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是公元763年流落在梓州(現在的三臺縣,隸屬四川省綿陽市)時所作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一改往日的沉鬱頓挫,以飽含激情的筆墨,把聽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驚喜之情,毫不掩飾地加以宣洩。其敘事連貫,感情奔放,節奏明快。所以,清代詩評家浦起龍稱讚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首先題目就暢快。河南河北,黃河的南北兩岸,是安史之亂叛軍的根據地。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中國整個北方遭受戰火塗炭,唐朝的政府軍節節失守,老百姓流離失所,杜甫一家也從京城流落到四川。到762年,政府軍收復河南,763年,安史叛軍的首領,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自殺,手下將領紛紛投降,安史叛軍的老巢河北地區歸附中央,到此安史之亂結束。
所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題目只是簡單的八個字,但背後卻是從755年到763年,整整八個年頭的安史之亂戰爭史。八年戰亂終於得以結束,滿目瘡痍終於有望得以平復,漂泊的百姓終於可以回家。聽到這個消息,流浪中的詩人一掃沉鬱,一口氣寫下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劍外忽傳收薊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763年,詩人此時正流落到梓州,即今天的四川省三臺縣,劍門關的西南方向。杜甫就在這兒,聽到了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為什麼說「忽傳」?因為安史之亂的結束,並不是政府軍正面收復失地,而是由於叛軍內亂,史朝義自殺,手下敗將投降的結果,它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也就顯得突然,這就是「劍外忽傳收薊北」。
因為突然,才會讓人一下陷入狂喜狀態。「初聞涕淚滿衣裳」,就是這驚喜的情感洪流湧起的第一個浪頭。什麼叫「初聞涕淚滿衣裳」?就是一聽之後,馬上淚如雨下,涕下沾襟。這句表達的情感最豐富,也最傳神。驚喜中,詩人想起了八年的顛沛流離,不免悲從中來。可是,一想到所有的痛苦都結束時,又轉悲為喜,而且是喜不自勝。就這樣百轉千回、悲喜交加,詩人就用「初聞涕淚滿衣裳」來形象地描述,我們懂了,也感受到了。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這是驚喜的延續和擴散,是全詩中最精彩的兩句。唐朝的書是捲軸的,看的時候要像畫一樣展開,看完再捲起來,用絲帶捆好。由於此時,杜甫一家人心情激動,根本沒辦法像平時一樣慢慢卷,只能胡亂地收拾起來,這很符合詩人一家想要儘快返回家鄉的迫切心情。
到此,詩的前半部分集中寫驚喜,而後半部分就寫詩人急於返回故鄉的歡快之情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這兩句仍然是主線驚喜的延續,人只有在大悲或大喜中才會放縱自己,而放縱的方式,就是痛快地喝酒作詩,就連眼中的春光也變得格外明媚,詩人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快點回到洛陽。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是詩人勾畫出的回鄉路線。詩人的老家是河南鞏義,屬於洛陽,而詩人在洛陽有田園,也算是洛陽人,何況洛陽還是大唐的東都。四個地名兩句詩,從四川到湖北,再從湖北到河南。在古代這算是很漫長的路了,詩人用了「穿」「下」「向」三家概括了全程,感覺像大江放舟、平原走馬,氣勢奔騰而又音韻鏗鏘,讀起來就很流暢、奔放。
這首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餘各句,都是抒發忽聞勝利消息之後的驚喜之情。萬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湧直瀉,酣暢淋漓,好不快意!
可是,我們知道,思鄉心切的杜甫,回家的路並不順利,他並沒有如其所願回到家鄉洛陽,而是於途中去世,時年59歲。那個短暫快樂的驚喜時刻,也不過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個小小瞬間。
杜甫在北歸的途中,還曾寫下一首令人感傷的名作,叫《旅夜書懷》。這首詩不記得它是不是被選入課本,可能傳誦度也沒有「快詩」高,但它絕對是所有喜歡古詩詞、喜歡杜甫的人心中,最愛的詩。全詩句句都是名句。
旅夜書懷
唐·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公元765年,53歲。這一年,他辭去節度使參謀職務,隨後,在成都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去死。因此他想要回家的路也變得渺茫。天地廣闊,可是自己卻是那麼渺小無助;老病官休,越發覺得自己像天地間一隻孤零零的沙鷗。這首詩是詩人老年時的真實寫照,也是他五言律詩的經典之作。
很遺憾,一首以「快詩」為主題的文章,最終又回歸了沉鬱頓挫。沒辦法,杜甫的一生本就充滿了坎坷和失意。就像是黑夜裡的一盞燈,杜甫以他充滿坎坷和失意的人生寫就的「史詩」,頑強地照亮了遠古那片寒冷的夜空,也築就了中國文學史上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