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覺醒篇28:覺知是什麼,怎樣獲得覺知,它有什麼好處

2020-12-16 敘述年華

今天來說一下靈性成長中期一個必不可少的概念:覺知。它往往在人重新獲得勇氣,敢於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才會對人起到作用。覺知的意思如字意所現,察覺與知道。察覺的本意是察覺自身還存在著什麼問題,知道是了解問題背後所包含的根本原因。一個人如果沒能走過前面的小循環療愈階段,獲得相信自己的勇氣,是無法真正走到覺知這步的。覺知是一種主動面對問題的態度,主動察覺自身的問題並糾正。當一個人擁有了它,就可以快速解決自己內心存在的問題,解決的問題越多,被外界的人事物影響到的機率就越小,這是覺知為一個人帶來的最大好處。

當一個人獲得覺知後,基本會伴隨這個人的一生。當你習慣以覺知的狀態面對世界時,你將不再被世上的任何事困住。陷在靈性成長初期的人,往往還不能坦然接受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問題。很多人依舊看不開那些不是自己犯下的錯,那些傷害了自己的人。一件事已經發生了,他們一直在揪住結果不放,想不通那些事為什麼會發生。其實為什麼會發生一點也不重要,因為已經發生了,去揪住這個結果不放,只有一點真正能對人起到幫助的地方,那就是你以結果去推導起因,然後讓自己發現自己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結果。如果推導的結果錯並不在自己身上,那真的沒必要揪住不放。你放不下的仇人也好,愛人也好,他們若放下了,他們便可以像沒事人一樣活著。

而你放不下,你就要一直承受著本不該你承受的痛苦。人是可以選擇自己放下的,這也是覺知能帶給人的一點好處。覺知讓你去查看事情背後的真相,讓你了解來龍去脈,了解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為什麼要發生,了解自己的每一個情緒從何而來。很多現在看這篇文章的大家還沒有走到覺知這一步,可能不太了解覺知具體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接下來我給大家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這個例子發生在不久前的一篇文章評論中。

當時有一位讀者說我寫的東西邏輯不清,語焉不詳。當時我看到這句評論時很想反駁,但是我沒有立即反駁。我察覺到自己情緒有了起伏,不是一種平靜的狀態。而能被人勾起的情緒,往往來自於自己的內心。當時我深入地去想了一下,為什麼我會有想要反駁他的衝動,我這起伏的情緒背後又存在著哪些我自己還沒發覺的問題?我想了又想,最終找到了答案。我自己過往是個隱匿於人群中的人,我記得我曾在哪裡說過,我是個看新聞從來不評論的人,因為我怕哪句話沒說好,被網絡噴子攻擊。

那時我對自己不認可,將自己隔覺在這個世界之外,總覺得那樣才可以保護自己。而那樣的我其實是很不自信的,打心底裡的不自信。這些不自信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體現出來。我覺得我這裡也不好,那裡也不好,總之覺得哪哪都不如別人。在我療愈的過程中,我將自己察覺到的所有問題都進行了調整,但難免有一些自己還沒發覺的小問題存在。而那些小問題需要在面對外界時觸發,而那天恰巧那位讀者的評論觸發了我心裡一直沒發覺的有關於寫作方面不自信的問題。

人的自信分很多種,有些人天生長得好看,他對自己長相自信,但不意味著他對自己的其它方面也都自信。一個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在沒能完全接受自己之前,人身上肯定有自己接受不了的不完美的地方,而那些不完美的地方極容易讓人產生不自信。而我在寫作方面之前有過一些受挫的體驗,這也造成了我在寫文章時偶爾會有點質疑自己。這種質疑就在那天的事件中徹底暴露了出來,那天我花了一下午的時間來想這件事,想到最後我釋然了。

我之所以會對他說的話有那樣的反駁衝動,首先是因為在我自己的心裡,給了我自己一個關於寫作的好壞標準。其實寫作標準這個問題沒有上限也沒有下限,但人們認知中總有一個大眾標準,就和對人的長相有大眾標準一樣。在我自己的心裡,我也有關於寫作的標準。可我自己並不知道自己處在什麼樣的位置上,自己看自己寫的東西,已經察覺不出任何感覺。所以那天當那位讀者在說那句話時,我心裡其實有被他戳中。

他直接戳中了我對自己的質疑。我看到了自己對於自己寫作水平的不自信與不認可。我似乎一直覺得自己在這方面表現得不夠好,這才讓我產生了想要反駁他的衝動。沒能完全認可自己不完美的一面時,任何人的一句話語都能直接戳進你的心。有些人對長相不自信,別人可能只是閒聊一句,說胖子怎麼怎麼樣,他都覺得他們話裡有話,是在說自己長得難看。其實這些因為一句話就產生的各種情緒,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對自己的不認可。

你對哪種類型的話越在乎,你心裡就是越不能接受自己的哪一個方面。接下來我來說一下那天我找到自己身上的問題後,想通的過程。我仔細想了想,我既然知道了我的問題,那我應該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人又不可能是完美的,怎麼就不可以允許自己有弱點呢?我對自己進行了開導,也進行了鼓勵。我想著,我又不是專業搞文學的,我就是一個分享自己成長曆程的一個普通小作者,我寫出的東西一定要像專家一樣的水平才有資格在網絡上發表嗎?

我想著應該不至於吧,只要寫得能讓人看懂,能對人起到幫助,這不就夠了嗎?我的初衷就是為了能通過自己的經歷幫助一些人走出困境,不是為了去競選什麼文學大師。那我怎麼就不能接受自己寫的東西達不到文學的標準水平呢?即便達不到又怎麼樣,我就應該因此而放棄分享嗎?再說了,我自己有看到自己從最初寫東西到目前為止的進步。別人或許看不到,可我自己有回顧過去與現在的區別,我有看到自己的進步。當別人不認可你時,他不認可的只是那一刻的你。而你只要不因對方的話而一直停留在他質疑你的那一刻,那你還是會繼續進步。

哪怕進步的很慢,但只要堅持下去,人就是會有進步,就是會在不擅長的東西上有所突破,這只是時間問題。人最怕的不是別人不認可你,而是你自己不認可自己。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說過,不要去和別人比較,一旦去比較,你就會為自己打上很多標籤。其實每個人都不一樣,在同一件事上成就的水平也不可能一樣。你不可能每樣東西都達到別人定下的標準,大家應該試著接受當下的自己。哪怕一件事做得很糟,做得沒有別人好。那又怎麼樣呢?你做這件事是為自己做的,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的。

別人認不認可你那是別人的事,別人的眼光並不影響你做自己想做的事。你只要能接受自己當下的水平就好,相信自己可以慢慢進步,多給自己鼓勵,多告訴自己,自己以後還會做得更好,這樣你就一定可以進步。切記不要被別人的評價打敗,他只能定義那一刻的你,而不是給你的一輩子就此打上終極標籤。你的人生不應該由別人來定義,你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每日更新相關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

圖片皆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51期12月 生命覺醒閉關營—以覺為師,頓悟覺醒,自在人生!
    第三步,從黑關中出來,帶著清晰的方向,有力的覺知武器,重新回到生活,讓覺知與生活融為一體,打成一片,在生活中不斷打磨,歷練,最終,用覺知的寶劍徹底破除二元對立,照見五蘊皆空,遠離顛倒夢想,與自性真我合一,從此,自在人生。 什麼是覺性?什麼是覺知?楞嚴經裡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因空所生。
  • 覺醒的四門功課
    即使對同一個生活命題,理解的程度仍然大有差異。在一個命題沒有完全發展出足夠智慧之前,它就會不斷反覆出現。這些外在幹擾因素影響著一個人進入內在道路的準備時間。而靈性覺醒的意圖不是要「避開」這一部分成長——假如它已經出現在個人的生活領域當中,那意味著需要通過靈性的方式從其中獲得足夠生活經驗和智慧。靈性道路並非兒戲,它需要有更多的智慧和精神準備才能保證順利穿越諸靈性層面。
  • 【靈性專題】幕後:一位覺者的實修日記(二)
    我根本不在客廳;真正的我, 是覺知。我終於明白,我一直是那緊貼在銀幕(某種類似電影銀幕的 東西)上的純粹覺知;而它正是我們每個人的本來面目。       那是一個大得不得了的全像式銀幕。我能看見顯現客廳的銀幕,同時 也能看見我身後的無窮無盡。我趕緊草草地記下這一切,但我看到的 景象持續在變化中。事實上,我只要停下手中的筆,實相就會讓我看 見那一直在我們身後的東西──虛空。
  • 佛家智慧分享:放空,進入智慧,覺知,心腦合一!
    空不是不存在,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一種很微妙的存在。佛陀不是高高在上、創造宇宙主宰一切的神,而是一個覺醒的人。我們在他的教法指導下修行,最終也能夠覺醒,成為佛陀。因為佛陀從一開始就說,每個人都有佛性。為了更好地認識佛學,學習佛家的智慧,今天為大家整理了一篇一位高人的佛學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覺醒,覺知,覺悟。
  • 靈性覺醒:奪回自己的身心
    覺醒後人就會有一種對身體活力的感覺,這種感覺比覺醒前強烈,這是我能感覺到但不曾注意到的,這種對身體的感知能夠幫助我們隨時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從而進行調整。隨著意識的覺醒,身體也覺醒了。我們的感覺有無窮多的層次,把所有的感覺放到身體後,仔細去感受,會發現身體忠實地服從於各種宇宙法則,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重力,去深深地感受身體的重量,漸漸地會發現,這裡面有一種振動,這種振動頻率像是一個遙遠的背景,不去仔細觀察我們很難發現它的存在。當我們向這種振動敞開自己時,我們會發現它就是「道」,它就是那個更高的無法說出它是什麼的品質。你的身體是時時刻刻都處在當下的。
  • 靈性覺醒篇18:覺醒會失敗嗎,覺醒後能得到什麼,人為什麼要覺醒
    覺醒的初期是反思,反問,問自己現在的生活是否開心是否滿意。無論結果如何,你都將得到一個真正的結果。而能否坦然的面對心中的答案卻是另一個問題。初次的覺醒會有短暫的迷茫期,在這個迷茫期中,人很容易再次回到覺醒之前的狀態。
  • 覺知和內省有何不同?是誰在覺知中覺知?
    ——克裡希那穆提《最初的和最終的自由·論覺知》 不知從何時起,【覺知】一詞被越來越多人提及和運用,但到底覺知和內省有什麼不同呢?並且是誰在覺知中覺知呢?首先思考一下,我們所說的內省是怎麼回事?一般來說就是看自己的內在、檢查自己。為什麼要檢查自己呢?為了改進、改變、改良。
  • 一切智慧的開始「覺知」是什麼意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知?
    一、修行界所推崇的覺知是什麼意思?其實,不單單是修行界,無論是佛家、道家、儒家,甚至是心理學等等,都非常強調「覺知」的重要性!佛道儒、心理學各自所講覺知是什麼意思呢?無論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是我們鍛鍊覺知的好時機。比如我們在洗臉時:打開水龍頭,覺知到手與水龍頭接觸,感受到水龍頭的冰涼,拿起毛巾,覺知到手臂抬起,覺知到手掌張開,覺知到手掌握緊抓住毛巾,再覺知到手與毛巾接觸的感覺……毛巾放入水池,用雙手搓洗毛巾時雙手的動作、水的溫度等等,都覺知到他們。
  • 萬物皆靈性,真實覺知,心似蓮花開
    宇宙間的一切萬物,在常人眼裡看似沒有什麼,很普通的存在著。隨著日出、日落,一復一日,雖然默默無聞,可是他們皆有靈性,隨順自然流露出自己特有的本性,展現自己本具的風格和不甘寂寞的智慧。懂得感恩大自然,放眼世界,靜靜覺知,處處皆是生機盎然,安然自在的殊勝境界。否則,皆是虛度了大自然賦予自己的美好時光。我早時喜歡攝影,由於對佛門的深入,放下了心愛的單眼相機,專心念佛修行。偶爾看到了美圖,還是欣賞讚嘆一下,特別是拍得有藝術的蓮花。
  • 禪修是靈性覺醒的唯一途徑,禪修的本質是什麼?
    如果我們靈性不覺醒,就被局限在三維及較低的不同維度的世界裡,反覆體驗各種苦樂,被各種設定好的懲罰和獎賞機制所支配,毫無自由可言。所謂,輪迴不虛,三界不差,地獄和天堂從來不是虛構的,對於沒有覺醒體驗以及維度提升的人來說,每時每刻都在體驗著低維度各種虛幻不實的夢境,在不實的幻相中絲毫無所覺察,無法升起出離的本能。
  • 覺知與成長才是生命的意義
    釋迦牟尼說:眾生皆有佛性,只因執迷不能成佛。 什麼是佛?覺悟者,就是佛。 所以,如來有言: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沒有覺悟的佛。覺行圓滿方能成佛。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保持覺知,才能成長。覺知是成長的開始。
  • 何謂靈性覺醒?
    何謂靈性覺醒?何謂覺醒?通俗的理解就是一覺醒來。醜小鴨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白天鵝,白雪公主一覺醒來發現了七個小矮人,睡美人一覺醒來發現旁邊多了一個英俊的王子。是「我」變了還是世界變了?這不是原先的世界,我不是原先的我」,於是開始思考「這世界是什麼?我是什麼?」諸如此類看起來曾經是虛無縹緲的話題,但是卻開啟了不斷探尋真相和實相的過程,偶爾我們也會睡著,但是我們知道我們在睡覺,我們始終沒有睡著,我們始終是醒著的。所謂覺醒,就是認識到了自己所處的夢境或者幻境,並由此開啟了不斷探尋真相和實相的人生旅程。
  • 靈性覺醒篇19:覺醒後,我們會經歷哪些階段,哪個階段最困難?
    覺醒後,只要一個人想朝著好的方向轉變,他必然會踏上成長之路。而這個靈性成長的道路分為很多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在改變著你過往對世界的認知。這個新世界裡有太多顛覆人類過往認知的事情,尤其是現代發展科學,去除封建迷信,導致人們過於的相信科學證明的一切。
  • 覺知不在意識中,覺知不在感受中,覺知不在思考中
    那麼你就無法修行,無論你做什麼,學什麼,捐贈什麼。都與解脫無關。解脫的前提,是如實面對。如實面對生活,如實面對災難,如實面對自我,如實面對命運,如實面對現實。一切主動的「內核」,都是被動,被動觀察,被動覺受,覺知疲倦。想要這泥沙水澄清下來,就必須確信,這桶泥沙水,並非是水原本的樣子。想要生命停止生死輪迴,就必須看清,「活著」的我,是生命留不住的幻境。
  • 行走時覺知行走,坐下時覺知坐下,觀照心念,保持正念,安住當下
    你試試看,也許你會發現有個不可思議的變化,現在你有了無限的時間給自己了。你陪伴孩子學習,你和孩子一起學習,這是我的時間,對當下有足夠清醒的覺知。 這就是正念禪修的奧義所在。你覺察你洗碗的每一個動作過程,拿起、放下,你關注當下,如此,你就不會像樹葉一樣被風吹著四處搖晃,毫無覺知。 洗碗有兩種態度區別,第一種是為了把碗洗乾淨而洗碗,第二種是為了洗碗而洗碗。這兩種態度因目的不同,你體驗到的感覺也完全不同。
  • 當抑鬱症觸發了你意識的覺醒後,將會有怎樣的體驗?
    能夠幫助別人走出抑鬱,哪怕給予一絲希望,我都有莫大的快樂!在那篇文章中,我提到,利用抑鬱症促成「頓悟」節點的到來。當然,這不意味著你可以主動促使它發生,或是事先做好準備迎接它!從某些方面來說,「頓悟」的發生可能需要上天恩賜!這不是指超自然的現象,而是意指其不會因你的刻意準備或理性的安排就會必然發生!
  • 覺照、覺察、覺知、覺受在體驗上是什麼關係?又怎樣運作?
    佛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如雲中虛空,雲起雲湧,而虛空無生,如光中之明,純明無雜,熄滅身心疑惑,疑惑盡滅是名覺;覺性無掛,隨生滅妄想,而熄滅生滅分別,無來無去是名空;空性無得,隨順因緣相續,而無所生,於如幻身心中,無取無舍,離幻即覺;故覺性即法界,法界本心體,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生滅幻滅覺心不動
  • 銀手鐲多久有靈性?有什麼好處?
    現在的女生基本上都人手一隻手鐲,或者手鍊,尤其是銀手鐲,因為價格比較親民,而且佩戴起來還非常好看的,但是你們知道銀手鐲多久有靈性嗎?並且佩戴銀手鐲有好什麼處呢?一、銀手鐲多久有靈性?消費者喜歡佩戴銀手鐲,一方面是為了好看,覺得戴上去以後,能夠對自己的氣質起到一定的修飾作用,另外一方面之所以佩戴銀手鐲也是為了闢邪,但是想要銀手鐲起到闢邪的作用,需要銀手鐲有靈性,但是銀手鐲多久有靈性呢?
  • 覺知(一)——《童教32》
    到底覺知什麼那有人說,我覺知不到什麼呀?別著急,我想說這是一個練習,一開始,你可以嘗試問自己這個問題:「我的內在此刻發生了什麼?」, 或者「我的內在此刻有什麼?」。有很多很多字眼可以引導你來往內體會心靈的實相,讓我來給大家列舉出來:內觀、內省不疚、省察、觀自在、觀世音、觀心、觀受、覺照、圓照、覺知、自覺、覺悟、覺醒、覺察、如是觀、如如、如來、無為、無住、無念、無、空、觀空、空觀、顧褆、聽之以氣、迴光返照、至誠無息、格物、明明德、明心見性、臨在當下、活在當下、臣服、直覺、執中、中庸、
  • 我們的見聞覺知從何而來?悟道以後又會有怎樣的變化?
    心靈覺明就是行陰流,是妄想覺知的核心與根本,卻因覺知妄想,習氣業塵的分割固化,展現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同的功用,所現諸種見聞覺知。就像平靜的湖泊遭遇寒冷的溫度,將湖面凍結凝聚成了冰塊,溫度就是我們意識深處,心靈緊張感的經驗體驗,而冰塊就是我們的思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