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看到這樣一句話:婚姻的精髓在於束縛自己,毀壞我們的意志,讓分離的成本和阻礙又更高,我們幹嘛要這麼做呢?
這句話太狠了!
現在有很多人不願意結婚,他們不願意結婚的原因真是因為「窮」嗎?
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數據的顯示,從全國範圍來看,2018年結婚率僅為7.2%,這個數字創下了近10年來新低。
有人告訴我,婚姻過時了,為什麼不找個人住在一起就好了?幹嘛一定要有儀式?為什麼要延續古老的傳統,結髮,誓言,祈禱?
婚姻的儀式像宗教遺留下來的東西,不適合現代生活,現代的離婚代價一直維持很高。
首先,你邀請認識的所有人,告訴他們你們會一直在一起,將來若是反悔將會造成自己極大的尷尬。
另外,即使你們可以各自獨立,婚姻使你的經濟在法律上相連,若要再分開需要許多會計師和律師的龐大工程,這是可以執行的,卻非常麻煩。
我們可能有很奇怪的認知:讓兩個人很難分開,雖然令人不悅,但是或許有一些結婚原因對兩個人都是好的。
棉花糖實驗室有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測試小朋友對於延遲獎勵的反應,以及能否以長遠角度思考。
他們給一些三歲小孩棉花糖,並告訴他們之後可以拿到兩個,如果前五分鐘不吃掉第一個的話。
結果很多小朋友,不能忍耐這五分鐘,誘惑實在太大,短期內的利益,對他們來說比不過長期等待的策略結果。
重要的是,這些小孩在長大後常常缺乏控制衝動的能力,賺錢能力也比不上願意等待的小孩,感情上可能也是如此。
感情上,很多事情看似非常焦慮,我們憤怒,想要逃離,對於新對象很興奮,想要趕快拋棄現任對象。
但當我們看著逃生出口,所有道路都被封住,成本太高,太尷尬,要花太多時間。
這並非巧合,婚姻是根據良知製造的抑制衝動的制度,抑制充滿性慾,不悅,野蠻的自我。
我們結婚是因為承認自己很可能在短期衝動下做出錯誤決定,結婚是承認我們需要制度來抑制衝動,是自願性地把自己關起來。
因為我們並不相信自己。
夫妻若未曾想像過沒有結婚的生活,是少見的,但是婚姻的重點就是讓這些想法變得不重要。
它是一種安排,讓我們不會屈服於欲望。
而我們卻知道(在比較理性的時候)那些欲望並非我們真正需要或想要的。
最好的是,感情給我們機會發展,成熟,且變得完整。
我們往往被特定的人吸引,因為他們承諾會讓我們朝往正確的方向進步,但是跟新的人在一起,要達到善良和正常的形象不容易。
真實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改善的根基只能透過長時間才能變得明確,當我們不斷逃離關係,轉向新對象以確保自己沒有太大問題的時候,自己就不會有進步的空間。
隨著時間演進,對於婚姻的看法也改變,已不再是有外在力量加諸於我們身上,現在我們將重點轉移在心理學上,婚姻讓我們不容易一頭栽進去。
過去五十年,有志之士致力於讓分開變得更加容易,現在的挑戰則是另外一面:是在告訴自己為什麼,臨時逃脫對我們不好,婚姻在告訴我們等待第二個棉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