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大部分家長都沒有做到。
我們都知道,堅持舊有的方法,一定會帶來舊的結果。對於舊有的一切,我們是那麼熟悉,所以它無時無刻不在吸引我們按照慣性走路,將我們帶回舊的道路。
悟是一個瞬間的事情,堅持實踐它卻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如果用心理學的語言來描述,我們想改變只是意識裡的活動,並沒有深入到潛意識,潛意識是要堅持積習的,甚至我們沒有看到潛意識,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最讓我深刻感觸的就是,所謂的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大部分家長都還沒有做到。雖然我們在道理上明白,我們只有接納孩子,他才有可能好轉。但在潛意識層面,我們仍然無法放棄那個原來成績優異的他,我們沒辦法接納一個曾經多麼好的孩子,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休學、打遊戲,黑白顛倒。
這裡面深層次的道理是:你還沒有辦法說服自己,孩子不學習一樣可以有一個好前途。這點實在太糟糕了。
我們完全被道理所覆蓋了,我們落在狹隘的世界裡,我們只爭論是與非,而沒有去深刻體會孩子的感受。
接受孩子本來的面貌
昨天讀了一篇文章,講的是一個孩子,長期人格分裂。原本的他,性格內向陰沉、學習成績不太好,但為了迎合父母的喜歡,他硬生生分裂出一個陽光開朗、會哄人、智商高、會考試的第二人格。並且因為母親的喜歡,他的主人格硬生生地決定讓位給副人格,甚至母親在最後時刻也選擇了那個副人格的孩子。真的讓人悲痛的一件事情。
我們總是無法接受並面對事實,我們在潛意識裡拒絕接受孩子身上自己不喜歡不認可的部分,哪怕它們是真實的,我們反而要追求一個虛幻的完美的孩子,正是這樣的分裂,造成了我們孩子的情緒問題。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有一位母親,曾經流產過一個孩子,並且心心念念以為那一定是一個像父親的女孩子,後來她產下一個男孩,卻在潛意識裡否定孩子的真實性別,堅持認為那是個女孩。
還有的父母,因為重男輕女,卻只生下一個獨生女,所以一直對女孩苛責不斷。女孩子從小性格活潑、好動淘氣,卻被奶奶嫌棄,怎麼不會乖乖不亂跑,被媽媽嫌棄,怎麼那麼愛說愛動不愛學習,一點都不像自己。
難道我們生孩子,是去淘寶上訂購一件貨品嗎?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決定它多高、多長、什麼顏色。世上並無一家商店,可以訂製一款你心目中的孩子,而我們卻準備好一個模具,用這個模具去打磨我們的孩子。我們為什麼不知道去愛孩子的本來面目,真實的樣子呢?真實才是最有力量的,身心合一,兒女不用去討好父母,不用假裝獲得母親的關注,只需要自然生長。
十幾歲的孩子,人生其實有無限的可能
金啟簡快幸福關係學導師李勇的故事,特別地勵志。
他小時候在學校裡是個學渣,班裡有很多學習特別好、很優秀的孩子,他們比他聰明得多,為此,他曾經感到深深的自卑,但是在自卑之後,他開始更多地考慮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
李勇老師甚至後來高中都沒上,早早地去建築工地做了一名建築小工,但他一直思考這個人生的終極問題:「人生如何可以過得更好?」
後來,在參加工作4年之後,他憑著一把破舊的小提琴,考上了大學學習音樂,大學畢業後,他又在考慮,自己未來人生想幹什麼。
那個時候他有一個目標,想要做一個播音員,於是他自學苦練播音技術,多次考試落榜,最終還是幹上了這一行。後來他發現,播音主持工作不應該成為他一生的追求,他要實現他更大的人生價值。他在37歲辭去了工作,外出求學,經歷了很多挫折,後來在大學裡教了5年書,之後又發現這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最後學習了心理學,到目前為止成為了一個心理學導師。
李勇老師在四五十歲的時候,才找到了人生真正的方向。在他整個人生歷程裡,他真算不得是一個聰明的人,他曾經損失了很多錢財,經歷過很多磨難。他最後能有所成,並不是因為小時候成績優異,而是他在社會上一直磨練、打拼、思索、試錯的結果
那麼,我想說的是什麼呢,十幾歲的孩子,人生才剛剛開始,你們憑什麼判定因為成績不好,就斷定他以後的人生就不行了呢?憑什麼要對他失望、絕望乃至自暴自棄、覺得一切都完了呢?
我們當父母的,能不能安靜下來、平穩下來,給孩子一個小小的港灣,讓他充分地休息、肆意妄為,無論他做什麼,我們能夠為他全盤兜底。給他一個平穩的愛的基調,讓他自己慢慢調整,從紊亂的睡覺中醒來,從紊亂的思維中出來,從當前的一個大混亂中慢慢回歸秩序。
你為什麼總比孩子恢復的節奏要快呢,你為什麼總想尋找一個靈丹妙藥一下子解決問題呢?
凡是說能一下子解決你孩子問題的人,都是有問題的人,不可輕信。凡事需要順勢而為,不可著急。
各位家長朋友們!我們可不可以在內心告訴自己,我們需要接納孩子需要慢慢好起來這個事實,接納孩子也許短時間內好不起來的事實。
我們需要一個強大的內心來修煉自己,讓自己勇於接納任何後果,並且在這個任何後果發生之前,竭盡所能地努力,盡人事聽天命。這個竭盡所能,包括去做自己原來沒做過的、不願意做的,包括自我的巨大成長,培養自我巨大的耐心和愛心。
我知道這個過程必定非常坎坷,甚至我們有時候會迷茫和不知所措、找不到方向甚至又回到舊的道路,但都不要緊,因為你會時常停下來想一想,這一生如何能過得更好。
(本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