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生活還是事業,心存利他之心,百利而無一害。
長存利他之心,別人就一定能夠感知你的真誠,自然也會給你一個回贈,互惠互利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1
清末小說家劉鶚在《老殘遊記》中說過這樣一句話:「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
當人們學會為別人著想,不僅自己能感覺到幸福愉悅,最後受益的人也可能就是自己。
曾經讀到這樣一個故事:某寺院年輕的修行僧問長老:「聽說世界上有地獄和天堂,他們到底是什麼樣呢?」
長老說:「世界上確實有天堂和地獄,其實它們並沒有太大的差異,表面上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地方,唯一不同的是那兒的人心。」
天堂和地獄裡各有一個相同的鍋,鍋裡煮著一樣美味的麵條,但是吃麵條很辛苦,只能使用長度為1米長的筷子,麵條很難送到嘴裡。
地獄裡的人都只想著自己先吃,所以爭先恐後用筷子夾起麵條往自己嘴裡送。
由於筷子太長,麵條送不進自己的嘴裡,於是爭搶對方夾住的,甚至打起架來,結果麵條四處飛濺灑了一地,誰也吃不到麵條。
雖然美味的麵條就在眼前,但是一個個都餓得頭昏眼花最後都飢餓而衰。
而天堂裡的情況正好相反,人們夾住麵條都往鍋對面的人嘴裡送,讓對方先吃。
吃過的人為表感謝,馬上幫對方取麵條,天堂裡的所有人都能從容地吃到美味的麵條,每個人都心滿意足」。
住在同一個世界,因為有無利他之心,而分出了地獄和天堂。
每個人都有自私的一面,生活中的許多衝突和矛盾多半是由於「利己」的心理導致。
人的內心充滿至深至純的幸福感,不是在滿足自我,而是在滿足了「他人」的時候。
很多時候如果我們能夠多一些利他之心,很多美好就會不期而至。
2
韓國北部的鄉村公路邊有很多柿子園,金秋時節來這裡,隨處可見農民採摘柿子的忙碌身影。
奇怪的是,整個採摘過程結束後,有很多柿子沒有被採摘下來,掛在樹上又紅又大。
一些遊人在經過這裡時,都覺得可惜,但是當地的果農則說,不管這些柿予長得多好,也不會摘下來,這是傳統,因為是留給喜鵲的食物。
關於這個傳統,有個值得人深思的小故事。
這個村落是喜鵲的棲息地,每到冬天,喜鵲們都在果樹上築巢過冬。
有一年冬天,雪下得很大,喜鵲一夜之間都被凍死了。
第二年,柿子林裡有一種不知名的毛蟲突然泛濫成災,柿子剛剛長到指甲大小,就都被毛蟲吃光了。
那一年的秋天,這些果園沒有收穫到一個柿子。
直到這時,人們才想起了是那些喜鵲消滅了蟲子,才有他們的豐收。
從那以後,果農們都會留下一些柿子,作為喜鵲過冬的食物,春天時喜鵲整天忙著捕捉果樹上的蟲子,從而保證了這一年柿子的豐收。
《道德經》有句話: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很多最後才考慮自己的人,反而會因此成就了自己。
心存利他之心,福雖暫時未至,禍卻早已遠離。
如果人們被私慾蒙蔽了雙眼,滿心都是急功近利,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
很多時候生活中我們的一個小舉動,可能就會給別人帶來方便,也會讓自己心情愉悅。
3
曾經看過一個關於無償獻血者的自述,他無償獻血了20年,最後幫助了自己。
林岸英是熱心腸,有一位朋友患了胃癌,迫切需要輸入血小板,但是當時血庫血小板告急,一時間治療無法繼續,情況很危急,唯一的途徑就是新朋好友通過捐獻來置換同等分量的血小板。
林岸英為了幫助朋友獻了血小板,那位朋友得到了繼續治療,如今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
那件事情之後,林岸英觸動很大,他決心定期獻血,希望幫助更多像朋友一樣的人。
不曾想到的是,幾年之後噩運降臨到他的頭上,女兒妮妮被查出患有地中海貧血,需要定期輸血治療。
長期的輸血治療意味著大筆的費用,一家人都不知道能堅持多久。
經醫院提醒,林岸英才知道自己累積獻血1萬多毫升,按照規定,女兒可以享受超過2萬毫升的免費用血,這無疑解決了輸血費用的難題。
如今女兒已經13歲了,病情也得到了控制。
林岸英很感激自己選擇:「最開始只是想著獻血能幫助別人,沒想到最後竟然是幫了自己。」
稻盛和夫說:「在這個宇宙間,如果長吹著一股利他之風,它就會推動一切事物不斷向好的方向前進。如果一味強調「我呀我的」,無論風帆升得多高航船也不會前行,如果有利他之心,便能在茫茫大海中破浪疾馳。」
聰明的人都會發現,為他人盡心盡力的行為,不只是對他人有利,最後福報回到自己身上,對自己同樣有利。
亞當.斯密說:「以遵從自己的心做利他的行,是對社會發展最有利的思想和行為的結合,也是最大的善良。」
有愛心、不懈努力、順應宇宙潮流才能度過一個美好的人生,與此相對,憎恨、仇視他人,只顧利己的人,人生將會變得越來越糟糕。
若是思想消極,其人生也將不如意,意念並不一定馬上變現為結果,但是如果用二十年、三十年或者更長時間來看的話,大多數人的一生就是他們自己曾經在意念中描繪過的,如果我們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就會使「利他」變成血肉的一部分。
心存利他之心,福報最終會回到自己身上,很多美好就會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