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見聞覺知從何而來?悟道以後又會有怎樣的變化?

2020-12-14 普通人看世界

佛說,眾生的性體本來不生不滅,皆因妄想起,才會在三界生死輪轉,命運起伏。眾生的本初光明如同浩瀚光明海洋一樣,但被想陰所固化,分解、局限成為眾生的見聞覺知,形成了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體現喜怒哀樂驚恐懼七情,就像河流流過河床,遇到水底石塊,水面就顯現出一個一個的漩渦,這一個一個的漩渦,就是心靈覺明攀緣六根塵色,所現細微分別經驗,因經驗分別而形成一個一個的細微念頭,由這些微細的妄念與根塵相續,形成內心境界體驗,因內心體驗攝取六根,所現意識想陰。心靈覺明就是行陰流,是妄想覺知的核心與根本,卻因覺知妄想,習氣業塵的分割固化,展現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同的功用,所現諸種見聞覺知。

就像平靜的湖泊遭遇寒冷的溫度,將湖面凍結凝聚成了冰塊,溫度就是我們意識深處,心靈緊張感的經驗體驗,而冰塊就是我們的思維意識。因為心靈深處,覺明取捨六塵所現的細微妄想,形成了分別經驗,經驗攀緣六根形成體驗,體驗形成概念,概念本身即是業塵覺知,覺知凝聚了習氣妄念、蒙蔽原本純然的心靈覺明,覺知攀緣六根取受外界塵色,即是身心我執,意識思維,情感體驗。當覺知攝取六根對於外界的色塵信息,形成新的經驗概念,在概念體驗中成長的覺知,反過來又蒙蔽了心靈覺明,客塵煩惱與覺知循環,形成了新的妄想、經驗、體驗和概念。覺知不斷地累積,不斷地相續,不斷地蒙蔽心靈覺明,將心性純然光明蒙蔽分割,透過肉體意根展現,就形成了眾生最原始的意。

如何從妄想的綁架、束縛、蒙蔽、牽絆、奴役當中解脫出來?我們只能依靠正法,遵從正知見。依止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學習《楞嚴經》、《圓覺經》,去思維《楞伽經》、《大日如來真經》中所闡述的究竟意義。將這些法,深刻地烙印在見聞覺知的深處,以我們的心靈深處的分別覺知去體驗。去思維苦、空、無常,去思維苦、集、滅、道,去思維理解身心如幻的道理。以佛陀教法,去清淨思維意識,以深觀禪修,去清淨六根習氣,心靈遠離攀緣貪愛、真誠面對我執,深入我執傲慢,明辨心靈妄想,進行持久深入的懺悔,改過思維中錯誤的概念,以寬恕、大愛、感恩的心,化解心性深處,因無明索取而形成的緊張感。久而久之,細微我執妄業消散,六根塵境自然清淨。

當行者身心處於鬆弛、安詳、柔軟、清淨的狀態,則六根就會逐漸地體現出原始局限的面目,眼耳鼻舌身意僅僅是心靈認識世界的工具,色聲香味觸法原本是心性覺知,凝固了習氣業塵的延續。當心靈不再攀緣六塵時,則六根的功效如同望遠鏡一樣,僅僅是一個存在的工具,卻不再是束縛生命原本的明覺。心性柔軟清淨,覺照六根六塵的客塵煩惱相續,卻不再被習氣煩惱牽引帶動,眾生心靈覺知攀緣六根,所現的色聲香味觸法塵境,是億萬劫客塵煩惱相續形成,無法在短時間內完全分散掉。當修行者逐步深入禪定境界,隨著我執傲慢、貪慾執迷的清淡清淨,我們的內心覺受,會從過去的緊張感、壓抑感、混沌感、疲憊感,慢慢地復甦,逐漸地清晰,柔軟,清淨,淡然,祥和,安定,猶如高速行駛的車輛,速度慢慢地減緩。我們因為攀緣了車輛高速行駛的速度,從而繃緊的神經,就會因車速減緩的當下,逐漸地鬆弛,安定,不再因攀緣六根色塵的妄想境界而緊張。

心靈從緊張感中解脫,如同急速行駛的車輛,終於停靠在了路邊。開車的人,不再因車輛的速度所繃緊神經,自然就會好好地休息一下,終於可以體驗到開車人原本的存在,而不再是行駛車輛的存在。車輛如同六根,急速行駛的速度,即是覺知攀緣六根,所現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而開車的人,即是心性深處,對於六塵極其細膩微觀的覺知。當覺知不再攀緣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就會逐漸地停息。雖然心靈表面,六塵運動相續所成的境界依舊存在,卻無法帶動心靈深處的覺知,覺知清淨,則我們的記憶觀念相續就會停止,思維是觀念與記憶聚合而成,當觀念記憶不再相續聚合,則思維就會消散。思維就是我們所說的自我意識,意,是思維的根,即是我執識,源於心靈深處覺知分別,投射在肉體大腦上的體驗,就是意,而識就是思維,是意對於肉體其他根塵的分別取捨,形成的概念運動相續。

當心靈覺知放棄了對於六根客塵的攀緣,不再被六根功能所現的境界習氣所束縛,心靈覺知就會慢慢地從根塵幻覺妄想中解脫出來。當思維消散的當下,其他五根,皆會慢慢地停止相續,內在的感觸境界,色聲香味觸法諸種覺受感知,就會慢慢分解,意,逐漸脫離意根,思維消散的同時,意,從意根脫離,如同地上的探照燈,投射在虛空中的光柱,就會消失,空中的光斑,就會融化在地上的探照燈中。此刻心靈覺知不再攀緣六根,六塵境界分解,則六根根塵清淨,六根的功效依舊健全,眼耳鼻舌身意依舊可以見聞覺知,見聞覺知卻無法帶動、左右、蒙蔽心靈覺知。

過去,我們喜歡看電影,看電腦,看報紙,我們要學習,我們要在社會中生活,我們的身心要與世界相續才算是生活。相續的基本動力源自哪裡?源自心靈覺知對六根塵境的攀緣妄想,覺知妄想就是我們所說的原始意識動機,也就是需求,動機在推動肉體與世界結合運動,其次才是思維分別、概念取捨形成的感受體驗。我們的身心與世界,無非就是心靈覺知與意識分別相續而成的業果,世界宇宙,成住壞空,皆是心靈覺知攀緣六根,所投射而成的幻影。

相關焦點

  • 佛法:見聞覺知能否不隨境界而轉,是聖凡的根本差別
    網圖平常在自己的「心意」之中,而這心意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在自身的一言一行之中,按照佛祖的說法,就是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向外執取六塵之色聲香味觸法而後所產生的分別認識之「見聞覺知」之中。耳得之為聲,目得之為色,凡夫之人雖然自具圓成之佛性,但是因為無明障蔽,心中存有貪嗔痴三毒之疑擾而不能耳目所得之見聞轉化為悟證之資糧,反而只能被此六根之賊劫取我們的功德法財,處處引領我們造作諸多惡業,迷上加迷,就只能更加的流浪於三界六道之中了。
  • 覺知和內省有何不同?是誰在覺知中覺知?
    然後,你必須對每一種思想、每一個感覺、所有的情緒、所有的壓抑敞開自己;並且,因為有越來越廣闊的覺知,就有了從所有隱藏的思想活動、動機,追求解脫越來越大的自由。覺知是自由,它帶來自由,它產生自由;而內省產生衝突,是自我封閉的過程,所以總是有挫折和恐懼。很多人又會問,誰能覺知?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了什麼,有何現實意義?
    我們用點耐心來說,希望大家也有點耐心讀。畢竟王陽明的學問如今在社會上非常流行,可誰都知道不過是拿了個殼,來包裝新的成功學、管理學之類的講座。理論順著時代的變化產生曲解,是理論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變成XX學院之類的來對人進行精神控制,就有些太缺德了。
  • 靈性覺醒篇28:覺知是什麼,怎樣獲得覺知,它有什麼好處
    當一個人獲得覺知後,基本會伴隨這個人的一生。當你習慣以覺知的狀態面對世界時,你將不再被世上的任何事困住。陷在靈性成長初期的人,往往還不能坦然接受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問題。很多人依舊看不開那些不是自己犯下的錯,那些傷害了自己的人。一件事已經發生了,他們一直在揪住結果不放,想不通那些事為什麼會發生。
  • 你的具足一切的真如自性有哪些特點?這也是你能夠成佛的依憑
    禪宗六祖慧能聽五祖講《金剛經》,言下大悟,說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主要是說,本性具足一切法的功德,他從無始劫以來就已經具足一切功德,不是修行以後才有的。
  • 南懷瑾:修行到一定階段,身體會有些變化,但是不要害怕
    何計生煩惱,虛空是四鄰。——《鹿門寺》裴說 中國古代便尊崇佛教,古代有很多帝王都極其重視佛教的傳承,佛教主張人的修行,主張人在現世中行善受苦,以達到磨礪心志之成。 其實並非佛教的思想傳承,包括古代從儒家到道家等一系列的學派裡都非常尊崇修行一說,只有平心靜氣修身養性,才能夠治國平天下成為治世界之人才。
  • 覺知是療愈強迫症 焦慮症 不安全恐懼感的根本心法!
    一到天晴天我就擔心大兒子家的活路,鄰居聽了以後告訴她說:那麼你下雨的天可以想到大兒子。當天晴的時候,你可以想到你的小兒子呀,老婦心想果然如此,於是變得開開心心的,這個鄰居能夠超越地看待這件事情,鄰居就是覺知,覺知就是以第三人角度看待這個事情,從事情當中脫身而出。
  • 悟道是什麼意思?悟道者一語點出:追求真理
    用 追求真理 代替 悟道 的好處之一:求同存異,避免門派之爭如果你堅持要用 悟道這個詞語,不喜歡用 追求真理,那麼:張三會說他是 悟佛王二會說他是>用 追求真理代替 悟道 多好,追求真理的道路可能有千萬條,真理只有一個我們都是追求真理的人,我們的目標都是一致的,沒必要因為文化傳承的不同從而互相瞧不起對方用 追求真理 代替 悟道 的好處之二:集百家之長於一身
  • 悟道有什麼好處?開悟者直接點破:至少五大好處
    悟道者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洞若觀火每個人都是人類社會中的一員,人類社會發展的大勢決定了個人的命運沉浮,無論你是悟道了還是沒有悟道好吧,我假設你「悟道」了,你想一個人躲起來苦修成仙佛,你能躲到哪裡去,即使你躲到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的地球最高山峰珠穆朗瑪峰,也會有驢友把你發掘出來,拍成短視頻上傳到App的,別人會因為你而大紅大紫,你的清靜卻是沒了從宏觀上說,人類的技術雖然在不斷發展
  • 中英專欄:覺知呼吸,覺知你的心
    首先,覺知呼吸,是一個非常簡單而又實用有效的方法;是一個普遍適用的方法,不分民族、不分教派、不分信仰,呼吸是每個人生存所必需的
  • 一切智慧的開始「覺知」是什麼意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知?
    其實每個人對「覺知」的領悟不同,所以,所講「覺知」也是不盡不同。本質上,無論是心理學,還是佛道儒,所講覺知,都大同小異。最關鍵的,是要自己去實踐。後面會講到。那麼,覺知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對自己當下身心狀態的感知。
  • 潮州話從何而來
    潮州話究竟從何而來?我們將針對這個問題推出持續更新的母語史話系列一窺我們偉大的母語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0 2 Tshiâng-iā長 夜宋明以後潮汕的繁榮興盛與人文薈萃,有如日中一般耀眼與明亮,讓人難以想像此前的漫漫長夜是怎樣一幅光景唐代杜佑所撰《通典》言:「潮州亦古閩越地
  • 人身上的體味到底從何而來?為什麼有些女性會自帶體香?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還珠格格這部經典電視劇,對其中的香妃一角印象頗深,她所到之處就會有香味,還引來陣陣蝴蝶跟她翩翩起舞,她身上的獨特香味,也獲得了皇帝的傾心。為什麼有的女性身上會自帶香味?真的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樣,因為被化妝品醃入味了?
  • 科學家在海洋內發現20多萬種病毒,從何而來?對人類有影響嗎?
    文/濤聲依舊科學家在海洋內發現20多萬種病毒,從何而來?對人類有影響嗎?這些年來海洋環境問題不斷的開始出現,很多人都開始關心海洋環境問題所帶來的影響,海洋環境逐漸的糟糕,那麼勢必會對人類所生存的環境帶來影響,因為地球的生態圈都是環環相扣的,而食物鏈也決定著受到汙染的海洋食物,必將會進入人類的口中。
  • 心理學:認識覺知與潛意識
    任何我們覺得有點不對勁的事,背後必有原因,不斷去認識自己各種不對勁事物背後的原因。就是不斷鍛鍊自己覺知的過程。心理學認為,潛意識的內容意識化,意識到潛意識中隱藏的東西,這個過程就是覺知的過程。我們最直觀的一個比喻就是冰山,我們把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稱為意識部分,藏在水下的部分稱為潛意識部分。按照水和冰的比重,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約佔十分之一,而藏在水下的部分,則佔十分之九。心理學認為潛意識則是分為三個層級,個人歷史的潛意識、集體歷史的潛意識和佛學說的阿賴耶識。
  • 覺知就是跟隨情緒深入潛意識還原事情的本來面目
    很多心理障礙都可以通過追溯原生家庭深入潛意識找到答案,也就是《了凡心療愈》意識療法提到藉著情緒覺知潛意識下的真實,就是療愈的覺知階段,覺知會超越你二元對立的情緒,它將會減少你的快樂,它也將會減少你的不快樂。
  • 長徵,艱難而正確的抉擇從何而來
    怎樣走近長徵這段80年前的歷史?浴血重生的紅軍將士為我們留下了哪些寶貴的經驗?對我們今天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長徵具有怎樣的啟示意義?讓我們聽聽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長徵史專家陳宇的看法。只有走近他們,我們才能清晰地認識到當年的紅軍面臨著怎樣的心理考驗、生理考驗,為何能夠堅持下來。    講述長徵故事的經典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是我們重溫這段歷史的一個窗口。現在回看電視劇《長徵》,當紅軍戰士挽起手來在松潘草地迎著暴雨唱起「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的時候,我依然會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
  • 霜降以後天氣變化如何 農村諺語有答案
    霜降以後天氣變化如何 農村諺語有答案時間:2018-10-23 23:43   來源:今日頭條 鄉村小單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霜降以後天氣變化如何 農村諺語有答案 每年我們農村人一進秋季,備受大家關注的就屬天氣情況了,秋天的天氣直接影響到我們農民的秋收工作。
  • 王陽明龍場悟道:所有困境,都有出路
    其人曰:「汝有親在,萬一瑾怒,逮爾父,誣以北走胡,南走粵,何以應之?」因為蓍[shī],得明夷,遂決策返。一位道士跟陽明先生講,「你不能歸隱山林,如果想歸隱山林,剛好給了劉瑾以口實,他會說你要背叛國家,這不是更中了他的計嗎?你會連累你的父親的。」陽明先生再次問易,得到了「地火明夷」的卦象。