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其實是在告訴我們等待第二個棉花糖

2020-12-11 琛哥龍門陣

無意間看到這樣一句話:婚姻的精髓在於束縛自己,毀壞我們的意志,讓分離的成本和阻礙又更高,我們幹嘛要這麼做呢?

這句話太狠了!

現在有很多人不願意結婚,他們不願意結婚的原因真是因為「窮」嗎?

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數據的顯示,從全國範圍來看,2018年結婚率僅為7.2%,這個數字創下了近10年來新低。

有人告訴我,婚姻過時了,為什麼不找個人住在一起就好了?幹嘛一定要有儀式?為什麼要延續古老的傳統,結髮,誓言,祈禱?

婚姻的儀式像宗教遺留下來的東西,不適合現代生活,現代的離婚代價一直維持很高。

首先,你邀請認識的所有人,告訴他們你們會一直在一起,將來若是反悔將會造成自己極大的尷尬。

另外,即使你們可以各自獨立,婚姻使你的經濟在法律上相連,若要再分開需要許多會計師和律師的龐大工程,這是可以執行的,卻非常麻煩。

我們可能有很奇怪的認知:讓兩個人很難分開,雖然令人不悅,但是或許有一些結婚原因對兩個人都是好的。

棉花糖實驗室有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測試小朋友對於延遲獎勵的反應,以及能否以長遠角度思考。

他們給一些三歲小孩棉花糖,並告訴他們之後可以拿到兩個,如果前五分鐘不吃掉第一個的話。

結果很多小朋友,不能忍耐這五分鐘,誘惑實在太大,短期內的利益,對他們來說比不過長期等待的策略結果。

重要的是,這些小孩在長大後常常缺乏控制衝動的能力,賺錢能力也比不上願意等待的小孩,感情上可能也是如此。

感情上,很多事情看似非常焦慮,我們憤怒,想要逃離,對於新對象很興奮,想要趕快拋棄現任對象。

但當我們看著逃生出口,所有道路都被封住,成本太高,太尷尬,要花太多時間。

這並非巧合,婚姻是根據良知製造的抑制衝動的制度,抑制充滿性慾,不悅,野蠻的自我。

我們結婚是因為承認自己很可能在短期衝動下做出錯誤決定,結婚是承認我們需要制度來抑制衝動,是自願性地把自己關起來。

因為我們並不相信自己。

夫妻若未曾想像過沒有結婚的生活,是少見的,但是婚姻的重點就是讓這些想法變得不重要。

它是一種安排,讓我們不會屈服於欲望。

而我們卻知道(在比較理性的時候)那些欲望並非我們真正需要或想要的。

最好的是,感情給我們機會發展,成熟,且變得完整。

我們往往被特定的人吸引,因為他們承諾會讓我們朝往正確的方向進步,但是跟新的人在一起,要達到善良和正常的形象不容易。

真實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改善的根基只能透過長時間才能變得明確,當我們不斷逃離關係,轉向新對象以確保自己沒有太大問題的時候,自己就不會有進步的空間。

隨著時間演進,對於婚姻的看法也改變,已不再是有外在力量加諸於我們身上,現在我們將重點轉移在心理學上,婚姻讓我們不容易一頭栽進去。

過去五十年,有志之士致力於讓分開變得更加容易,現在的挑戰則是另外一面:是在告訴自己為什麼,臨時逃脫對我們不好,婚姻在告訴我們等待第二個棉花糖。

相關焦點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導語:很多家長都聽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上個世紀6、70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切爾將一群孩子召集到一起,每人發個棉花糖,並告訴他們有兩種選擇,一是現在把糖吃掉,二是等15分鐘再吃,到時候可以得到兩塊棉花糖。
  • 棉花糖實驗:懂得等待的孩子,未來成就更高!
    有這樣一個規律,非常有意思,不妨觀察一下您的周圍:如果一個孩子性子急,凡事都不願意等待,那他的父母多半也是「言而無信」的。——因為總是被忽悠,孩子已經不願意相信等待過後還能獲得滿足了。上個世紀,心理學領域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它將」延遲滿足「這個概念帶給天下的父母們,懂得等待的孩子,未來成就更高。
  • 「棉花糖實驗」告訴你,孩子經不住「誘惑」其實是「意識不同」
    因此我們也會經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說外面,陌生叔叔阿姨給你們糖都不能吃。但即使是這樣,真的有幾個孩子會真的做到呢?曾經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 在幼兒園裡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就是將小朋友們單獨留在一個房間,房間裡擺一個盤子,盤子裡有顆棉花糖。
  • 關於棉花糖實驗,99%的人都理解錯了!
    他向我們剖析了棉花糖實驗的內幕,向我們展現了一個與我們理解中全然不同的棉花糖實驗。按實驗設計者米歇爾的觀點,棉花糖實驗並不是反映兒童自控力的變量;相反,它很有可能只是一個顯示器,最終起作用的是孩子不同家庭背景和由此產生的不同世界觀。在20世紀眾多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中,棉花糖實驗佔據著一個重要的地位。
  • 棉花糖實驗淺析
    棉花糖實驗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沃爾特•米歇爾博士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延遲滿足的心理學實驗。實驗人員將3、4歲的小朋友帶到獨立的房間發給每人一塊棉花糖,並告訴他們,可以立刻吃掉,但是如果等老師回來再吃掉就會再得到同樣的一塊棉花糖。結果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在等待15分鐘後又得到了一塊棉花糖。在隨後的跟蹤調查發現,這些孩子的高考成績、教育成就、自信心、身體指數等均高於得到一塊糖的小孩。
  • 一顆棉花糖,預測了十幾個孩子的未來?測測TA的「意志力」
    他們把孩子愛吃的水果、零食擺在孩子們面前,告訴他們在媽媽回來之前不許吃,並記錄下了這個過程。他曾用一顆棉花糖預測了十幾個孩子的未來,你敢相信嗎?這些孩子有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棉花糖吃掉,有的看了一會沒忍住也吃掉了,而有的等待了15分鐘,得到了第二塊棉花糖。
  • 2020年了,你還在用一顆棉花糖預測孩子未來嗎?
    在這項實驗中,實驗人員把一顆棉花糖放在孩子面前,告訴小朋友如果能堅持 15 分鐘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然後讓小朋友一人待在房間。這些孩子能抵制住眼前的甜蜜誘惑嗎?打開 YouTube 、百度,隨便一搜就有無數個家庭版的棉花糖實驗,測驗自家孩子。
  • 史丹福大學一顆棉花糖的試驗,告訴你為什麼很多人一生碌碌無為
    上個世紀60年代,一個「棉花糖實驗」 成為心理學界最著名的實驗之一。當時研究人員告訴孩子:「盤子裡有一顆棉花糖,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十五分鐘後再吃,我會再獎勵你一顆,你就可以吃到兩顆,這個由你自己決定。」說完,工作人員就出去了。房間門關上後,三分之二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把棉花糖吃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忍到了最後。這個實驗最吸引人的部分,是研究人員對這些孩子進行了幾十年的追蹤和研究。
  • 著名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婚姻的真相,其實是這個
    "就像前面說到的書中例子,老婆看到一個電視劇裡的女主角家世、背景、長相都非常好,劇中的兩個男主角為了她爭來爭去,然後問老公"是不是男的都喜歡這樣女的呀",老公隨口說了句"應該是吧",老婆又開玩笑說老公公司裡有個女的長得很像那個女主角,肯定喜歡老公,其實這時老婆的"話外音"就是在確認對方自己是否愛自己,是否在意自己,只是老公當時沒有聽懂,才出現了矛盾
  • 被誤解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究竟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有養曾經拍攝過一個視頻,我們請了8個孩子,分別面對蛋糕十五分鐘,看看他們到底能不能忍住不吃掉。 有的孩子的確是沒忍住,有的孩子堅持住了。這與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非常像。
  • 平常偷懶未來打臉,棉花糖實驗告訴你,延遲滿足才能過好一輩子
    桌子上的託盤裡,擺放著這些兒童愛吃的東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餅乾棒。研究員制定了這樣幾條規則,開始了測試。第一條:孩子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但沒有獎勵。第二條:如果能夠等研究人員回來再吃,會額外得到一顆棉花糖做為獎勵。
  •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被推翻,新結論很顛覆,給家長4點教育啟示
    第二組孩子,母親沒有大學學歷,等待15分鐘得到了第二個棉花糖的孩子,也不比屈服於誘惑的孩子表現好。實驗結果顯示,在未來,延遲滿足能力好的孩子並不比延遲滿足能力差的孩子表現更好。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延遲滿足能力無用嗎?
  • 原來我們吃的棉花糖,最關鍵的原料,來自於一頭豬
    提到棉花糖,我們就想到公園邊,湖邊,景區旁,以前在街邊四處圍著各種小朋友的棉花糖攤了吧。一點點糖加入機器中,在機器的作用下,拉出一根根白色的棉一樣的糖絲,這時候手藝人就用一根長的小木棍卷一卷,不一會兒就面前就出現了一大團的膨脹的棉花糖。吃一口,甜絲絲的,入口即化。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他們告訴這群孩子:"盤子裡只有一顆棉花糖,如果現在吃了,那就只能吃一顆,如果等15分鐘後再吃,你就會多得到一顆獎勵的棉花糖,那你就可以吃到兩顆糖了,具體選擇由你自己決定。"研究員說完之後就關上門走了。大概三分之二的孩子在門被關上後幾秒就立刻把棉花糖給吃了。不過,也有等一分鐘、二分鐘以及多幾分鐘的孩子。
  • 延遲滿足的孩子,是怎樣默默地等待成功的到來的?
    延遲滿足指的是深諳更有價值的結果,而抵禦眼前的誘惑,在等待中控制自己的欲望,最後贏得更多的價值。01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米歇爾設計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他們從幼兒園裡找來幾十個小朋友,讓他們單獨呆在一個小房間裡,桌子上的託盤裡有棉花糖、曲奇餅乾,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立刻吃掉,如果能夠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結果大多數的孩子都沒有堅持到三分鐘就放棄了,1/3的孩子等到了研究人員回來,差不多是15分鐘。之後米歇爾繼續追蹤這些孩子的成長。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難道我們被騙了?那麼,我為了成為「人生贏家」,而忍下沒喝的那些杯奶茶,請還給我好不好?咳咳,先不要那麼著急站隊到另一邊,開啟及時行樂的快意人生。其實,沃爾特·米歇爾老爺子在初代「棉花糖實驗」中的本意,也並非我們現在看到的那樣,將「延遲滿足」如此神話、功利化。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真的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但需要提醒的是,新版「棉花糖實驗」並不是要推翻初代實驗,以證明沃爾特·米歇爾老爺子的理論就是毒雞湯;也並非要告訴大家「自控力完全沒用」。還有的文章和評論,根據新版棉花糖實驗的結論,直接得出「孩子成不成功完全取決於他生在富人家還是窮人家」,其實也過於片面和單一了。
  • 《棉花糖和雲朵媽媽》 第二季國慶開播
    原標題:《棉花糖和雲朵媽媽》 第二季國慶開播 央視動畫系列《棉花糖和雲朵媽媽》第二季將於9月30日亮相央視少兒頻道。28日開播會上,著名主持人小鹿姐姐、紅果果和綠泡泡亮相。該片第一季自2016年10月28日起在央視少兒頻道開播以來,收視節節攀高,人氣口碑爆棚。
  • 國慶動畫大片來襲 《棉花糖和雲朵媽媽》第二季
    《棉花糖和雲朵媽媽》第二季開播  儀式現場,小朋友們與小鹿姐姐一起演唱了《棉花糖和雲朵媽媽》主題曲,活潑靈動的舞姿伴隨著美妙動聽的歌聲點燃了現場氣氛。現場還播放了精彩紛呈的《棉花糖和雲朵媽媽》第二季動畫片片花和大事記視頻。美輪美奐的畫面、趣味生動的故事,博得了與會領導嘉賓和小朋友們的一致讚譽。
  • 經濟學小知識:心理學的棉花糖實驗與經濟學的「一鳥在手」理論
    心理學研究有一些幾乎地球人都知道的經典實驗,例如史丹福大學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