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人覺知是練覺知的人省察自己裡面的狀況的意識活動——中國完人

2020-12-16 閔小艮

完人覺知是練覺知的人或者是搞內省的自己省察自己裡面的狀況的 意識活動。

這種意識活動的指向正好和常人的外向運用意識相反,是指向裡的。

一方面是意識指向運動自身,是把我們散出去的意識和我們自身生命活動相結 合。傳統修行裡面練呼吸,通過調息把精神注意到呼吸活動上來;還有通過體察 自己聲音(聽呼吸,聽心跳)把我們的意念活動和生命活動結合到一起,不往外 散了。一開始是這麼結合。在深層次不僅是和一般生命活動相結合了,還要直接 的和我們的精神相結合,想意元體了(不過想意元體比較難,因為意元體無形無 象,意念一想一動,想的就不是意元體了)。咱們智能氣功一開始練功是把意識 和形體相結合,形體裡面有有形的形體,還有形體裡面的氣,一層一層的,然後 和意元體相結合。直接和形結合,可以;和氣結合,也可以;和意識結合、和神 相結合也可以。一個比一個難,一個比一個高級。禪宗的「明心見性」就是把意 念直接和意元體結合。

再有就是把複雜的意識活動集中起來。

比如說,我們一般地考慮問題總是圍 繞著一個中心前思後慮,左思右想,想得很複雜。練氣功就不是,在複雜的意識 活動中直接想單一的一個,把精神集中在一個單一的事物上,就這麼一個念頭, 不考慮別的。比如練捧氣貫頂法,就是推拉,就這麼簡單。以前是要求安靜,入 靜。咱們講就是意元體反映事物,要增加自身的靈敏度,減少擾動。咱們採取的 是律動(有規律的運動)的方法。這樣就內向集中了,一集中也就屬於內向了。 從具體事物想的時候,集中就是內向,然後把集中的念頭再返回生命活動中,這 就是全部的內向了。禪宗功法比較簡單,要求「以一念代萬念」,如果做到一念 代萬念,人安靜了,處於自然狀態,氣血就流通了。

如果能把那一個念頭集中起 來,把集中的念頭和形體生命活動集中到一起,那麼強化生命活動的作用會更強大一點。佛家一禪、二禪,那種安靜程度要比一般練氣功的程度好得多,但他們 身體裡面的氣的變化並不是非常明顯。就是因為佛家單純地強調了神,沒有把那 個單一的活動和我們這個形體生命活動結合起來。所以佛家練禪宗,他們改變身 體健康狀況要慢。道家的一些功門是把神和氣相結合,神和氣主動一結合,念頭 向內集中的同時返到身體的生命活動中來,這麼一搞力量就強了。

完人覺知 既要集中,又要和生命活動相結合。和生命活動相結合,我們有形的結合、氣的 結合、神的結合不同層次內容。咱們集中了的精神內向於自身,就不知不覺地把 氣向裡面收了,和生命活動相結合了。這樣氣就不容易散,而且氣集中過後,神 的功能也強化起來了。

這樣神氣形的功能就統一、強化了。在過去,儒家把這個強化了的整體生命 活動用來做事業,作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道家和佛家把強化了的整體生命活動 用來益壽延年,用到自己的長生不老上。

完人覺知既要做事業, 也要長壽,既不能光做事業不管長壽,也不能光管長壽不做事業。完人覺知兩 頭都沾上。因為傳統方式,光練自身的精氣神,完人覺知既練自身精氣神,還 要練大自然界的混元氣。把大自然界的混元氣用起來,一組場既可以幹事業又可 以強化自身。

完人覺知就是融利已於利他人之中。同學們學了這些內容,都要隨時 隨地地聯繫完人覺知的總的宗旨——不是「獨善其身」而是「兼濟天下」。 所以,完人覺知把通 過內向性運用意識之後建立起來的整體,這個強化了的整體,既要用於養生,來 增強我們每個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同時又要去幹事業。

相關焦點

  • 覺知不在意識中,覺知不在感受中,覺知不在思考中
    那不被人生所活著,所渲染的「被動覺知」,是泥沙中未曾改變的清水性質。覺知不在意識中,覺知不在感受中,覺知不在思考中,覺知不在狀態中。覺知,在體驗中。體驗中,不被體驗移動的,就是覺知。覺知,在觀察中。觀察中,不被觀察分辨的,就是覺知。當你的內心,不再被人世間現實的利益、觀念情慾激蕩起,七情六慾種種牽掛。就好像,水桶中的泥沙在水中沉澱。泥沙沉澱中,清水自然澄清,水質自然純淨。
  • 行走時覺知行走,坐下時覺知坐下,觀照心念,保持正念,安住當下
    現在的父母親不容易,忙完工作忙孩子,都知道要多陪伴孩子,給孩子更多的關愛,但父母親上完班回家已經很累了,還要做家務,還要陪孩子,更別說還能剩一點時間給自己了。這是大家普通的心態。 在正念中,卻可以有一個奇妙的思路轉換,可以推薦給大家試試看。
  • 覺知和內省有何不同?是誰在覺知中覺知?
    如果沒有要改善、改變、成為不是現在的你的欲望,你就不會檢查自己。 ——克裡希那穆提《最初的和最終的自由·論覺知》 不知從何時起,【覺知】一詞被越來越多人提及和運用,但到底覺知和內省有什麼不同呢?並且是誰在覺知中覺知呢?首先思考一下,我們所說的內省是怎麼回事?
  • 覺知是療愈強迫症 焦慮症 不安全恐懼感的根本心法!
    你開始理解什麼是覺知,你就學會療愈之道 覺知是不斷提升意識精進後所能達成的狀態 從提升意識的慢慢轉向覺知的狀態。覺知就是帶有意識的來和看,覺知就是超越了所有的二元對立的標準,覺知就像是剝洋蔥解構了小我(Ego)下的思維模式。覺知即便新生。每一次覺知它都是發生在當下的!所以覺知不是在頭腦裡面尋找方法,而是在當下的每一次行動來促進覺知,即為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 從意識朝向覺知的精進。
  • 好書推薦:《覺知心理學》,進入自己的內心,做自己的療愈師
    覺知心理學不一樣,它是什麼呢?它是指你自己進入自己的內心,古人說內求法。你自己直接觀察自己內部心理過程,或直接觀察內部心理現象。為什麼?因為你的意識和精神是一種能量,當我們將這些外放的能量收回來,往回關注,內心變得強大了,心裏面的一些問題就被趕走了。
  • 覺知情緒,幫你解決想像中的難題
    比如通過覺知身體、覺知意識流、覺知情緒,加強對副交感神經系統的訓練,加強對意識和情緒的感知。 比如你坐在電腦前寫文字,你的注意力不光是腦海中的繃緊,而是你能同時感知著你的手、背、腰部、臀部、大腿、小腿、腳,你每一處身體都有覺知,用整個身心的力量活動。就像在跑步或打球的時候,全部的身體都調動起來,準備戰鬥。就像老虎捕食時,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每一處,準備前撲。
  • 佛家智慧分享:放空,進入智慧,覺知,心腦合一!
    放空,就是將大腦中的思維活動清空,在這個狀態下腦僅僅是一個身體的器官,不是身心的指揮所,人在這個狀態下是出於以心為中心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下才可以自由連結,生發智慧。因為在高維空間裡面,萬物真正是由心造的,心念一動立馬呈現,而在三維的世界中加入了時間概念,這個念是有時間差的。
  • 自我療愈就是成為自己佛陀自己的基督,每個人都具備這樣的能力!
    意識是覺知的基礎,臣服是覺知的前提真正的財富就是內心的豐盛,豐盛的前提就是不匱乏,所以我們要覺知內心的匱乏,覺知並不難以理解,覺知就是由心理諮詢師做的事情,換了一個主體,讓你自己來做罷了,成為自己的心理療愈師,揭示自己情緒欲望行為下的思維模式以及潛意識下的真實
  • 覺知(一)——《童教32》
    到底覺知什麼那有人說,我覺知不到什麼呀?別著急,我想說這是一個練習,一開始,你可以嘗試問自己這個問題:「我的內在此刻發生了什麼?」, 或者「我的內在此刻有什麼?」。有很多很多字眼可以引導你來往內體會心靈的實相,讓我來給大家列舉出來:內觀、內省不疚、省察、觀自在、觀世音、觀心、觀受、覺照、圓照、覺知、自覺、覺悟、覺醒、覺察、如是觀、如如、如來、無為、無住、無念、無、空、觀空、空觀、顧褆、聽之以氣、迴光返照、至誠無息、格物、明明德、明心見性、臨在當下、活在當下、臣服、直覺、執中、中庸、
  • 意識是修行不可或缺的工具,意識在六塵境界裡起判別、了別、分別、推理、思惟、研究、思考等等作用,以此功能作用能了知一切法
    開悟的人也有知,而且在很多法上的知都是帶有一定的佛法智慧,無明的知和愚痴的知就相對減少了。因此說悟後的菩薩也要依靠意識的功能作用在世間裡正常的生活和活動,也要依靠意識心的功能作用繼續修行佛法。開悟以後的菩薩要用意識心觀察真如自性各個方面不同的體性,觀察如來藏更深細的運作,這樣就能獲得後得智或別相智,甚至唯識種智也要依靠意識的觀察智慧而出生出來。
  • 靈性覺醒篇28:覺知是什麼,怎樣獲得覺知,它有什麼好處
    今天來說一下靈性成長中期一個必不可少的概念:覺知。它往往在人重新獲得勇氣,敢於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才會對人起到作用。覺知的意思如字意所現,察覺與知道。察覺的本意是察覺自身還存在著什麼問題,知道是了解問題背後所包含的根本原因。
  • 心理學:認識覺知與潛意識
    任何我們覺得有點不對勁的事,背後必有原因,不斷去認識自己各種不對勁事物背後的原因。就是不斷鍛鍊自己覺知的過程。心理學認為,潛意識的內容意識化,意識到潛意識中隱藏的東西,這個過程就是覺知的過程。個人歷史的潛意識用冰山來比喻是比較恰當的,但一旦涉及到集體歷史的潛意識和阿賴耶識,就會知道,意識層面實在是非常非常有限的部分。人類的認識能力雖然越來越發達,但潛意識層面的東西仍是無限,所以深入潛意識也是一個無限的過程,並且其樂無窮。我們可以不斷擴大自己的覺知範圍,而觸碰到潛意識的無限深淵。
  • 意識狀態裡七個不同的層次
    第三個層次的人是有意識的人(consciousness being)處在這個意識狀態中的人,他們已經對自己的言行有意識,但是,他們還沒有對自己的痛苦有覺知。很多的人都是處在這個意識狀態中。尤其是有些人在參加了一些身心靈的成長課程或者學習了一些知識之後,都處在這個狀態中。
  • 覺知就是跟隨情緒深入潛意識還原事情的本來面目
    很多心理障礙都可以通過追溯原生家庭深入潛意識找到答案,也就是《了凡心療愈》意識療法提到藉著情緒覺知潛意識下的真實,就是療愈的覺知階段,覺知會超越你二元對立的情緒,它將會減少你的快樂,它也將會減少你的不快樂。
  • 一切智慧的開始「覺知」是什麼意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知?
    其實每個人對「覺知」的領悟不同,所以,所講「覺知」也是不盡不同。本質上,無論是心理學,還是佛道儒,所講覺知,都大同小異。最關鍵的,是要自己去實踐。後面會講到。那麼,覺知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對自己當下身心狀態的感知。
  • 佛說八大人覺經-傳喜法師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一講    傳喜法師《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二講    傳喜法師
  • 為什麼商場裡有「憑小票抽獎」的活動?看完才知很多人被「忽悠」
    為什麼商場裡有「憑小票抽獎」的活動?看完才知很多人被「忽悠」現在隨著電商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更加喜歡在網上購買東西,這樣子又方便又不用出門,這時候商場為了吸引顧客就可能會經常舉辦一些活動,來吸引顧客的到來,最常見的就是憑藉小票抽獎的活動了,只要你購買東西到一定額度,就能夠拿著小票在規定的地方進行抽獎,一般來說獎品都是十分的誘人的,但其實這種商場裡面的憑藉小票抽獎可是隱含著很多大家不知道的東西
  • 完人智能科學生育觀(四)要改變自己意識狀態
    人的發育期長在各種動物中,人的發育期是長的。這個發育期指人的形體(形體結構、形體功能),以致於人的意識和人的道德完善起來。從受精卵到胎兒出生,孕期 就比較長。人生下來之後還不是獨立的人,要繼續發育,須有成年人全面照顧, 別的動物也是成年動物照顧幼年動物,但一般走獸生下來差不多就會走,鳥雖然 不會飛也會爬動。
  • 我們的見聞覺知從何而來?悟道以後又會有怎樣的變化?
    心靈覺明就是行陰流,是妄想覺知的核心與根本,卻因覺知妄想,習氣業塵的分割固化,展現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同的功用,所現諸種見聞覺知。就像平靜的湖泊遭遇寒冷的溫度,將湖面凍結凝聚成了冰塊,溫度就是我們意識深處,心靈緊張感的經驗體驗,而冰塊就是我們的思維意識。
  • 療愈就是將情緒下潛意識層面的真實,通過覺知帶入意識層面的過程
    我們回憶一下自己處在情緒當中的樣子,感覺就像是魔鬼附體一樣,做出一些連自己意識不到的行徑跟舉止來,無論是給他人還是給自己造成莫大的傷害,這就是不知不覺的狀態,但當我們頭腦冷靜下來以後,又開始追悔莫及,這就是後知後覺狀態,我們就處在這樣的怪圈當中,循環往復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