡邊存在的內容分析抽取出來;歸納法也叫做綜合判斷,意思是:把若干具體事件綜合起來,推導出一個普遍規律。

我們會花兩天的時間來理解綜合判斷和分析判斷。

01綜合判斷

綜合判斷其實很簡單,所有的綜合判斷都是從經驗而來,換句話來說,都是從切身感受得來的。比如花紅草綠,山高路遠等等。確切地說所有標榜經驗的哲學家,都可以統稱為經驗主義者。

世界上經驗主義的大本營是英國,休謨就是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舉個例子來說,經驗主義在法律領域裡採用的是海洋法系,判案依靠的不是法律條文,而是先前形成的案例,也就是用從前的經驗做現在的依據。

休謨是經驗主義的極端派,在他的認知裡,人類所有的知識必須來自經驗,超脫經驗的知識都是不靠譜的,那麼哪些知識是超出經驗的呢?

當然,因果律就是。很多普通人都會覺得因果律其實也是從經驗得來,但休謨說:這是因為大家沒有想明白事件發展的本質,事件A出現在事件B之前,這時間先後的關係,卻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我們習慣於將A和B用因果聯繫在一起,僅僅是我們的心理習慣而已。

在休謨生存的時代裡,上帝的存在是最重要的超越經驗的存在,所以休謨在當時是屬於人神共憤的異端。

02分析判斷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所謂的分析判斷,這需要舉一個例子,假設一個沒有學過形式邏輯的人可以正確的應用形式邏輯做出推斷嗎?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我們去問一個小朋友:「所有的便利店都賣可樂,那麼你家對面的便利店賣可樂嗎?」我們想都不用想就知道小朋友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賣!」。這位小朋友明顯沒有學過三段論,卻完全可以正確的依據三段論進行分析判斷。

不過,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少會用到三段論講話,所以更接近生活的話語應該是這樣的:「你家街對面的便利店,有沒有賣可樂?「,小朋友回答:「肯定賣啊!」我們從這樣的問題可以知道:無論是提問的人,還是回答問題的人,都沒有用到三段論,但對這樣的日常用語分析後,會發現,其實語言中已經隱藏了某個前提,所以這也屬於三段論。

我們可以換一個形式,比如「可樂是飲料」,在這個命題裡面「可樂」是主詞,「飲料」是謂詞,我們單獨講「飲料」的時候,其實已經包含了「可樂」,也就是說主詞是包含在謂詞裡面的。

形式邏輯區分主詞和謂詞,這源自於亞里斯多德,這兩個概念衍生出了無限的西方哲學,如果我們熟悉西方哲學的話,會發現所有的西方哲學都是從主詞和謂詞的關係發出的各種新奇理論而已,這樣的哲學體系到底是否靠得住,這屬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也不是我們要講的重點。

關於這個內容您只需記住一點:要了解分析判斷的含義,並不需要藉助任何經驗知識,重點是要學會分析主詞與謂詞的關係,所以這樣構成的命題並不會拓展我們的邊界。

概括來說,經驗源自我們的感知,分析來自我們的推理。推理來自人的理性,所以這一派也叫做理性主義。

理性主義推崇理性的力量,認為人可以理性將那些經驗之外的東西完美的證明出來。在法律體系中就是我們熟悉的大陸法系,通過預先設計好的條文進行判案;在經濟領域的體現就是計劃經濟。

現在很多機構和學校都在不斷的呼喚人類的理性,但我們只要理解了所謂的理性主義,就會發現他背後是血淋淋的教訓,我們要知道的一點是:理性主義是對人類的理性太過樂觀的存在!

相關焦點

  •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導讀
    我們人類作為理性存在,必須選擇什麼原則作為道德標準?在啟蒙時代(17和18世紀),進步思想家不再認為這僅僅是宗教應該解決的問題。德國啟蒙運動最重要的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Immanuel Kant),秉承自己的座右銘「勇於運用自己的理性」,在《實踐理性批判》中系統地闡明了人類行動的道德基礎問題。他得出的結論是,通過運用理性,我們可以在道德判斷和行動中擺脫主觀感覺世界的影響。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法蘭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純粹理性批判》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別是《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決斷力批判》。
  • 康德與《純粹理性批判》
    讀康德哲學,緣起於網上的文章,說沒有讀過康德哲學,就沒有入哲學的門。純粹理性批判,前前後後讀了大約3個月吧。一部很難讀的著作,經常是每次讀了10幾頁,就讀不下去了,因為每一句話都要思考,思想從不能溜號。
  •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序言與導言
    由於康德哲學體系的一致性,在進入《實踐理性批判》之前,最好是要通讀過《純粹理性批判》,因為《實踐理性批判》的體系結構是對照著《純粹理性批判》來的,而且一些核心概念也都是此前在《純粹理性批判》中進行闡述的。如果沒有通讀,最好也要了解康德此前的一些核心觀念,否則《實踐理性批判》看下來就會是一頭霧水,根本不知道康德在說什麼。
  • 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捍衛基督教教義的傳統論點不再有效
    結果,前幾代哲學家的過於簡單的理性主義不再站得住腳。我們獲得的知識並不是知識本身,而是我們的心靈可以理解的東西。因此,沒有絕對客觀的知識,笛卡爾主義者、經驗主義者和自然神論者的純粹理性只是一個幻想。康德的批判也意味著用來捍衛基督教教義的傳統論點不再有效。例如,存在並不是從實在推理得出的結論,而是心靈的一個範疇,因此,我們無法證明上帝或靈魂的存在。
  • 康德的「批判哲學」為什麼那麼牛?都講了些什麼?
    他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被稱為哲學歷史上的「三大批判」,分別闡述了他對人類的知識、倫理和人與宇宙的關係等三個方面的深刻理解和思想看法,三大批判把哲學研究方向由本體論轉向了認識論、方法論,把從開始的一味討論隸屬於形上學的上帝說、存在論,轉向了對人自身(主體與客體)的探索與窮究,從而建立了以研究人本身為核心的人類學。僅此一點,康德就堪稱偉大。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點擊標題下方哲思學意添加關注,訂閱最新精品閱讀首先,談談批判的含義:所謂「批判」不適對理論知識的批評或駁斥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類理性認知之外的世界是怎麼樣的?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一個名詞:先天綜合判斷,從而推演出人類對事物的認知方式。今天我們從《純粹理性判斷》第二版序言開始講起,在序言裡康德把自己比喻為哥白尼式的哲學家,這話除了表示自己的觀點很有顛覆性之外,還有更深刻的含義,我們需要慢慢理解。在哥白尼之前,人類對日月星辰的認知還停留在「地心說」的層面,認為所有天體都圍繞著地球運動,從直觀上看這似乎是一目了然,不可辯駁的事實。
  • 《謀殺理性批判》:康德哲學的盲點
    ,太知識分子了,但是假如你對這種討論是有興趣的話,你不用失望,覺得看完這本書,就沒別的書看。他的書名叫做《謀殺理性批判》,其實中文有點翻譯錯了,它原來的英文叫做《Critique of Criminal Reason》,它應該是《罪惡理性批判》,為什麼我說這個小說的書名很有魅力呢?是因為它馬上就讓人想起來,哲學史上面,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純粹理性批判》,對不對,還有《實踐理性批判》,這些所謂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還有《判斷力批判》,在哲學史上,就是所謂的三大批判。
  • 康德哲學與《純粹理性批判》總結:一、背景與意義
    在本篇中,主要集中在一些外圍的東西,來縱覽《純粹理性批判》,去了解一下康德在什麼樣的契機之下寫了這本書,他要解決什麼問題,他用什麼方法以及這本書對於人類文明的歷史意義。初讀《純粹理性批判》往往會認為這是一本關於人類的知識如何可能,人類如何獲得知識的著作,但通篇下來,就會發現,雖然是從認識論入手,但最終康德的落腳點是在實踐論,從認識到實踐,康德的目標就是給人的自由找到足夠的理論支撐。
  • 《實踐理性批判》:康德心中的道德法則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前一段時間看新聞,一邊是殺妻碎屍案,另一邊是為含冤多年的丈夫奔走申冤,正義在二十多年後姍姍來遲。恍然間會疑惑,為什麼很多時候是「善有惡報」,「修橋鋪路無屍骸,殺人放火金腰帶」?康德《實踐理性批判》給出了答案:假定上帝/神(天/道)的存在,是道德上的需要。
  • 對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中物自體概念的一些思考
    1781年,德國哲學家康德出版了《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1787年出版了第二版。在這本書中,康德以一個新視角討論了各種哲學問題,批判了人類的各種認識能力,尤其是純粹理性。康德將人類的認識能力分為感性、知性和理性,並將他的哲學理論建立於物自體概念和時空觀念的基礎上。簡單來說,感性就是接受現象的能力,知性就是形成概念的能力,理性就是推理的能力。
  •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內容分析第一篇/實踐理性諸原理
    在《實踐理性批判》的序言和導言中,康德提出了關於實踐理性批判研究的方法,正好與《純粹理性批判》是反過來了。
  •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內容分析第七篇/實踐理性的方法論【全書完】
    這個情況跟《純粹理性批判》中是一樣的,因為康德一直將批判系列定義為一種引導,而不是理論體系的全部。 所以在要素論中,康德進行了深入的闡述,而到了方法論部分,只是進行了總括的處理,將具體的方法內容留到後面的著作裡。或者說批判系列涉及的主要內容是更為抽象的理論,而關於更為現實的方法,就是另一個範疇的東西了。
  • 讀《世界哲學史》8——康德哲學(三大批判)
    於是,康德開始思考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哪一個正確。換言之,理性主義是形上學,經驗主義是實踐哲學,康德所思考的問題就是形上學究竟是不是可能的。康德花了將近三十年思考這個問題,直到他五十七歲那年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
  • 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簡介3
    最後,在導論的第二部分,康德確定了他想要找到的先天知識的存在,並將成為他理論革命的重要武器。下一步,他將使用這個武器發射「哥白尼式的革命」。但是康德並沒有急於開火。正是在這樣一種超越意義的知識世界裡,經驗根本無法提供任何線索,更不用說給出矯正,才有了我們理性所從事的研究。這個康德首先定義一個範圍,也就是說,在經驗領域之外,然後給出一個主題,也就是說,在這個範圍內,它應該是理性的領域。在認識論上,他提出了感性、知性和理性三個層次。
  • 《純粹理性批判》:人類只能認識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的東西!
    康德是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沒有之一!為何如此說呢?因為他寫出了哲學歷史人幾乎無人超越的三大批判。伊曼努爾·康德的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1《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
  • 讀書散記4:對康德的「三大批判」的粗淺認識
    ——————————————————————04—一位友人替人詢問:康德「三大批判」,應以何順序來讀?我自己並未通讀過康德原著,只是瀏覽而已。學哲學一定要學哲學史,因為哲學是人類思維的結晶,而思維的發展是有歷史,有內在的邏輯的。不了解這個過程,很難學懂哲學。其實物理也是一樣,我一直主張物理教學中要滲透物理學史,說明各種物理思想的來龍去脈、歷史淵源,而不是生吞活剝地灌輸枯燥的理論和公式。回過來說康德的「三大批判」。
  • 康德:人為自然界立法
    但對於康德,很少人真正地堅持讀下去,因為康德實在是太難懂了。康德像神一樣存在,永遠樹在你的心中,等你有了一定的學術功底,要想弄懂它的念頭又會冒出來,當然,大多數人只會在心裡保留康德神一樣的位置,除了敬畏,再也難以親近他。記住的只有他的墓志銘,「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
  • 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先驗知覺理論1
    在明確了自己的目標之後,康德關注的是「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這件事。其背後的思想實質是人的主體性是否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起作用。通過確定人類固有的綜合判斷,我們也可以確定人類理性在認知過程中的能力和邊界。在引言的最後,康德將問題分為四個部分,並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對它們進行了討論。首先要解決的是「純粹數學是如何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