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派道士的入門,皈依和授籙一個不能少

2020-12-20 歷史國學教堂

常言道「道緣結在三生前」,一個人修道的因緣大多並非眼前的世俗因素,而更趨近於一種不得不完成的宿命。為了這種命中注定的選擇,道士們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漫漫學道、修道之旅,迎接一個個考驗、實現一次次超越。

但在在道教的教義之中,不同的派別有著不同的入門要求,今天就為大家分享道教:正一派道士的入門。話不多說,現在就來為大家一一介紹:

01皈依

皈依是入道的第一步,無論是正一派弟子還是全真派弟子,都要經過這一步。

東漢時,道教規定,信徒只需交納五鬥信米就算入道了。現在的信徒不再交納五鬥信米,但是要履行皈依儀式。道教主張學道之人須皈依道、經、師三寶。道是大智慧、大清靜、大慈悲。

皈依道,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入道,就是要抱著道心去修行,常侍天尊,永脫輪迴。經,即行道悟道之經法。皈依經,就是要用「三十六部尊經」來檢視、啟迪內心,使道心自現,悟道成真。師,即老師,既包括天使、高道等共同的老師,也包括自己的度師。皈依師,就是要以師父為楷模學習正宗的道法,不落邪見。

飯依時,要給度師敬三杯茶。第一杯茶是不能喝的,度師接過來後放在桌案上,稱之「思茶」,寓意思考斟酌;第二杯茶,度師接過後品一口,寓意「過茶」,即同意收徒;第三杯茶接過來後,度師中指及大指沾茶水點於弟子身上,稱為「信茶」,寓意從此以後信仰道教。

02授籙

正一派規定,只有受得法籙的道土才能成為正式的道士,才能名登天曹,擁有自己的道位神職,才能將齋酷中的章詞奉達天庭,得到神靈的庇佑。這是因為籙不僅是入道的憑證,而且是人與神溝通的秘文,是通達天地、役使鬼神的權力象徵。

據《正一法文科戒品》說,籙具有「總統天地一切神鬼,誅服邪魔,斬滅妖精,徵靈召氣,制御山川,滌蕩氣穢,章奏傳驛,達通神仙」的作用。受籙者可根據籙牒上所記錄的天神名諱召請神靈,有效地完成斬妖除魔,救濟蒼生,登真成仙的重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立之前,龍虎山天師祖庭的授籙,一向由歷代天師主持科儀,講經說戒,進行傳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在199年,恢復了對海外(主要是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臺灣地區等)道徒的授籙,授籙科儀由天師祖庭嗣漢天師府主持。

授籙程序是:(一)先由要求申請人填寫《授籙申請表》,並由所在地的宮觀、廟、院宗教事務管理部門,在表上籤注介紹意見,報送天師祖庭嗣漢天師府。

(二)天師府依據《授籙申請表》,進行審查考核,然後通知受籙弟子定期來府參加授籙醮儀。

(三)來府授籙期間,天師府根據受籙弟子應具備的授籙條件進行培養訓練(主要是齋醮科儀、早晚功課等),時間一般為2-3天,大型的為7天。

(四)授籙醮儀,主要由三師(傳度師、保舉師、監度師)分別給受籙弟子,講經說戒演法,並舉行隆重的傳度法事。

(五)禮成,賜給受籙弟子職牒(也叫籙牒)經書、法器(天師法印)、法劍、令旗、號令、笏板(朝簡)、拷鬼桃杖、天蓬尺、道服、道帽等。無論是庶民,還是帝王,要想成為正式道士,都必須受籙。

公元44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親自登臨道壇,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受籙的皇帝。唐朝時,唐玄宗、唐武宗也先後受籙。為了與道土身份相符,皇帝受籙時所乘鑾駕上的旗幟一律要改為青色的。

好了,《道教:正一派道士的入門》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此,若有不同意見或是補充,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最後想說的是,這世上無規矩不成方圓,幹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其中的「道」,創新固然是好,但與偏激和固執卻是兩碼事,還望謹記!

相關焦點

  • 關於正一派道士授籙規定
    (2001年12月28日中國道教協會六屆二次理事會修改通過,2005年6月24日中國道教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修訂)第一條 根據《宗教事務條例》、有關法律法規及中國道教協會《關於正一派道士授籙規定》,為滿足國外正一派道士宗教信仰的需求,繼承傳統、完善教制、提高道士素養,特制定本試行辦法。
  • 一萬字詳解:正一道士授籙那些事兒
    所有圖片和內容來源於網絡,不代表本人觀點,僅僅是轉載收集,另外也不是本人轉載收集的,早就有人整理出來了。在正一道,辦理過皈依的方可稱為信士,辦理過傳度的方可稱為道士。但只有道士方可申請授內籙和辦理道士證。信眾不能辦理道士證,可申請授外籙,但不能授內籙。
  • 授籙的目的和意義
    道士宋宗真、趙允中編成《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對授籙傳度的齋儀章法作了系統規範的整理。洪武二十三年(1390),上諭禮部「嚴禁偽造符籙」,其時「天下符籙,出此一家(龍虎山)。」明朝歷代天師雖掌天下道教事,但據現有的歷史資料採看,道士授籙制度仍限於正一派實行,金元時由王重陽創立的全真道派仍實行「傳戒」制度。授籙與傳戒,在齋儀格式、名稱、職級等均有所不同。
  • 正一派道士為什麼要傳度
    正一派道士為什麼要傳度?
  • 「正一派」為何要以「正一」為名
    作為一個正一道士,我們就首先應當了解「正一派」為什麼要以「正一」為名?也就是要了解「正一」的內在含義。我們知道,道教有兩大宗派,正一派從老祖天師立教開始,全真派從宋元之際的王重陽祖師開始。可能很多人會說,這只是兩個道派的名稱而已,也就是兩個名字而已,並不一定有什麼內涵。其實不然,這個名稱就包含著我們所追求的意義。「全真」追求的是「真」,要「全其真」。
  • 不要以為龍虎山傳度了就是道士!考教一下你身邊的「正一派道士」?!
    那麼,請來考教下你身邊的「正一派道士」吧!!!第一題,稽首皈依道,下半句道在何處第二題,《玉皇懺》中三清的尊號第三題,說出進表科三符誥中一符誥。第四題,供天科第一句第五題,大茅君的神職第六題,道士稱職又叫什麼?第七題,三清鈴正式名稱及作用。第八題,「一粒金丹成至真」是哪位元帥寶誥中的句子。
  • 道教中的授職與授籙
    一般人確立信仰後,到道觀或道壇進行皈依,就可以成為正式的道教信徒,即居士。3、道士是指在經受皈依儀式以後,正式的拜師,成為道門中人。有明確師承的才可以稱道士。高功(法師)是指需要經受皈依,成為道士以後修持了一段時間,再拜高級別高功(法師),學習科儀奧秘,在法事中擔當主要角色的道士。
  • 道法自然:正一派道士的日常生活
    道士對於大眾來說是一個很神秘的職業,煉丹打坐,畫符做科,他們的生活彷佛是脫離世俗,離我們很遠。真實的道士生活是什麼樣的呢?由於篇幅所限,本期就簡單的介紹道教正一派道士的日常生活。道教目前主要分為正一派和全真派兩大派。正一派是由祖天師張道陵所創,祖庭位於現在的江西龍虎山天師府。
  • 如果有人告訴你正一派道士不用持戒,那肯定是在胡說八道
    所以,授籙,同時要授經戒。而且各階籙所受不全同樣,一般是籙的階次越高,戒目越嚴。張萬福《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就將最基本的一些戒列出: 1、三歸戒此三戒者,初起心入道,受令歸依三寶地。6、七十二戒此七十二戒者,正一弟子所受,即仙靈籙輩是也。7、百八十戒重律此男官女官正一道士所受,老君授幹吉者也。
  • 學徒道士試題參考答案
    2、道教正一派的「三山合一」中的「三山」分別是指:龍虎山、茅山、閣皂山3、道教尊軒轅黃帝為始祖,太上老君為道祖,張道陵為教祖。4、四子真經:文子《通玄真經》,列子《衝虛真經》,莊子《南華真經》,庚桑子《洞靈真經》。
  • 道士的分類及如何拜師進入正統道門
    道士出家 加入道教有兩種形式:一是成為正式的道士;二是成為道教居士。成為正式的道士,也有兩種情況,一是成為全真派道士;二是成為正一派道士。兩者均須履行拜師手續,但前者必須到道教宮觀出家,後者則不需出家。 要成為道教居士,只要到道教宮觀辦理皈依手續,取得皈依證即可。
  • 道教法籙略論:皈依正道之信物,輔正驅邪之利器!
    正是通過符籙這一獨特的文化載體,溝通了道教、信徒與道教的聯繫,溝通了道士、信徒與歷史、文化、信仰、社會、環境的聯繫,從而促進了道教及其信徒門對整個世界的認同和參與。這就是道教符籙的基本功用與文化要素。太上正一九州社令籙 採自《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籙》法籙的種類很多,正一派就有二十四階品法籙,如太上正一童子將軍籙、太上正一童子十將軍籙、太上正一仙官百五十將軍籙、太上正一三將軍太上正一上靈百鬼召太上正一元命混沌赤太上正一上仙百鬼召籙
  • 一組百年前道士的實拍老照片:道骨仙風,圖七道士正打坐「入定」
    今天我們很多人對於道教的認識大多來源於影視劇,不過真實的道士與影視劇中表現的想像還是有很大的區別,今天我們就通過這組老照片帶著大家看看百年前的道士長什麼樣。這張照片就是清末民初的道士。道教發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興於漢代,到南北朝時期基本完善。在魏晉時期道教分化為士族丹鼎道教和民間符水道教。
  • 揭秘道士修行必讀的三大經書和入門方法
    所以真正修行的全真道士是不會去研究《梅花易數》《大小六壬》等術數。真修行人不研究術數的原因是:一,術數是旁門外道不是大道,把心放在這上面浪費修行時間。二、全真道士修行講究順乎自然,不逃避現實。三、預知會給修行增添障礙,使人徒生煩惱不得清靜。
  • 分享道教知識,之全真派與正一派
    大家都知道,道教一般分為全真派和正一派兩大派。全真派中的全真道人就是出家人,不結婚、不生子、不思婚,和我們佛家的僧人是一樣的。只不過他是留頭髮,而僧人不留頭髮。佛家僧人住的是寺院,而道家的全真道人住的是道觀。名稱不一樣,建築風格也有所差異,這個只是文化差異。
  • 揭秘道教:道士可以吃牛肉嗎?道教的禁忌有哪些?
    道教自張道陵天師立教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是一個多神崇拜的宗教。隨著時間的推移,道教在宋末逐漸形成了以正一道和全真道為主的兩大派系,由於各派都有不同的理念和修道方式,所以在飲食生活等方面不同,這就產生了很多道教的禁忌,本期就為大家介紹道教有哪些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