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人覺知是練覺知的人或者是搞內省的自己省察自己裡面的狀況的 意識活動。
這種意識活動的指向正好和常人的外向運用意識相反,是指向裡的。
一方面是意識指向運動自身,是把我們散出去的意識和我們自身生命活動相結 合。傳統修行裡面練呼吸,通過調息把精神注意到呼吸活動上來;還有通過體察 自己聲音(聽呼吸,聽心跳)把我們的意念活動和生命活動結合到一起,不往外 散了。一開始是這麼結合。在深層次不僅是和一般生命活動相結合了,還要直接 的和我們的精神相結合,想意元體了(不過想意元體比較難,因為意元體無形無 象,意念一想一動,想的就不是意元體了)。咱們智能氣功一開始練功是把意識 和形體相結合,形體裡面有有形的形體,還有形體裡面的氣,一層一層的,然後 和意元體相結合。直接和形結合,可以;和氣結合,也可以;和意識結合、和神 相結合也可以。一個比一個難,一個比一個高級。禪宗的「明心見性」就是把意 念直接和意元體結合。
再有就是把複雜的意識活動集中起來。
比如說,我們一般地考慮問題總是圍 繞著一個中心前思後慮,左思右想,想得很複雜。練氣功就不是,在複雜的意識 活動中直接想單一的一個,把精神集中在一個單一的事物上,就這麼一個念頭, 不考慮別的。比如練捧氣貫頂法,就是推拉,就這麼簡單。以前是要求安靜,入 靜。咱們講就是意元體反映事物,要增加自身的靈敏度,減少擾動。咱們採取的 是律動(有規律的運動)的方法。這樣就內向集中了,一集中也就屬於內向了。 從具體事物想的時候,集中就是內向,然後把集中的念頭再返回生命活動中,這 就是全部的內向了。禪宗功法比較簡單,要求「以一念代萬念」,如果做到一念 代萬念,人安靜了,處於自然狀態,氣血就流通了。
如果能把那一個念頭集中起 來,把集中的念頭和形體生命活動集中到一起,那麼強化生命活動的作用會更強大一點。佛家一禪、二禪,那種安靜程度要比一般練氣功的程度好得多,但他們 身體裡面的氣的變化並不是非常明顯。就是因為佛家單純地強調了神,沒有把那 個單一的活動和我們這個形體生命活動結合起來。所以佛家練禪宗,他們改變身 體健康狀況要慢。道家的一些功門是把神和氣相結合,神和氣主動一結合,念頭 向內集中的同時返到身體的生命活動中來,這麼一搞力量就強了。
完人覺知 既要集中,又要和生命活動相結合。和生命活動相結合,我們有形的結合、氣的 結合、神的結合不同層次內容。咱們集中了的精神內向於自身,就不知不覺地把 氣向裡面收了,和生命活動相結合了。這樣氣就不容易散,而且氣集中過後,神 的功能也強化起來了。
這樣神氣形的功能就統一、強化了。在過去,儒家把這個強化了的整體生命 活動用來做事業,作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道家和佛家把強化了的整體生命活動 用來益壽延年,用到自己的長生不老上。
完人覺知既要做事業, 也要長壽,既不能光做事業不管長壽,也不能光管長壽不做事業。完人覺知兩 頭都沾上。因為傳統方式,光練自身的精氣神,完人覺知既練自身精氣神,還 要練大自然界的混元氣。把大自然界的混元氣用起來,一組場既可以幹事業又可 以強化自身。
完人覺知就是融利已於利他人之中。同學們學了這些內容,都要隨時 隨地地聯繫完人覺知的總的宗旨——不是「獨善其身」而是「兼濟天下」。 所以,完人覺知把通 過內向性運用意識之後建立起來的整體,這個強化了的整體,既要用於養生,來 增強我們每個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同時又要去幹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