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2021-03-05 重讀古詩詞

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是公元763年流落在梓州(現在的三臺縣,隸屬四川省綿陽市)時所作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一改往日的沉鬱頓挫,以飽含激情的筆墨,把聽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驚喜之情,毫不掩飾地加以宣洩。其敘事連貫,感情奔放,節奏明快。所以,清代詩評家浦起龍稱讚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首先題目就暢快。河南河北,黃河的南北兩岸,是安史之亂叛軍的根據地。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中國整個北方遭受戰火塗炭,唐朝的政府軍節節失守,老百姓流離失所,杜甫一家也從京城流落到四川。到762年,政府軍收復河南,763年,安史叛軍的首領,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自殺,手下將領紛紛投降,安史叛軍的老巢河北地區歸附中央,到此安史之亂結束。

所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題目只是簡單的八個字,但背後卻是從755年到763年,整整八個年頭的安史之亂戰爭史。八年戰亂終於得以結束,滿目瘡痍終於有望得以平復,漂泊的百姓終於可以回家。聽到這個消息,流浪中的詩人一掃沉鬱,一口氣寫下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劍外忽傳收薊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763年,詩人此時正流落到梓州,即今天的四川省三臺縣,劍門關的西南方向。杜甫就在這兒,聽到了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為什麼說「忽傳」?因為安史之亂的結束,並不是政府軍正面收復失地,而是由於叛軍內亂,史朝義自殺,手下敗將投降的結果,它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也就顯得突然,這就是「劍外忽傳收薊北」。

因為突然,才會讓人一下陷入狂喜狀態。「初聞涕淚滿衣裳」,就是這驚喜的情感洪流湧起的第一個浪頭。什麼叫「初聞涕淚滿衣裳」?就是一聽之後,馬上淚如雨下,涕下沾襟。這句表達的情感最豐富,也最傳神。驚喜中,詩人想起了八年的顛沛流離,不免悲從中來。可是,一想到所有的痛苦都結束時,又轉悲為喜,而且是喜不自勝。就這樣百轉千回、悲喜交加,詩人就用「初聞涕淚滿衣裳」來形象地描述,我們懂了,也感受到了。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這是驚喜的延續和擴散,是全詩中最精彩的兩句。唐朝的書是捲軸的,看的時候要像畫一樣展開,看完再捲起來,用絲帶捆好。由於此時,杜甫一家人心情激動,根本沒辦法像平時一樣慢慢卷,只能胡亂地收拾起來,這很符合詩人一家想要儘快返回家鄉的迫切心情。

到此,詩的前半部分集中寫驚喜,而後半部分就寫詩人急於返回故鄉的歡快之情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這兩句仍然是主線驚喜的延續,人只有在大悲或大喜中才會放縱自己,而放縱的方式,就是痛快地喝酒作詩,就連眼中的春光也變得格外明媚,詩人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快點回到洛陽。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是詩人勾畫出的回鄉路線。詩人的老家是河南鞏義,屬於洛陽,而詩人在洛陽有田園,也算是洛陽人,何況洛陽還是大唐的東都。四個地名兩句詩,從四川到湖北,再從湖北到河南。在古代這算是很漫長的路了,詩人用了「穿」「下」「向」三家概括了全程,感覺像大江放舟、平原走馬,氣勢奔騰而又音韻鏗鏘,讀起來就很流暢、奔放。

這首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餘各句,都是抒發忽聞勝利消息之後的驚喜之情。萬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湧直瀉,酣暢淋漓,好不快意!

可是,我們知道,思鄉心切的杜甫,回家的路並不順利,他並沒有如其所願回到家鄉洛陽,而是於途中去世,時年59歲。那個短暫快樂的驚喜時刻,也不過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個小小瞬間。

杜甫在北歸的途中,還曾寫下一首令人感傷的名作,叫《旅夜書懷》。這首詩不記得它是不是被選入課本,可能傳誦度也沒有「快詩」高,但它絕對是所有喜歡古詩詞、喜歡杜甫的人心中,最愛的詩。全詩句句都是名句。

旅夜書懷

唐·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公元765年,53歲。這一年,他辭去節度使參謀職務,隨後,在成都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去死。因此他想要回家的路也變得渺茫。天地廣闊,可是自己卻是那麼渺小無助;老病官休,越發覺得自己像天地間一隻孤零零的沙鷗。這首詩是詩人老年時的真實寫照,也是他五言律詩的經典之作。

很遺憾,一首以「快詩」為主題的文章,最終又回歸了沉鬱頓挫。沒辦法,杜甫的一生本就充滿了坎坷和失意。就像是黑夜裡的一盞燈,杜甫以他充滿坎坷和失意的人生寫就的「史詩」,頑強地照亮了遠古那片寒冷的夜空,也築就了中國文學史上的輝煌。

相關焦點

  • 「漫捲詩書喜欲狂」
    「漫捲詩書喜欲狂」——「字頭」系列字辨析(上)
  •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 杜甫的第一首喜欲狂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譯文】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一帶。高興之餘,淚滿衣裳。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雲,隨手捲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 漫捲詩書喜欲狂
    「漫捲詩書喜欲狂」,是杜甫的詩句,原義是官軍收復他的家鄉,羇旅生涯有望結束,因此漫捲詩書,收拾行李,準備回家,高興得要發狂。回想起來,當時的我,雖然未必高興到發狂,但也一樣漫捲詩書,不是收拾行李,而是四下狂購,以填欲壑,只要看見但凡像點樣的書,價都不問,一卷而走。我生而不幸,剛識字會看書就趕上文革,舉國燒書,紅彤彤的,除了毛選四卷,什麼都不許看了。
  • 阿皮讀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 )​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代:杜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譯文: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一帶。高興之餘,淚滿衣裳。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雲,隨手捲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
  • 廢名|「語不驚人死不休」:讀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首詩的題目就驚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知道他下筆將極快。極快是從思想感情的飽滿來的,是從「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來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決不能慢吞吞地寫,因為安史之亂河南河北淪陷太久了,杜甫一家人離故鄉太遠了。
  • 安史之亂結束,杜甫寫下人生最開心的詩,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亡國之愁,「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登科之喜,「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的北伐之苦;「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悼念之哀。它是我們熟悉又陌生的精神世界,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本文就讓我們透過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去感受那個戰亂年代好不容易的還鄉之喜。
  • 古詩詞名句鑑賞 |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還有一點的憂傷?愁已無影無蹤。⑸漫捲(juǎn)詩書喜欲狂:胡亂地捲起。是說杜甫已經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裝準備回家鄉去了。喜欲狂:高興得簡直要發狂。⑹放歌:放聲高歌。須:應當。縱酒:開懷痛飲。⑺青春:指明麗的春天的景色。作伴:與妻兒一同。⑻巫峽:長江三峽之一,因穿過巫山得名。⑼便:就的意思。
  • 精讀《唐詩三百首》083: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首詩,寫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天,杜甫五十二歲。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卻看,回頭看。妻子,妻子和兒女。漢字多是單音節詞,即一個字(一個音節)就是一個詞,古漢語中,妻子合在一起,是包括妻子和兒女的。
  •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雲,隨手捲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注釋聞:聽說。官軍:指唐朝軍隊。劍外:劍門關以南,這裡指四川。
  • 走進唐詩 杜甫 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 〔唐代〕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 【愛上古詩】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回頭看妻子和孩子哪還有一點的憂傷,胡亂地捲起詩書欣喜若狂。日頭照耀放聲高歌痛飲美酒,趁著明媚春光與妻兒一同返回家鄉。就從巴峽再穿過巫峽,經過了襄陽後又直奔洛陽。聞:聽說。官軍:指唐朝軍隊。劍外:劍門關以南,這裡指四川。
  • 淺議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關於學校古詩課堂教學的弊病
    不是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辯正地看問題,增加表達能力嗎?如果還是以背誦為王,聽寫為王,學生的個性就很難發揮出來,語文是一門主觀性很強的學科,每個人對作者表達的思想,表達的方式都會有自己的興趣點。而老師為了考試成績,統一標準答案無疑讓語文課變得索然無味。就拿最近孩子學的一首杜甫的古詩來說。
  • 漫捲詩書喜欲狂,誰知杜甫卻很忙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徵》、《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幹雲。
  •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悲憫情懷、滿眼含淚的杜甫
    15年過去,杜甫34歲。34歲的杜甫還沒有放棄當官的功名之心。杜甫去了都城長安,希望能夠謀得官職。等了9年,等到一個小官。小官沒當幾天,「安史之亂」來了,長安城被攻破,杜甫那小官也沒得當了。唐朝開始經歷戰亂的8年,打仗、逃亡、沒飯吃、沒地方住,那些年裡的唐朝人,活得很慘。目睹戰亂之苦,杜甫以痛惜之情,寫出一首好詩,《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
    尤其是杜甫的七律,不但內容深刻,同時格律齊整,可謂唐文學殿堂中的精品之作。杜甫一生作詩很多,七律大約有155首。本文節選了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老杜的詩歌風格,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非虛言也。1、 秋興八首(其一)《秋興八首》一共有八首,都是七律。
  • 古詩三首|詩聖杜甫的家國情懷
    當時杜甫內心非常焦慮,愁緒萬千,想念妻兒,憂愁國家,愁緒纏繞,不停地搔著自己的滿頭白髮,越搔越短,白髮越搔越短,簪子都快插不了頭髮了,這內心的愁怨是越來越深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 這首詩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一氣如注,古今絕唱也
    小時候看杜甫的這些詩,老覺得「有什麼大不了的」。直到現在,才能體會到其中的身世之感,有的句子,是一讀起來就要掉眼淚的。語言精練又平實,充滿了漂泊別離人生無常的悲涼,對生靈塗炭的現實的悲憫和感慨,感情真摯深刻又不浮誇,小時候讀不明白,長大了才逐漸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